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六 (23)
卷六 (23)
1. 結脈(陰)
〔經論〕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脈經》)。
〔發明〕結而不散,遲滯中時見一止也。古人譬諸徐行而怠,偶羈一步,可為結脈傳神。
按:運行之機緘不利,則脈應之而成結。仲景云:累累如循長竿曰陰結,藹藹如車蓋曰陽結。叔和云:如麻子動搖,旋引旋收,聚散不常者曰結,主死。夫是三者,雖同名為結,而義實有別。浮分得之為陽結,沉分得之為陰結,止數頻多,參伍不調,為不治之證。由斯測之,結之主證,未可以一端盡也。
〔辨誤〕《脈訣》云:或來或去,聚而卻還。律以緩時一止之義,全無相涉,與結脈無干,宜辨之。
〔體象〕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浮為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相類〕見代脈。
〔主病〕結脈皆因氣血凝,老痰結聚苦沉吟,內生積聚外癰疽,疝瘕為殃病屬陰。
〔貫釋〕結為陰獨感,而陽不能相入之象,為癥結、為七情所郁,浮結為寒邪滯結,沉結為積氣在內。凡氣、血、食、飲、痰五者,蓋先以氣寒脈緩,而五者之中或一有留滯於其間,則陰氣結塞,是脈因而為之結也。故仲景謂促結皆病脈也,則近於死可知矣。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熱則流行,寒則停滯,理勢然也。夫陰寒之中,且挾凝結,喻如隆冬天氣,嚴肅流水冰堅也。少火衰弱,中氣虛寒,失其乾健之運,則血氣痰食互相糾纏。浮結者,外有積痛;沉結者,內有積聚。故知結而有力者,方為積聚;結而無力者,是真氣衰弱,違其運化之常,惟一味溫補為正治。越人云: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
是知又當以止歇之多寡而斷病之重輕也。
白話文:
【結脈(陰)】
【經論】結脈的特徵是往來緩慢,偶爾會有一下停頓再繼續(《脈經》)。
【發明】結脈呈現出的是結聚而不散開,這種遲滯的狀態中偶爾會出現一次停頓。古人比喻它如同慢慢行走時的倦怠,偶爾停了一步,這就是結脈的特徵。
進一步說明,當血液運行的機制受到阻礙,就會形成結脈。仲景指出,若脈象像沿著長竿爬行般連續不斷,稱為陰結;若脈象像車蓋般厚實,稱為陽結。叔和說,若脈象像麻子一樣搖晃,忽聚忽散,沒有一定規律,這稱為結脈,是死亡的預兆。這三種情況雖然都稱為結脈,但實際上的意義是有區別的。在表層得到的結脈是陽結,在深層得到的結脈是陰結。如果停頓次數過多,節奏紊亂,這就是無法治療的情況。由此推測,結脈的主要症狀,並非只有一種解釋。
【辨誤】《脈訣》指出,結脈可能是時來時去,聚集後又回退。但是,根據緩慢時偶爾停頓的定義,這與結脈完全無關,應該加以分辨。
【體象】結脈的特徵是緩慢而偶爾停頓,這表示陰氣過剩,可能導致陽氣消失。若在表層出現,表示氣滯;若在深層出現,表示有積塊。治療方法需明確區分是出汗還是下藥。
【相類】參考代脈。
【主病】結脈通常是由於氣血凝滯引起,可能是老痰聚積,造成內心痛苦。可能是內部有積塊,或是外部有腫瘤,或是疝氣、瘤等疾病,這些都是屬於陰性的疾病。
【貫釋】結脈表示陰氣單獨受感,而陽氣無法進入的現象,可能是癥結、或是因七情鬱結引起,或是表面結脈表示寒邪滯結,或是深層結脈表示內部有氣積。無論是氣、血、食、飲、痰這五種因素,若是其中一種在血液中停留,就會導致陰氣結塞,進而形成結脈。因此,仲景認為促結都是病脈,接近死亡的情況。
【先哲格言】李士材說:熱則流通,寒則停滯,這是自然道理。在陰寒的環境中,更易產生凝結,就像冬天的嚴寒天氣,使流動的水結冰。體內的微火減弱,中氣虛寒,失去乾健的運行,導致血氣、痰、食互相糾纏。表面的結脈表示外部有疼痛,深層的結脈表示內部有積塊。所以,結脈若有力,表示有積塊;結脈若無力,表示真氣衰弱,違反正常的運化,唯一正確的治療方式是溫補。越人說:結脈嚴重,則積塊嚴重;結脈輕微,則氣微弱。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停頓的多少來判斷病情的輕重。
