《脈貫》~ 卷六 (6)
卷六 (6)
1. 微脈(陰)
〔經論〕微脈極細而軟,按之如欲絕,若有若無(《脈經》),細而稍長。
〔發明〕微脈之狀,軟而無力,細而難見。古人云:似有若無,欲絕非絕。八字真為微脈傳神。《素問》謂之小氣血微,則脈微。
〔體象相類〕微脈輕平瞥瞥乎,按之欲絕有如無;微為陽弱細陰弱,細比於微略較粗。
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往來如線而常有者,細也。愚按:世俗未察微脈之義,每見脈之細者,輒以微細二字並稱,是何其言之不審耶?輕取之而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曰陰氣竭。若細脈則稍稍較大,顯明而易見,非如微脈之模糊而難見也。雖其症所患略同,而其形亦不可不辨。
仲景曰: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縈縈如蠶絲者,陽氣衰。長病得之死,正氣將次絕滅;卒病得之生,邪氣不至深重也。
〔主病〕氣血微兮脈亦微,惡寒發熱汗淋漓,男為勞極諸虛候,女作崩中帶下醫。
微主久虛血弱之病,陽微惡寒,陰微發熱。《脈訣》云: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多時骨髓枯。
〔辨誤〕按:滑氏云:浮而微,陽不足,身體惡寒;沉而微,陰不足,臟寒下利。但「沉微」一句,竊有疑焉。微脈按之如欲絕,何得有沉微?若沉細而軟,乃弱脈矣。宜詳審之。
〔分部〕肺(右)微氣促(左)心驚惕,肝為肢拘胃脹形,尺部帶崩(女)精血弱(男),惡寒消癉痛呻吟。
〔貫釋〕微為氣血俱虛之候,故主虛弱少氣,泄瀉,虛汗,崩漏敗血不止等症也。左寸微,心虛憂惕,營血不足,頭痛胸痞,虛勞盜汗;關微,胸滿氣乏,四肢惡寒、拘急;尺微,敗血不止,男為傷精尿血,女為血崩帶下。右寸微,上焦寒,痞冷,痰不化,中寒,不足少氣;關微,胃寒氣脹,食不化,脾虛噫氣,心腹冷痛;尺微,臟寒泄瀉,臍下冷痛。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在傷寒症,惟少陰有微脈,他經則無。其太陽膀胱為少陰之腑,才見微脈、惡寒,仲景早從少陰施治,而用附子、乾薑矣。蓋脈微、惡寒,正陽氣衰微所至。
白話文:
【微脈(陰)】
【經論】微脈極細且軟,按壓下去時好像快要消失,有時感覺到有時又似乎沒有(《脈經》),細長但是非常微弱。
【發明】微脈的特徵,軟弱無力,細小到難以察覺。古人說:它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看似要斷絕卻又不是完全斷絕。這八個字確實把微脈的特徵描繪得淋漓盡致。《素問》認為這是小氣血微弱的表現,因此脈象呈現微弱。
【體象相類】微脈輕柔平和,微弱地流動著,按下去好像就要消失,感覺像有又像無;微脈表示陽氣衰弱,細脈表示陰氣衰弱,細脈比微脈稍微粗一些。
輕輕診斷就可以看到的,重按下去好像要消失的,就是微脈。就像線一樣細長但是持續存在的,就是細脈。按照我的理解:世俗之人往往未能深入瞭解微脈的含義,每當看到脈象細微的,就常常將微脈和細脈混為一談,這是多麼粗心大意啊?輕輕觸診感覺好像沒有,所以說是陽氣衰弱;用力按下去感覺好像要消失,所以說是陰氣枯竭。而細脈則稍微粗一些,比較明顯易見,不像微脈那樣模糊難辨。雖然它們所對應的病症可能相似,但脈象形態上的區別是不能忽略的。
仲景說:脈象輕微像湯上的油脂,表示陽氣微弱;纏繞纖細像蠶絲,表示陽氣衰弱。長期患病的人如果出現這種脈象,預示生命垂危,正氣將要消亡;突然患病的人如果出現這種脈象,則表示邪氣並不是很嚴重。
【主病】氣血衰弱脈象也衰弱,惡寒發熱汗流浹背,男性可能是勞損過度導致的虛弱症狀,女性可能是崩漏或白帶異常。
