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三 (4)
卷三 (4)
1. 六氣之脈應節候之診
厥陰之至其脈弦。(此言主氣也。大寒至驚蟄為厥陰風木主之,初氣也。其氣之至,脈來弦也。但子午之年,客氣之初氣乃太陽寒水,然太陽之至其脈大而長之類。為醫者,學宜活潑,不可拘執。若只言主氣,而不言客氣,恐臨診有所不應,後學無所適從也。丑未之年,客之初氣厥陰風木;寅申之年,客之初氣少陰君火;卯酉之年,客之初氣太陰濕土;辰戌之年,客之初氣少陽相火;巳亥之年,客之初氣陽明燥金也。)
少陰之至其脈鉤。(春分至立夏為少陰君火主之,二氣也。但子午之年,客之二氣厥陰風木,即丑未之初氣也;丑未之年,客之二氣少陰君火,即寅申之初氣。以此類推。)
少陽之至大而浮。(小滿至小暑為少陽相火主之,三氣也。如子午年,客之三氣,即寅申年客之初氣少陰也;丑未年,客之三氣,即卯酉年客之初氣太陰之類是也。)
太陰之至其脈沉。(大暑至白露為太陰濕土主之,四氣也。如子午年,客之四氣,即卯酉年客之初氣太陰濕土;丑未年,客之四氣,即辰戌年客之初氣少陽之類是也。)
陽明之至短而澀。(秋分至立冬為陽明燥金主之,五氣也。如子午年,客之五氣,即辰戌年客之初氣少陽相火;丑未年,客之五氣,即巳亥年客之初氣陽明之類。)
太陽之至大而長。(小雪至小寒為太陽寒水,主氣之六也。如子午年,客之六氣,即巳亥年客之初氣陽明燥金;丑未年,客之六氣,即子午年客之初氣太陽寒水之類。以此而推之也。)
(按:以上六氣之脈,各有其時,時至則氣至,氣至則脈至,所謂天和也。經曰:毋伐天和。若至而甚,則失中和之氣則病,如但弦無胃之類。時至脈不應來,氣不足也,亦病;時未至而脈光至,來氣太過也,亦病。如此之類,安可不知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理論中,六種氣候(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與人體脈象的關係,以及它們與季節節候的對應。
厥陰之氣到來時,脈象呈現為弦狀。在大寒至驚蟄期間,這是風木之氣主導,也就是一年中的第一季氣候。然而,在子午年,主導的卻是太陽寒水之氣,此時脈象會顯得大且長。醫生應該靈活學習,不要固守一成不變的觀念。如果只提到主氣,不提及客氣,可能會在實際診斷中遇到不符的情況,讓後學者感到困惑。例如,在醜未年,第一季氣候是厥陰風木;在寅申年,是少陰君火;在卯酉年,是太陰濕土;在辰戌年,是少陽相火;在巳亥年,是陽明燥金。
少陰之氣來臨時,脈象呈現鉤狀。這通常發生在春分至立夏期間,是第二季氣候。但在子午年,第二季氣候可能是厥陰風木,即醜未年的第一季氣候;在醜未年,第二季氣候可能是少陰君火,即寅申年的第一季氣候。這種模式可以類推。
當少陽之氣來臨,脈象會顯得大而浮,這通常出現在小滿至小暑期間,是第三季氣候。例如,在子午年,第三季氣候可能是寅申年的第一季氣候,即少陰君火;在醜未年,可能是卯酉年的第一季氣候,即太陰濕土。
太陰之氣到來時,脈象會沉。這通常發生在大暑至白露期間,是第四季氣候。例如,在子午年,第四季氣候可能是卯酉年的第一季氣候,即太陰濕土;在醜未年,可能是辰戌年的第一季氣候,即少陽相火。
當陽明之氣來臨,脈象會短而澀。這通常發生在秋分至立冬期間,是第五季氣候。例如,在子午年,第五季氣候可能是辰戌年的第一季氣候,即少陽相火;在醜未年,可能是巳亥年的第一季氣候,即陽明燥金。
太陽之氣來臨時,脈象會大而長。這通常發生在小雪至小寒期間,是第六季氣候。例如,在子午年,第六季氣候可能是巳亥年的第一季氣候,即陽明燥金;在醜未年,可能是子午年的第一季氣候,即太陽寒水。
以上六種氣候的脈象各有其特定的時間,時間到來,氣候跟隨而來,脈象也會相應變化,這就是所謂的「天和」。如果脈象過於強烈,則可能失去了中和的平衡,導致疾病,比如只有弦脈而沒有胃脈的情況。如果到了該出現脈象的時間,脈象卻沒有如期出現,這表示氣候不足,同樣也可能導致疾病。如果還不到該出現脈象的時間,脈象卻提前出現,表示氣候過於旺盛,同樣也可能導致疾病。這些情況,醫生又怎能不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