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浮脈(陽)

〔經論〕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脈經》)。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如循榆莢,如水漂木。(《素問》、崔氏。)

白話文:

浮脈:手指輕按脈搏,脈象浮起有力

舉之有餘:提按脈搏時,脈象升起強勁

按之不足:重按脈搏時,脈象又變得虛弱無力(《脈經》)

彷彿有微風吹過鳥背上的羽毛,脈搏微弱飄忽不定

又像在撫摸榆樹的種子,脈摶細小而滑溜

還像水流漂浮木頭一樣,脈動緩慢而無力(《素問》、《崔氏》)

〔發明〕浮脈法天,有輕清在上之象。按肺為氣行,但氣行之質本輕,故脈來浮也。吹毛者,輕浮也;厭厭者,和調不變亂也;聶聶者,連續不止代也;榆莢,輕浮和軟也;漂木,輕浮在上也。皆形容浮脈之狀,診者當心領而神會也。

按:浮之為義,如木之浮水面也。其脈應於皮毛,故輕手可得。如水中漂木,雖按之使沉,亦將隨手而起也。

白話文:


浮脈的特性

浮脈的現象就像天空,顯示出輕盈飄浮的性質。肺主氣行,而氣的本質是輕的,所以脈搏會浮在表面。

「吹毛」形容脈搏細而飄忽不定。

「厭厭」形容脈搏平和穩定。

「聶聶」形容脈搏連續不斷。

「榆莢」形容脈搏輕浮柔軟。

「漂木」形容脈搏輕飄飄地浮在水面。

這些形容詞都描繪了浮脈的各種形狀。診脈的人應該領會這些形容詞的含義,並靈活運用。

浮脈主表,而司令在秋,是肺家之脈也。又曰毛者,乃輕虛以浮,來急去散也。若太過則脈來中堅旁虛,如循雞羽,病在外也;不及則氣來毛微,病在中也。病在外為氣逆,為背痛,慍慍然不舒也;病在中為喘息,為呼吸少氣,為咳上氣,見血,喘而咯血,肺中有聲也。

白話文:

浮脈主治表證,在四季中屬於秋季,是肺臟所屬的脈象。古書中說,毛脈脈象特點是輕飄浮散,脈來急促隨即散去。如果浮脈太過,脈象來時中間實而兩旁空虛,像雞毛一樣,表明病症在體表;如果脈象不夠,脈氣來得細微,則表明病症在內臟。病症在體表,會導致氣逆、背部疼痛、胸悶不適;病症在內臟,會導致喘息、呼吸短促、咳嗽上氣、咯血、肺中有痰聲。

〔辨誤〕王叔和云: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最合浮脈象天之義。黎氏以為如捻蔥葉,則混於芤脈矣。崔氏云:有表無里,有上無下,則脫然無根,又混於散脈矣。《脈訣》云:再再尋之,如太過是中候盛滿。此浮兼洪緊之象,非浮脈也。其謬如此。

〔體象〕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白話文:

糾正錯誤:

王叔和說:「(按脈時)提起有餘,按壓不足。」最符合浮脈代表天元的特徵。

黎氏認為,如果像捻蔥葉一樣,那就與芤脈混淆了。崔氏說:有表象而沒有裏象,有上方而沒有下方,那麼脈象就毫無根基,又與散脈混淆了。

《脈訣》說:「反覆尋找,如果像太過那樣,是中候脈過於盛滿。」這種脈象是浮脈兼洪緊之象,而不是浮脈。他們的謬誤就在於此。

〔相類〕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浮脈輕平是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方為濡,散是楊花無定蹤。

白話文:

類似的脈象

浮脈:像木頭浮在水中,脈象浮大而中空,這是「芤脈」,拍打一下還會浮起,這是「洪脈」,脈來時雖然強盛,但很快就消失了。

浮脈輕柔平緩,這是「捻蔥脈」,脈來虛弱、間隔時間長、空虛,這是「豁脈」。

浮脈柔細,這是「濡脈」,脈象散亂不定,像楊花飄飄。

浮而有力為洪,浮而遲大為虛,虛甚為散,浮而中空為芤,浮而柔細為濡,浮弦芤為革。

〔主病〕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白話文:

