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提綱論

《經》曰: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而病變定矣。蓋謂六者足以定諸脈之綱領也。又曰:小、大、滑、澀、浮、沉。《難經》則曰:浮、沉、長、短、滑、澀。仲景曰:弦、緊、浮、沉、滑、澀,此六者名為殘賊,能為諸脈作病。滑伯仁曰:提綱之要不出浮、沉、遲、數、滑、澀之六脈。

白話文:

《經書》上說:調節脈搏的緩慢、急促、強勁、虛弱、流利、不順暢,疾病的變化就能確定了。這六個特徵足夠確定脈搏的綱領。又說:虛弱、強勁、流利、不順暢、表淺、深沈。而《難經》則說:表淺、深沈、長、短、流利、不順暢。仲景說:弦緊、緊繃、表淺、深沈、流利、不順暢,這六個特徵稱為殘賊,能造成脈搏的各種疾病。滑伯仁說:脈搏綱領的關鍵不外乎表淺、深沈、緩慢、頻快、流利、不順暢這六種脈象。

夫所謂不出於六者,亦其足統表、里、陰、陽、虛、實,冷熱風寒濕燥,臟腑血氣之病也。浮為陽為表,診為風為虛;沉為陰為里,診為濕為實;遲為在臟,為寒為冷;數為在腑,為熱為燥;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

白話文:

所謂不出於六者,是指涵蓋了表裡、陰陽、虛實、冷熱風寒濕燥,以及臟腑血氣的疾病。

浮沉:浮為陽,屬表,診斷為風為虛;沉為陰,屬裏,診斷為濕為實。

遲數:遲為在臟,為寒為冷;數為在腑,為熱為燥。

滑澀: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

此諸說者,詞雖稍異,義實相通。若以愚意論之,不出表、里、寒,熱、虛、實六者之辨而已。如浮為在表,則散大而芤可類也;沉為在裡,則細小而伏可類也;遲者為寒,則徐緩澀結之屬可類也;數者為熱,則洪滑疾促之屬可類也;虛者為不足,則短濡微弱之屬可類也;實者為有餘,則弦緊動革之屬可類也。此皆大概人所易知,然即六者之中復有相懸之要,則人或不能識,似是而非,誤非淺矣。

白話文:

這些不同的說法,雖然用詞稍有不同,但意義實際上是相通的。如果用我本人的觀點來說,這些說法都離不開表、裏、寒、熱、虛、實這六方面的區別。比如浮脈屬於表證,其特徵是脈搏散大而浮散;沉脈屬於裡證,其特徵是脈搏細小而隱伏;遲脈屬於寒證,其特徵是脈搏運行徐緩而澀滯;數脈屬於熱證,其特徵是脈搏洪大而疾速;虛脈屬於陰虛證,其特徵是脈搏短弱而濡潤;實脈屬於陽盛證,其特徵是脈搏弦緊而有力。這些都是一般人容易理解的。然而,在六種脈象中,還有更深入的區別,一般人可能難以分辨,很容易似是而非,產生不小的誤診。

夫浮為表矣,而凡陰虛者脈必浮而無力,因真陰脫於下而孤陽浮於上,是浮不可以概言表而可升散乎?沉為里矣,而凡表邪初感之盛者,陰寒束於皮毛,陽氣不能外達,則脈必先沉緊,是沉不可以概言里而可攻下乎?遲為寒矣,而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以概言寒而可溫中乎?數為熱矣,而凡虛損之候,陰陽俱虧,氣血敗亂者,脈必急數,愈數者愈虛,愈虛者愈數,是數不可以概言熱而可寒涼乎?微細類虛矣,而痛極壅閉者,脈多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虛而可驟補乎?洪弦類實矣,而真陰大虧者,必關格倍常,是弦不可以概言實而可消之乎?乃知診法於綱領之中而復有大綱領者存焉。設不能以四診相參,而欲孟浪任意,未有不覆人於反掌間者。

白話文:

浮脈通常代表身體表面的徵兆,但是陰虛的人脈搏也會浮而且無力,因為真陰失於下,孤陽浮於上。因此,浮脈不一定代表表證,可以升散。

沉脈通常代表裡面的徵兆,但是表邪初感的盛期,陰寒束縛皮毛,陽氣不能外達,脈搏會先沉緊。因此,沉脈不一定代表裡證,可以攻下。

遲脈通常代表寒冷,但是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搏多半遲滑。因此,遲脈不一定代表寒證,可以溫中。

