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六 (19)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9)

1. 弱脈(陰)

〔經論〕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脈經》)。

〔發明〕弱乃濡之沉者。《素問》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為久病。病後老弱見之順,平人少年見之逆。

〔辨誤〕《脈訣》云:輕手乃得。黎氏譬如浮漚。皆是濡脈,非弱脈也。愚按:《偽訣》誤以濡脈為弱,弱脈為濡,況濡在浮分,而弱在沉分也。其鹵莽特甚!即黎氏浮漚之譬,亦踵高陽生之弊,不可不詳加考據也,宜辨之。

〔體象〕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相類〕見沉脈。

〔主病〕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骨筋痿,多驚多汗精神減,益氣調營急早醫。

仲景曰:陽陷入陰,故惡寒發熱。又曰:弱主筋,沉主骨,陽浮陰弱,血虛筋急。

〔分部〕寸(左)弱陽虛(右)肺氣衰,(左)肝經筋痿(右關)胃虛寒,尺部冷疼兼便滑,陰虛陽陷少年難。

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

〔貫釋〕弱由精氣不足,故脈來萎弱而不振也,故主元氣虛耗,萎弱不前,痼冷、虛熱、泄精、虛汗等症也。左寸弱,陽虛、心悸、自汗;關弱,筋痿無力,婦人主產後客風面腫;尺弱,小便數,腎虛耳聾,骨肉痠疼。右寸弱,身痛多寒,胸中短氣;關弱,脾胃虛,食不化;尺弱,下焦冷痛,大便滑。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浮以候陽,陽主氣分。浮取之而如無,則陽氣衰微,確然可據。夫陽氣者,所以衛外而為固者也,亦以運行三焦、熱腐五穀者也。故柳氏謂氣虛則脈弱,深得其義。愚按:弱堪重按,陰猶未絕,若兼澀象,則氣血交敗,生理滅絕矣。

吳鶴皋云:弱主氣血不足,久病羸弱之人多有之。

白話文:

【弱脈(陰)】

【經論】弱脈非常軟且深沉細微,只有用力按壓才感覺得到,稍微抬手就摸不到(《脈經》)。

【發明】弱脈是濡脈中較為深沉的類型。《素問》指出:脈弱但滑利,表示尚存胃氣;脈弱且滯澀,則為長期病患。病後體弱或年長者出現弱脈屬正常,但健康年輕人出現此脈象則為異常。

【辨誤】《脈訣》說:輕輕一按就能觸及。黎氏比喻像水面上的泡沫。這些描述都是濡脈,而非弱脈。我的理解是:《偽訣》錯誤地將濡脈視為弱脈,把弱脈當作濡脈,要知道濡脈出現在淺表層,而弱脈則位於深沉層。這誤解實在嚴重!即使黎氏以水面泡沫做比喻,也是沿襲高陽生的錯誤,我們不能不詳細考證,應加以辨別。

【體象】弱脈來時無力且柔軟,細微深沉而不顯於表面,代表陽氣陷入陰氣中,精血虛弱,即使是白髮老人也會感到少年般的煩惱。

【相類】參考沉脈。

【主病】弱脈代表陰虛陽氣衰退,會出現怕冷發燒、骨骼肌肉無力,容易驚嚇、大量出汗、精神不濟等症狀,應盡早就醫調理氣血。

仲景指出:陽氣陷入陰氣中,因此會怕冷發燒。又說:弱脈主筋,沉脈主骨,陽氣浮動陰氣虛弱,血虛筋緊。

【分部】左寸弱表示心陽虛弱,右寸弱代表肺氣衰竭;左關弱提示肝經筋萎縮,右關弱反映胃虛寒;尺部弱表示下焦寒冷疼痛,伴有排泄失禁,這是陰虛陽氣陷入,年輕人出現這種情況更需注意。

柳氏認為:氣虛則脈弱,寸弱表示陽氣虛弱,尺弱表示陰氣虛弱,關弱表示胃虛。

【貫釋】弱脈因精氣不足,脈象顯得疲弱無力。主要表現為元氣虛耗,身體疲弱,慢性寒涼、虛性發熱、精液流失、虛汗等症狀。左寸弱,心陽虛弱,心悸、自汗;關弱,筋萎無力,婦女產後可能面腫;尺弱,頻尿,腎虛耳鳴,骨肉痠痛。右寸弱,身體疼痛多寒,胸中氣短;關弱,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尺弱,下焦寒冷疼痛,大便失禁。

【先哲格言】李士材說:浮脈用來探測陽氣,陽氣主管氣分。浮脈若感覺不到,則顯示陽氣衰弱,可以確定。陽氣是保護身體免受外邪侵害的關鍵,也是運行三焦、熱化五穀的重要因素。因此,柳氏認為氣虛則脈弱,深刻揭示了其中的含義。我的理解是:弱脈能承受重按,表明陰氣尚未完全消失,如果再伴有滯澀脈象,則表示氣血雙敗,生命跡象消失。

吳鶴皋說:弱脈主導氣血不足,長期體弱的人多見。

2. 散脈(陰)

〔經論〕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脈經》);渙散不收(崔紫虛);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柳氏)。

〔發明〕漸重漸無,漸輕漸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象恍然矣。故叔和云: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字字斟酌。崔氏云:渙漫不收。蓋渙漫,即浮大之義,而不收,即無根之義。雖得其大意,而未能言之鑿鑿也。柳氏云: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漫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夫楊花散漫,即輕飄而無根之說也。

