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遲脈(陰)

〔經論〕遲脈一息三至,去來極慢。(《脈經》)

〔發明〕遲為陰盛陽衰,故脈來不及。陰盛則臟腑氣虛而元陽衰,故虛寒之諸症作焉。當峻補其陽,經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

按:遲之為義,遲滯而不能中和也。脈以一息四至為和平,遲則一息三至,氣不振發,行不如度,故曰屬陰。

〔辨誤〕遲脈之象,上、中、下候皆至數緩慢。《脈訣》云:重手乃得,有沉無浮。此是沉脈,而非遲脈矣。遲來一息三至,甚為易見,而云隱隱,是微脈,而非遲脈矣。又云狀且難,是澀脈,而非遲脈矣,其謬如此。

按:遲脈與緩脈絕不相類,遲以至數不及為義,緩以寬縱得名。故遲脈三至,遲滯不前;緩脈四至,寬緩和平。然則二脈迥別,又安可混哉?以李瀕湖之通達,亦云小快於遲作緩,持以至數論緩脈,是千慮之一失也。

〔體象〕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沉分表裡,消陰須益火之源。

〔相類〕脈來三至號為遲,四至因而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

三至為遲,二至為敗,一息一至,陽氣將絕,不可救也。有歇止為結,遲甚為散,浮大遲軟為虛,不流利為澀。

〔辨誤〕李瀕湖言遲而有力為細,無力為澀。但細有遲數之別,澀有參伍不調之象,豈可以遲之有力無力為細為澀哉?宜正之。

〔主病〕遲司臟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細看,有力而遲為冷痛,遲而無力定虛寒。

〔分部〕寸(左)遲寒慘少精神,(關)肢冷筋拘肝脅疼,左尺腎虛兼便濁,女人月信杳無音。(右)肺遲氣短涕清痰,冷積傷脾在右關,少腹寒疼腰腳重,溲便不禁尺中寒。

遲脈主臟,有力冷痛,無力虛寒。浮遲表寒,沉遲裡寒,遲澀血少,遲緩濕寒。

〔貫釋〕遲為陰盛陽虧之候,為寒為不足。人迎主寒濕外襲,氣口主積冷內滯,在寸為氣不足,在尺為血不足,氣寒則縮,血寒則凝也。左寸遲,心寒,精神多慘;關遲筋寒急,手足冷,脅下痛;尺遲腎虛,便濁,女人不月。右寸遲,肺感寒,冷痰,氣短;關遲中焦寒,脾胃傷冷物,不食,沉遲為積;尺遲為臟寒,泄瀉,少腹冷痛,腰腳重。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五臟為陰,遲亦為陰,是以主臟。陰性多滯,故陰寒之證,脈必見遲也。正如太陽隸於南陸,則火度而行數;隸於北陸,則水度而行遲。即此可以徵陰陽遲速之故矣。《難經》曰:遲者,臟也。又曰:遲則為寒。《傷寒論》亦曰:遲為在臟,以陽氣伏潛,不能健行,故至數遲耳。

其所主病與沉脈大約相同,但沉脈之病為陰逆而陽郁,遲脈之病為陰盛而陽虧,沉則或須攻散,遲則未有不大行溫補者也。

王叔和云: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一損損於皮毛,二損損於血脈,三損損於肌肉,四損損於筋,五損損於骨。是知脈之至數愈遲,此時正氣已無,陰寒益盛,不過燼燈之餘焰,有不轉眼銷亡者乎?

〔參治活法〕遲雖為陽氣不敷,營氣自和之象,然亦有熱邪內結,寒氣外郁,而見氣口遲滑作脹者。詎可以遲脈概為之寒乎?如傷寒陽明證,脈遲,微惡寒,而汗出多者,為表未解,脈遲,頭眩,腹滿者不可下。有陽明病脈遲有力,汗出,不惡寒,身重,喘滿,潮熱便硬,手足濈然汗出者,為外欲解,可攻其里。又太陽病,脈浮,因誤下而脈遲,胸膈痛而為結胸。

以上皆脈遲,皆熱邪內結之驗也。

白話文:

[脈象解釋]遲脈,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三次,脈搏的來去非常緩慢。(《脈經》)

[深入理解]遲脈表示陰氣過盛,陽氣衰退,因此脈搏跳動減緩。陰氣過盛會導致臟腑氣虛和元陽衰弱,因此產生各種虛寒症狀。應當大力補充陽氣,經典中提到「增強火的根源,以消除陰影」。

遲脈的意義在於它的遲滯,無法達到中和。正常脈搏在呼吸一次時跳動四次,遲脈則只有三次,氣力不足,脈搏運行緩慢,因此被歸類為陰。

[錯誤辨識]遲脈的特徵,無論上、中、下候,脈搏的跳動都緩慢。《脈訣》說:用力才摸得到,只有沉脈,沒有浮脈。這是沉脈,而不是遲脈。遲脈每呼吸一次跳動三次,非常明顯,如果說它隱隱約約,那就是微脈,而不是遲脈。再說它形態難以捉摸,那就是澀脈,而不是遲脈,誤解就是這樣。