浮而有力是洪脈,浮而迟大是虚脈,虚脉明显时为散脉,浮而中间空虚为芤脉,浮而柔和细小为濡脉,浮且紧硬如按鼓皮为革脉。

[主病] 浮脉表示疾病在表在阳,迟脉主风数热紧脉主寒主痛,浮而有力多为风热,无力而浮表示血虚。

〔分部〕左寸風眩鼻塞壅,虛遲氣少心煩忡,關中腹脹促胸滿,怒氣傷肝尺溺紅。肺浮風痰體倦勞,涕清自汗嗽叨叨,關脾虛滿何能食,尺有風邪客下焦。

白話文:

左寸(橈動脈寸口脈):

  • 風眩(頭暈)、鼻塞不通
  • 脈虛弱緩慢,氣血不足,心煩心悸

關中(橈動脈關上脈):

  • 腹部脹滿、胸悶
  • 肝氣鬱結,尺脈(橈動脈尺口脈)小便發紅

尺(橈動脈尺口脈):

  • 肺氣虛弱,痰多體倦
  • 鼻涕清澈、自發出汗、咳嗽不停
  • 關脈脾虛導致腹脹,難以進食
  • 尺脈有外邪侵犯下焦

浮脈主表,有力表實,無力表虛。浮遲風虛。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滑風痰,又主宿食,浮澀氣癖。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熱。浮散勞極。浮濡陰虛。浮微虛劇。浮短氣病。浮弦痰飲。浮促癰疽。

白話文:

浮脈代表表證:

  • 有力:表示表證實證
  • 無力:表示表證虛證

浮而遲緩:風虛證

浮而數疾:風熱證

浮而緊束:風寒證

浮而緩慢:風濕證

浮而滑膩:風痰證,也可能是宿食證

浮而澀滯:氣癖證

浮而虛弱:傷暑證

浮而洪大:虛熱證

浮而散亂:勞極證

浮而濡軟:陰虛證

浮而微弱:虛證嚴重

浮而短促:氣病證

浮而弦緊:痰飲證

浮而促迫:癰疽證

〔貫釋〕浮脈主肌表經絡之病。浮而有力為風、為表熱、為脹、為喘、為痞、為滿不食;浮而無力為少氣、為倦怠、為少食、為表虛。左寸浮,傷風、發熱、頭痛、目眩,以及風痰。浮而虛遲,心氣不足,心神不安;浮而散,心氣耗而虛煩;浮而洪數,心經熱。關浮腹脹;浮而數,風熱入肝經;浮而促,怒氣傷肝,心胸逆滿。

白話文:

現代

[解釋] 浮脈主要反映身體表層經絡的病症。

浮脈有力,多見於風證、表熱、脹氣、喘息、胸悶、腹脹不思飲食;浮脈無力,多見於氣虛、乏力、食慾不振、表虛。

左手寸脈浮脈,多見於傷風、發熱、頭痛、頭暈,以及風痰。浮脈而虛弱遲緩,表示心氣不足,精神不寧;浮脈而脈象散亂,表示心氣耗損而虛煩;浮脈而脈象洪大而數,表示心經有熱。

關脈浮脈,多見於腹脹;浮脈而脈象數,表示風熱侵犯肝經;浮脈而脈象促,表示怒氣傷肝,心胸氣機逆滿。

尺浮膀胱風熱,小便赤澀;浮而芤,男子小便血,婦人血崩、帶下;浮而遲,冷疝,臍下痛。右寸浮而有力,肺感風寒,咳喘清涕;浮而無力,自汗勞倦;浮而洪,肺熱咳;浮而遲,肺寒喘嗽。關浮無力,脾虛中滿,不食;浮大有力或澀,為宿食;浮而遲,脾胃虛。尺浮而虛,元氣不足;浮而數,下焦風熱,大便秘。