2. 代脈(陰)
〔經論〕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仲景),脈至還入尺,良久方來(吳氏)。
〔發明〕代,亦歇止之脈。但促、結之止,內有所礙,雖止而不全斷,中有還意;代則止而不還,良久復止,如四時之禪代,不愆其期也。李瀕湖云:促結之止無常數,或二動三動,一止即來;代脈之止有常數,必依數而止,脈至良久方來。
〔體象〕動而中止不能還,復動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若見壽相關。
〔相類〕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結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代脈臟衰危惡候,腹疼泄利下元虧,脾敗吐瀉寒不食,三月懷胎不必醫。
〔貫釋〕代主氣促脹滿,喘急痰涎,及泄痢脫精之候。久病脈代者死。《脈經》曰:代散者死,主泄及便膿血。《內經》曰:代則氣衰。滑伯仁曰:代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若不因病而人羸瘦,其脈代止,是一臟無氣,他臟代之,真危亡之兆也。若因病而氣血驟損,以致元氣不續,或風家、痛家脈見代止,只為病脈。
傷寒家亦有心悸而脈代者,腹心痛亦有結澀止代不均。蓋凡痛病而脈見代者,不可准也。又妊娠脈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辨。
〔辨診〕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腎臟衰,三十一止肝氣盡,二十一止脾敗竭,十動一止心脈絕,四五動止肺經傷,死期更參聲色證。兩動一止三日死,三四動止五六日,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無失。
〔先哲格言〕脈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腎五臟之氣皆足。五十動者,合天地大衍之數也。人之脈息,晝夜循環五臟,脈一動循一臟,五動循五臟,呼吸脈遍周而復始,五十動則循環五臟十次。(至而不見止脈者,五臟皆平。今不滿五十動而脈見止,是一臟無氣也。凡平人一呼脈兩動,一動肺一動心;一吸脈兩動,一動肝一動腎;呼吸之間一息脈五至者,此一動是脾脈也。心與肺在上為陽,主氣呼出也,故云呼出心與肺,又云呼因陽出也。
肝與腎在下為陰,主氣吸入也,故云吸入腎與肝,又云吸隨陰入也。脾雖不主呼吸,其位居心肺肝腎之中,惟受穀氣,故脈動在四臟呼吸兩界之間,故平人脈一息五至也。假如一呼一吸脈四動,初動肺,二動心,三動脾,四動肝而止,良久卻復來動者,乃從肺來也,是不至者腎也。
《難經》曰: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腎臟先衰,謂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臟無氣,腎氣先絕也。《脈經》曰:不滿五十動一止者,五歲死;四十動而一止者,一臟無氣,四歲死;三十動而一止者,二臟無氣,三歲死:二十動而一止者,三臟無氣,二歲死;十動而一止者,四臟無氣,歲中死。吳氏注曰:腎氣絕,期應四年而死。
白話文:
代脈(陰)
[醫理典籍]
- 經典醫書記載:代脈的跳動會中斷,無法自行恢復,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再次跳動。(張仲景認為);脈搏跳動到接近手腕處就停止,需要過很久才會再次跳動。(吳氏認為)
[闡述]
- 代脈也是一種會停止跳動的脈象。但像促脈、結脈的停止,是因為體內有阻礙,雖然停止但並非完全中斷,還有恢復跳動的意向。而代脈是停止後不會立即恢復,必須經過較長一段時間才會再次跳動,就像四季的更迭一樣,有一定的規律。李時珍說:促脈和結脈的停止沒有固定的次數,可能跳動兩三次就停一下,但馬上又跳動;而代脈的停止有固定的次數,一定會按照規律停止,脈搏需要很久才會再次跳動。
