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卷六

2. 浮脈(陽)

〔經論〕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脈經》)。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如循榆莢,如水漂木。(《素問》、崔氏。)

〔發明〕浮脈法天,有輕清在上之象。按肺為氣行,但氣行之質本輕,故脈來浮也。吹毛者,輕浮也;厭厭者,和調不變亂也;聶聶者,連續不止代也;榆莢,輕浮和軟也;漂木,輕浮在上也。皆形容浮脈之狀,診者當心領而神會也。

按:浮之為義,如木之浮水面也。其脈應於皮毛,故輕手可得。如水中漂木,雖按之使沉,亦將隨手而起也。

浮脈主表,而司令在秋,是肺家之脈也。又曰毛者,乃輕虛以浮,來急去散也。若太過則脈來中堅旁虛,如循雞羽,病在外也;不及則氣來毛微,病在中也。病在外為氣逆,為背痛,慍慍然不舒也;病在中為喘息,為呼吸少氣,為咳上氣,見血,喘而咯血,肺中有聲也。

〔辨誤〕王叔和云: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最合浮脈象天之義。黎氏以為如捻蔥葉,則混於芤脈矣。崔氏云:有表無里,有上無下,則脫然無根,又混於散脈矣。《脈訣》云:再再尋之,如太過是中候盛滿。此浮兼洪緊之象,非浮脈也。其謬如此。

〔體象〕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相類〕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浮脈輕平是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方為濡,散是楊花無定蹤。

浮而有力為洪,浮而遲大為虛,虛甚為散,浮而中空為芤,浮而柔細為濡,浮弦芤為革。

〔主病〕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分部〕左寸風眩鼻塞壅,虛遲氣少心煩忡,關中腹脹促胸滿,怒氣傷肝尺溺紅。肺浮風痰體倦勞,涕清自汗嗽叨叨,關脾虛滿何能食,尺有風邪客下焦。

浮脈主表,有力表實,無力表虛。浮遲風虛。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滑風痰,又主宿食,浮澀氣癖。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熱。浮散勞極。浮濡陰虛。浮微虛劇。浮短氣病。浮弦痰飲。浮促癰疽。

〔貫釋〕浮脈主肌表經絡之病。浮而有力為風、為表熱、為脹、為喘、為痞、為滿不食;浮而無力為少氣、為倦怠、為少食、為表虛。左寸浮,傷風、發熱、頭痛、目眩,以及風痰。浮而虛遲,心氣不足,心神不安;浮而散,心氣耗而虛煩;浮而洪數,心經熱。關浮腹脹;浮而數,風熱入肝經;浮而促,怒氣傷肝,心胸逆滿。

尺浮膀胱風熱,小便赤澀;浮而芤,男子小便血,婦人血崩、帶下;浮而遲,冷疝,臍下痛。右寸浮而有力,肺感風寒,咳喘清涕;浮而無力,自汗勞倦;浮而洪,肺熱咳;浮而遲,肺寒喘嗽。關浮無力,脾虛中滿,不食;浮大有力或澀,為宿食;浮而遲,脾胃虛。尺浮而虛,元氣不足;浮而數,下焦風熱,大便秘。

白話文:

浮脈(陽)

[脈象描述] 浮脈,輕輕按壓就能感覺到,但重按下去就感覺不足。(出自《脈經》)摸起來就像微風吹過鳥背上的羽毛,輕柔而細微,又像摸著榆樹的莢果,或像水上漂浮的木頭。(出自《素問》、崔氏)

[脈象解釋] 浮脈的脈象符合天的特性,有輕清向上之象。因為肺主導氣的運行,而氣的本質是輕的,所以脈象顯得浮在表面。脈象像吹毛,代表輕浮;「厭厭」是指脈象平和穩定,沒有紊亂;「聶聶」是指脈象連綿不斷;榆莢形容脈象輕浮柔軟;漂浮的木頭形容脈象輕浮在表。這些都是形容浮脈的狀態,醫生需要用心領會。

浮脈的意義,就像木頭浮在水面上。它的脈象與皮膚和毛髮相關,所以輕輕按壓就能感覺到。就像水中的漂木,即使按壓使它下沉,也會隨即浮起。

浮脈主表證,而它的主氣在秋季,屬於肺的脈象。又說毛髮,是指輕虛而浮,來得快去得散。如果脈象太過,脈來時中間堅硬而兩邊虛弱,像摸著雞毛一樣,表示病在體表;如果脈象不及,氣來時像毛髮般微弱,表示病在體內。病在體表,則氣機逆亂,會感到背痛,胸悶不舒;病在體內,則會氣喘、呼吸短淺、咳嗽氣逆、咳血,甚至喘而咯血,肺部有異常聲音。