白話文:

尺脈

  • 浮脈,膀胱有風熱,小便赤黃灼熱。
  • 浮脈而大,男子小便出血,女子月經過多或白帶異常。
  • 浮脈而緩慢,寒疝,臍下疼痛。

右寸脈

  • 浮脈有力,肺受風寒,咳嗽喘息,鼻涕清稀。
  • 浮脈無力,自汗疲勞。
  • 浮脈洪大,肺熱咳嗽。
  • 浮脈緩慢,肺寒喘咳。

關脈

  • 浮脈無力,脾虛腹脹,不思飲食。
  • 浮脈寬大有力或澀滯,有宿食。
  • 浮脈緩慢,脾胃虛弱。

尺脈

  • 浮脈虛弱,元氣不足。
  • 浮脈頻率快,下焦風熱,大便祕結。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肺掌秋金天地之氣,至秋而降。況金性重而下沉,何以與浮脈相應耶?不知肺金雖沉,而所主者實陽氣也,乃自清濁肇分。天以氣運於外而攝水,地以形居中而浮於水者也。是氣也,即天之謂也。人形象天,故肺主氣,外應皮毛,陽為外衛,非皮毛乎?此天之象也;其包裹骨肉臟腑於中,此地之象也;血行於皮里肉腠,晝夜周流無端,此水之象也。

白話文:

【中醫先賢格言】李士材說:肺屬秋金,對應天地間的秋氣,秋季時天地之氣下降。況且金屬性沉重下行,為什麼會與浮脈(脈象浮於皮膚表面)相應呢?

不知肺金雖然沉降,但是它實際上主掌陽氣。自從天地間有了陰陽清濁之分,天靠著氣運動於外而控制水,地靠著形體居於中央而浮於水上。這裡的氣,就是天。

人體仿造天,所以肺主氣,與外表的皮毛相應。陽氣護衛於外,不就是皮毛嗎?這是天的象徵。

肺包裹著骨肉臟腑,這是地的象徵。血運行於皮肉之中,晝夜周流不息,這是水的象徵。

合三者而觀,非水浮地,天攝水,地懸於中乎?所以聖人作《易》,取金為氣之象,蓋大氣至清至剛至健,屬乎金者也。非至剛不能攝此水,非至健不能運行無息,以舉地之重。故以氣屬金,厥有旨哉!

吳鶴皋云:瘦人得浮脈,三部相得曰肌薄;肥人得之,未有不病者也。

白話文:

綜合三者來看,難道不是水漂浮在土地上,有天力約束著水,土地懸掛在中間嗎?所以古代聖人寫《易經》,用金來比喻氣的現象,因為大氣極為清澈、堅剛、強健,屬性與金相似。非十分堅剛無法約束水,非十分強健無法週而復始地運行,以託舉土地的重量。因此用金來比喻氣,實有深意啊!

〔參治活法〕凡始病而脈不浮,久病而脈反浮者,此中氣不足,不能內守,反見虛痞之候,藥忌攻伐,宜用溫補。有寸關俱浮,尺遲弱者,謂陽浮陰弱,營氣不足,血少之病也。

白話文:

參治活法

對於新發疾病,脈象不浮,而老病脈象反而浮現的,這是因為中氣不足,無法內斂,反而出現虛痞的症狀。此時應避免攻伐,宜用溫補之藥。

如果有寸關脈都浮,尺脈遲弱的,說明陽浮陰弱,營氣不足,血少。

如傷寒以尺寸俱浮為太陽經受病,但以指下有力為有餘之客邪。然太陽本經風寒之邪感之,有營衛之分,以浮緩為風邪傷衛,浮緊為寒邪傷營,用藥有麻黃湯桂枝湯之別。陽明腑熱攻脾,脈雖浮大,心下反硬者,急下之,從證不從脈也。其在三陰證,無浮脈,惟陰盡復陽厥愈,足溫而脈浮者,皆為愈證。

