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一 (3)
卷一 (3)
1. 脈象論
浮脈法天,輕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大,來盛去悠;無力虛大,遲而且柔;虛極則散,渙漫不收;有邊無中,其名曰芤;浮小為濡,綿浮水面;濡甚則微,不任尋按;更有革脈,芤弦合看。
(此以浮脈為綱,而取洪、虛、散、芤、濡、微、革七脈之兼乎浮者統匯於下也。浮脈法天,輕清在上,故輕手即見,與肉分相應,如木之漂於水面也。
洪脈者,如洪水之洪,有波濤洶湧之象,浮而有力,來盛去衰,即大脈也,即鉤脈也。
虛脈者,浮而無力,且大且遲也。
散脈者,亦浮而無力,但按之如無,比於虛脈則更甚矣,若楊花飄散之象。
芤脈者,芤草中空狀,如蔥管浮沉二候易見,故曰有邊,獨中候豁然難見,正如以指著蔥,浮取得上面之蔥皮,中取正在空處,沉按之又著下面之蔥皮也。無中者,非中候絕無,但比之浮沉則無力也,若泥為絕無是無胃氣矣。舊說以前後為兩邊,與芤蔥之義不和。
濡脈者,浮而小且軟也。
微者浮而極小極軟,比於濡脈則更甚矣。欲絕非絕,似有若無,八字可為微脈傳神。
革脈者,浮而且弦,且芤浮多沉少,外急內虛狀如皮革。仲景云:弦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革脈,牢脈皆大而弦,革則浮取而得,牢則沉候而見也。舊以牢革為一脈者,非也。)
沉脈法地,如投水石。沉極為伏,推筋著骨;有力為牢,大而弦長;牢甚則實,愊愊而強;無力為弱,柔小如綿;細直而軟,如蛛絲然。
(此以沉脈提綱,而取伏、牢、實、弱、細五脈之兼乎沉者統匯於下也。沉脈法地,重濁在下,故重按乃得,與筋骨相應,如石之墜於水底也。
伏脈者,沉之極也,伏於下也。沉脈在筋骨之間,伏脈則推筋著骨,然後可見也。
牢脈者,沉而有力,且大且弦且長也。
實脈者,浮中沉三候皆有力,更甚於牢脈也。
弱脈者,沉而極細軟也。
細脈者,沉細而直且軟也。)
遲脈屬陰,一息三至。緩脈和勻,春柳相似;遲細為澀,往來極滯;結則來緩,止而復來;代亦來緩,止數不乖。
(此以遲脈提綱,而取緩、澀、結、代四脈之兼乎遲者統匯於下也。遲脈者,往來遲慢,為不及之象。
緩脈者,一息四至,往來和勻,春風微吹柳梢,此確喻也,即胃氣脈也。
澀脈者,遲滯不利,狀如輕刀刮竹,舊稱一止復來者,非也。
結脈者,遲而時有一止也。
代脈者,遲而中止,不能自還,且止有定數,如四時之有禪代,不愆其期也,故名曰代。)
數脈屬陽,一息六至。往來流利,滑脈可識;有力為緊,切繩極似;數時一止,其名為促;數如豆粒,動脈無惑。
(此以數脈提綱,而取滑、緊、促、動四脈之兼乎數者統匯於下也。數脈者,往來急數,為太過之象。
滑脈者,滑而不滯,如珠走盤也。
緊脈者,緊急有力,左右彈手,切繩者喻其緊,亦喻左右彈也。
促脈者,數而時有一止,如疾行而蹶也。
動脈者,形如豆粒,厥厥動搖,兩頭俱俯,中間高起,故短如豆粒。舊云上下無頭尾,則上不至寸為陽絕,下不至尺為陰絕,是死絕之脈,非動脈也。仲景云: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由是則寸尺皆有動脈,謂獨見於關者誤矣。)
別有三脈,短長與弦。不及本位,短脈可原;過於本位,長脈綿綿;長而端直,狀類弓弦。
(此短、長與弦三脈,非浮沉遲數可括,故別立於此。短者,短縮之象;長者,相引之象;弦者,勁而端直之象。按戴同文曰:關不診短。若短脈見於關上,是上不通寸為陽絕,下不通尺為陰絕矣。)
白話文:
[脈象理論]
浮脈象徵天空,輕輕一按即可感知,彷彿輕輕浮在表面,就像木頭漂浮在水上一樣。如果力量強大,顯現出壯闊宏大的特性,這種脈象稱為洪脈,其特點是來勢強勁而退勢緩慢;如果力量不足卻體積龐大,脈搏遲緩且柔和,這種脈象稱為虛脈;虛到極致就變為散脈,散漫不集中;如果只有脈邊而脈中空虛,這種脈象稱為芤脈;浮而細小的脈象稱為濡脈,像綿絮般輕飄於水面;濡脈更弱小,不易探查;另有一種革脈,需結合芤脈和絃脈的特性來判斷。