微脈主要反映長期虛弱血弱的病態,陽氣衰弱會感到寒冷,陰氣衰弱則會發燒。《脈訣》提到:長期的崩漏會導致白帶增多,長期的漏下會導致骨髓枯竭。
【辨誤】根據滑氏的說法:浮而微,表示陽氣不足,身體會感到寒冷;沉而微,表示陰氣不足,內臟寒冷並且可能有下痢。但是對於“沉微”這一說法,我有些懷疑。微脈按下去好像要消失,怎麼可能會有沉微的情況呢?如果是沉細而軟弱,那就應該是弱脈了。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仔細研究。
【分部】右側肺部微脈表示氣喘,左側心臟微脈表示心悸;肝部微脈表示肢體拘束,胃部微脈表示脹氣;尺部微脈在女性表示精血衰弱,在男性表示精血衰弱;惡寒、消瘦、疼痛和呻吟。
【貫釋】微脈代表氣血俱虛的狀況,因此主導虛弱、氣短、腹瀉、虛汗、崩漏、失血不止等症狀。左寸微脈,心臟虛弱,精神緊張,營養血不足,頭痛胸悶,虛勞盜汗;關微脈,胸悶氣短,四肢畏寒、拘束;尺微脈,失血不止,男性可能為傷精尿血,女性可能為崩漏或白帶異常。右寸微脈,上焦寒涼,痞冷,痰液不易排出,中寒,氣短;關微脈,胃寒氣脹,食物不易消化,脾虛打嗝,心腹冷痛;尺微脈,臟器寒涼,腹瀉,肚臍下方冷痛。
【先哲格言】李士材說:在傷寒病中,只有少陰脈會出現微脈,其他經絡則不會。太陽膀胱是少陰的腑,一旦出現微脈和畏寒,仲景早就從少陰的角度進行治療,使用附子和乾薑。因為脈微、畏寒,正是陽氣衰微的表現。
2. 緊脈(陽)
〔經論〕緊脈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素問》),如轉索無常(仲景),數如切繩(《脈經》),如紉簟線(丹溪)。
〔發明〕天地肅殺之氣,陰凝收斂,其見脈也為緊。較之於弦,更加挺勁之異。仲景曰:如轉索無常,叔和曰:數如切繩,丹溪曰:如紉簟線。譬如以二股、三股糾合為繩,必旋絞而轉,始得緊而成繩。可見緊之為義,不獨縱有挺急,抑且橫有轉側也。不然左右彈手及轉索諸喻將何所取義乎?時珍曰:緊乃熱為寒束之脈,故急數如此,要有神氣,《素問》謂之急。
〔辨誤〕《脈訣》云:寥寥入尺來。崔氏言如線,皆非緊狀,或以浮緊為弦,沉緊為牢,亦近似耳。
〔體象〕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
〔相類〕見弦、實二脈。
〔主病〕緊為諸痛主於寒,喘嗽風癇吐冷痰;浮緊表寒鬚髮越,緊沉溫散自然安。
諸緊為寒為痛,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兩手脈緊盛是夾食傷寒,尺緊痛居其腹。若中惡,浮緊邪方熾,而脈無根;咳嗽沉緊,正已虛,而邪方痼,皆主死症。
〔分部〕寸緊人迎氣口分,當關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緊為陰冷,定是奔豚與疝疼。
緊洪癰疽,緊數中毒,緊實內脹,緊浮傷寒,緊沉寒積。
〔貫釋〕緊為邪風搏激,伏於營衛間之候,故為痛為寒。浮緊為傷寒身痛,沉緊為腹中有寒,為風癇。左寸緊,頭痛目眩,舌強;緊而沉,心中氣逆,冷痛。關緊,心腹滿痛,脅疼肋急;緊而盛,傷寒渾身痛;緊而實,痃癖。尺緊,腰腳臍下痛,小便難。右寸緊,鼻塞膈壅;緊而沉滑,肺實咳嗽。關緊,脾腹痛,吐逆;緊而盛,腹脹傷食。尺緊,下焦築痛。
〔先哲格言〕古稱:熱則筋縱,寒則筋急。此惟熱鬱於內而寒束其外,崛強不平,故作是狀。緊之與遲,雖同主乎寒,遲則氣血有虧,乃脈行遲緩而難前;緊則寒邪凝襲,乃脈行夭矯而搏擊。愚按:緊為收斂之象,猶天地之有秋冬,故主寒邪;陽困陰凝,故主諸痛。
〔參治活法〕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傷寒脈緊,邪盛未解。
白話文:
[脈象描述] 緊脈的特性是脈搏強勁有力,就像兩手或三手拉緊的繩子,會左右反彈手指(根據《素問》),就像繩索般扭轉不定(仲景所說),頻率就像割繩一樣(《脈經》所述),如同穿針引線的動作(丹溪所言)。
[脈象解釋] 這象徵了天地肅殺之氣,陰氣凝結收縮,反映在脈象上就是緊脈。和絃脈比較,緊脈更顯得堅韌有力。仲景描述為「如轉索無常」,叔和形容為「數如切繩」,丹溪則比喻為「如紉簟線」。就好比把多股線纏繞成繩,必須要扭轉纏繞才能形成緊繩。由此可知,緊脈不僅縱向有急迫感,橫向也有扭轉的特點。否則,左右反彈手指和轉索等比喻就失去了意義。李時珍指出:緊脈是寒氣束縛熱氣的脈象,因此脈搏快速緊繃,但其中仍需有生命力,根據《素問》,這種脈象被稱為急脈。
[脈象辨誤] 在《脈訣》中提到:緊脈微弱地出現。崔氏認為緊脈像線一樣細長,這些都不是緊脈的特徵。有些人可能將浮緊脈視為弦脈,將沉緊脈視為牢脈,這兩者雖然有些相似,但並不是同一種脈象。
[脈象特徵] 脈象表現為如轉索般的緊繃感,以及如割繩般的頻率,因此被稱為緊脈。這通常是因為寒邪入侵身體所導致,內部會引起腹痛,外部會造成身體疼痛。
[類似脈象] 可參考弦脈和實脈。
[主導疾病] 緊脈通常與疼痛和寒冷有關,可能是喘息、咳嗽、風癲、嘔吐冷痰等症狀。如果緊脈浮現,表示表面有寒氣,需要發汗治療;如果緊脈下沉,可能需要溫熱散寒才能舒緩。
[脈象部位] 如果在寸脈中出現緊脈,可能是人迎脈或氣口脈的問題,這可能會引起心腹深沉的疼痛;在尺脈中出現緊脈,可能是陰冷的表現,可能會導致奔豚或疝氣疼痛。
[脈象解析] 緊脈是由於邪風刺激,潛伏在營衛之間的徵兆,因此會引起疼痛和寒冷。浮緊脈表示身體受到寒氣侵襲,導致全身疼痛;沉緊脈表示腹部有寒氣,可能是風癲。左寸緊脈可能會引起頭痛、眼花、舌強等症狀;如果緊脈下沉,可能會引起心臟氣逆和冷痛。關脈緊脈可能會引起心腹滿痛、脅疼肋急;如果緊脈強烈,可能會引起全身疼痛;如果緊脈實,可能會引起痃癖。尺脈緊脈可能會引起腰腳、臍下疼痛,以及小便困難。右寸緊脈可能會引起鼻塞、膈壅等症狀;如果緊脈下沉且滑,可能會引起肺實咳嗽。關脈緊脈可能會引起脾腹疼痛、嘔吐;如果緊脈強烈,可能會引起腹脹和食物消化不良。尺脈緊脈可能會引起下焦疼痛。
[古訓] 古人說:熱氣會使筋骨鬆弛,寒氣會使筋骨緊繃。這是因為熱氣被困在體內,而寒氣從外部束縛,造成筋骨緊張不平衡,所以會產生這種脈象。緊脈和遲脈都與寒冷有關,但遲脈表示氣血不足,脈搏緩慢;緊脈表示寒邪凝固,脈搏緊繃搏擊。緊脈代表收斂的形象,就像天地有秋冬之季節,所以主要表示寒邪;陽氣受困,陰氣凝結,所以主要表示各種疼痛。
[治療原則] 如果病人的陰陽脈象都緊繃,但反而出汗,這表示已經失去陽氣。如果感冒後脈象緊繃,表示邪氣仍然存在,尚未消退。
3. 緩脈(陰中陽)
〔經論]緩脈去來小快於遲(《脈經》),一息四至(戴氏),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張太素),如春初楊柳舞風之象(楊玄操),如微風輕颭柳梢(滑伯仁)。
〔發明〕緩為陽氣初微,故脈遲緩,而司令在四季之末,是脾胃之脈也。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軟,無有偏勝者,平脈也。若非其時,即為病脈矣。夫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疾不遲,不大不小,不微不弱,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氣脈也。故張太素又比之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
蓋土為萬物之母,中氣調和則百疾不生。緩之於脈大矣哉!
