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六 (22)
卷六 (22)
1. 促脈(陽)
〔經論〕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脈經》),如蹶之趨,徐疾不常。
〔發明〕促之為義,於急促之中,時見一歇止,為陽盛之象也。黎氏曰:如蹶之趨,徐疾不常,深得其義。叔和曰: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亦頗明快。愚按:數止為促,緩止為結,促結之止無常數。
〔辨誤〕《脈訣》乃云:並居寸口。已非促脈之義,且不言時止者,猶為聵聵矣。
〔體象〕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三焦鬱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
〔相類〕見代脈。
〔主病〕促脈惟將火病醫,其因有五細推之,時時喘咳皆痰積,或發狂斑與毒疽。
〔貫釋〕促主陽獨盛,而陰不能相和之象。或怒逆上,亦令脈促,故主氣粗狂悶,及瘀血發狂等症。凡氣、血、食、飲、痰五者,蓋先以氣熱脈數,而五者之中或一有留滯乎其間,則陽氣壅促,是脈因而為之促,非惡脈也。雖然加則死,退則生,亦可畏也。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人身之氣血,貫注於經脈之間者,刻刻流行,綿綿不息。凡一晝夜當五十營,不應數者名曰狂生,其應於脈之至數者,如鼓應桴,罔或有忒也。臟氣乖違,則稽留凝泣,阻其運行之機,因而歇止者,其止為輕。若真元衰憊,則陽弛陰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止為重。
然促脈之故,得於臟氣乖違者十之六七,得於真元衰憊者十之二三。或因氣滯、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氣、或內因七情,皆能阻遏其運行之機,故雖當往來急數之時,忽見一止耳。如止數漸稀,則為病瘥;止數漸增,則為病劇。所見諸症,不出血凝氣滯。
更當與他脈相參耳。
白話文:
【促脈(陽)】
【經論】促脈的特徵是快速來去,偶爾會有一下突然的停止,然後又繼續跳動。
【發明】促脈的意義是在急促的脈搏中,偶爾會看到一次短暫的停頓,這象徵著體內陽氣過盛。黎氏解釋說,就像跌倒後匆匆爬起,速度忽快忽慢,十分符合促脈的特性。叔和認為,促脈快速來去,偶爾會有一下突然的停止,然後又繼續跳動,這種描述也相當精確。我的理解是:頻繁的停頓表示促脈,緩慢的停頓表示結脈,促脈和結脈的停頓次數並無固定規律。
【辨誤】《脈訣》卻說促脈在寸口處,這已經不是促脈的本意,而且它沒有提到偶爾的停頓,這說明其理解有誤。
【體象】促脈快速跳動,偶爾會有一下突然的停止,這顯示體內陽氣過盛,即將耗盡陰氣,三焦鬱火旺盛,病情加重必死,病情減輕則可能生存。
【相類】詳見代脈。
【主病】促脈通常表示火病,其原因有五種,詳細分析可得知,經常性的喘息咳嗽可能是痰積,也可能出現狂躁、紅斑或毒瘡。
【貫釋】促脈主要表示體內陽氣過盛,陰氣無法調和的情況。或是因為怒氣上沖,也會導致脈搏促速,因此促脈主導粗暴、狂躁、悶悶不樂以及瘀血發狂等症狀。無論是氣、血、食、飲、痰,最初都因為氣熱脈數,其中任何一種在體內滯留,陽氣就會被阻塞,導致脈搏促速,這並不是惡脈。然而,如果情況加重,可能會致命,病情減輕則可能生存,所以還是要小心。
【先哲格言】李士材說:人體的氣血,流動在經脈之間,時刻不停。一天當中應該循環五十次,如果數量不對,就稱為異常。脈搏的跳動,就像鼓聲響應敲擊,沒有偏差。如果臟器功能失調,就會影響血液流動,導致脈搏停頓,這種停頓較輕微。如果真正的原因是元氣衰竭,那麼陽氣鬆弛,陰氣乾涸,失去正常的平衡,導致脈搏停頓,這種停頓較嚴重。
然而,促脈的產生,六七成是因為臟器功能失調,兩三成是因為元氣衰竭。可能是因為氣滯、血凝、痰停、食壅、外感六氣、內因七情,都能夠阻礙血液流動,所以即使在急促跳動的時候,也會突然有一下停頓。如果停頓次數逐漸減少,病情就會好轉;如果停頓次數逐漸增加,病情就會惡化。所見的各種症狀,都是出於血凝氣滯。
還應該與其他脈象結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