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一 (4)
卷一 (4)
1. 脈有不可言傳論
脈之理微,自古記之。昔在黃帝,生而神靈,猶曰「若窺深淵而迎浮雲」。許叔微曰「脈之理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凡可以筆墨載,可以口舌言者,皆跡象也。至於神理,非心領神會烏能盡其玄微?如古人形容胃氣之脈,而曰不浮不沉,此跡象也,可以中候求也;不疾不徐,此跡象也,可以至數求也。獨所謂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
非古人秘而不言,欲名狀之而不可得,姑引而不發,躍如於言詞之表,以待能者之自從耳。東垣至此亦窮於詞說,而但言脈貴有神。惟其神也,故不可以跡象求,言語告也。又如形容滑脈,而曰替替然如珠之圓轉;形容澀脈,而曰如雨沾沙;形容緊脈,而曰如切繩轉索;形容散脈,而曰如楊花散漫;形容任脈,而曰寸口丸丸。此皆跡象之外,別有神理。
就其所言之狀,正惟窮於言語,姑借形似以揣摩之耳。
白話文:
關於脈象的奧妙,自古以來就有記錄。過去在黃帝時代,他天生具有超凡的智慧,但描述脈象時,仍比喻為「如同探視深淵中的浮雲」,意指其深奧難測。許叔微也曾表示,脈象的理論幽微且難以明白。有些理解,卻無法用語言完全表達。
凡是能夠用筆墨寫下,或是口頭言語所能描述的,都只是表面的現象。至於其中的神髓道理,除非用心去體會,否則怎能完全理解其深奧微妙呢?例如古人描述胃氣脈象,說它既不浮也不沉,這只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可以在中候的位置去尋找;又說它既不快也不慢,這也是表面的特徵,可以從脈搏的節奏去探究。但所說的那種愉悅、輕鬆、難以言喻的感受,
並非古人故意保密不說,而是他們想要描述卻無法找到合適的詞語,只能含蓄地暗示,讓這些感受躍然於言語之外,等待有能力的人自己去體會。李東垣到這裡也感到詞窮,只能說脈象的重要在於有神韻。因為它的神韻,所以不能只從表面的現象去追求,也不能單靠語言去說明。又如描述滑脈,說它像珍珠一樣圓潤流暢;描述澀脈,說它像雨水滲入沙子一樣;描述緊脈,說它像纏繞的繩索;描述散脈,說它像飄散的楊花;描述任脈,說它在寸口處圓滿豐滿。這些都是表面的現象之外,另有深刻的道理。
根據他們所描述的狀態,正是因為語言的限制,所以只好借用形似的比喻來揣摩其意。
2. 脈有相似宜辨論
洪與虛,皆浮也。浮而有力為洪,浮而無力為虛。沉與伏,皆沉也。沉脈行於筋間,重按即見;伏脈行於骨間,重按不見,必推筋至骨乃可見也。數與緊,皆急也。數脈以六至得名,而緊則不必六至,惟弦急而左右彈狀如切緊繩也。遲與緩,皆慢也。遲則三至,極其遲慢;緩則四至,徐而不迫。
實與牢,皆兼弦大實長之四脈也。實則浮、中、沉三取皆然,牢則但於沉候取也。洪與實,皆有力也。洪則重按少衰,實則按之亦強也。革與牢,皆大而弦也。革則浮取而得,牢則沉取而見也。濡與弱,皆細小也。濡在浮分,重按即不見也;弱主沉分,輕取不可見也。細與微,皆無力也。
細則指下分明,微則似有若無,模糊難見矣。促、結、澀、代皆有止者也。數時一止為促;緩時一止為結;往來遲滯,似止非止為澀;動而中止,不能自還,止有定數為代。
白話文:
[脈有相似宜辨論]
洪脈和虛脈,兩者都屬於浮脈類型。浮脈中,如果脈勢強勁有力的就是洪脈,若脈勢雖浮但力量薄弱的就是虛脈。
沉脈和伏脈,兩者同樣是深部脈象。沉脈在筋肉之間流動,只要用力按壓就能感知到;伏脈則是在骨頭周圍流動,即使大力按壓也不易察覺,必須推開筋肉直至骨頭才能感受到。
數脈和緊脈,兩者都是急促的脈象。數脈因每分鐘跳動次數多而得名,緊脈並不限定跳動次數,特徵在於脈搏弦緊且左右彈動,就像緊繃的繩子一樣。
遲脈和緩脈,兩者都屬於緩慢的脈象。遲脈跳動次數極為緩慢,通常每分鐘只有三次;緩脈雖然跳動較慢,但每分鐘約有四次,速度平穩而不急促。
實脈和牢脈,兩者都兼具弦脈、大脈、實脈和長脈的特性。實脈在淺層、中層、深層都能感受到;牢脈則只能在深層纔可觸及。
洪脈和實脈,兩者脈象都強勁有力。洪脈在強力按壓下力度會稍微減弱;實脈即使在按壓下仍舊強勁。
革脈和牢脈,兩者都是大且弦的脈象。革脈在淺層可以感知;牢脈則需在深層才能察覺。
濡脈和弱脈,兩者脈象都細小。濡脈在淺層可以觸摸到,但稍用力按壓就消失;弱脈主要在深層,輕輕按壓時無法察覺。
細脈和微脈,兩者脈象都缺乏力度。細脈在手指下能清晰感知;微脈則若有若無,模糊難以辨識。
促脈、結脈、澀脈、代脈,這些脈象都有停頓的現象。快速跳動中偶爾停頓的是促脈;緩慢跳動中偶爾停頓的是結脈;脈搏前進緩慢且有阻滯感,看似停頓但實際上仍在跳動的是澀脈;脈搏突然中斷,且不能自行恢復,停頓有固定次數的是代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