洪脈就像洪水,波瀾壯闊,浮在表面且充滿力量,來勢強而退勢漸弱,即是大脈或鉤脈。
虛脈浮在表面,但力量不足,且體積大而節奏緩慢。
散脈也是浮在表面,但力量不足,按壓時幾乎感覺不到,比起虛脈更加嚴重,就像楊樹花飄散一樣。
芤脈就像中空的芤草,像蔥管一樣,浮沉之間容易察覺,因此稱為有邊,但當中卻是空的,按下去只會碰到表面和底部,中間是空的。
濡脈浮而細小且柔軟。
微脈非常細小柔弱,比濡脈更弱,似乎有又似乎無,可用「八字」來形容微脈的特性。
革脈浮而弦,且芤,表面緊張,內部虛弱,就像皮革一樣。張仲景說:弦脈代表寒,芤脈代表虛,寒虛相結合,就是革脈。革脈和牢脈都大而弦,不同的是革脈在表面就能感受到,牢脈則需深入按壓才能察覺。過去認為牢脈和革脈是同一脈象,這是錯誤的。
沉脈象徵大地,就像石頭投入水中。沉到極致稱為伏脈,需推開肌肉觸及骨頭才能感知;力量強大的沉脈稱為牢脈,大而弦且長;牢脈更甚則為實脈,堅韌而強烈;力量不足的沉脈稱為弱脈,柔細如綿;細直而柔軟的脈象,就像蜘蛛絲一樣。
遲脈屬於陰性,呼吸三次才跳動一次。緩脈平穩均勻,就像春天的柳樹;遲而細小的脈象稱為澀脈,跳動非常遲緩;結脈跳動緩慢,偶爾會停頓再恢復;代脈同樣跳動緩慢,但停頓後會按照一定的節奏恢復。
數脈屬於陽性,呼吸一次跳動六次。流暢順利的脈象稱為滑脈;力量強大的脈象稱為緊脈,像繩子一樣緊繃;數脈中偶爾出現停頓,這種脈象稱為促脈;脈搏如豆粒般跳動,這種脈象稱為動脈。
另外還有三種脈象,分別是短脈、長脈和絃脈。短脈無法達到原本的位置;長脈超出原本的位置,綿延不斷;長而端正的脈象,就像拉滿的弓弦一樣。
2. 脈有相反宜參論
浮沉者,脈之升降也;遲數者,脈之急慢也;滑澀者,脈之通滯也;虛實者,脈之剛柔也;長短者,脈之盈縮也;洪微者,脈之盛衰也;緊緩者,脈之張弛也;牢革者,脈之內外也;動伏者,脈之出處也;促結者,脈之陰陽也;濡微者,脈之窮於進退者也;芤弦者,脈之見於盛衰者也。
《經》曰:前大後小,前小後大;來疾去徐,來徐去疾;去不盛來反盛,去盛來不盛;乍大乍小;乍長乍短;乍數乍疏。是又二脈之偶見者也。
白話文:
[脈有相反宜參論]
浮脈和沉脈,代表脈搏的上下移動;遲脈和數脈,表示脈搏的快慢;滑脈和澀脈,顯示脈搏的流暢與阻滯;虛脈和實脈,反映脈搏的強弱;長脈和短脈,象徵脈搏的充盈與收縮;洪脈和微脈,說明脈搏的旺盛與衰弱;緊脈和緩脈,表示脈搏的緊繃與鬆弛;牢脈和革脈,指出脈搏的內在與表象;動脈和伏脈,顯示脈搏的出現與隱藏;促脈和結脈,反映脈搏的陰陽調和;濡脈和微脈,表示脈搏在進退之間的極限;芤脈和絃脈,則呈現脈搏在旺盛與衰弱間的轉換。
《經》上記載:前部大後部小,或是前部小後部大;來得快去得慢,或來得慢去得快;去的時候不強烈而來的時候反而強烈,或去的時候強烈而來的時候不強烈;忽大忽小;忽長忽短;忽快忽慢。這些都是偶爾會同時出現的兩種脈象。
3. 脈賦
欲測病兮死生,須詳脈兮有靈。(脈理通乎神明,可推測疾病之死生。)左辨心肝之理,右察脾肺之情。(左手寸部胞絡與心脈,關部膽脈與肝脈;右手寸部胸中與肺脈,關部胃脈與脾脈也。)此為寸關所主,(已上四臟脈與腑脈主於兩手寸口關中。)腎即兩尺分並。(腎有兩枚,分居兩手尺部,左手尺部膀胱、小腸及腎脈:右手尺部大腸與腎脈。)
三部五臟易識,七診九候難明。(三部寸關尺是也,五臟心肝脾肺腎也,七診九候見於脈旨論中。)
晝夜循環,榮衛須有定數。(血為榮,氣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循環無端,一日一夜周於身五十度,故為定數。)
男女長幼,大小各有殊形。(男脈寸強尺弱,女脈寸微尺盛;老人脈濡而緩,幼人脈數而急;肥壯者細實,羸瘦者長大。是各有異形,皆得其正候,故為之平脈,反此者為病脈。)