數脈通常代表熱證,但是虛損的徵兆,陰陽兩虛,氣血敗亂,脈搏一定急數,越數越虛,越虛越數。因此,數脈不一定代表熱證,可以寒涼。

微細的脈象像虛證,但是疼痛極度壅塞的人,脈搏多半隱藏。因此,伏脈不一定代表虛證,可以驟補。

洪弦的脈象像實證,但是真陰大虧的人,脈搏一定關格倍於常,因此,弦脈不一定代表實證,可以消之。

由此可見,診脈的方法雖然有綱領,但綱領之內還有更大的綱領。如果不能綜合四診,而任意妄為,很容易對患者造成傷害。

2. 脈有亢制論

《經》曰:亢則害,承乃制。言太過之害也。此關於盛衰疑似之間,診者其可忽乎?夫亢者,過於上而不能下之謂也;承者,受也,亢極則反受制也。如火本剋金,克之太過則為亢,而金之子為水可以制火,乘其火虛來復母仇,而火反受其制矣。比之吳王夫差起傾國之兵以與晉爭,自謂無敵,越王勾踐乘其空虛已入國中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過度會造成損害,而順應就能調和。這是說過度造成的危害很嚴重。這個問題涉及到盛衰的疑似之間,看病的人難道可以忽視嗎?過度,就是過於向上而不能向下,這叫做「亢」;承受,就是接受,過度到了極點就會轉而受到壓制,這叫做「承」。比如火本來剋制金,剋製得太過就會變成過度,而金的孩子是水,水可以剋制火,趁著火虛弱的時候來報母仇,於是火反而受到水的壓制。這就好比吳王夫差動用全國兵力與晉國作戰,自以為天下無敵,結果越王勾踐趁著吳國空虛已經進入吳國國中了。

在脈則當何如?曰陽盛者脈必洪大,至陽盛之極而脈反伏匿,陽極似陰也。此乾之上九,亢龍有悔也。其症設在傷寒,或因失於汗下,使陽氣亢極,鬱伏於內,狀似陰症,唇焦舌燥,能飲水漿,大便閉硬,小便赤澀,然其脈雖沉,按之著骨,必滑數有力,審其矢氣穢臭殊常,或其躁熱不欲衣被,或揚手擲足,譫語不休,此陽證何疑?故《經》曰:其脈滑數,按之鼓擊於指下者,非寒也。此為陽盛拒陰也。

白話文:

在脈象上,陽氣旺盛時,脈搏必定洪大有力。然而,當陽氣旺盛達到極點時,脈搏反而隱藏起來,就像陽極化陰一樣。這種情況好比《易經》中「乾之上九」卦象,代表極盛之後將有衰退的徵兆。

如果陽氣過於旺盛,就會導致傷寒,或因過度發汗或瀉下,使陽氣過度亢奮,鬱結於內,表現出類似陰證的症狀:嘴脣乾裂、舌頭乾燥、口渴能喝水、大便乾結、小便赤黃。然而,雖然脈搏沉細,但按下去會發現脈搏有力,並且可能滑數。仔細觀察患者的排氣,會發現異於常人的臭味,患者可能躁熱不安、不願穿衣蓋被,甚至揮舞手腳、胡言亂語。這些症狀無疑是陽證。

因此,《黃帝內經》上說:「脈搏滑數,按之有如鼓擊指下的,不是寒症,而是陽氣旺盛抵抗陰氣所致。」

陰盛者脈必細微,至陰盛之極而脈反躁疾,陰極似陽也。此坤之上六,龍戰於野也。在傷寒則誤服涼藥,攻熱太速,其人素本腎虛,受寒遂變陰證,逼其浮游之火發見於外,狀似陽證,面赤煩躁,大便自利,小便淡黃,嘔逆氣促,鄭聲咽痛,然其脈按之必沉細遲微,審其渴欲飲水復不能飲,此陰證何疑?故《經》曰:身熱脈數,按之不鼓擊於指下者,非熱也。此謂陰盛拒陽也。

乃知凡過極者,反兼勝己之化。在於學者之細心揣測,則諸證無不洞其真偽矣。

白話文:

陰氣過盛時,脈象一定會細微,到了陰氣極其盛極必反的程度,脈象反而會變成急促狂躁,也就是陰氣過盛到類似陽氣的情況。這就好比《易經》中坤卦的上六爻,「龍戰於野」。在傷寒病中,如果誤服了寒涼藥物,過度攻伐身體的熱氣,而這個人原本腎氣虛弱,受了寒邪就轉變成了陰證,逼迫原本隱藏的身體陽氣浮現出來,表現在外就類似陽證,會有臉紅、煩躁、大便自利、小便淡黃、嘔吐、氣促、喉嚨痛等症狀。但是,如果仔細把脈,一定會發現脈象仍然是沉細、遲緩、微弱的。仔細觀察,會發現病人雖然口渴想喝水,但又喝不下去水,這正是陰證無疑。所以,《傷寒論》中說:「身體發熱、脈象數快,但按壓脈搏卻不鼓動跳動的,不是真的熱證。」這就是說陰氣過盛,抵禦了陽氣的表現。

3. 脈位法天地五行論

北方為坎水之位也,南方為離火之位也,東方為震木之位也,西方為兌金之位也,中央為坤土之位也。人身一小天地,故脈位應之。試南面而立,以觀兩手之部位,心屬火,居寸,亦在南也;腎屬水,居尺,亦在北也;肝屬木,居左,亦在東也;肺屬金,居右,亦在西也;脾屬土,居關,亦在中也。

白話文:

北方屬水,南方屬火,東方屬木,西方屬金,中央屬土。人體就像一個小宇宙,所以脈位也相應於方位。面向南方站立,觀察兩手的位置,心屬火,位於寸口脈,也位於南方;腎屬水,位於尺脈,也位於北方;肝屬木,位於左手,也位於東方;肺屬金,位於右手,也位於西方;脾屬土,位於關脈,也位於中央。

以五行相生之理言之:天一生水,故先從左尺腎水生左關肝木,肝木生左寸心火,心火為君主,其位至高不可下,乃分權於相火,相火寓於右腎,腎本水也而火寓焉,如龍伏海底,有火相隨,右尺相火生右關脾土,脾土生右寸肺金,金復生水,循環無窮。此相生之理也。

白話文:

根據五行相生原理:

創造之初誕生了水,因此首先從左尺位的腎水生出左關位的肝木。肝木生出左寸位的火,稱之為心火,其地位崇高無比,不可降落。所以將權力分予了相火,相火寄寓於右腎,腎本屬水,卻藏有火,就像龍潛伏海底,火隨之而行。右尺位的相火生出右關位的脾土,脾土生出右寸位的肺金,金又生水,如此循環往復,永無止境。這就是相生的道理。

更以五行相剋之理言之:相火在右尺,將來剋金,賴對待之左尺實腎水也,火得水制則不乘金矣。脾土在右關,將來剋水,賴對待之左關實肝木也,土得木製則不侮水矣。肺金在右寸,將來剋木,賴對待之左寸實心火也,金得火制則不賤木也。右手三部皆得左手三部制矣。

白話文:

從五行相剋的道理來說:相火位於右手尺部,未來會剋制肺金;所幸左手的尺部有腎水,腎水可以制衡相火,讓它無法侵犯肺金。脾土位於右手關部,未來會剋制腎水;所幸左手的關部有肝木,肝木可以制衡脾土,讓它無法侵犯腎水。肺金位於右手寸部,未來會剋制肝木;所幸左手的寸部有心火,心火可以制衡肺金,讓它無法剋制肝木。如此一來,右手的三個部位都可以受到左手的三個部位制衡。

而左手三部竟無制者,獨何歟?右寸之肺金有子腎水可復母仇,右關之脾土有子肺金可復母仇,右尺之相火有子脾土可復母仇。是制於人者,仍可制人,相制而適以相成也,此相剋之理也。

白話文:

為什麼只有左手的三個部位沒有剋星呢?這是因為:

  • 右寸脈(肺經)的金屬性被水(腎經)剋制,但水又能生金,化解剋制。
  • 右關脈(脾經)的土屬性被金(肺經)剋制,但金又能生土,化解剋制。
  • 右尺脈(心包經)的相火屬性被土(脾經)剋制,但土又能生火,化解剋制。

所以,被剋制的部位,仍然可以剋制其他部位,剋制與被剋制之間,互相制衡,反而形成相互促進的關係,這就是五行相剋相生的道理。

4. 因形氣以定診論

逐脈審察者,一成之矩也;隨人變通者,圓機之用也。比如浮沉遲數以定表裡寒熱。此影之隨形,復何論哉?然而形體各有不同,則脈之來去因之亦異,又不可執一說以概病情也。何則?肥盛之人氣居於表,六脈常帶浮洪;瘦小之人氣斂於中,六脈常帶沉數;性急之人,五至方為平脈;性緩之人,四至便作熱醫;身長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北方之人,每見實強;南方之人,恆多軟弱;少壯之脈多大;老年之脈多虛;醉後之脈常數;飯後之脈常洪;遠行之脈必疾;久飢之脈必空;室女、尼姑多濡弱;嬰兒之脈常七至。故《經》曰: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

其可不察於此乎?

