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六 (6)

1. 數脈(陽)

吳鶴皋云:若嬰童純陽之氣,則七至八至又其常也。不在大人之例。

〔參治活法〕數為陰衰水弱火旺,炎逆之象也。如瘦人脈數及久病脈數者,皆陰虛火爍血少也。形充氣實之人脈數者,乃痰濕鬱滯經絡而蘊熱也。若無故而脈數者,必生癰疽。凡虛勞失血,咳嗽上氣,多有數脈,但以數大軟弱為陽虛,細小弱數為陰虛,非若傷寒衄血脈大為邪伏於經,合用發散之比。然血症脈宜細小微數者為順,若脈數有熱及實大弦勁急疾者為逆。

如傷寒,以煩躁脈數者為傳經,脈靜為不傳,以分有火無火也。如經盡欲解,脈浮數而按之不芤者,其人不虛,不戰汗出而解也。則知數而按之芤者皆為虛也。如陽明病,脈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發汗令陽氣微,膈內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

此必數而無力也。又胃反而寸微數者,為胸中冷。又脈陽緊陰數為欲吐;陽浮陰數亦吐;胃反脈數,中氣大虛,而見假數之象也。人見脈數,誤認為熱,殊不知亦有胃虛及陰盛拒陽之故耳,《經》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若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甚者,乃陰盛拒陽於外而致病,非熱也;或形症似陰而脈按之鼓擊指下者,乃陽盛拒陰而致病,非寒也。

朱丹溪曰:脈數盛大,按之澀,而外有熱證,名曰中寒,乃寒留血脈,外證熱而脈亦數也。

白話文:

吳鶴皋說:如果是嬰兒或幼童,因為他們體內陽氣旺盛,脈搏跳動七到八次都算正常,不能用成人的標準來衡量。

一般來說,脈搏跳動快表示身體陰液衰弱、體內水分不足、虛火旺盛,呈現一種虛火上炎的現象。像是體型瘦弱的人、久病的人脈搏跳動快,都是因為陰液虧虛、虛火耗損、血液不足的緣故。如果體格強壯、精力充沛的人脈搏跳動快,則可能是體內痰濕阻滯經絡,導致蘊積熱邪。如果沒有任何原因脈搏突然變快,很可能會長癰瘡或癤子。凡是虛勞病症、失血、咳嗽、呼吸急促等情況,大多會出現脈搏跳動快的現象,但脈搏跳動快且大而軟弱,屬於陽氣虛弱;脈搏跳動快且細小微弱,屬於陰液虧虛。這跟傷寒病時,因為邪氣潛伏在經絡而導致流鼻血,脈搏跳動快而強勁的情況不同,不應該用發散邪氣的方式治療。然而,血症的脈象應該是細小而微弱的快脈才算順利,如果脈象跳動快而且有熱感、或脈象強勁有力、緊繃、急速,則表示病情惡化。

例如,傷寒病,如果患者煩躁不安、脈搏跳動快,表示病情正在傳變;如果脈搏平靜,則表示病情沒有傳變,以此來區分體內是否有火熱。如果疾病快要痊癒,脈搏浮在表面而且跳動快,但按壓下去不會空虛無力,表示病人身體不虛,不會因為流汗而痊癒。由此可知,脈搏跳動快且按壓下去空虛無力,都是虛弱的表現。例如,陽明病的脈象跳動快表示體內有熱,應該會容易消化食物;如果病人食慾很好但反而會吐,是因為發汗治療導致陽氣衰微,腸胃虛弱,脈象才會變快。這種脈搏跳動快是因為外來的熱邪,不是身體本身的熱,所以無法消化食物,導致腸胃虛冷而嘔吐。

這種情況下的脈搏跳動快必然是虛弱無力的。另外,如果胃部有反逆現象,而寸脈的脈象微弱且跳動快,表示胸中有寒。如果脈象陽部緊,陰部跳動快,表示病人想吐;如果脈象陽部浮,陰部跳動快,也表示病人想吐;胃部反逆,脈象跳動快,是因中氣極度虛弱,呈現虛假的快脈現象。人們看到脈象跳動快,常常誤以為是熱症,卻不知道也可能是胃虛或者陰氣過盛而排斥陽氣的緣故。《黃帝內經》說:脈搏來時順暢,按壓下去沒有鼓動的感覺,各種陽虛都是這樣。如果病人發熱但脈搏跳動快,按壓下去卻更加沒有鼓動的感覺,表示是陰氣過盛而把陽氣排斥在外而導致的疾病,並不是真正的熱症;或者病情看起來像陰寒,但按壓脈搏卻鼓動有力,表示是陽氣過盛而把陰氣排斥在外而導致的疾病,並不是真正的寒症。

朱丹溪說:脈搏跳動快而且強大,按壓下去卻有澀滯感,而且體表有發熱的症狀,這種情況叫做中寒,是寒邪停留在血脈,外表看起來有熱象,脈搏也跳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