白話文:

如果傷寒出現寸脈和尺脈都浮起的現象,說明是太陽經受了病邪。但是,如果指下按脈有力的話,說明有外來的客邪。太陽經原本受風寒之邪感染,可以分為營衛之分。脈浮緩為風邪傷衛,脈浮緊為寒邪傷營,因此用藥區分為麻黃湯和桂枝湯。陽明腑熱攻脾,脈象雖然浮大,但心下反而硬滿的情況,需要緊急下瀉,以症狀為準,而不是脈象。至於三陰證,沒有浮脈,只有陰氣耗盡,陽氣恢復,厥症痊癒,腳部溫暖且脈象浮起的,都是痊癒的徵兆。

故太陰例有手足溫,身體重,而脈浮者;少陰例有陽微陰浮者;厥陰例有脈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者。要知陽病浮遲,兼見里證,合從陰治。陰病脈浮,證顯陽回,合從陽治。而詳證辨脈,纖毫難忽也。

白話文:

所以,太陰病通常會有手腳溫暖、身體沉重、脈搏浮動的症狀;少陰病通常會有陽氣微弱、陰氣浮動的症狀;厥陰病通常會有脈搏浮動表示快好,不浮動表示還沒好的症狀。

要判斷陽病的浮遲脈,還要同時觀察內臟症狀,並從陰方治療。陰病的浮脈,則說明陽氣已回升,應從陽方治療。

但是,仔細分辨症狀和脈象,一絲一毫都不能忽略。

2. 沉脈(陰)

〔經論〕沉脈重手按之筋骨乃得。(叔和《脈經》)如石投水,必極其底。

〔發明〕沉脈法地,有淵泉在下之象,水行之性次重,故附地而在下也。如石投水,形容脈沉下之狀。

按:沉之為義,如石之沉水底也。其脈近在筋骨,非重按不可得,有深深下沉之勢。

白話文:

沉脈的解釋

〔經論〕 沉脈的脈象,需要用力按壓筋骨才能觸摸到。(出自《脈經》)就像石頭投入水中,必定會沉到底部。

〔發明〕 沉脈的脈象,就像深淵泉水隱藏在地下,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動,所以附著於地下。就像石頭投入水中,形容脈象沉潛於下。

按: 沉脈的意義,就像石頭沉入水底一樣。這種脈象靠近筋骨,必須用力按壓才能觸摸到,表現出深沉下潛的趨勢。

沉脈主裡而司令在冬,是腎水之脈也。又曰石,亦謂營者,言其脈氣之來沉以搏,來去清白,平脈也。太過則如彈石,按之益堅,病在外也;不及則氣來虛微,去如數者,病在中也。病在外為解㑊,為脊脈痛,少氣,不欲言也;病在中為心懸如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也。

白話文:

沉脈主宰身體內部,以冬天為令,是腎水之脈。又稱為石脈,意指營氣運行沉穩有力,來去之間清白平緩。

過盛 :脈象如彈石般堅硬有力,按壓時愈加堅實,病位在外。 不足 :脈象氣虛力弱,來去如數珠般規律,病位在中。

病位在外 :表現為關節拘緊、脊柱疼痛、氣短、不想說話。 病位在中 :表現為心神懸浮、飢餓感、胸腹空虛、脊柱疼痛、小腹脹滿、小便異常。

〔辨誤〕楊氏曰:如綿裹砂,內剛外柔。審度名義,頗不相戾。《脈訣》云:緩度三關,狀如爛綿,則是弱脈,而非沉脈矣。若緩度三關尤不可曉,但沉有緩數及各部之診,豈止在關部乎?而《脈訣》乃高陽生所編,假王叔和之名,其中舛錯甚多。元末戴同文刊《脈訣》之誤,行世已久。今之庸醫仍傳誦為家秘,其錯誤不殺人者幾希矣。

白話文:

楊氏說脈象「如綿裹砂」,即內部剛勁,外部柔弱。從字面意思上看,這個說法並不太矛盾。《脈訣》中提到「緩度三關,狀如爛綿」,這是一種弱脈,而不是沉脈。如果說「緩度三關」,就更讓人費解了。沉脈有緩慢和急數之分,還有各個部位的診斷,難道只在關部嗎?而《脈訣》這本書是高陽生編寫的,假借王叔和的名義,其中錯漏很多。元朝末年,戴同文糾正了《脈訣》中的錯誤,流傳已久。但現在的庸醫仍然將其作為家傳祕方,其中的錯誤差點要了人命。

〔體象〕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如此號為平。

〔相類〕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沉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

沉行筋間,伏行骨上,牢大有力,弱細無力。

〔主病〕沉潛水畜陰經病,數熱遲寒滑有痰,無力而沉虛與氣,沉而有力積並寒。

白話文:

身體的狀態,脈象沉而往下走,代表體內水分充足,筋骨之間柔軟滑順,女子脈搏一寸,男子脈搏一尺,四季皆如此,稱為平和之象。

類似脈象,沉緩的脈搏,代表筋骨自行調和,若脈搏潛伏,則要推動筋骨,尋找病因。沉細如綿的脈象,代表氣血虛弱,弦長實大的脈象,代表身體健壯。

沉緩的脈象,代表氣血運行在筋脈之間;潛伏的脈象,代表氣血運行在骨骼之上;強壯的脈象,代表氣血充沛有力;虛弱的脈象,代表氣血不足。

主治的疾病,沉潛的脈象,代表水濕停滯,陰經有病;脈象數熱遲寒滑而有痰,代表氣血運行不暢,身體虛弱;沉而無力的脈象,代表氣血虛弱;沉而有力的脈象,代表身體積聚寒氣。

〔分部〕左寸沉寒痰飲心,關沉痃癖伏寒疼,尺寒腎感腰陰痛,血結(女)精寒便濁頻(男)。右寸虛喘緊滑嗽,細兼寒熱骨蒸皮,關寒中滿吞酸飲,尺水腰疼冷腹臍。

白話文:

左寸脈

  • 沉而寒:有痰飲留在心部。
  • 關而沉:有寒邪阻塞經脈,疼痛隱伏。
  • 尺而寒:腎氣虛弱,腰部陰虛疼痛。
  • 血結(女性):精氣不足,月經濁血頻繁。
  • 精寒(男性):精氣虛寒,大便混濁頻繁。

右寸脈

  • 虛而緊滑:氣虛喘息,咳嗽痰多。
  • 細而兼有寒熱:骨蒸潮熱,皮膚發癢。
  • 關而寒:寒邪中滿,吞酸水。
  • 尺而水:腰部疼痛,腹部臍下怕冷。

沉脈主裡,有力裡實,無力裡虛。沉則為氣,又主水畜。沉遲痼冷。沉數內熱。沉滑痰食。沉澀氣鬱。沉弱寒熱。沉緩寒濕。沉緊冷痛。沉牢冷積。沉伏霍亂。沉細少氣。沉弦癖痛。

白話文:

沉脈

特徵: 脈象深沈,按壓下去能感覺到脈搏。

意義:

  • **有力:**內臟實證(機能過剩)
  • **無力:**內臟虛證(機能不足)

其他特徵:

  • **沉而緩:**氣血虛弱,體質虛寒
  • **沉而數:**內部有熱,脈象促急
  • **沉而滑:**體內有痰濕
  • **沉而澀:**氣機鬱滯
  • **沉而弱:**寒熱交替,脈象微弱
  • **沉而緩:**體內有寒濕
  • **沉而緊:**寒邪凝結,脈象緊實
  • **沉而牢:**寒邪鬱積
  • **沉而伏:**霍亂(劇烈嘔吐腹瀉)
  • **沉而細:**氣短
  • **沉而弦:**有癖痛(慢性疼痛)