白話文:

逐一診察脈象,這是基本法則;隨著病情變化靈活應對,這是通權達變的做法。比如通過浮、沉、遲、數等脈象來判斷內外寒熱。這是脈象依疾病而變,又何必固執於一種說法呢?然而,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脈象的來去也會隨之有所差異,不能用一種說法來概括所有的病情。爲什麼呢?肥胖的人氣血充盈在外表,六脈常帶浮洪;瘦小的人氣血內斂,六脈常帶沉數;性情急躁的人,五次脈搏纔算正常;性情緩慢的人,四次脈搏就可能有熱證;身材高大的人,診脈時應稍寬鬆;身材矮小的人,診脈時應稍緊密;北方人脈象通常強實;南方人脈象通常軟弱;年輕力壯的人脈象大多充實;老年人脈象大多虛弱;酒後脈象常數;飯後脈象常洪;遠行後脈象必然急促;長期飢餓脈象必然空虛;處女、尼姑脈象大多濡弱;嬰兒脈象通常七次脈搏。所以《內經》中說:體質和脈象相稱的人是健康的,三部脈搏不調和的人是生病的。

而更有說焉:肥盛之人,雖曰氣居於表,浮洪者是其常也,然使肌肉過於堅厚,則其脈之來也,勢將不能直達於皮膚之上,反欲重按乃見,若徒守浮洪易見之說,以輕手取之,則模糊細小,本脈竟不能測;瘦小之人,雖曰氣斂於中,沉數者是其常也,然使肌肉過於淺薄,則其脈之來也,勢將即呈於皮膚之間,反可浮取而知。

白話文:

此外,還有一個說法:肥胖的人雖然說氣浮於體表,脈象浮而洪大是他們的常態,但如果肌肉過於厚重,那麼脈象浮出時便會受阻,無法直接到達皮膚表面,反而需要用力按壓才能顯現。如果只遵循浮而洪大的說法,用輕手取脈,那麼脈象就會模糊細小,難以測知真正的脈象。瘦弱的人雖然說氣沉於體內,脈象沉而數是他們的常態,但如果肌肉過於單薄,那麼脈象浮出時便會直接顯現於皮膚之間,反而可以浮取而知道。

性急之人,脈數是其常也,適當從容無事,亦近舒徐;性緩之人,脈遲是其常也,偶值倥傯多冗,亦隨急數。北人脈強是其常也,或累世膏粱,或母系南產,亦未必無軟弱之形;南人脈弱是其常也,或先天稟足,或習耐勞苦,亦間有實強之狀。少壯脈大是其常也,夭促者多見虛細;老年脈細是其常也,期頤者更為沉實。

白話文:

性格急躁的人,脈搏跳動較快是正常的,但如果能適當放鬆,脈搏也會趨於緩慢;性格溫和的人,脈搏跳動較慢是正常的,但如果偶爾遇到事情繁忙,脈搏也會跳得較快。

北方人脈搏有力是正常的,但如果祖先或母親是南方人,他們的脈搏也不一定有力;南方人脈搏較弱是正常的,但如果先天體質好或經常勞動,也會出現脈搏有力的情況。

年輕人脈搏較強是正常的,但短命的人脈搏大多虛弱細微;老年人脈搏較細是正常的,但長壽的人脈搏會更加沉穩有力。

室女、尼姑濡弱者是其常也,或境遇優遊,襟懷恬淡,脈來亦定沖和;嬰兒氣稟純陽,急數者是其常也,或質弱帶寒,脈來亦多遲慢。

以此類推,則人身固有一定之形氣,形氣之中又必隨地為之轉移,方能盡言外之妙也。

白話文:

未婚女性和出家尼姑通常體質虛弱,她們若生活安逸,心境平和,脈象也穩定平和;嬰兒生來體質陽盛,脈象急促是正常的,如果體質虛弱或帶有寒氣,脈象則會較為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