[脈象辨誤] 王叔和說:「輕取有餘,重按不足」,最符合浮脈象徵天的意義。黎氏認為浮脈像捻蔥葉,那就和芤脈混淆了。崔氏說:「有表無裡,有上無下」,則會顯得沒有根基,又與散脈混淆。《脈訣》說:「反覆尋找,如果太過,則是中層脈象盛滿」,這是浮脈兼有洪脈和緊脈的現象,並非單純的浮脈。這些都是對浮脈的錯誤理解。

[脈象描述] 浮脈的脈動只在肌肉表面運行,像摸榆樹莢果一樣輕柔,在秋季時出現表示身體健康,但如果久病之人出現這種脈象,卻是值得警惕的。

[脈象分類] 浮脈像木頭浮在水中,浮大而且中間空虛的是芤脈;脈搏浮動而有力的脈象是洪脈,來勢強盛而去勢緩慢;浮脈輕平像捻蔥葉,來時虛弱、遲緩、寬大而空虛,這是虛脈;浮而柔軟細小的脈象是濡脈;散脈像楊花一樣沒有固定蹤跡。

浮而有力的脈是洪脈,浮而遲緩寬大的脈是虛脈,虛到極點就是散脈,浮而中間空虛是芤脈,浮而柔軟細小是濡脈,浮、弦、芤兼有的脈是革脈。

[主病] 浮脈主表證,為陽證,一般與風、寒、熱有關。脈浮而遲是風虛,浮而數是風熱,浮而緊是風寒,浮而有力多為風熱,無力而浮則是血虛。

[脈象分部] 左手寸脈出現浮脈,可能會有頭暈、鼻塞等症狀,虛弱遲緩則可能氣少心煩。關脈出現浮脈,可能會有腹脹、胸悶的感覺,也可能是怒氣傷肝導致。尺脈出現浮脈,可能會有小便赤紅的症狀。肺部有浮脈,可能是風邪、痰濕所致,症狀可能有疲勞、清涕、自汗、咳嗽。關脈浮脈則可能脾虛不思飲食,尺脈浮脈可能是有風邪入侵下焦。

浮脈主要對應表證,有力則表示表實,無力則表示表虛。浮脈遲緩多為風虛,浮脈數快多為風熱,浮脈緊則是風寒,浮脈緩則為風濕,浮脈滑則是風痰,也可能是宿食積滯,浮澀則可能是氣滯,浮虛可能是中暑,浮芤則可能失血,浮洪可能是虛熱,浮散可能是過勞,浮濡則是陰虛,浮微則是虛弱嚴重,浮短則可能是氣虛,浮弦則可能是痰飲,浮促則可能是癰疽。

[脈象總結] 浮脈主要對應肌表經絡的疾病。浮而有力,可能是風、表熱、脹滿、氣喘、痞塊、腹滿不食等;浮而無力,則可能是氣少、倦怠、食慾不振、表虛等。左手寸脈浮,可能是傷風、發熱、頭痛、眩暈,以及風痰。浮而虛遲,則表示心氣不足、心神不安;浮而散,則表示心氣耗損而虛煩;浮而洪數,則表示心經有熱。關脈浮則可能腹脹;浮而數,則表示風熱入肝經;浮而促,則可能是怒氣傷肝、胸悶不適。

尺脈浮,可能是膀胱有風熱,小便赤澀;浮而芤,男性可能有小便出血,女性可能有血崩、白帶過多;浮而遲,則可能是冷疝、臍下疼痛。右手寸脈浮而有力,可能是肺部感冒風寒、咳嗽流涕;浮而無力,則可能是自汗、勞累;浮而洪,則可能是肺熱咳嗽;浮而遲,則可能是肺寒喘嗽。關脈浮而無力,可能是脾虛中滿、不思飲食;浮大有力或澀,則可能是宿食積滯;浮而遲,則可能是脾胃虛弱。尺脈浮而虛,則可能是元氣不足;浮而數,則可能是下焦有風熱、大便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