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六 (2)
卷六 (2)
1. 遲脈(陰)
〔經論〕遲脈一息三至,去來極慢。(《脈經》)
白話文:
迟脉指的是脉搏每呼吸一次跳动三次,来去非常缓慢。
〔發明〕遲為陰盛陽衰,故脈來不及。陰盛則臟腑氣虛而元陽衰,故虛寒之諸症作焉。當峻補其陽,經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
按:遲之為義,遲滯而不能中和也。脈以一息四至為和平,遲則一息三至,氣不振發,行不如度,故曰屬陰。
白話文:
[意思]遲脈是陰盛陽衰的緣故,所以脈搏來得緩慢。陰盛表示臟腑氣虛,元陽虧損,所以虛寒的各種症狀就出現了。這時要大力溫補陽氣,經書上說:「增加腎陰的來源,以消除陰翳」,就是這個道理。
〔辨誤〕遲脈之象,上、中、下候皆至數緩慢。《脈訣》云:重手乃得,有沉無浮。此是沉脈,而非遲脈矣。遲來一息三至,甚為易見,而云隱隱,是微脈,而非遲脈矣。又云狀且難,是澀脈,而非遲脈矣,其謬如此。
白話文:
改正錯誤: 遲脈的徵象是:上部、中部、下部的脈搏都較緩慢。《脈訣》中說:按下去才能摸到,有沉脈而沒有浮脈。這應該是沉脈,而不是遲脈。
遲脈一息間只跳三下,很容易辨別,但文中所說的「隱隱脈」,是微脈,而不是遲脈。又說「狀且難」,這是澀脈,也不是遲脈。錯誤就出在這裡。
按:遲脈與緩脈絕不相類,遲以至數不及為義,緩以寬縱得名。故遲脈三至,遲滯不前;緩脈四至,寬緩和平。然則二脈迥別,又安可混哉?以李瀕湖之通達,亦云小快於遲作緩,持以至數論緩脈,是千慮之一失也。
白話文:
注意:遲脈和緩脈完全不同。遲脈是以脈搏跳動次數少為特徵,而緩脈則是以脈搏跳動寬緩為特徵。因此,遲脈三至,脈搏遲緩不前;緩脈四至,脈搏寬緩平和。既然這兩種脈象截然不同,怎麼還能混淆呢?即使像李瀕湖這樣通達的人,也說過「脈搏稍微快於遲脈,便當作緩脈」,這是他眾多正確判斷中的一個失誤。
〔體象〕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沉分表裡,消陰須益火之源。
〔相類〕脈來三至號為遲,四至因而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
三至為遲,二至為敗,一息一至,陽氣將絕,不可救也。有歇止為結,遲甚為散,浮大遲軟為虛,不流利為澀。
白話文:
一息跳三下是遲脈,兩下是敗脈,一息只跳一下,說明陽氣將要耗盡,難以挽回。脈搏有停頓的稱為結脈,遲緩到幾乎摸不到的稱為散脈,浮大且遲緩軟弱的稱為虛脈,不流利、不順暢的稱為澀脈。
〔辨誤〕李瀕湖言遲而有力為細,無力為澀。但細有遲數之別,澀有參伍不調之象,豈可以遲之有力無力為細為澀哉?宜正之。
〔主病〕遲司臟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細看,有力而遲為冷痛,遲而無力定虛寒。
白話文:
〔糾正錯誤〕李瀕湖說脈搏跳動慢有力是「細脈」,無力是「澀脈」。但細脈有分緩慢和急數之別,澀脈則有不規則、不協調的現象。難道能憑藉遲脈有力與無力來區分細脈和澀脈嗎?這種說法應該糾正。
〔分部〕寸(左)遲寒慘少精神,(關)肢冷筋拘肝脅疼,左尺腎虛兼便濁,女人月信杳無音。(右)肺遲氣短涕清痰,冷積傷脾在右關,少腹寒疼腰腳重,溲便不禁尺中寒。
遲脈主臟,有力冷痛,無力虛寒。浮遲表寒,沉遲裡寒,遲澀血少,遲緩濕寒。
白話文:
寸脈(左手):
- 脈象緩慢,手腳冰冷,精神不振。
- 關脈:四肢冰冷,經絡拘縮,肝臟和兩肋疼痛。
- 尺脈:腎氣虛弱,小便渾濁。
- 女性:月經沒有來潮。
關脈(右手):
- 脈象緩慢,氣短,流清涕,多痰。
