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提綱論

《經》曰: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而病變定矣。蓋謂六者足以定諸脈之綱領也。又曰:小、大、滑、澀、浮、沉。《難經》則曰:浮、沉、長、短、滑、澀。仲景曰:弦、緊、浮、沉、滑、澀,此六者名為殘賊,能為諸脈作病。滑伯仁曰:提綱之要不出浮、沉、遲、數、滑、澀之六脈。

夫所謂不出於六者,亦其足統表、里、陰、陽、虛、實,冷熱風寒濕燥,臟腑血氣之病也。浮為陽為表,診為風為虛;沉為陰為里,診為濕為實;遲為在臟,為寒為冷;數為在腑,為熱為燥;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

此諸說者,詞雖稍異,義實相通。若以愚意論之,不出表、里、寒,熱、虛、實六者之辨而已。如浮為在表,則散大而芤可類也;沉為在裡,則細小而伏可類也;遲者為寒,則徐緩澀結之屬可類也;數者為熱,則洪滑疾促之屬可類也;虛者為不足,則短濡微弱之屬可類也;實者為有餘,則弦緊動革之屬可類也。此皆大概人所易知,然即六者之中復有相懸之要,則人或不能識,似是而非,誤非淺矣。

夫浮為表矣,而凡陰虛者脈必浮而無力,因真陰脫於下而孤陽浮於上,是浮不可以概言表而可升散乎?沉為里矣,而凡表邪初感之盛者,陰寒束於皮毛,陽氣不能外達,則脈必先沉緊,是沉不可以概言里而可攻下乎?遲為寒矣,而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以概言寒而可溫中乎?數為熱矣,而凡虛損之候,陰陽俱虧,氣血敗亂者,脈必急數,愈數者愈虛,愈虛者愈數,是數不可以概言熱而可寒涼乎?微細類虛矣,而痛極壅閉者,脈多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虛而可驟補乎?洪弦類實矣,而真陰大虧者,必關格倍常,是弦不可以概言實而可消之乎?乃知診法於綱領之中而復有大綱領者存焉。設不能以四診相參,而欲孟浪任意,未有不覆人於反掌間者。

白話文:

經典上曾提到:調整脈搏的緩慢、快速、粗大、細小、流暢、滯澀,那麼病情就能夠確定了。這六種特徵足以作為判斷各種脈象的基本原則。另外也指出:細小、粗大、流暢、滯澀、浮動、下沉。《難經》則表示:浮動、下沉、延長、縮短、流暢、滯澀。仲景認為:弦狀、緊繃、浮動、下沉、流暢、滯澀,這六種特徵被稱為殘賊,能夠引發各種脈象的病變。滑伯仁說:基本原則不會超出浮動、下沉、遲緩、頻繁、流暢、滯澀這六種脈象。

所謂的不會超出六種,就是因為它們足以統合表面、內裏、陰、陽、虛弱、強實,冷熱風寒濕燥,臟腑血液氣息等病症。浮動代表陽性與表面,診斷為風邪與虛弱;下沉代表陰性與內裏,診斷為濕潤與強實;遲緩代表臟器問題,與寒冷相關;頻繁代表腑器問題,與燥熱相關;流暢代表血液過剩;滯澀代表氣息阻滯。

這些說法雖然用詞略有不同,但意義其實相通。如果按照我的理解來看,歸根究柢,不會超出表面、內裏、寒冷、熱度、虛弱、強實這六種辨別。例如,浮動代表表面,那麼擴散、大而空虛的脈象就可以歸類於此;下沉代表內裏,那麼細小而深藏的脈象就可以歸類於此;遲緩代表寒冷,那麼平緩、滯澀、結塊的脈象就可以歸類於此;頻繁代表熱度,那麼壯大、流暢、急促的脈象就可以歸類於此;虛弱代表不足,那麼短暫、柔和、微弱的脈象就可以歸類於此;強實代表過剩,那麼弦狀、緊繃、激動、堅韌的脈象就可以歸類於此。這些都是大體上容易理解的,然而在這六種之中,還有更為關鍵的區別,一般人可能無法辨認,看似相似卻實質不同,誤解的後果不容小覷。

浮動代表表面,然而當陰虛時,脈象必然浮動且無力,因為真陰從下方流失,孤陽飄浮於上方,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浮動就代表表面,可以提升散發嗎?下沉代表內裏,然而當剛感染表面邪氣且強烈時,陰寒束縛皮膚和毛髮,陽氣無法向外發散,脈象必然先呈現下沉緊繃,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下沉就代表內裏,可以攻伐下部嗎?遲緩代表寒冷,然而當傷寒剛剛消退,餘熱尚未清除,脈象多為遲緩流暢,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遲緩就代表寒冷,可以溫暖中焦嗎?頻繁代表熱度,然而當虛損症狀出現,陰陽都受損,氣血混亂時,脈象必然急速頻繁,越頻繁越虛弱,越虛弱越頻繁,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頻繁就代表熱度,可以使用寒涼藥物嗎?微弱細小類似虛弱,然而當疼痛達到極致,脈象多為隱蔽,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隱蔽就代表虛弱,可以立即補充嗎?壯大弦狀類似強實,然而當真陰嚴重虧損,必然脈象加倍於平常,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弦狀就代表強實,可以消除嗎?由此可知,在基本原則之中還存在著更大的原則,如果不能以四種診斷方法相互參考,而是輕率隨意,那麼很可能會在瞬間導致病情惡化。

