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一 (2)
卷一 (2)
1. 脈位法天地五行論
北方為坎水之位也,南方為離火之位也,東方為震木之位也,西方為兌金之位也,中央為坤土之位也。人身一小天地,故脈位應之。試南面而立,以觀兩手之部位,心屬火,居寸,亦在南也;腎屬水,居尺,亦在北也;肝屬木,居左,亦在東也;肺屬金,居右,亦在西也;脾屬土,居關,亦在中也。
以五行相生之理言之:天一生水,故先從左尺腎水生左關肝木,肝木生左寸心火,心火為君主,其位至高不可下,乃分權於相火,相火寓於右腎,腎本水也而火寓焉,如龍伏海底,有火相隨,右尺相火生右關脾土,脾土生右寸肺金,金復生水,循環無窮。此相生之理也。
更以五行相剋之理言之:相火在右尺,將來剋金,賴對待之左尺實腎水也,火得水制則不乘金矣。脾土在右關,將來剋水,賴對待之左關實肝木也,土得木製則不侮水矣。肺金在右寸,將來剋木,賴對待之左寸實心火也,金得火制則不賤木也。右手三部皆得左手三部制矣。
而左手三部竟無制者,獨何歟?右寸之肺金有子腎水可復母仇,右關之脾土有子肺金可復母仇,右尺之相火有子脾土可復母仇。是制於人者,仍可制人,相制而適以相成也,此相剋之理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學中的脈位與天地五行理論的關聯。內容如下:
北方象徵坎水,南方象徵離火,東方象徵震木,西方象徵兌金,中央象徵坤土。人體可以看作是一個小天地,脈位與這些方位相呼應。如果你面向南方站立,觀察雙手的脈位,心臟屬火,位於手腕內側上端的寸脈,相當於南方;腎臟屬水,位於手腕內側下端的尺脈,相當於北方;肝臟屬木,位於左手,相當於東方;肺臟屬金,位於右手,相當於西方;脾臟屬土,位於手腕正中間的關脈,相當於中央。
以五行相生的理論來講,天一生水,所以首先從左手尺脈的腎水開始,腎水生左手關脈的肝木,肝木再生左手寸脈的心火,心火是主宰,位置最高不能下降,於是將權力分配給相火,相火藏於右手尺脈的腎臟,腎臟本屬水但藏有火,就像龍潛海底,總有火伴隨。右手尺脈的相火生右手關脈的脾土,脾土再生右手寸脈的肺金,肺金再回生腎水,如此循環不已。這就是五行相生的道理。
再從五行相剋的理論來講,右手尺脈的相火將剋制肺金,幸好對應的左手尺脈有實質的腎水,火有了水的抑制就不會過度剋制肺金。右手關脈的脾土將剋制腎水,幸好對應的左手關脈有實質的肝木,土有了木的抑制就不會過度剋制腎水。右手寸脈的肺金將剋制肝木,幸好對應的左手寸脈有實質的心火,金有了火的抑制就不會過度剋制肝木。右手的三個脈位都受到左手三個脈位的制約。
然而,左手的三個脈位似乎沒有受到制約,這是為什麼呢?右手寸脈的肺金有子代腎水可以報母仇,右手關脈的脾土有子代肺金可以報母仇,右手尺脈的相火有子代脾土可以報母仇。被制約的人,仍然可以制約他人,相互制約反而促成了彼此的平衡,這就是五行相剋的道理。
2. 因形氣以定診論
逐脈審察者,一成之矩也;隨人變通者,圓機之用也。比如浮沉遲數以定表裡寒熱。此影之隨形,復何論哉?然而形體各有不同,則脈之來去因之亦異,又不可執一說以概病情也。何則?肥盛之人氣居於表,六脈常帶浮洪;瘦小之人氣斂於中,六脈常帶沉數;性急之人,五至方為平脈;性緩之人,四至便作熱醫;身長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北方之人,每見實強;南方之人,恆多軟弱;少壯之脈多大;老年之脈多虛;醉後之脈常數;飯後之脈常洪;遠行之脈必疾;久飢之脈必空;室女、尼姑多濡弱;嬰兒之脈常七至。故《經》曰: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
其可不察於此乎?
