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回本書目錄

1. 卷九

2. 望診

(望、聞、問、切,古所謂四診也。知切矣,而略於三者,猶欲入戶而闔門,其可得哉?茲者採經文集名論類成一帙,而四診之法始全。學者尤當熟玩而深味焉。)

望形察色乃醫士之神妙,其要皆徵於面。夫面為五官所聚,而臟腑之精華皆發見於面也。色者,精神之標也,故神旺則色旺,神衰則色衰,神露則色露,神靜則色靜。是以富貴貧賤、壽夭晦滯莫不呈顯於面而病成於內也。故面目為望色之部位也。

《脈要精微論》曰: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蘭;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按五色之見,皆貴光澤而惡晦滯也。

《五臟生成論》曰: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

又曰: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又曰: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難經》曰:《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即自已。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然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脈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

五臟各有聲色臭味,赤當與脈相應,其不應者病也。(肝脈弦,其色青,其聲呼,其臭臊,其味酸;心脈洪,其色赤,其聲笑,其臭焦,其味苦;脾脈緩,其色黃,其聲歌,其臭香,其味甘;肺脈澀,其色白,其聲哭,其臭腥,其味辛;腎脈滑,其色黑,其聲啼,其臭腐,其味鹹。此謂相應也。

假令肝病色白、多哭、好辛、喜腥,此謂不相應也。聲色臭味皆肺之症,金剋木為賊邪,故病。)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色青是肝木,其脈浮澀而短是肺脈,金剋木也,是為賊邪;若大而緩是脾脈,木剋土也,是為微邪,此二者皆謂之相勝也。浮大而散是心脈,木生火也;若小而滑是腎脈,水生木也,二者皆謂之相生也。

余色仿此而推。)按色與脈猶須分別生克,色脈相剋者凶,色脈相生者吉。然猶有要焉,色克脈者,其死速;脈克色者,其死遲。色生脈者,其愈速;脈生色者,其愈遲。故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若夫久病之色,必有受病之應。肺熱病者,色白而毛敗應之;心熱病者,色赤而絡脈溢應之;肝熱病者,色蒼而爪枯應之;脾熱病者,色黃而肉蠕動應之;腎熱病者,色黑而齒槁應之。

按: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五臟之熱見於面者,各有部分。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心熱病者,額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

又曰:心病者,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衛氣失常篇》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

色脈之陰陽,陽舒而陰慘也。色青而明,病在陽分;色濁而暗,病在陰分。

《脈要精微論》曰: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聲色相同,然後可以知五臟之病也。

《五色篇》曰:審察澤夭,謂之良工。沉濁為內,浮澤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

更有平人久見病色,其人原不病者,醫者心炫而竊疑之。殊不知此乃絡脈之色,不足畏也。蓋陰絡之色隨其經而不變,色之變動無常者皆陽絡之色也。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內經》謂此皆無病也。何炫疑之有?

又有失睡之人,神有飢色;喪亡之子,神有呆色,氣索則神失所養耳。

《方盛衰論》曰: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玉機真臟論》曰: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

青色見於太陰、太陽,及魚尾、正面、口角,如大青蘭葉怪惡之狀者,肝氣絕,主死。若如翠羽、柏皮者,只是肝邪,有驚病、風病、目病之屬。

紅色見於口唇,及三陰三陽上下,如馬肝之色、死血之狀者,心氣絕,主死。若如橘紅、馬尾色者,只是心病,有怔忡、驚悸、夜臥不寧。

白色見於鼻準,及正面,如枯骨及擦殘汗粉者,為肺絕,主死。若如膩粉、梅花、白綿者,只是肺邪,咳嗽之病候。

黃色見於鼻,乾燥若土偶之形,為脾氣絕、主死。若如桂花雜以黑暈,只是脾病,飲食不快,四肢倦怠。

黑色見於耳或輪廓內外,命如懸壁,若汙水、煙煤之狀,為腎氣絕,主死。若如蜘蛛網眼、烏羽之澤者,只是腎虛火旺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