《素問》云:其來如水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
〔體象〕緩脈呵呵四至通,柳梢嫋嫋颭輕風,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
〔相類〕見遲脈。
〔主病〕緩脈營衰衛有餘,或風或濕或脾虛,上為項強下痿痹,分別浮沉大小區。
〔辨誤〕《脈訣》云:緩主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之病。不關《經》旨,時珍謂其出自杜撰,與緩無干。
〔分部〕寸(左)緩風邪項背拘,(左)關為風眩(右)胃家虛,尺為濡泄或風閉,腎弱蹣跚足力迂。
浮緩為風,沉緩為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虛,緩弱氣虛。
〔貫釋〕緩為氣血向衰之候,故主風濕痹痛等症,在上為項強,在下為腳弱。心不足則左寸緩,怔忡多忘,亦主項背急痛;關緩風虛眩暈,腹脅氣結;尺緩腎虛冷,小便數,女人月事多。右寸緩,肺氣浮,言語短氣;關緩胃氣弱,若不浮不沉,從容和緩,乃脾家之平脈也;尺緩,下寒腳弱,風氣秘滯,浮緩腸風泄瀉,沉緩小腹感冷。
〔先哲格言〕《脈經》云:脾王之時,其脈大,呵呵而緩,名曰平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賊邪,死不治;反得浮澀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腎之乘脾,水之凌土,為微邪,雖病即瘥。
《素問》云:脾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可得而見,惡者乃見。是故緩脈不主疾病,惟考其兼見之脈,方可斷其為病也。仲景云:傷寒脈大為病進,脈緩為邪退。
白話文:
[緩脈(陰中陽)]
[經論]緩脈的特徵是跳動的速度略快於遲脈,但每分鐘約跳動六十次左右(根據戴氏的說法)。脈搏感覺就像絲線在織布機上,不會捲曲,觸摸起來平穩而均勻(張太素的描述),就像春天柳樹在微風中搖曳的景象(楊玄操的比喻),又像微風輕拂柳梢般柔和(滑伯仁的形容)。
[發明]緩脈代表著體內的陽氣開始微弱,因此脈搏顯得遲緩。它在四季的末尾佔主導地位,是脾胃功能的反映。脈象在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陰腎經上表現相同,浮大而軟,沒有某一部位特別突出,這是正常的脈象。如果在不對的季節出現這種脈象,那就表示生病了。緩脈平穩均勻,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不大不小,不微弱也不強烈,呈現出一種愉悅、悠閒的狀態,無法用語言完全描繪,這就是真正的胃氣脈。因此,張太素再次用絲線在織布機上的比喻來形容,脈搏平穩而均勻,就像絲線在織布機上那樣。
土地是萬物之母,中氣調和,百病不生。緩脈對於脈象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素問》提到:如果脈象像流水一樣,表示過度,病在外;如果像鳥嘴一樣尖銳,表示不足,病在內。過度會導致四肢沉重,難以舉起;不足則會使九竅堵塞不通。
[體象]緩脈每分鐘跳動六十次,就像輕風吹拂柳梢,想要從脈象中尋找生命的氣息,就在那平穩緩和的脈象中。
[相類]請參照遲脈。
[主病]緩脈可能表示營養不足、防禦系統過剩,或是風濕或脾虛。如果出現在上半身,可能是頸部僵硬;如果出現在下半身,可能是萎縮或麻痹。要根據脈象的浮沉、大小來進一步判斷。
[辨誤]《脈訣》提到緩脈主脾熱,口臭,反胃,牙痛,夢鬼等病。這些並不符合《經》的原意,李時珍認為這些是杜撰的,和緩脈無關。
[分部]左寸緩可能表示風邪影響頸背;左關緩可能表示頭暈目眩;右關緩可能表示胃虛;尺部緩可能表示濕瀉或風閉,或是腎虛,走路困難。
浮緩表示風邪,沉緩表示濕邪,緩大表示風虛,緩細表示濕痹,緩澀表示脾虛,緩弱表示氣虛。
[貫釋]緩脈通常表示氣血逐漸衰退,因此常伴隨風濕疼痛等症狀,上半身可能出現頸部僵硬,下半身可能出現腳部無力。心臟功能不足時,左寸緩,可能出現心悸,健忘,也可能出現頸背緊繃;關緩表示風虛眩暈,腹部脅骨氣結;尺緩表示腎虛冷,頻尿,女性月經過多。右寸緩表示肺氣浮,說話短促;關緩表示胃氣弱,如果脈象既不浮也不沉,而是平穩緩和,這就是脾臟健康的脈象;尺緩表示下寒腳弱,風氣祕滯,浮緩表示腸風泄瀉,沉緩表示小腹感冷。
[先哲格言]《脈經》提到:脾臟健康時,脈象會大而平穩,被稱為平脈。如果脈象反而變得細長,這是肝臟影響脾臟,木剋土,是賊邪,治療困難;如果脈象反而變得浮澀而短,這是肺臟影響脾臟,子扶母,是實邪,雖然生病但可以自行康復;如果脈象反而變得洪大而散,這是心臟影響脾臟,母歸子,是虛邪,雖然生病但容易治療;如果脈象反而變得沉濡而滑,這是腎臟影響脾臟,水凌土,是微邪,雖然生病但可以迅速康復。
《素問》提到:脾臟是土,獨立的臟器,灌溉四周的其他臟器。當脾臟健康時,我們看不見它的作用;當脾臟生病時,我們才會發現。因此,緩脈本身不表示疾病,只有結合其他脈象才能判斷是否生病。仲景提到:感冒時脈象大表示病情加重,脈象緩表示邪氣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