〔貫釋〕沉雖屬裡為陰,有陽虛陰盛、有陽郁內伏、有熱極似陰,其要在有力無力大小之別。如陽氣衰弱,不能統運營氣於表,則陰寒。脈沉而遲,按之衰少無力者,為虛、為寒、為厥逆、為洞泄、為少氣、為痼冷。如陽氣鬱伏,寒邪在外,不能升衛氣於外,故脈沉,按之有力不衰者,為實、為氣、為水、為停飲、為癥癖、為脅脹、為瘀積也。左寸沉,心內寒邪為痛,胸中寒飲脅疼。

白話文:

解說: 沉脈雖然屬於內部陰性,但也有陽氣虛弱陰氣旺盛、陽氣鬱結在內、熱到極點類似陰寒等情況。關鍵就在於有力的和無力的區別。

  • **陽氣虛弱:**陽氣衰弱,不能統管運行氣血於體表,就會出現陰寒。脈搏沉細而遲緩,按壓時感覺衰弱無力,表明虛弱、寒冷、陽氣衰竭、泄瀉、氣虛、長期的寒氣侵襲。
  • **陽氣鬱結:**陽氣鬱結在內,寒邪在外,陽氣不能升發衛氣到體表,所以脈搏沉細。按壓時感覺有力不衰,表明體內有實邪、氣滯、水腫、停飲、癥癖、脅肋脹痛、瘀血積聚。
  • **左寸脈沉細:**心臟內部有寒邪導致胸悶疼痛,胸中寒飲導致脅肋疼痛。

關沉,伏寒肝經,兩脅刺痛,沉弦,痃癖內痛。尺沉,腎臟感寒,腰背冷痛,小便濁而頻,男為精冷,女為血結;沉而細脛酸、陰癢、溺有餘瀝。右寸沉,肺冷寒痰停蓄,虛喘少氣;沉而緊滑,咳嗽;沉細而滑,骨蒸寒熱,皮毛焦乾。關沉,胃中寒積,中滿吞酸;沉緊懸飲。

尺沉,病水,腰腳疼;沉細,下利,又小便滑,臍下冷痛。

白話文:

關沉:肝氣鬱結,寒邪伏於肝經。表現為兩脅刺痛、脈沉細緊、內臟脹痛。

尺沉 :腎氣虛寒。表現為腰背冷痛、小便渾濁頻繁。男性為腎精不足,女性為血瘀。脈象沉細,小腿痠痛、陰部瘙癢、小便後餘滴。

右寸沉 :肺氣虛寒,痰飲停滯。表現為虛喘氣短。脈象沉緊滑動,咳嗽。脈象沉細滑動,骨蒸發熱,皮膚乾燥。

關沉 :胃中寒凝,中脘脹滿,吞酸。脈象沉緊,伴有飲水後胸腹脹滿。

〔先哲格言〕按腎之為臟,配坎應冬,萬物蟄藏,陽氣下陷,烈為雪霜,故脈主沉,陰而居里。若誤與之汗,則如飛蛾出而見湯矣。此叔和入理之微言,後世之司南也。李士材云:大凡證既不足,憑當參之脈理,脈又不足,憑當取諸沉候。彼假證之發現,皆在表也,故浮取脈而脈亦假焉。

白話文:

古人說:腎臟屬於坎卦,對應冬天。冬天時,萬物收藏,陽氣潛藏,天氣寒冷如霜雪。因此,腎脈應當沉靜,深藏體內。如果錯誤地給腎臟發汗治療,就會像飛蛾撲火一樣,適得其反。

這是孫思邈對腎臟之理的精妙見解,後世醫家都應該遵循。李士材說:凡是虛證,必須結合脈象來診斷。如果脈象也不足,就要取沉脈來確診。那些虛假的證象,都出現在體表,因此即使浮取脈象也會是虛假的。