3. 脈有亢制論

《經》曰:亢則害,承乃制。言太過之害也。此關於盛衰疑似之間,診者其可忽乎?夫亢者,過於上而不能下之謂也;承者,受也,亢極則反受制也。如火本剋金,克之太過則為亢,而金之子為水可以制火,乘其火虛來復母仇,而火反受其制矣。比之吳王夫差起傾國之兵以與晉爭,自謂無敵,越王勾踐乘其空虛已入國中矣。

在脈則當何如?曰陽盛者脈必洪大,至陽盛之極而脈反伏匿,陽極似陰也。此乾之上九,亢龍有悔也。其症設在傷寒,或因失於汗下,使陽氣亢極,鬱伏於內,狀似陰症,唇焦舌燥,能飲水漿,大便閉硬,小便赤澀,然其脈雖沉,按之著骨,必滑數有力,審其矢氣穢臭殊常,或其躁熱不欲衣被,或揚手擲足,譫語不休,此陽證何疑?故《經》曰:其脈滑數,按之鼓擊於指下者,非寒也。此為陽盛拒陰也。

陰盛者脈必細微,至陰盛之極而脈反躁疾,陰極似陽也。此坤之上六,龍戰於野也。在傷寒則誤服涼藥,攻熱太速,其人素本腎虛,受寒遂變陰證,逼其浮游之火發見於外,狀似陽證,面赤煩躁,大便自利,小便淡黃,嘔逆氣促,鄭聲咽痛,然其脈按之必沉細遲微,審其渴欲飲水復不能飲,此陰證何疑?故《經》曰:身熱脈數,按之不鼓擊於指下者,非熱也。此謂陰盛拒陽也。

乃知凡過極者,反兼勝己之化。在於學者之細心揣測,則諸證無不洞其真偽矣。

白話文:

【對於脈象亢進與剋制的理論】

根據古籍所述:事物過度發展會造成危害,但最終會受到剋制。這是在講述事物過度後的不良影響,尤其是在辨識病情輕重與相似病症時,醫生怎麼能忽視這一點呢?所謂"亢",指的是事物過度發展而無法下降;而"承",指的是承受,當亢進到極點時,反而會受到剋制。比如火本來能剋制金,但如果剋制過度,就會成為亢進,而金的相生者-水,就能夠剋制火,利用火勢虛弱時報復母體之仇,讓火受到水的剋制。這就像吳王夫差動用全國軍隊與晉國爭鬥,自以為無敵,然而越王勾踐卻趁他國內空虛之際,已經攻入國中。

在脈象上又是如何呢?當陽氣過盛,脈象必然呈現洪大的特徵,然而當陽氣亢進到極點,脈象反而會隱藏,呈現類似陰性病症的特徵。這就像是易經中的乾卦上九爻,亢龍將會有悔恨。如果這種現象出現在感冒中,可能是因為治療時過度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導致陽氣亢進,鬱結在體內,看起來像是陰性病症,口脣乾燥、舌頭乾裂,想喝水,大便乾硬,小便顏色深紅,雖然脈象顯示為沉脈,但仔細按壓會發現脈象滑數有力,再觀察其排泄物異常惡臭,或者身體燥熱不想蓋被子,或者手腳亂動,囈語不止,這就是典型的陽性病症,毫無疑問。因此,古籍說:脈象滑數,用力按壓時像鼓一樣在手指下跳動,這並不是寒症,而是陽性病症在抗拒陰性病症。

當陰氣過盛,脈象必然細微,但當陰氣亢進到極點,脈象反而會加速,呈現類似陽性病症的特徵。這就像是易經中的坤卦上六爻,龍在野外作戰。如果在感冒中誤服涼藥,降溫速度過快,而此人本來就有腎虛的問題,受寒後轉變為陰性病症,將體內遊離的火氣逼迫出來,看似陽性病症,面色潮紅,情緒煩躁,大便稀軟,小便淡黃,嘔吐,呼吸急促,聲音嘶啞,咽喉疼痛,但脈象按壓下去一定是沉細遲微,再觀察其雖想喝水卻無法吞嚥,這就是典型的陰性病症,毫無疑問。因此,古籍說:身體發熱,脈象加快,但用力按壓不會在手指下跳動,這並不是熱症,而是陰性病症在抗拒陽性病症。

由此可知,無論是過度亢進還是過度剋制,最終都會受到自身相剋的影響。對於學習者來說,只要細心揣摩,所有病症的真假都能一眼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