遲脈和緩脈完全不同,遲脈的意義在於跳動次數不足,緩脈則以寬鬆命名。因此,遲脈每呼吸跳動三次,遲滯不前;緩脈每呼吸跳動四次,寬鬆平和。兩種脈象截然不同,怎能混淆呢?即使像李瀕湖這樣的通達者,也認為較快的遲脈是緩脈,以脈搏的跳動次數來討論緩脈,這是他的一個失誤。

[脈象特徵]遲脈每呼吸只跳動三次,表示陽氣不足以克服陰氣,氣血寒冷。只要區分浮脈和沉脈,就能分辨表裡。要消除陰氣,必須增強火的根源。

[相似脈象]脈搏每呼吸跳動三次稱為遲脈,每呼吸跳動四次稱為緩脈。遲脈細而難以捉摸就是澀脈,浮而遲大則是虛脈。

[錯誤辨識]李瀕湖說,遲脈有力是細脈,無力是澀脈。但細脈和遲脈有不同的特徵,澀脈有不規律的特徵,怎能以遲脈的有力無力來判斷細脈和澀脈呢?應該加以糾正。

[相關疾病]遲脈主要與臟腑疾病或痰多有關,對於慢性疾病,尤其是婦女的月經問題,需詳細觀察。有力的遲脈表示冷痛,無力的遲脈確定是虛寒。

[部位分析]左寸遲脈表示心寒,精神不佳;左關遲脈表示肢冷,筋緊,肝脅疼痛;左尺遲脈表示腎虛,便濁,婦女月經不調。右寸遲脈表示肺寒,冷痰,氣短;右關遲脈表示中焦寒,脾胃受寒,不食,沉遲表示積聚;右尺遲脈表示臟寒,泄瀉,少腹冷痛,腰腳沉重。

遲脈主要反映臟腑問題,有力表示冷痛,無力表示虛寒。浮遲表示表寒,沉遲表示裡寒,遲澀表示血少,遲緩表示濕寒。

[全面解析]遲脈表示陰氣過盛,陽氣不足,反映寒和不足。人迎反映寒濕外侵,氣口反映積冷內滯,在寸表示氣不足,在尺表示血不足,氣寒則收縮,血寒則凝固。左寸遲脈表示心寒,精神萎靡;左關遲脈表示筋寒,手足冷,脅下疼痛;左尺遲脈表示腎虛,便濁,婦女月經不調。右寸遲脈表示肺受寒,冷痰,氣短;右關遲脈表示中焦寒,脾胃受寒,不食,沉遲表示積聚;右尺遲脈表示臟寒,泄瀉,少腹冷痛,腰腳沉重。

[先賢名言]李士材說:五臟為陰,遲脈也是陰,因此反映臟腑問題。陰性多滯,因此陰寒的症狀,脈象必然遲緩。就像太陽隸屬於南陸,則火速行進;隸屬於北陸,則水速緩慢。由此可以理解陰陽脈象的差異。《難經》說:遲脈反映臟腑問題。又說:遲脈表示寒。《傷寒論》也說:遲脈在臟腑,因為陽氣潛藏,無法健康運行,所以脈搏跳動緩慢。

遲脈和沉脈所反映的疾病大致相同,但沉脈的疾病是陰氣逆反,陽氣鬱悶;遲脈的疾病是陰氣過盛,陽氣不足。沉脈可能需要攻散,遲脈則通常需要大量溫補。

王叔和說:一呼一吸一次脈搏跳動表示離經,兩呼一吸一次脈搏跳動表示奪精。三呼一吸一次脈搏跳動表示死亡,四呼一吸一次脈搏跳動表示生命終結。這是損耗的脈象。第一次損耗在皮毛,第二次損耗在血脈,第三次損耗在肌肉,第四次損耗在筋,第五次損耗在骨。由此可知,脈搏跳動越慢,正氣越少,陰寒越盛,就像燼燈的最後一點火焰,隨時可能熄滅。

[治療建議]雖然遲脈表示陽氣不足,營氣和諧,但也有可能是熱邪內結,寒氣外鬱,導致氣口遲滑和脹滿。怎能一概認為遲脈就是寒呢?例如,傷寒的陽明證,脈搏遲緩,輕微畏寒,出汗多,表示表面未解,脈搏遲緩,頭暈,腹滿,不能下痢。有陽明病,脈搏遲緩有力,出汗,不畏寒,身體沉重,喘息,潮熱,便硬,手腳汗水多,表示外面的病正在消失,可以攻裡。另外,太陽病,脈搏浮動,因為誤下而脈搏遲緩,胸膈疼痛,可能是結胸。