- 冷積損傷脾臟,在右關脈位置有表現。
- 少腹疼痛,腰腳沉重。
- 尿液和大便不能控制,在尺脈位置有表現。
〔貫釋〕遲為陰盛陽虧之候,為寒為不足。人迎主寒濕外襲,氣口主積冷內滯,在寸為氣不足,在尺為血不足,氣寒則縮,血寒則凝也。左寸遲,心寒,精神多慘;關遲筋寒急,手足冷,脅下痛;尺遲腎虛,便濁,女人不月。右寸遲,肺感寒,冷痰,氣短;關遲中焦寒,脾胃傷冷物,不食,沉遲為積;尺遲為臟寒,泄瀉,少腹冷痛,腰腳重。
白話文:
【解釋】脈象細而緩慢,表示陰氣過盛、陽氣虛弱,屬於寒症、虛症。
「人迎」脈主寒濕從外侵襲,「氣口」脈主積冷於內。寸部脈遲,表示氣虛;尺部脈遲,表示血虛。氣寒則收縮,血寒則瘀滯。
左手:
- 寸部脈遲,心寒氣虛,精神萎靡不振。
- 關部脈遲,筋寒痙攣,手足冰冷,脅下疼痛。
- 尺部脈遲,腎虛,小便渾濁,女性月經不調。
右手:
- 寸部脈遲,肺受寒,有冷痰,氣短。
- 關部脈遲,中焦受寒,脾胃受損,食慾不振,脈沉緩則為積食。
- 尺部脈遲,臟腑受寒,腹瀉,小腹冷痛,腰腳沉重。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五臟為陰,遲亦為陰,是以主臟。陰性多滯,故陰寒之證,脈必見遲也。正如太陽隸於南陸,則火度而行數;隸於北陸,則水度而行遲。即此可以徵陰陽遲速之故矣。《難經》曰:遲者,臟也。又曰:遲則為寒。《傷寒論》亦曰:遲為在臟,以陽氣伏潛,不能健行,故至數遲耳。
白話文:
中醫祖先李時珍曾說:五臟屬於陰,脈搏緩慢也屬於陰,所以脈緩主臟。陰性容易阻滯,因此陰寒證候,脈搏一定會見緩。就像太陽在南方運行時,火氣升高,運行速度快;在北方運行時,水氣旺盛,運行速度慢。由此可知陰陽脈搏遲速的道理。《難經》上說:脈搏緩慢,主臟證。又說:脈緩則屬寒證。《傷寒論》也提到:脈緩主臟證,因為陽氣潛藏,運行不暢,所以脈搏跳動緩慢。
其所主病與沉脈大約相同,但沉脈之病為陰逆而陽郁,遲脈之病為陰盛而陽虧,沉則或須攻散,遲則未有不大行溫補者也。
白話文:
遲脈和沉脈主要症狀差不多,但沉脈的病症是由於陰氣逆行而陽氣鬱結,遲脈的病症是由於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沉脈的治療有時需要攻散,而遲脈的治療沒有不使用溫補方法的。
王叔和云: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一損損於皮毛,二損損於血脈,三損損於肌肉,四損損於筋,五損損於骨。是知脈之至數愈遲,此時正氣已無,陰寒益盛,不過燼燈之餘焰,有不轉眼銷亡者乎?
白話文:
王叔和說:呼吸一次、脈搏減一次稱為「離經」;呼吸兩次、脈搏減一次稱為「奪精」;呼吸三次、脈搏減一次稱為「死」;呼吸四次、脈搏減一次稱為「命絕」。這是脈搏虛損的表現。脈搏虛損一次,就會損傷皮毛;脈搏虛損兩次,就會損傷血脈;脈搏虛損三次,就會損傷肌肉;脈搏虛損四次,就會損傷筋腱;脈搏虛損五次,就會損傷骨骼。由此可知,脈搏跳動的頻率越慢,那麼正氣就越虛弱,陰寒之氣就越旺盛,就像燈芯上的殘餘火焰,隨時都有熄滅的可能。
〔參治活法〕遲雖為陽氣不敷,營氣自和之象,然亦有熱邪內結,寒氣外郁,而見氣口遲滑作脹者。詎可以遲脈概為之寒乎?如傷寒陽明證,脈遲,微惡寒,而汗出多者,為表未解,脈遲,頭眩,腹滿者不可下。有陽明病脈遲有力,汗出,不惡寒,身重,喘滿,潮熱便硬,手足濈然汗出者,為外欲解,可攻其里。又太陽病,脈浮,因誤下而脈遲,胸膈痛而為結胸。
以上皆脈遲,皆熱邪內結之驗也。
白話文:
〔參治活法〕脈象較緩慢,儘管這是陽氣不足、營氣調和的表現,但也不排除有內部熱邪鬱結,外部寒氣壅塞,導致脈象遲緩、脈口滑利而脹滿的現象。難道可以籠統地把遲脈都認為是寒證嗎?