真證之隱伏,皆在裡也,故沉候脈而脈可辨耳。脈辨已真,猶未敢恃,更察稟之厚薄,症之久新,斟酌施治。

吳鶴皋云:傷寒陽證,兩寸沉曰難治;平人兩寸沉曰無陽,必艱於壽。

白話文:

真正的病徵都藏在身體內部,所以要深入探查脈象才能辨明。脈象辨明之後,還不敢馬上確信,還需要再觀察患者體質的強弱,病情的新舊,然後再慎重地進行治療。

吳鶴皋說:對於傷寒屬於陽性的病症,如果兩寸部的脈象沉伏就表示難以治療;正常人如果兩寸部的脈象沉伏,說明體內陽氣不足,必然會影響壽命。

〔參治活法〕夫傷寒以尺寸俱沉,為少陰經證。若始病不發熱、不頭痛,而手足厥冷脈沉者,此直中陰經寒證也。若先曾發熱、頭疼、煩擾,至五七日而變手足厥冷,煩躁不寐而脈沉者,此厥深熱亦深,陽邪陷陰之熱證也。有始本陽邪,因汗下太過,而脈變沉遲者,此陽熱去而陰寒虛證也。

白話文:

參治活法

少陰經證

傷寒導致脈搏寸關尺皆沉,這是少陰經的證狀。如果一開始發病時沒有發燒、頭痛,而手足冰冷脈搏沉,這便是直接傷及陰經的寒證。

陽邪陷陰熱證

如果一開始發燒、頭痛、煩躁,經過五到七天後轉為手足冰冷,煩躁難眠且脈搏沉,這表明厥陽熱盛,熱邪深入陰經的熱證。

陰寒虛證

有的患者原本是陽邪證,但由於出汗過多而導致脈搏轉為沉遲,這是陽熱消退而造成的陰寒虛證。

有太陽證下早,胸膈痞硬,而關脈沉細緊者,此表邪內陷陽分結胸也;若能食,自利,乃陽邪下陷陰分臟結也。有少陰病,自利清水,口乾,腹脹,不大便,而脈沉者,此熱邪陷於少陰也。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是少陰兼太陽,即兩感也。

白話文:

太陽證

  • 如果太陽證的患者病程進展快,胸悶、食慾不振、脈象沉細而緊,說明表面的邪氣已經深入陽氣系統,導致胸部疼痛。
  • 如果患者還能進食,且大便通暢,則說明陽邪已經向下深入陰氣系統,導致臟腑疾病。

少陰證

  • 如果少陰證的患者腹瀉清水,口乾,腹部脹滿,不排便,脈象沉細,說明熱邪已經深入少陰。
  • 如果少陰病患者一開始患病,但突然發燒,脈象卻沉細,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熱治療,表明患者同時患有少陰和太陽證,屬於兩種病症同時發作的情形。

此與病發熱,頭疼,脈反沉,身體痛,當溫之,以四逆湯之法似是而實不同也。有寸關俱浮而尺中沉遲者,此陽證夾陰之脈也。凡傷寒、溫熱、時疫、感冒,得汗後脈沉者,此為將愈之脈,非陽病見陰之脈也。假如內外有熱,而脈來沉伏,不數不洪,指下澀小急疾,無論傷寒雜病發於何時,皆為伏熱,不可以沉伏而誤認陰寒之病也。

白話文:

這種(脈象)與發熱、頭痛、脈搏沉細、身體疼痛的情況不同,應當溫補,雖然看起來和四逆湯的用藥方法相似,但實際上不同。

出現寸關脈浮而尺脈沉遲的(情況),是陽證夾雜陰證的脈象。

凡是傷寒、溫熱、時疫、感冒,出汗後脈搏沉伏的,這是將要痊癒的脈象,不是陽性疾病出現陰性的脈象。

假若內外有熱症狀,而脈搏卻沉伏,不數也不洪,手指按脈感覺澀小而急促,無論是傷寒還是雜病,發病在什麼時候,都是伏熱,不可以因為脈搏沉伏就誤認為是陰寒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