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一 (2)
卷一 (2)
1. 脈無根有兩說論
天下之醫籍多矣!或者各持一說,而讀者不能融會,漫無可否,則不見書之益而徒見書之害矣。
白話文:
天下的醫書有很多!有的各自堅持一種說法,讀的人無法融會貫通,茫然不知如何取捨,這樣就看不出讀書的好處,反而只看到讀書的壞處了。
又何貴乎博學哉?即如脈之無根便有兩說。一以尺中為根,脈之有尺,猶樹之有根。叔和曰:寸關雖無,尺猶不絕,如此之流,何憂殞滅?蓋因其有根也。若腎脈獨敗,是無根矣,安望其發生乎?一以沉候為根,《經》曰:諸浮脈無根者皆死,是謂有表無里,孤陽不生。夫造化之所以亙萬古而不息者,一陰一陽互為其根也。使陰既絕矣,孤陽豈能獨存乎?
白話文:
為什麼強調博學呢?就好像脈象沒有根源就產生了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尺脈是根源,脈象有尺脈,就像樹木有根一樣。叔和說:「寸關脈即使沒有了,尺脈也不會消失。」按照這種說法,有什麼好擔心的呢?這是因為尺脈有根。但是,如果只有腎脈壞死,就沒有根了,怎麼能指望它恢復生機呢?另一種說法認為沉脈是根源。《黃帝內經》說:「所有浮脈沒有根源的,都會死亡。」這就叫做有表面現象而沒有裡證,孤陽獨存不能生長。天地萬物的生長變化之所以綿延萬古而不斷,是因為陰陽相互作為根源。如果陰氣斷絕,孤陽怎麼能獨自存在呢?
二說似乎不同,久而虛心討論,實無二致也。蓋尺為腎部,而沉候之六脈皆腎也。要知兩尺之無根與沉取之無根,總為腎水涸絕而無資始之原,宜乎病之重困矣。又王宗正曰:診脈之法,當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在中州。則與叔和之守寸關尺奇位以候五臟六腑之脈者大相徑庭,不知宗正亦從《經》文「諸浮脈無根者皆死」之句悟入,遂謂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心肺居於至高之分。故應乎寸,腎肝處乎至陰之位,故應乎尺,脾胃在中,故應乎關。
白話文:
這兩種說法看似不同,但仔細探討後,其實並沒有差異。寸部代表腎臟,而沉取的六脈也都是腎脈。不論是寸脈無根,還是沉取無根,都是因為腎水枯竭,沒有了滋養的來源,所以導致疾病嚴重。
此外,王宗正說:診脈的方法,應該從心肺都浮在表層,肝腎都沉在深層,脾胃位於中間。這與叔和按寸關尺這些奇位來診察五臟六腑脈象的方法大不相同。不知王宗正也是從《黃帝內經》中「所有浮脈都沒有根的人都會死」這句話中悟出的,所以認為屬於天的脈象會浮在上面,屬於地的脈象會沉在下面。心肺位於身體最高處,所以對應寸脈;腎肝位於身體最陰的位置,所以對應尺脈;脾胃位於中間,所以對應關脈。
然能與叔和之法參而用之,正有相成之妙。淺工俗學信此則疑彼者,皆不肯深思古人之推本立說,所以除一二師家接受之外,盡屬礙膺。許學士之不肯著書以示後來,乃深鑑於此弊也夫!