其言至數不齊,多少不一,則散亂而不能整齊嚴肅之象也。此又補叔和未備之旨,深得散脈之神者也。

〔體象〕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可醫。

久病得散脈,乃氣血脫散之象,故主死。

〔相類〕散脈無拘散漫然,濡來浮細水中綿,浮而遲大為虛脈,芤脈中空有兩邊。

〔主病分部〕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飲左關應軟散,右關軟散胻腫胕,散居兩尺魂應斷。

〔貫釋〕散為氣血耗散,臟腑氣絕之候,在病脈主虛陽不斂,又主心氣不足,大抵非佳脈也。若兩尺得散脈,乃精神衰憊,魂魄將離而不救也。左寸散,心脈衰而血少,神不安而怔忡作;右寸散,肺氣耗而腠理不固,故自汗。左關軟散,有溢飲在中;右關軟散,脾氣虛而足部胻胕作腫。兩尺軟散,精氣衰敗,無救治。

〔先哲格言〕戴同父云: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皆平脈也。心脈軟散為怔忡,肺脈軟散為汗出,肝脈軟散為溢飲,脾脈軟散為胻腫,皆病脈也。腎脈軟散、諸病脈代散皆死脈也。古人以代散為必死者,蓋散為腎敗之徵,代為脾絕之徵也。腎脈本沉,而散脈按之不可得見,是先天資始之根本絕也;脾脈主信,而代脈歇止不愆其期,是後天資生之本絕也。故二脈獨見均為危殆之候,而二脈交見,尤為必死之符。

《難經》云:散脈獨見則危。

柳氏云:散為氣血俱虛,根本脫離之脈。產婦得之生,孕婦得之墮。

吳鶴皋云:散脈夏令宜之,非其時而得之者,血亡而氣欲去也。

白話文:

[散脈(陰)]

【經論】散脈的特徵是大且散開,只在表面而無深度(《脈經》)。呈現出擴散且無法收攏的狀態(崔紫虛)。沒有組織性,不受約束,跳動節奏不整齊,有時來的時候多,去的時候少,反之亦然,擴散且無法收攏,就像楊花飄散的樣子(柳氏)。

【發明】逐漸加重直至消失,逐漸減輕又重新出現,明白這八個字,散脈的形象就豁然開朗了。因此,叔和說:散脈大而散開,只在表面而無深度。每個字都經過仔細推敲。崔氏說:擴散且無法收攏。擴散,就是浮大之意,無法收攏,就是沒有根之意。雖然把握到了大意,但是無法清楚表達。柳氏說:沒有組織性,不受約束,跳動節奏不整齊,有時來的時候多,去的時候少,反之亦然,擴散且無法收攏,就像楊花飄散的樣子。楊花飄散,就是輕飄且無根的說法。

他說的跳動節奏不整齊,來去的次數不一,就是散亂且無法整齊嚴肅的樣子。這補充了叔和未提及的部分,深刻理解了散脈的特性。

【體象】散脈像楊花飄散,來去無定,很難保持一致,產婦得到是生育的徵兆,孕婦得到則可能流產,久病的人得到就無法醫治。

久病的人得到散脈,是氣血脫散的象徵,因此預示死亡。

【相類】散脈不受約束,擴散且無定型,濡脈則是浮且細,像水中的棉線,浮且緩慢大是虛脈,芤脈中心空有兩側。

【主病分部】左寸位置的散脈表示驚悸,右寸位置的散脈表示出汗,左關位置的散脈表示溢飲,右關位置的散脈表示小腿腫脹,散脈在兩尺位置則表示魂魄將要離去。

【貫釋】散脈代表氣血耗盡,臟腑氣絕的徵兆,在疾病脈象上主導虛陽不收斂,又主導心氣不足,大致上並不是好脈。如果兩尺位置得到散脈,表示精神疲憊,魂魄將要離去,無法挽救。左寸位置的散脈,心脈衰弱而血少,精神不安而產生驚悸;右寸位置的散脈,肺氣耗盡而皮膚毛孔不固,所以會自汗。左關位置的軟散脈,有溢飲在內;右關位置的軟散脈,脾氣虛弱而小腿腫脹。兩尺位置的軟散脈,精氣衰退,無法救治。

【先哲格言】戴同父說:心脈浮大且散,肺脈短澀且散,都是正常的脈象。心脈軟散表示驚悸,肺脈軟散表示出汗,肝脈軟散表示溢飲,脾脈軟散表示小腿腫脹,都是病脈。腎脈軟散、各種病脈的替代散脈都是死亡脈象。古人認為替代散脈是必死的脈象,因為散脈是腎功能衰竭的徵兆,替代脈是脾功能絕望的徵兆。腎脈本來就應該沉,但散脈按壓下去卻摸不到,這是先天資質根本斷絕;脾脈主誠信,但替代脈停頓卻不會失期,這是後天資質根本斷絕。因此,這兩種脈象單獨出現都是危險的徵兆,而兩種脈象同時出現,更是死亡的符號。

《難經》說:散脈單獨出現就很危險。

柳氏說:散脈代表氣血雙虛,根本脫離的脈象。產婦得到是生育的徵兆,孕婦得到則可能流產。

吳鶴皋說:夏天時散脈是正常的,如果不是夏天卻得到散脈,表示血液流失而氣息即將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