以上都是脈搏遲緩的例子,都是熱邪內結的跡象。]

2. 數脈(陽)

〔經論〕數脈一息六至(《脈經》),脈流薄疾(《素問》)。

〔發明〕數為陽盛陰衰,熱邪流薄於經絡,故脈來太過。陽盛則臟腑熱極而真陰衰,故陽極燥熱之諸症作矣。當瀉其陽而補其陰,《經》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也。

按:數之為義,躁急而不能中和也。一呼脈再至,一吸脈再至,呼吸定息,脈來四至,乃和平之准。五至無疴,閏以太息,亦和平之准也。此經脈周流,恆常之揆度。若一息六至,豈非越其常度耶?氣行速疾,故曰屬陽。

〔辨誤〕浮、沉、遲、數,脈之綱領,《素問》《脈經》皆為正脈。《脈訣》立七表八里,而遺數脈,止歌於心臟,其妄甚矣。

〔體象〕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極必狂煩,浮沉表裡分虛實,惟有兒童作吉看。

〔相類〕數比平人多一至,緊來如數似彈繩,數而時止名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形。

六至為數,七至為極,滑氏謂疾,熱極之脈也。八至為脫,陽極陰衰,當急瀉其陽而峻補其陰。一息九至,《難經》謂死,陽氣已絕,不可救也。數而弦急為緊,數而流利為滑,數而有止為促,數獨見於關中為動。

〔主病〕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相火來醫,實宜涼瀉虛溫補,肺脈秋深卻畏之。

〔分部〕寸(左)數咽乾口舌瘡,關中目赤淚汪汪,耳鳴口苦皆肝熱,在尺陰虛溺亦黃。(右寸)吐紅咳嗽肺癰瘍,關部吞酸胃火傷,右尺數來大便澀,腸風熱病見紅殃。

數脈主腑,有力實火,無力虛火,浮數表熱,沉數里熱,細數陰虛,氣口數實肺癰,數虛肺痿,數堅蠱毒。

〔貫釋〕數為陽盛陰弱之候,為火、為熱、為風熱結痰。左寸數,心經熱,為煩滿,為頭疼,上焦火旺;關為肝熱,目赤;尺數小便赤,淋澀,莖中痛。右寸數為肺熱;關為脾熱口臭,胃煩嘔逆;尺數大便澀,有力則為痔、為漏、為腸風便血。寸數氣不足,尺數血不足。

按:《脈經》云:脈來五重為平,而滑氏謂數。一息六至過平脈兩至者,則四至為平脈矣。此櫻寧之一失也。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火性急速,故陽盛之證脈來必數。六腑為陽,數亦為陽,是以主腑。《難經》曰:數者,腑也。又曰:數則為熱。《傷寒論》亦曰:數為在腑。此以遲數分陰陽。故即以配臟腑亦不過言其大概耳。至若錯綜互見、在腑有遲、在臟有數,在表有遲,在裡有數,又安可以臟腑二字拘定耶?

王叔和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乃知脈形愈數則受症愈熱。肺部見之為金家賊脈,秋月逢之為克令凶徵。

薛慎庵云:人知數為熱,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真陰寒證脈常有一息七八至者,盡概此一數字中,但按之無力而散耳,宜深察也。

吳鶴皋云:若嬰童純陽之氣,則七至八至又其常也。不在大人之例。

〔參治活法〕數為陰衰水弱火旺,炎逆之象也。如瘦人脈數及久病脈數者,皆陰虛火爍血少也。形充氣實之人脈數者,乃痰濕鬱滯經絡而蘊熱也。若無故而脈數者,必生癰疽。凡虛勞失血,咳嗽上氣,多有數脈,但以數大軟弱為陽虛,細小弱數為陰虛,非若傷寒衄血脈大為邪伏於經,合用發散之比。然血症脈宜細小微數者為順,若脈數有熱及實大弦勁急疾者為逆。

如傷寒,以煩躁脈數者為傳經,脈靜為不傳,以分有火無火也。如經盡欲解,脈浮數而按之不芤者,其人不虛,不戰汗出而解也。則知數而按之芤者皆為虛也。如陽明病,脈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發汗令陽氣微,膈內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

此必數而無力也。又胃反而寸微數者,為胸中冷。又脈陽緊陰數為欲吐;陽浮陰數亦吐;胃反脈數,中氣大虛,而見假數之象也。人見脈數,誤認為熱,殊不知亦有胃虛及陰盛拒陽之故耳,《經》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若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甚者,乃陰盛拒陽於外而致病,非熱也;或形症似陰而脈按之鼓擊指下者,乃陽盛拒陰而致病,非寒也。

朱丹溪曰:脈數盛大,按之澀,而外有熱證,名曰中寒,乃寒留血脈,外證熱而脈亦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