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一 (3)
卷一 (3)
1. 脈無根有兩說論
天下之醫籍多矣!或者各持一說,而讀者不能融會,漫無可否,則不見書之益而徒見書之害矣。
又何貴乎博學哉?即如脈之無根便有兩說。一以尺中為根,脈之有尺,猶樹之有根。叔和曰:寸關雖無,尺猶不絕,如此之流,何憂殞滅?蓋因其有根也。若腎脈獨敗,是無根矣,安望其發生乎?一以沉候為根,《經》曰:諸浮脈無根者皆死,是謂有表無里,孤陽不生。夫造化之所以亙萬古而不息者,一陰一陽互為其根也。使陰既絕矣,孤陽豈能獨存乎?
二說似乎不同,久而虛心討論,實無二致也。蓋尺為腎部,而沉候之六脈皆腎也。要知兩尺之無根與沉取之無根,總為腎水涸絕而無資始之原,宜乎病之重困矣。又王宗正曰:診脈之法,當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在中州。則與叔和之守寸關尺奇位以候五臟六腑之脈者大相徑庭,不知宗正亦從《經》文「諸浮脈無根者皆死」之句悟入,遂謂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心肺居於至高之分。故應乎寸,腎肝處乎至陰之位,故應乎尺,脾胃在中,故應乎關。
然能與叔和之法參而用之,正有相成之妙。淺工俗學信此則疑彼者,皆不肯深思古人之推本立說,所以除一二師家接受之外,盡屬礙膺。許學士之不肯著書以示後來,乃深鑑於此弊也夫!
白話文:
天下的醫學典籍非常多!有些醫生堅持自己的理論,但閱讀者往往無法融合理解各種觀點,對這些理論不置可否,這樣不但無法從書籍中獲得好處,反而可能受到書中的影響產生誤解。
那麼,廣泛學習又有什麼價值呢?就像對於脈無根的解釋就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手腕內側(尺部)是脈的根基,脈象的存在如同樹木有根。叔和曾說過:即使寸、關兩部位的脈象消失,只要尺部的脈象還存在,這樣的病人怎麼會有生命危險?這是因為他還有根基。如果只有腎部的脈象衰弱,那就是無根了,這種情況下,還指望什麼生命力呢?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沉脈是脈的根基,《黃帝內經》中提到:所有浮脈無根的病人都會死亡,這就是有表無裏的表現,孤獨的陽氣無法存活。大自然之所以能永恆運轉,是因為陰陽相互為根。如果陰已經完全消亡,單獨的陽氣又如何能獨自存在呢?
乍看之下,這兩種說法似乎有衝突,但如果我們冷靜下來深入研究,就會發現其實兩者並無矛盾。因為尺部代表的是腎,而沉脈的六脈都與腎相關。要知道,兩手尺部無根或是在沉脈下找不到根,都意味著腎水枯竭,沒有生命的源頭,病人的病情自然會非常嚴重。
王宗正則認為,診脈的原則應該是心肺的脈象偏上,肝腎的脈象偏下,脾的脈象位於中間。這和叔和守著寸、關、尺三個位置來判斷五臟六腑的脈象大相逕庭。然而,王宗正也是根據《黃帝內經》中「所有浮脈無根的病人都會死亡」這句話得到啟發,認為來自天的器官親近上方,來自地的器官親近下方,心肺位在身體的最高處,因此脈象應在寸部;肝腎位在身體的最底端,因此脈象應在尺部;脾胃位於身體的中間,因此脈象應在關部。
然而,如果能將叔和的方法和王宗正的理論結合使用,效果將會更好。一些學識淺薄的醫生,只相信其中一種理論,懷疑另一種,他們不願意深入思考古人推導理論的過程,所以除了少數幾個醫學家能夠接受之外,大多數人對這些理論感到困惑。許學士之所以不願意寫書傳授後人,正是因為他深刻地認識到這個問題。
2. 衝陽太谿二脈論
夫身之內,不過陰陽為之根蒂。醫者惟明此二字,病之吉凶莫不判然矣。《經》曰:治病必求於本。本之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經也。故善為醫者,必責根本。
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維何足少陰腎是也?腎應北方之水,水為天一之源。後天之本維何足陽明胃是也?胃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腎何以為先天之本?蓋嬰兒未成,先結胞胎,其象中空一莖透起,形如蓮蕊,一莖即臍帶,蓮蕊即兩腎也,而命寓焉。水生木而後肝成,木生火而後心成,火生土而後脾成,土生金而後肺成。