比如傷寒陽明證,脈象緩慢,微微發冷,但汗出很多,這是因為表證未解;脈象遲緩,頭暈,腹部脹滿,不可攻下。有些陽明病的脈象緩慢有力,出汗,不發冷,身體沉重,氣喘胸悶,潮熱,大便乾燥,手足汗出,這是表證將解,可攻其裡。
又比如太陽病,脈象浮滑,因為誤下而導致脈象遲緩,胸膈疼痛而出現了胸結。
2. 數脈(陽)
〔經論〕數脈一息六至(《脈經》),脈流薄疾(《素問》)。
白話文:
【經論】每分鐘心跳六次為數脈(《脈經》),脈搏跳動快速(《素問》)。
〔發明〕數為陽盛陰衰,熱邪流薄於經絡,故脈來太過。陽盛則臟腑熱極而真陰衰,故陽極燥熱之諸症作矣。當瀉其陽而補其陰,《經》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也。
白話文:
〔發明〕症狀是陽氣過盛、陰氣不足,火熱邪氣在經絡中流動,所以脈搏跳動過快。陽氣過盛會導致臟腑極度燥熱,而真正的陰液不足,所以出現了陽氣極盛導致的燥熱症狀。此時應當瀉去陽氣,補充陰氣,《黃帝內經》中說「增強水的力量(陰液),以鎮壓陽光的熱力」。
按:數之為義,躁急而不能中和也。一呼脈再至,一吸脈再至,呼吸定息,脈來四至,乃和平之准。五至無疴,閏以太息,亦和平之准也。此經脈周流,恆常之揆度。若一息六至,豈非越其常度耶?氣行速疾,故曰屬陽。
白話文:
據說脈象快速表示燥熱急切而無法平和。每一次呼氣脈象跳兩次,每一次吸氣脈象跳兩次,呼吸穩定時脈象跳四次,這纔是平和的標準。脈象跳五次沒有疾病,間隔一個長呼吸後脈象跳一次,這也是平和的標準。這是指經脈循行,正常的脈象標準。如果呼吸一次脈象跳六次,難道不是超過了正常的標準嗎?氣血運行過快,所以說屬陽。
〔辨誤〕浮、沉、遲、數,脈之綱領,《素問》《脈經》皆為正脈。《脈訣》立七表八里,而遺數脈,止歌於心臟,其妄甚矣。
白話文:
辨正:
浮、沉、遲、數,是中醫脈診的綱領,在《素問》和《脈經》中都被列為正脈。然而,《脈訣》提出了七表八里的說法,卻省略了數脈,而且僅描述到心臟部位,這種說法過於牽強。
〔體象〕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極必狂煩,浮沉表裡分虛實,惟有兒童作吉看。
〔相類〕數比平人多一至,緊來如數似彈繩,數而時止名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形。
白話文:
體象:脈搏每息六次,若陰氣微弱陽氣過盛則會出現狂躁煩躁的症狀,脈象浮沉可辨別病在表裡以及病情的虛實,只有兒童出現這種情況視為吉祥。
相類:脈搏比正常人多一次,緊脈則像是快速跳動且像彈繩一樣有力,脈象數而時有間歇稱為促脈,在關部出現這種脈象則是動脈的徵兆。
六至為數,七至為極,滑氏謂疾,熱極之脈也。八至為脫,陽極陰衰,當急瀉其陽而峻補其陰。一息九至,《難經》謂死,陽氣已絕,不可救也。數而弦急為緊,數而流利為滑,數而有止為促,數獨見於關中為動。
