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重陰重陽論

寸脈浮大,陽也。又兼疾脈,此陽中之陽也,名曰重陽。尺內沉細,陰也。又兼遲脈,此陰中之陰也,名曰重陰。

上部重陽,下部重陰,陽亢陰隔,癲狂乃成。

白話文:

寸口的脈搏浮大,這是陽脈的表現。加上脈搏跳得快,這就是陽脈中的陽脈,稱為「重陽」。尺口的脈搏沉細,這是陰脈的表現。加上脈搏跳得慢,這就是陰脈中的陰脈,稱為「重陰」。

2. 脫陰脫陽論

六脈有表無里,如濡脈之類,此名脫陰;六脈有里無表,謂之陷下,如弱脈之類,此名脫陽;六脈暴絕,此陰陽俱脫也。《經》曰:脫陰者,目盲;脫陽者,見鬼;陰陽俱脫者,危。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現於表面而沒有深部的脈象,像是濡脈之類的,這叫做「脫陰」;如果脈象深沉而沒有浮現於表面的脈象,像是弱脈之類的,這叫做「陷下」,這是「脫陽」;如果脈象突然消失,這是「陰陽俱脫」。《黃帝內經》說:「脫陰」的人會失明;「脫陽」的人會看到鬼魂;「陰陽俱脫」的人很危險。

3. 陰陽相乘相伏論

浮取之候,兩關之前皆陽也,若見緊、澀、短、小之類,是陽不足而陰乘之也。沉取之候,兩關之後皆陰也,若見洪、大、數、滑是陰不足而陽乘之也。陰脈之中陽脈間一見焉,此陰中伏陽也;陽脈之中陰脈間一見焉,此陽中伏陰也。陰乘陽者必惡寒,陽乘陰者必內熱。陰中伏陽者期於夏,陽中伏陰者期於冬。以五行之理推之,而月節可期也。

白話文:

浮脈的象徵

在浮脈的範圍內,兩關(寸關)之前都是陽氣,如果出現脈緊、澀、短、小的特徵,說明陽氣不足,陰氣過盛。

沉脈的象徵

在沉脈的範圍內,兩關之後都是陰氣,如果出現脈洪、大、數、滑的特徵,說明陰氣不足,陽氣過盛。

陰中現陽、陽中現陰的象徵

在陰脈的中間,出現一線陽脈,這是陰中潛伏的陽氣;在陽脈的中間,出現一線陰脈,這是陽中潛伏的陰氣。

氣血失衡的表現

陰氣過盛的人必然會怕冷,陽氣過盛的人必然會內熱。陰中潛伏陽氣的人容易在夏季發病,陽中潛伏陰氣的人容易在冬季發病。

五行學說的應用

根據五行學說,可以推測出氣候季節對人體的影響。

4. 陰絕陽絕論

夫人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此為七衝門。此七門者,一氣貫通,無有壅遏,壅遏則氣閉而絕矣。

白話文:

人的嘴脣是呼吸的門戶,牙齒是咀嚼的門戶,會厭是吞嚥的門戶,胃部是賁門,食道下口是幽門,大腸和小腸交會處是闌門,直腸末端是魄門。這七個門戶是相通的,氣息可以順暢地通過,不能有堵塞或阻礙。如果堵塞或阻礙,氣息就會閉塞而中斷。

寸口之動脈應之,故寸關尺一脈貫通,無有間絕,間絕則死。寸脈為上,上不至關為陽絕;尺脈為下,下不至關為陰絕。陽絕死於春夏,陰絕死於秋冬。

白話文:

寸口脈動,與其他部位的脈搏相通,所以寸、關、尺三脈是一體的,沒有間斷,如果間斷了,人就會死亡。寸脈屬上,不到關脈就表示陽氣絕了;尺脈屬下,不到關脈就表示陰氣絕了。陽氣絕死於春夏,陰氣絕死於秋冬。

5. 上下有脈無脈論

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觀當吐二字,便得腹中有物填塞,至陰抑遏肝氣,而絕升生之化也。故吐之則愈,不吐則暴死矣。若使其人胸中無物可吐,此陰絕於下也,亦是死症。

白話文:

經書上說:上腹部有脈搏,下腹部沒有脈搏,這樣的人應該嘔吐,如果不能嘔吐,就會死亡。可以看到當嘔吐這兩個字出現時,就能得知患者腹部中有東西堵塞,太陰之氣壓制肝氣,阻斷了生機的循環。因此,吐出來就會好,不吐就會突然死亡。如果患者胸中沒有東西可以嘔吐,表示下焦的陰氣已經斷絕,也是死症。

經又曰:下部有脈,上部無脈,雖困無能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此雖至理,亦不可執。法曰:上不至關為陽絕,況無脈乎?明者可以悟矣。若覆病人之手而脈出者,此運氣不應之脈,非無脈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記載:身體下部有脈搏,上部沒有脈搏,雖然虛弱,但不會造成傷害。為什麼這樣?因為人的腳就像樹的根,即使枝葉枯萎了,根還能繼續生長。這是至理名言,但不能執著。醫書上說:上部沒有脈搏,從關脈開始往上都摸不到,稱為「陽絕」,何況完全沒有脈搏?明智的人應該能理解這句話。如果覆蓋病人的手後出現脈搏,這是氣運行不暢的脈搏,並不是沒有脈搏。

