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六 (18)
卷六 (18)
1. 濡脈(陰)
〔經論〕濡脈極軟而浮細,如帛在水中,輕手相得,按之無有(《脈經》),如水上浮漚(時珍)。
〔發明〕李時珍曰:濡,即軟也。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隨手而沒;水上浮漚,重按則無,皆形濡脈之象也。
按: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脈形大,而濡脈形小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脈之無根與散脈相類,但散脈從浮大而漸至於沉,濡脈從浮小而漸至於不見也。從大而至沉者全凶,從小而之無者為吉凶相半也。
〔辨誤〕《脈經》云:輕手相得,按之無有。《脈訣》反言按之似有舉還無。悖戾一至此耶!且按之似有,舉之則還無。是弱脈而非濡脈矣。
〔體象〕濡形浮細按須輕,水面浮漚力不禁,病後產中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
〔相類〕浮而柔細知為濡,沉細而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沉細近乎微。
浮細如綿曰濡,沉細如綿曰弱,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沉而極細不斷曰細。
〔主病〕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汗雨後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浸脾。
〔分部〕心濡陽微自汗生(左寸),肺虛內熱憎寒侵(右寸),肝經力少脾胃弱,腎憊腸虛泄脫精。
〔貫釋〕濡為氣血俱虛之象,故主少氣、無血、疲損、自汗、下冷、傷濕痹等症也。左寸濡,心虛易驚,盜汗短氣;關濡,營衛不和,精神離散,體虛少力;尺濡,男為傷精,女為脫血,小便數,自汗多痁。右寸濡,發熱憎寒,氣乏體虛;關濡,脾弱,不化飲食;尺濡,下元冷憊,腸虛泄瀉。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浮主氣分,浮取而可得,氣猶未敗;沉主血分,沉按而如無,此精血衰敗。在久病、老年之人尚未至於必絕,為其脈與證合也。若平人及少壯暴病見之,名為無根之脈,去死不遠。
白話文:
【濡脈(陰)】
【經論】濡脈非常軟且浮細,就像布料漂在水中,輕輕地碰觸就能感知,但用力按壓就感受不到(出自《脈經》)。它又像水面上的泡沫(李時珍描述)。
【發明】李時珍說:濡,就是軟的意思。布料浮在水中,如果用大力按下去,它就會隨手沉沒;水面上的泡沫,重按之下則消失,這些都是濡脈形象的比喻。
註解:濡脈的浮軟特徵和虛脈相似,但是虛脈脈象較大,而濡脈脈象較小;濡脈和弱脈的細小特徵相似,但是弱脈在深部,而濡脈在淺表;濡脈和散脈的無根特徵相似,但是散脈從浮大逐漸轉向沉部,而濡脈從浮小逐漸到無法感知。由大轉向沉部的脈象預示完全的凶兆,由小轉向無法感知的則是吉凶各半。
【辨誤】《脈經》說:輕輕地能感知,用力按壓就感受不到。但《脈訣》卻說用力按壓感覺有,輕輕提起就消失了。這兩種說法矛盾到這種程度!再說,如果用力按壓感覺有,輕輕提起就消失,那這是弱脈而不是濡脈。
【體象】濡脈形態浮細,按壓要輕,像水面上的泡沫禁不起力量,病後或產後可能還有藥效,如果健康人出現這種脈象則表示根基不穩。
【相類】浮而柔細的脈象是濡脈,沉而細柔的脈象是弱脈,微弱到幾乎斷絕的是微脈,沉而極細但持續不斷的是細脈。
【主病】濡脈代表的是失血和陰虛的病症,髓海和丹田已經暗暗虧損,大量出汗後濕氣深入骨髓,血崩導致濕氣浸透脾臟。
【分部】心臟濡脈表示陽氣微弱,容易自汗(左寸),肺虛濡脈表示內熱,怕冷(右寸),肝經力量不足脾胃弱,腎虧腸虛導致泄精。
【貫釋】濡脈是氣血雙虛的象徵,所以主要代表少氣、無血、疲勞、自汗、下肢冷、濕痹等症狀。左寸濡脈,心虛易驚,盜汗短氣;關部濡脈,營衛不調,精神分散,體虛力弱;尺部濡脈,男性傷精,女性脫血,頻尿,多汗多痁。右寸濡脈,發熱怕冷,氣力衰竭;關部濡脈,脾胃弱,消化不良;尺部濡脈,下元冷弱,腸虛泄瀉。
【先哲格言】李士材說:浮脈主氣分,輕輕一按就能感知,表示氣還未敗壞;沉脈主血分,用力按壓都感受不到,表示精血衰敗。在久病或老年人身上,這種脈象尚未達到必定死亡的地步,因為脈象和症狀相符。但如果健康人或年輕人突然生病出現這種脈象,稱為無根之脈,距離死亡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