〔主病〕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相火來醫,實宜涼瀉虛溫補,肺脈秋深卻畏之。
白話文:
脈搏六次到七次為正常,超過七次就是極點。滑氏(中醫古籍)將快速跳動的脈搏稱為「熱極之脈」。
八次以上跳動就是脈脫,表示陽氣過盛而陰氣衰弱,需要緊急瀉陽補陰。
脈搏跳動每分鐘達到九次,根據《難經》所說,表示陽氣已經衰竭,無法救治。
脈搏跳動快且弦緊稱為「緊脈」,脈搏跳動快且有力稱為「滑脈」,脈搏跳動快但有停頓稱為「促脈」,脈搏跳動快但僅出現在關脈中稱為「動脈」。
〔分部〕寸(左)數咽乾口舌瘡,關中目赤淚汪汪,耳鳴口苦皆肝熱,在尺陰虛溺亦黃。(右寸)吐紅咳嗽肺癰瘍,關部吞酸胃火傷,右尺數來大便澀,腸風熱病見紅殃。
數脈主腑,有力實火,無力虛火,浮數表熱,沉數里熱,細數陰虛,氣口數實肺癰,數虛肺痿,數堅蠱毒。
白話文:
左手:
- 寸部有變化:咽喉乾燥、口腔潰瘍
- 關部有變化:眼睛發紅、流淚不止
- 耳鳴、口苦:都表示肝火旺盛
- 尺部有變化:陰虛,小便發黃
右手:
- 寸部有變化:吐血、咳嗽,伴有肺膿瘍
- 關部有變化:反胃泛酸,胃火旺盛
- 尺部有變化:大便乾燥,伴有腸胃熱症,可能有血便
〔貫釋〕數為陽盛陰弱之候,為火、為熱、為風熱結痰。左寸數,心經熱,為煩滿,為頭疼,上焦火旺;關為肝熱,目赤;尺數小便赤,淋澀,莖中痛。右寸數為肺熱;關為脾熱口臭,胃煩嘔逆;尺數大便澀,有力則為痔、為漏、為腸風便血。寸數氣不足,尺數血不足。
按:《脈經》云:脈來五重為平,而滑氏謂數。一息六至過平脈兩至者,則四至為平脈矣。此櫻寧之一失也。
白話文:
脈象解說:
脈搏數快,表示陽氣旺盛、陰氣虛弱,體內有火熱、風熱結合痰濕。
左手:
- 寸脈數快:心經火旺,導致煩躁、頭疼、上焦火氣旺盛
- 關脈數快:肝火旺盛,引起眼睛充血
- 尺脈數快:小便發紅、排尿困難,陰莖疼痛
右手:
- 寸脈數快:肺熱
- 關脈數快:脾熱,導致口臭、胃部不適、嘔吐
- 尺脈數快:大便乾結,用力排便時可能會出現痔瘡、漏便、腸風便血
**脈搏數快但氣力不足:**氣虛
**脈搏數快但血氣不足:**血虛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火性急速,故陽盛之證脈來必數。六腑為陽,數亦為陽,是以主腑。《難經》曰:數者,腑也。又曰:數則為熱。《傷寒論》亦曰:數為在腑。此以遲數分陰陽。故即以配臟腑亦不過言其大概耳。至若錯綜互見、在腑有遲、在臟有數,在表有遲,在裡有數,又安可以臟腑二字拘定耶?
白話文:
古人李士材說:火屬性急,所以陽氣盛的證狀,脈搏一定會數(快)。六腑屬陽,數也代表陽,所以主宰六腑。
《難經》說:脈搏數,主六腑。又說:脈搏數,主熱。
《傷寒論》也說:脈搏數,主在六腑。
以上是根據脈搏的遲緩或數快,來區分陰陽。所以,將它們與臟腑相對應,只能說是一個大概。
如果脈象錯綜複雜,在六腑中有數的,在臟腑中有遲的,在表證中有遲的,在裡證中有數的,又怎麼能用「臟」和「腑」這兩個字來完全限定呢?