6. 三因脈法論

外傷六氣曰外因,脈來浮緩則傷風,病在衛;弦緊則傷寒,病在營;虛弱則傷暑,病在氣;沉緩則傷濕,病在肉;長躁則傷燥,病在血;虛數則傷熱,病在皮毛。此外邪所幹,脈見其情,俱當升散者也。

白話文:

外傷造成的六種病因稱為外因。脈搏浮動緩慢,表明受了風寒,病在衛氣層;脈搏弦緊,表明受了寒邪,病在營氣層;脈搏虛弱,表明受了暑邪,病在氣血層;脈搏深沉緩慢,表明受了濕邪,病在肌肉層;脈搏快速而長,表明受了燥邪,病在血層;脈搏虛弱而快速,表明受了熱邪,病在皮毛層。除了這些外邪導致的病症外,脈象還可以反映出病情的狀況,都需要通過升散的方法來治療。

內傷七情曰內因,脈來虛散,喜傷心也;弦激,怒傷肝也;沉澀,憂傷氣也;結滯,思傷脾也;緊促,悲傷肺也;沉弱,恐傷腎也;動搖,驚傷膽也。此內淫所奪,脈見其情,俱當平補者也。

白話文:

內傷是由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所引起的。脈象虛散,是喜傷心;脈象弦而緊,是怒傷肝;脈象沉澀,是憂傷氣;脈象結滯,是思傷脾;脈象緊促,是悲傷肺;脈象沉弱,是恐傷腎;脈象動搖,是驚傷膽。這些都是由內在因素引起的,脈象會顯示出情感變化,應當採取平補的方法治療。

飲食、勞倦、損傷曰不內外因,脈來細數弦滑,則傷飲;短滑疾實,則傷食;沉數頂指,則冷積;弦數弱大,則勞倦極也;微弱伏數,則色欲過也;沉伏滯澀,抑鬱甚也。此正氣之所奪,脈見其情,久則變為虛勞,俱當調理者也。

白話文:

過度飲食、勞累、損傷等因素稱為非內外傷。脈相表現為細數弦滑,表示飲食過度;短滑疾實,表示飲食過量;沉數頂指,表示寒凝積滯;弦數弱大,表示過度勞倦;微弱伏數,表示過度縱欲;沉伏滯澀,表示抑鬱沉悶。這些都是正氣受損的表現,脈象可以反映其狀況。如果不及時調理,久而久之會轉變為虛勞的病症。

7. 從證不從脈論

脈浮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是也。

白話文:

脈搏浮沉屬於表證,通常需要通過發汗來治療。但也有例外,需要從下焦入手。張仲景說:如果脈搏浮大,心下部有硬塊,有熱象,屬於臟腑實熱證,應當攻下而不應發汗。

脈沉為里,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是也。

白話文:

脈搏沉緩代表病邪在體內,通常需要使用瀉法治療。但也有需要發汗的情況。如果少陰病(寒證)剛發病,出現反覆發熱,但脈搏沉緩,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微微發汗來治療。

脈促為陽,常用葛根芩連清之矣。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

白話文:

脈搏氣促是因為陽氣盛,所以可以使用葛根和黃芩等藥物來清熱祛火。如果是脈搏氣促同時手腳冰冷,則表示身體虛脫,必須使用艾灸或溫補的方法,這並不是因為脈搏氣促就是陽氣旺盛的緣故。

脈遲為寒,常用乾薑附子溫之矣。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此又非遲為陰寒之脈矣。

四者皆從證不從脈也。世有切脈而不問證,其失可勝言哉!

白話文:

脈搏遲緩通常是寒證,可用乾薑、附子等溫熱藥物治療。但如果陽明脈遲緩,卻不畏寒,身體潮熱出汗,則應該使用大承氣湯。因為這時脈搏遲緩並不是因為陰寒證。

8. 從脈不從證論

表證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當救其里,用四逆湯。此從脈之沉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出現表證時要使用發汗法治療。仲景說:發熱頭痛,脈象反沉,身體疼痛,應當用四逆湯急救內臟。這是根據脈象沉弱的原因來判斷的。

里證下之,此其常也。日晡發熱者,屬陽明;脈浮虛者,宜發汗,用桂枝,此從脈之浮也。

結胸證具,常以大、小陷胸下之矣。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是宜從脈而治其表也。

白話文:

當內在疾病發作時,通常會導致腹瀉。如果在下午時分發燒,則屬於陽明經的病症;脈搏浮而虛,則適合發汗治療,使用桂枝進行發汗,這是因為脈象浮動所致。

身疼痛者,常以桂枝麻黃解之矣。然尺中遲者,不可汗,以營血不足故也,宜從脈而調其營矣。

此皆從脈不從證也。世有問證而忽脈者,得非仲景之罪人乎?

白話文:

當身體疼痛時,常常用桂枝和麻黃來解除。但是,如果脈搏又弱又慢,就不能發汗,這是因為體內的血液不足造成的。所以,應該根據脈象來調理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