而更有說焉:肥盛之人,雖曰氣居於表,浮洪者是其常也,然使肌肉過於堅厚,則其脈之來也,勢將不能直達於皮膚之上,反欲重按乃見,若徒守浮洪易見之說,以輕手取之,則模糊細小,本脈竟不能測;瘦小之人,雖曰氣斂於中,沉數者是其常也,然使肌肉過於淺薄,則其脈之來也,勢將即呈於皮膚之間,反可浮取而知。
性急之人,脈數是其常也,適當從容無事,亦近舒徐;性緩之人,脈遲是其常也,偶值倥傯多冗,亦隨急數。北人脈強是其常也,或累世膏粱,或母系南產,亦未必無軟弱之形;南人脈弱是其常也,或先天稟足,或習耐勞苦,亦間有實強之狀。少壯脈大是其常也,夭促者多見虛細;老年脈細是其常也,期頤者更為沉實。
室女、尼姑濡弱者是其常也,或境遇優遊,襟懷恬淡,脈來亦定沖和;嬰兒氣稟純陽,急數者是其常也,或質弱帶寒,脈來亦多遲慢。
以此類推,則人身固有一定之形氣,形氣之中又必隨地為之轉移,方能盡言外之妙也。
白話文:
追隨脈象審視病情,這是一種固定的診斷標準;但隨個人情況靈活變通,則是醫生應有的臨牀智慧。例如,我們可以藉由脈象的浮、沉、遲、數來判斷病情是表證還是裡證,是寒證還是熱證。這就像影子跟著形體一樣自然,還需要再多加說明嗎?然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相同,因此脈象也會隨之有所變化,我們不能死守一套理論來概括所有病情。為什麼呢?體型肥胖的人,氣血多集中在體表,脈象通常會呈現浮大;體型瘦小的人,氣血多集中在內臟,脈象通常會呈現沉數;性情急躁的人,五次脈跳為正常;性情溫和的人,四次脈跳就可能被視為有熱症;身材高大的人,診脈時指力應寬鬆;身材矮小的人,診脈時指力應密集;北方人,脈象多強健;南方人,脈象多柔弱;年輕人的脈象多強壯;老年人的脈象多虛弱;醉酒後的脈象常快速;飯後的脈象常浮大;長途跋涉後的脈象必然急促;長期飢餓的脈象必然虛空;未婚女子和尼姑的脈象多濡弱;嬰兒的脈象常七次跳動。
所以,《黃帝內經》上說,形體和氣血相匹配的人健康,若三部九候的脈象不協調的人則患病。
我們怎能忽視這些事實呢?
還有更多要說的:體型肥胖的人,雖然說氣血多集中在體表,脈象浮大是他們的特徵,但如果肌肉過於堅韌厚實,脈象的到來將無法直達皮膚表面,反而需用力按壓才能感受到,如果只是遵從脈象浮大易見的理論,輕輕地按下去,那脈象會變得模糊細小,真正的脈象反而無法探知;體型瘦小的人,雖然說氣血多集中在內臟,脈象沉數是他們的特徵,但如果肌肉過於淺薄,脈象的到來就會在皮膚表面呈現,反而可以輕輕地按下去就能知道。
性情急躁的人,脈象快是他們的特徵,但在無事時,脈象也可能接近平穩;性情溫和的人,脈象慢是他們的特徵,但在忙碌時,脈象也會隨之加快。北方人的脈象強壯是他們的特徵,但如果家族世代富貴,或母親來自南方,他們也可能有柔弱的脈象;南方人的脈象柔弱是他們的特徵,但如果先天體質強壯,或習慣勞累,他們也可能有強壯的脈象。年輕人的脈象強壯是他們的特徵,但早逝的人多見虛細的脈象;老年人的脈象虛弱是他們的特徵,但長壽的人脈象反而更加沉實。
未婚女子和尼姑的脈象濡弱是他們的特徵,但如果生活環境優越,心態平和,脈象也可能穩定平和;嬰兒的脈象快速是他們的特徵,但如果體質虛弱,脈象也可能遲緩。
由此類推,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固然有其固定模式,但在這些模式中,脈象也會隨個人情況而有所變化,這樣才能真正理解脈象之外的微妙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