[脈象]
- 脈搏跳動時會中斷,無法立即恢復,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再次跳動,這就是代脈。如果病人出現這種脈象,還有治癒的希望;但如果健康的人出現這種脈象,則可能與壽命長短有關。
[相似脈象比較]
- 脈搏跳動快速,且時常會停止,稱為促脈;脈搏跳動緩慢,且會停止,稱為結脈;而停止後不能立即恢復,經過較長時間才會恢復跳動的,才是代脈。結脈和代脈的意義不同,結脈往往代表病症,代脈則代表生命力的衰退。
[主治疾病]
- 代脈通常代表內臟衰弱的危險徵兆,可能出現腹痛、腹瀉、下元虛虧等症狀;脾臟衰敗會導致嘔吐、腹瀉、怕冷、食慾不振;如果懷孕三個月出現這種脈象,通常無法醫治。
[詳細解釋]
- 代脈主要代表氣喘、腹脹、痰多、咳喘、腹瀉、遺精等症狀。如果久病的人脈象出現代脈,通常代表病情嚴重。醫書記載:代脈散亂無力,代表病情危重,可能會有腹瀉和便血膿血等症狀。內經記載:代脈代表氣虛衰弱。滑伯仁認為:代脈代表身體消瘦、無法說話。如果一個人沒有生病卻身體消瘦,脈象出現代脈,代表某個臟器的氣已經耗盡,需要其他臟器來代替,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如果因為疾病導致氣血突然耗損,以致元氣不能接續,或是風邪、疼痛等疾病導致脈象出現代脈,那只算是疾病的脈象。
傷寒病中也可能因為心悸而出現代脈;腹痛時也可能出現脈象結澀、停止且跳動不規律的情況。凡是因為疼痛而出現代脈,不能以此來判斷病情。另外,懷孕婦女出現代脈,表示胎兒會停止發育一百天,因此需要仔細辨別是病脈還是孕脈。
[脈象辨別]
- 如果脈搏跳動五十次停止一下,身體並沒有疾病;如果在五十次內出現停止,則表示身體有問題。如果脈搏跳動四十一次停止一下,代表腎臟衰弱;跳動三十一次停止一下,代表肝氣耗盡;跳動二十一次停止一下,代表脾臟衰敗;跳動十次停止一下,代表心脈將絕;跳動四五次停止一下,代表肺經受損。可以進一步觀察病人的聲音和氣色來判斷死期。如果脈搏跳動兩次就停止一下,大概三天會死亡;跳動三四次停止一下,大概五六天會死亡;跳動五六次停止一下,大概七八天會死亡。可以依照這個規律推算,不會有錯誤。
[古代醫家的話]
- 脈搏一次呼吸跳動五次,代表肺、心、脾、肝、腎五臟的氣都充足。五十次跳動,符合天地運行的規律。人的脈搏白天黑夜循環運行五臟,脈搏跳動一次,就運行過一個臟器,跳動五次就運行過五個臟器,呼吸之間脈搏循環運行周而復始,跳動五十次,就循環運行五臟十次。如果脈搏跳動不停,沒有停止,代表五臟都很平和。如果脈搏跳動不滿五十次就停止,代表有一個臟器的氣已經耗盡。正常人一次呼吸脈搏跳動兩次,一次是肺脈跳動,一次是心脈跳動;一次吸氣脈搏跳動兩次,一次是肝脈跳動,一次是腎脈跳動。呼吸之間一次呼吸跳動五次脈搏,第五次跳動是脾脈。心和肺在上方屬於陽,主管氣的呼出,所以說呼氣是由心和肺發出,又說呼氣是因為陽氣外出。
肝和腎在下方屬於陰,主管氣的吸入,所以說吸氣是由腎和肝發出,又說吸氣是隨著陰氣進入。脾臟雖然不主管呼吸,但它的位置在心、肺、肝、腎的中間,主要接受食物的精氣,所以脈搏跳動在四臟呼吸的間隙。正常人一次呼吸脈搏跳動五次。假如一次呼吸脈搏跳動四次,第一次是肺脈,第二次是心脈,第三次是脾脈,第四次是肝脈,然後停止,需要過一段時間才會再次跳動,那麼再次跳動的脈象應該是由肺而來,代表是腎臟的氣沒有到達。
醫書記載:脈搏跳動不滿五十次就停止,代表腎臟先衰弱,表示吸氣沒有到腎臟,到肝臟就停止了,所以說有一個臟器的氣已經耗盡,腎氣最先衰竭。醫書記載:脈搏跳動不滿五十次就停止,代表可能會在五歲時死亡;脈搏跳動四十次就停止,代表一個臟器的氣已經耗盡,可能會在四歲時死亡;脈搏跳動三十次就停止,代表兩個臟器的氣已經耗盡,可能會在三歲時死亡;脈搏跳動二十次就停止,代表三個臟器的氣已經耗盡,可能會在兩歲時死亡;脈搏跳動十次就停止,代表四個臟器的氣已經耗盡,可能會在一年內死亡。吳氏解釋說:腎氣衰竭,大概四年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