王叔和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乃知脈形愈數則受症愈熱。肺部見之為金家賊脈,秋月逢之為克令凶徵。
白話文:
王叔和說:脈搏一呼再回歸正常稱為「平脈」,三次回歸正常稱為「離經脈」,四次回歸正常稱為「奪精脈」,五次回歸正常稱為「死脈」,六次回歸正常稱為「命絕脈」。因此可知,脈搏跳動次數越多,病症就越熱。在肺部出現這種脈象稱為「金家賊脈」,若是在秋天出現,則是凶兆。
薛慎庵云:人知數為熱,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真陰寒證脈常有一息七八至者,盡概此一數字中,但按之無力而散耳,宜深察也。
吳鶴皋云:若嬰童純陽之氣,則七至八至又其常也。不在大人之例。
白話文:
薛慎庵說:人們只知道脈搏數為熱證,卻不知道在脈絡沉細中見數為寒證嚴重。真正的陰寒證脈,經常有一息七至八次跳動的情況,這都是包括在此一數字中。但按壓這脈搏時,會發現其無力且散,這需要仔細觀察。
〔參治活法〕數為陰衰水弱火旺,炎逆之象也。如瘦人脈數及久病脈數者,皆陰虛火爍血少也。形充氣實之人脈數者,乃痰濕鬱滯經絡而蘊熱也。若無故而脈數者,必生癰疽。凡虛勞失血,咳嗽上氣,多有數脈,但以數大軟弱為陽虛,細小弱數為陰虛,非若傷寒衄血脈大為邪伏於經,合用發散之比。然血症脈宜細小微數者為順,若脈數有熱及實大弦勁急疾者為逆。
白話文:
(參照脈數的治療方法)很多脈數的情況都是因為陰氣衰弱、水氣不足,而火氣旺盛,導致出現上火的情況。例如瘦人的脈搏數,或者久病者的脈搏數,都是因為陰虛火旺,血氣不足。身體強壯,氣血充實的人脈搏數,是因為痰濕阻滯經絡,導致體內產生熱氣。如果沒有原因而脈搏數,一定會生癰疽(皮膚化膿疾病)。凡是虛弱貧血,咳嗽氣喘的人,通常脈搏都會數。但是,需要根據脈搏的大小和軟弱程度來判斷:脈搏數、大、軟弱是陽虛;脈搏細、小、弱、數是陰虛,不像外感風寒導致鼻血的脈搏數大,這是因為邪氣潛伏在經絡中,需要使用發散的治療方法。但是,如果是血癥(血液方面的疾病),脈搏宜細小、微數,這樣纔算是順利。如果脈搏數並且還有發熱、身熱、脈大、弦勁、急促的現象,則屬於逆。
如傷寒,以煩躁脈數者為傳經,脈靜為不傳,以分有火無火也。如經盡欲解,脈浮數而按之不芤者,其人不虛,不戰汗出而解也。則知數而按之芤者皆為虛也。如陽明病,脈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發汗令陽氣微,膈內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
白話文:
在傷寒病中,如果煩躁不安,脈搏數快,表示病邪傳入經絡,脈搏安靜平穩則表示病邪未入經絡,可以用脈搏的浮沉判斷體內是否有熱。
如果病程接近尾聲,脈搏浮數而按壓不軟弱,說明患者體質不虛,不需要特別治療,出汗後病情即可緩解。由此可見,脈搏數快且按壓柔軟的,都屬於體虛。
在陽明經病中,脈搏數快表示體內有熱,應該消食導滯。如果進食後反而嘔吐,這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陽氣虛弱,胃中虛寒,所以嘔吐。脈搏數快是外來之熱引起的,不能消化食物,胃中虛寒,所以會嘔吐。
此必數而無力也。又胃反而寸微數者,為胸中冷。又脈陽緊陰數為欲吐;陽浮陰數亦吐;胃反脈數,中氣大虛,而見假數之象也。人見脈數,誤認為熱,殊不知亦有胃虛及陰盛拒陽之故耳,《經》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若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甚者,乃陰盛拒陽於外而致病,非熱也;或形症似陰而脈按之鼓擊指下者,乃陽盛拒陰而致病,非寒也。
朱丹溪曰:脈數盛大,按之澀,而外有熱證,名曰中寒,乃寒留血脈,外證熱而脈亦數也。
白話文:
脈搏數而無力,可能是因為胃氣上逆。
如果胃氣上逆,寸脈細而數,代表胸中寒氣。
脈搏陽氣緊促,陰氣細數,表示有噁吐現象;陽氣浮表,陰氣細數,也會嘔吐。
胃氣上逆,脈搏細數,表示中氣非常虛弱,出現虛數的假象。
有人看到脈搏細數,誤認為是熱證,卻不知道也可能是胃氣虛弱或陰盛陽阻所致。
《難經》說:脈搏來的時候應順勢而行,按壓時不鼓起,陽脈都是如此。
如果發熱但脈搏細數,按壓時不鼓起,表示陰盛阻擋陽氣在體表,導致疾病,並非熱證;或者症狀類似陰寒,但脈搏按壓時鼓動有力,表示陽盛阻擋陰氣,導致疾病,並非寒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