白話文:
然而,如果能將叔和的治療方法和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運用,就能產生相輔相成的妙用。那些膚淺的醫者和庸俗的學者,相信一種理論就懷疑另一種理論,都不肯深入思考古人的推論和立說的根據。因此,除了極少數師徒相傳傳承之外,絕大多數人都不理解這些理論。許學士不願意著書立說,傳授後世,就是深刻地鑑於這種弊端。
2. 衝陽太谿二脈論
夫身之內,不過陰陽為之根蒂。醫者惟明此二字,病之吉凶莫不判然矣。《經》曰:治病必求於本。本之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經也。故善為醫者,必責根本。
白話文:
人體中最基本的組成元素就是陰陽。醫生只要能明白這兩個字,就能對疾病的吉凶預後做出準確判斷。《黃帝內經》中說:治病必須找到根本原因。根本就是指根源,就像樹木的根。世界上沒有沒有源頭的河流,沒有根系的樹木。只要弄清源頭就能使河流清澈,澆灌根系就能讓枝葉繁茂,這是自然規律。因此,高明的醫生一定要追究病根。
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維何足少陰腎是也?腎應北方之水,水為天一之源。後天之本維何足陽明胃是也?胃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腎何以為先天之本?蓋嬰兒未成,先結胞胎,其象中空一莖透起,形如蓮蕊,一莖即臍帶,蓮蕊即兩腎也,而命寓焉。水生木而後肝成,木生火而後心成,火生土而後脾成,土生金而後肺成。
白話文:
從古至今中醫學說一直都有先天和後天的區分。先天之本是什麼?就是人的腎。腎對應北方的水,水是生命的源頭。後天之本是什麼?就是人的脾胃。脾胃對應中央的土,土是萬物的母親。為什麼說腎是先天之本?因為嬰兒在形成之前,會先形成一個空心的胞胎,裡面有一條直通起來的莖,形狀像蓮花的蕊,這條莖就是臍帶,而蓮蕊就是兩顆腎,命魂也寄居在其中。水生木,所以後來形成了肝;木生火,所以後來形成了心;火生土,所以後來形成了脾;土生金,所以後來形成了肺。
五臟既生,六腑隨之,四肢乃具,百骸乃全。《仙經》曰:借問如何是玄牝?嬰兒初生先兩腎,故腎為臟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資之以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腎。而太谿一穴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此足少陰所注,為腧地也。
白話文:
當五臟生成之後,六腑隨即出現,四肢和全身骨骼纔算完整。《仙經》記載:「請問什麼是玄牝?」嬰兒剛出生時,腎臟會先發育,因此腎臟是臟腑的基礎,也是十二經脈的根源,呼吸的根本,三焦的發源地,是人體生命一開始依賴的器官,因此說先天之根本在於腎。而太谿穴位於足內踝後方五分處,跟骨上方動脈的凹陷處,這是足少陰經的穴位,是穴道匯聚之地。
脾胃何以為後天之本?蓋嬰兒既生,一日不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經》曰:安穀則昌,絕谷則亡。猶兵家之有餉道也,餉道一絕,萬眾立散;胃氣一敗,百藥難施。一有此身,先資穀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後天之根本在脾。而衝陽一穴在足趺上五寸,高骨間動脈,去陷谷三寸。
此足陽明所過,為原之地也(脾胃相為夫婦,故列胃之動脈,而脾即在其中矣)。
白話文:
為什麼脾胃被稱為後天的根本?因為嬰兒出生後,一天不進食就會感到飢餓,七天不進食就會腸胃乾涸而死。《黃帝內經》說:「經常進食穀物就會興旺,不進食就會死亡。」這就像軍隊需要糧食補給一樣,補給一旦斷絕,眾軍就會立刻潰散;胃氣一旦敗壞,各種藥物都難以奏效。人一出生,首要依靠穀氣的滋養。穀物進入胃中,會滋養六腑,從而使氣血平和,並輸送到五臟而產生血液,這是人賴以生存的依託,所以說脾胃是後天的根本。而「衝陽」穴位位於足背上五寸,在高骨之間的動脈上,距離「陷谷」穴三寸。
古人見腎為先天之本,故著之脈曰人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見脾胃為後天之本,故著之脈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以傷寒必診太谿以察腎氣之盛衰,必診衝陽以察胃氣之有無,兩脈既在,他脈可勿問也。如婦人則又獨重太衝者,太衝應肝,在足趾本節後二寸陷中。
蓋肝者,東方木也,生物之始。又婦人主血,而肝為血海。此脈不衰,則生生之機猶可望也。
白話文:
古人認為腎臟是與生俱來的根本,所以與腎臟對應的脈搏被稱為「尺脈」,就像樹木的根一樣,即使枝葉枯萎,根部依然可以再生。而脾胃則被認為是後天的根本,所以與脾胃對應的脈搏被稱為「胃氣脈」,有胃氣則能生,沒有胃氣則會死。因此,在治療傷寒時,必須診斷太谿脈以查看腎氣的強弱,診斷衝陽脈以查看胃氣的存在與否。只要這兩條脈搏正常,則其他脈搏不必檢查。對於女性,則要特別重視太衝脈,因為太衝脈與肝臟相應,位於足拇指根部後方兩寸的凹陷處。
3. 脈有不可言傳論
脈之理微,自古記之。昔在黃帝,生而神靈,猶曰「若窺深淵而迎浮雲」。許叔微曰「脈之理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凡可以筆墨載,可以口舌言者,皆跡象也。至於神理,非心領神會烏能盡其玄微?如古人形容胃氣之脈,而曰不浮不沉,此跡象也,可以中候求也;不疾不徐,此跡象也,可以至數求也。獨所謂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
白話文:
脈象細微難察,自古以來就有人記載。昔日黃帝,天生神靈,仍說:「像窺視深淵而迎接浮雲一樣。」許叔微說:「脈象的道理深奧而難以明曉。」我所理解的,口不能宣。凡是可以用筆墨記載的,可以用言語說的,都是外在的跡象。至於脈象中蘊含的神妙道理,若不用心領會又怎能盡窺其奧祕?例如古人描述胃氣的脈象:「不浮不沉」,這是外在跡象,可以用中候的標準來求證;「不疾不徐」,這是外在跡象,可以用脈搏頻率來求證。唯獨所謂的「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用言語形容。
非古人秘而不言,欲名狀之而不可得,姑引而不發,躍如於言詞之表,以待能者之自從耳。東垣至此亦窮於詞說,而但言脈貴有神。惟其神也,故不可以跡象求,言語告也。又如形容滑脈,而曰替替然如珠之圓轉;形容澀脈,而曰如雨沾沙;形容緊脈,而曰如切繩轉索;形容散脈,而曰如楊花散漫;形容任脈,而曰寸口丸丸。此皆跡象之外,別有神理。
就其所言之狀,正惟窮於言語,姑借形似以揣摩之耳。
白話文:
並不是古人故意隱瞞不說,而是想要描述出來,卻難以用言語形容,只好暫且點到為止,跳脫於語言文字之外,等待有能力的人自行體會。東垣居士在這裡也窮於言辭,只能說脈象最重要的是有精神。正因為有精神,所以不能用跡象來探求,用言語來描述。比如形容滑脈,就說它「替替然如珠之圓轉」;形容澀脈,就說它「如雨沾沙」;形容緊脈,就說它「如切繩轉索」;形容散脈,就說它「如楊花散漫」;形容任脈,就說「寸口丸丸」。這些都是跡象之外,另有神理的存在。
4. 脈有相似宜辨論
洪與虛,皆浮也。浮而有力為洪,浮而無力為虛。沉與伏,皆沉也。沉脈行於筋間,重按即見;伏脈行於骨間,重按不見,必推筋至骨乃可見也。數與緊,皆急也。數脈以六至得名,而緊則不必六至,惟弦急而左右彈狀如切緊繩也。遲與緩,皆慢也。遲則三至,極其遲慢;緩則四至,徐而不迫。
白話文:
浮與虛
- 浮脈都浮在表層,但強而有力叫作洪脈,無力叫作虛脈。
沉與伏
- 沉脈和伏脈都在深層,但沉脈在筋中,按下去就能感覺到;伏脈在骨中,按下去感覺不到,必須把筋推到骨頭上才能摸到。
數與緊
- 數脈是指每分鐘脈搏超過六次,而緊脈則不一定超過六次,只要脈搏像緊繃的繩子一樣,左右跳動即可。
遲與緩
- 遲脈是指每分鐘脈搏只有三次,非常慢;緩脈是指每分鐘脈搏四次,較慢但也不急迫。
實與牢,皆兼弦大實長之四脈也。實則浮、中、沉三取皆然,牢則但於沉候取也。洪與實,皆有力也。洪則重按少衰,實則按之亦強也。革與牢,皆大而弦也。革則浮取而得,牢則沉取而見也。濡與弱,皆細小也。濡在浮分,重按即不見也;弱主沉分,輕取不可見也。細與微,皆無力也。
白話文:
實與牢:實脈和牢脈都兼具弦脈、大脈、實脈和長脈這四種特徵。實脈無論是浮脈、中脈還是沉脈,都能觸診到。牢脈則只能在沉脈中觸診到。
洪與實 :洪脈和實脈都具有力道。洪脈按壓後力道衰減較少,實脈按壓後力道也強勁。
革與牢 :革脈和牢脈都表現為大而弦。革脈在浮脈位置就能觸診到,牢脈則在沉脈位置才能觸診到。
濡與弱 :濡脈和弱脈都表現為細小。濡脈存在於浮脈的位置,重按會消失;弱脈存在於沉脈的位置,輕按看不到。
細與微 :細脈和微脈都表現為無力。
細則指下分明,微則似有若無,模糊難見矣。促、結、澀、代皆有止者也。數時一止為促;緩時一止為結;往來遲滯,似止非止為澀;動而中止,不能自還,止有定數為代。
白話文:
精細的脈象能清楚辨識,細微的脈象則若有似無,模糊難以察覺。促、結、澀、代等脈象都有停止的特性。多次斷續為促脈;緩慢斷續為結脈;脈象來去遲滯,時斷時續為澀脈;脈動時停止,不能自行恢復,停止次數有一定的規律為代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