五臟既生,六腑隨之,四肢乃具,百骸乃全。《仙經》曰:借問如何是玄牝?嬰兒初生先兩腎,故腎為臟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資之以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腎。而太谿一穴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此足少陰所注,為腧地也。
脾胃何以為後天之本?蓋嬰兒既生,一日不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經》曰:安穀則昌,絕谷則亡。猶兵家之有餉道也,餉道一絕,萬眾立散;胃氣一敗,百藥難施。一有此身,先資穀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後天之根本在脾。而衝陽一穴在足趺上五寸,高骨間動脈,去陷谷三寸。
此足陽明所過,為原之地也(脾胃相為夫婦,故列胃之動脈,而脾即在其中矣)。
古人見腎為先天之本,故著之脈曰人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見脾胃為後天之本,故著之脈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以傷寒必診太谿以察腎氣之盛衰,必診衝陽以察胃氣之有無,兩脈既在,他脈可勿問也。如婦人則又獨重太衝者,太衝應肝,在足趾本節後二寸陷中。
蓋肝者,東方木也,生物之始。又婦人主血,而肝為血海。此脈不衰,則生生之機猶可望也。
白話文:
在人體內部,最重要的就是陰與陽,它們就像生命的根基。醫生只要明白「陰陽」這兩個字的含義,就能夠判斷疾病的輕重好壞。古書上說:治療疾病必須找到根源。這裡的根源指的是事物的起源、根本。世界上沒有沒有來源的水流,沒有根的樹木,只要水源清澈,水流自然乾淨;只要根部得到灌溉,樹枝就能繁茂,這是自然界的定律。因此,擅長醫術的人,必定會尋找病因的根源。
然而,根源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先天的根本是什麼呢?是足少陰腎。腎與北方的水相應,水是天一的源頭。後天的根本是什麼呢?是足陽明胃。胃與中央的土相應,土是萬物的母親。為什麼腎是先天的根本呢?因為嬰兒尚未形成時,先有胞胎結成,其形狀中空,一根管子穿出,形似蓮花蕊,這根管子就是臍帶,蓮花蕊就是兩個腎,生命就寄寓其中。水生木,然後肝才形成;木生火,然後心才形成;火生土,然後脾才形成;土生金,然後肺才形成。
五臟生成後,六腑隨之產生,四肢才完整,全身骨骼才健全。仙經上說:如果問什麼是神祕的生育能力?那就是嬰兒出生時,先形成的兩個腎臟。因此腎是臟腑的根本,十二脈的起源,呼吸的基礎,三焦的源泉,是人體最初的資本,所以說先天的根本在腎。而太谿這個穴位位於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方的動脈凹陷處,這是足少陰脈所注入的地方,是重要的穴位。
為什麼脾胃是後天的根本呢?因為嬰兒一旦出生,一天不吃飯就會餓,七天不吃飯腸胃就會乾涸而死亡。古書上說:吃得健康則身體強壯,不吃飯則身體衰弱。這就像軍隊的糧草供應,一旦糧草斷絕,士兵立即散去;一旦胃氣衰敗,再好的藥也難以發揮作用。一旦有了身體,首先需要的是食物。食物進入胃中,分散到六腑,使氣血和調,滋養五臟,使人得以生存,所以說後天的根本在脾。而衝陽這個穴位位於腳背上五寸,高骨之間的動脈,距離陷谷三寸。
這是足陽明脈經過的地方,是重要的原穴(脾胃相輔相成,所以胃的動脈被記錄下來,脾臟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古人認為腎是先天的根本,所以在脈學上說:人的手腕部位就像樹的根部,即使枝葉枯萎,只要根部還活著,樹就有機會復甦。同樣的,古人認為脾胃是後天的根本,所以在脈學上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因此,當患感冒時,醫生會檢查太谿脈來判斷腎氣的盛衰,會檢查衝陽脈來判斷胃氣的存在與否,只要這兩條脈都在,其他的脈象就不必再問。對於女性來說,太衝脈尤其重要,太衝脈對應肝臟,位於腳趾根部後二寸的凹陷處。
肝臟是東方的木,是生命開始的地方。而且女性主要依靠血液,而肝臟是血海。只要這條脈絡不衰竭,生命繁衍的機制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