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六 (10)
卷六 (10)
1. 長脈(陽)
〔經論〕長脈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朱氏),如循長竿末梢為平,如引繩、如循長竿為病(《素問》)。
〔發明〕長脈在時為春,在人為肝,肝主春生之令,天地之氣至此而發舒。《素問》曰:平人脈長有神。此氣治而無病也。若病人脈長,病雖甚而尚可治也。
按:長而和緩,即合春生之氣,而為健旺之徵;長而硬滿,即屬火亢之形,而為疾病之應。
〔體象相類〕過於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弦脈與長爭較遠,良工測度自然量。
實、牢、弦、緊皆兼長脈。
〔主病〕長脈迢迢大小勻,反常為病似牽繩,若非陽毒癲癇病,即是陽明熱勢深。
長洪癲狂病,長搏陽明病,長軟滑氣治,長堅搏氣病,上部主吐,中部主飲,下部主疝,女人左關獨長多淫欲,男子兩尺修長多春秋。
《內經》曰:心脈搏堅而長,病舌卷不能言。《脈經》云: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當病折腰。此非以長為病,以搏堅相合為病也。
〔貫釋〕長為有餘之病,長有三部之長、一部之長。戴同父曰:從尺至關連寸口直過如橫竿之狀,此三部之長;脈過本位,謂或尺或關或寸過於一指之外,此各部之長。若欲知其病,則必於浮、沉、遲、數、大、小之間求之;若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則氣治而無病也。《經》曰:長則氣治。
此平脈也。大概常人、病人脈長為吉,深則長壽脈也。尺脈長,蒂固根深;心脈長,神氣強壯。滑伯仁曰:長為氣血皆有餘也,為陽毒內蘊,三焦煩郁為壯熱。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過於本位名為長脈,久久審度,而知其必不然也。寸而上過則為溢脈,寸而下過即為關脈;關而上過即屬寸脈,關而下過即屬尺脈;尺而上過即屬關脈,尺而下過即為覆脈。由是察之,然則過於本位理之所必無,而義之所不合也。惟其狀如長竿,則直上直下,首尾相稱,非若他脈之上下參差,首尾不勻者也。
白話文:
【長脈(陽)】
【經論】長脈的特性是既不過大也不過小,它的狀態自然而持續,像在長竹竿的末端循環一般平穩。如果脈象如同拉繩子或是沿著長竹竿那樣,這就表示有疾病存在。
【發明】長脈在季節上對應春天,在人體則代表肝臟,肝臟主管春天的生長命令,天地間的氣在此時開始舒展。《素問》說:健康人的脈象長且有力。這表示身體機能正常,沒有疾病。即使病人有長脈,即便病情嚴重,仍有治療的可能性。
進一步分析,脈象長而和緩,符合春天生長的氣息,是身體健康的表現;然而,脈象長而僵硬,則顯示出火氣旺盛的現象,這是疾病的徵兆。
【體象相類】脈象超出本位的範圍,被命名為長脈,弦脈雖然也有這種趨勢,但主要特徵是滿張。長脈與弦脈的區別,有經驗的醫生能透過精確的衡量判斷。
實脈、牢脈、弦脈、緊脈都可能伴隨長脈出現。
【主病】長脈的狀態穩定,脈搏均勻,若出現異常,就像繩子被拉扯一樣。如果不是因為陽毒或癲癇等疾病,那就是陽明經的熱度過高。
長脈洪大可能伴有癲狂症,長脈搏動可能是陽明經的疾病,長脈軟滑可能表示氣血調和,長脈堅硬可能表示氣血運行不暢。上部長脈主控嘔吐,中部長脈主控飲食,下部長脈主控疝氣。女性若左關部位脈象獨特地長,可能表示性慾旺盛;男性若兩尺部位脈象修長,可能表示年齡偏大。
《內經》指出:心臟的脈象若堅硬且長,可能會導致舌頭捲曲,無法說話。《脈經》提到:腎臟的脈象若堅硬且長,面色黃紅,可能會導致腰部折損。這不是因為長脈本身是病態,而是因為脈象堅硬與長脈同時出現,才顯示出疾病的存在。
【貫釋】長脈通常表示過剩的病態,可以分為全身長脈與局部長脈。戴同父曾說:從尺部到關部再到寸口,脈象如同橫竿般直線延伸,這是全身長脈;脈象超出本位,可能是在尺部、關部或寸口超過一個手指的範圍,這是局部長脈。若要判斷疾病,必須在浮、沉、遲、數、大、小這些脈象特徵中尋找線索;若這些特徵都不顯著,則表示身體機能正常,無疾病存在。《經》中提到:長脈表示氣血調和。
這是正常的脈象。總體來說,無論是健康人還是病人,脈象長都是一個好的徵兆,尤其深度長脈更是長壽的象徵。尺脈長,表示根基深厚;心脈長,表示精神充沛。滑伯仁曾說:長脈表示氣血充盈,可能是體內有陽毒積聚,三焦煩躁,導致體溫升高。
【先哲格言】李士材曾說:脈象超出本位範圍被命名為長脈,但經過長時間觀察,發現這種說法未必正確。脈象在寸部向上超出是溢脈,向下超出則變為關脈;關部向上超出成為寸脈,向下超出成為尺脈;尺部向上超出成為關脈,向下超出成為覆脈。由此可知,脈象超出本位的說法在理論上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實際情況。只有脈象像長竹竿一樣直上直下,頭尾均衡,不像其他脈象那樣上下不均勻。