復有節氣不同,須知春夏秋冬。(五日為候,三候為氣,三氣為一節;一歲三百六十日,共有七十二候,二十四氣,八節之令。與夫春夏秋冬四時之更端,各有所生之不同也。)
建寅卯月兮木旺,肝脈弦長以相從。(正月寅,二月卯,足厥陰肝木之旺,木當春而發,故其脈來宜弦長。)
當其巳午,心火而洪。(四月巳,五月午,手少陰心火之旺,火性上炎,故其脈來當洪大而散。)
脾屬四季,遲緩為宗。(辰、戌、醜、未之月屬四季,足太陰脾土之旺,土性厚重,寄旺於四季,故其脈來應和緩。)
申酉是金為肺,微浮短澀宜逢。(七月申,八月酉,手太陰肺金之旺,金性輕浮,故其脈來短澀而微浮。)
月臨亥子,是乃腎家之旺;得其沉細,各為平脈之容。(十月亥,十一月子,足少陰腎水之旺,水性下流,故其脈來沉細而滑。)
既平脈之不衰,(已上五臟之脈,四時隨經所旺而不衰,故各得其平。)
反見鬼兮命危。(若心見沉細,肝見短澀,腎見遲緩,肺見洪大,脾見弦長,皆為鬼賊之相剋,故為死候。)
子扶母兮瘥速,(若心見緩,肝見洪,肺見沉之類,此子扶養於母,是相生之道,雖病易瘥。)
母抑子兮退遲。(腎病傳肝,肝病傳心之類,此母來抑子,病雖不死,然稽延難愈也。劉氏曰:即腎得短澀,肝得沉滑,心得弦長,為之虛邪者是也。)
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須各推。(我克者為妻,假如心得肺脈,謂夫得妻脈也。然妻來乘夫,雖不為正克,生死各有推斷,解見下文。)
假令春得肺脈為鬼,得心脈乃是肝兒,腎為其母,脾則為妻。(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也,木土水火金相剋也。假如春屬木見肺金脈,為克我之鬼也,見心火脈是我生之子也,見腎水脈是我生之母也,見脾土脈是我乘之妻也。)
春得脾而莫療,冬得心而不治,夏得肺而難瘥,秋得肝亦何疑。(《訣》云:春中若得四季脈不治,多因病自除,是為微邪也,故病不治自愈。此言春得脾而莫療,反以微邪為可畏何也?蓋春中獨見脾脈,土乘木衰,土乘則生金來剋木故也。假令春中肝臟之脈弦而緩,弦是本脈尚存,雖土脾或乘之,此則為微邪,不足慮也。
若本脈全無,而獨見脾緩之脈,此為害也。上文所謂得妻不同一治,正此謂與。夏、秋、冬皆以此類推。若本經脈全無,便不可以微邪論,故皆言不可治也。)
此乃論四時休旺之理,明五行生剋之義。(此結上文之義。)
患者要知欲死,須詳脈之動止。彈石劈劈而又急,解索散散而無聚,雀啄頓來而又住,屋漏將絕而復起。(彈石之脈,若堅硬之物擊於石,劈劈然殊無息數,此肝元已絕,胃氣空虛故也。解索之脈,猶索之解散,在筋骨上數動散亂而不能復聚,無復次第,緣精枯血竭,心腎俱絕也。
雀啄之狀,來而急數,連連奏指,忽然頓絕而止,良久准前復來,如雀之啄食,謂來三而去一也。屋漏之狀,如屋之漏,滴不相連續,或來或去,良久一滴,於地而四畔濺起之貌,皆緣脾元已敗,胃氣乏絕,穀氣俱盡,故見此兩脈也。)
蝦游苒苒而進退難尋,魚躍澄澄而遲疑掉尾。(蝦游之脈,沉時忽一浮,若蝦之遊於水而苒苒然,不動少焉;瞥然驚撞,而去杳然,不見久之,倏而復來。魚躍又曰魚翔,浮時忽一沉,其本不動而末強搖,如魚之遊水,而身首貼然不動而尾獨悠揚,緩搖之狀,倏然沉沒也。皆緣元氣已絕,榮衛兩亡,五臟俱敗,不日而死矣。)
復有困重沉沉,聲音劣劣,寸關雖無,尺猶不絕,往來息均,踝中不歇。如此之流,何憂殞滅。(沉沉,神昏也。劣劣,氣少也。無,謂無脈也。不絕,謂猶有脈也。息均,息數調勻也。踝中不歇,謂太谿之脈動而不止也。流,類也。殞,歿也。)
《經》文具載樹無葉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乃當更治。(《難經》曰:人之有尺,猶樹之有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