2. 短脈(陰)
〔經論〕短脈不及本位(《脈訣》),應指而回,不及滿部(《脈經》)。
〔發明〕戴同父曰:短脈只見尺寸,若關中見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陰陽絕脈,必死矣。故關不診短。黎居士云:長短未有定體,諸脈舉按之間過於本位者為長,不及本位者為短。長脈屬肝,宜於春;短脈屬肺,宜於秋。但診肝肺長短自見,故知非其時非其部。凡得短脈,必主氣血損之症。
《脈訣》指為氣壅者,何也?潔古至欲以巴豆神藥治之,良不可解。
〔辨誤〕《脈訣匯辨》謂短脈澀小之狀。此是澀脈,非短也。短有滑短痰食,豈可止以澀小為短形?高陽生偽《訣》謂中間有兩頭無,則不言尺寸。據其說則斷絕不通矣。夫脈以貫通為義,若使上下不貫通,則為陽絕陰絕,俱為必死之脈。豈有一見短脈,遂致危亡之理乎?故戴同父亦悟及於此,而云關不診短,極為有見。
然尺與寸短,依然落於陰絕陽絕矣。殊不知短脈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沉下,中間突而浮起,仍自貫通者也。
〔體象相類〕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短澀而浮秋喜見,三春為賊有邪干。
澀、微、動、結,皆兼短脈。
〔主病〕短脈惟於尺寸尋,短而滑數酒傷神,浮為血澀沉為痞,寸主頭疼尺腹疼。
〔貫釋〕《經》曰:短則氣病。短主不及之病。《脈經》曰:浮而短者,營衛不行;沉而短者,臟腑痞塞。滑伯仁曰:短為氣不足以前導其血也。為陰中伏陽,為三焦氣壅,為宿食不消。
〔先哲格言〕《素問》云:短則氣病。蓋以氣屬陽,主乎充沛。若短脈獨見,氣衰之確兆也。然肺為主氣之臟,偏與短脈相應,則又何以說也。又云:肺之平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則短中自有和緩之象,氣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澀,而謂氣不病,可乎?
吳鶴皋云:過於悲哀之人,其脈多短,可以占氣之病矣。
白話文:
【短脈(陰)】
根據古籍記載,短脈是指脈搏的跳動未能達到正常的部位,《脈訣》中描述,脈搏在觸診時回縮,未能達到正常的位置。
戴同父解釋,短脈通常出現在手腕的尺部或寸部,但如果在關部出現短脈,即脈搏在關部未能向上到達寸部,也未能向下到達尺部,這顯示陰陽二氣已斷絕,預示著死亡。因此,關部一般不會診斷到短脈。黎居士指出,脈搏的長短並沒有固定的形態,只要在按壓脈搏時,如果脈搏超出正常範圍就是長脈,如果脈搏未能達到正常範圍就是短脈。長脈屬於肝臟,適合在春季診斷;短脈屬於肺臟,適合在秋季診斷。只要診斷肝臟和肺臟的脈搏長短,就可以知道是否在不合適的季節或部位。如果診斷到短脈,通常表示有氣血損耗的症狀。
《脈訣》認為短脈是因為氣血阻塞,但是這種觀點讓人費解。有人認為短脈呈現出澀小的狀態,然而這是對澀脈的描述,而非短脈。短脈也可能伴有滑短和痰食,不能單純以澀小來描述短脈。高陽生偽造的《訣》認為短脈是中間有脈搏,兩端卻沒有,但這種描述並未提及尺部和寸部。按照這種說法,脈搏會完全斷絕,無法流暢運行。脈搏應該是貫通全身的,如果脈搏在上下部位無法貫通,這代表陰陽二氣已經斷絕,都是死亡的徵兆。然而,僅憑一次診斷到短脈,就斷定會立即死亡,這種說法並不合理。因此,戴同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認為在關部不會診斷到短脈,這樣的見解非常有道理。
然而,即使尺部和寸部的脈搏短小,仍然屬於陰陽二氣斷絕的情況。事實上,短脈並不是兩端完全斷絕,而是兩端向下沉,中間向上浮起,仍然是貫通的。
在兩端縮小的情況下,被稱為短脈。澀脈、短脈、遲脈都細微難察,但在秋季短脈帶有澀感,是喜見的現象;在春季,如果出現短脈,可能是邪氣入侵的徵兆。
澀脈、微脈、動脈、結脈等,都可能伴隨短脈。
短脈通常出現在手腕的尺部或寸部,如果短脈帶有滑數,可能是因為過度飲酒。短脈浮起表示血液流動受阻,沉下去表示內臟功能障礙。寸脈主導頭痛,尺脈主導腹部疼痛。
《經》中提到:「短脈表示氣血功能障礙。」短脈代表功能不足。《脈經》中提到:「浮起的短脈表示營衛功能失調;沉下的短脈表示內臟功能障礙。」滑伯仁解釋:短脈表示氣血無法順利流動。這是因為陰中有伏藏的陽氣,導致三焦氣血阻塞,宿食無法消化。
《素問》中提到:「短脈表示氣血功能障礙。」因為氣血屬於陽性,負責全身的充盈。如果單獨出現短脈,表示氣血衰弱。然而,肺臟是負責氣血的器官,與短脈相對應,這該如何解釋呢?《素問》又提到:正常的肺脈平穩而柔和,就像落下的榆莢,即使在短脈中也有平和的特徵,氣血仍然健康。但如果短脈沉澀,還能說氣血沒有障礙嗎?
吳鶴皋指出:對於經歷過極度悲傷的人,他們的脈搏通常較短,可以從中看出氣血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