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足厥陰肝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叢毛,即三毛也。)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足面上行間、太衝也。內踝一寸,中封也。)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上踝過足太陰之三陰交,歷蠡溝、中都,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至膝關、曲泉也。)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股陰,內側也。

循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上會於足太陰之衝門、府舍,入陰毛中,急脈左右相交,環繞陰器,而會於任脈之曲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入小腹會於任脈之中極、關元,循章門至期門,挾胃屬肝,下足少陽日月之所絡膽,肝膽為表裡。)上貫膈,布脅肋,(貫膈行足太陰食竇之外,大包之裡;布脅肋,上足少陽淵腋、手太陰雲門,足厥陰經穴止此。)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頏顙,咽顙也。目內深處為目系。其內行而上者,循喉嚨後,入頏顙,行足陽明大迎、地倉、四白之外,內連目系,上出足少陽陽白之外,臨泣之裡,與督脈會於巔之百會穴。)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從目系下行任脈之外,本經之裡,下頰環唇。)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從前期門屬肝之所,行足太陰食竇之外,本經之裡,別貫膈,上注肺。下行挾中脘之分,復接手太陰肺經,十二經脈一周已盡也。)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支別者與太陰、少陽之脈同結腰、踝,故腰痛。)丈夫㿉疝,婦人少腹痛,(脈繞陰器,故控睪而痛為疝症。婦人少腹腫,亦疝也。

)甚則嗌乾,面塵脫色。(脈循喉上額,支者從目系下頰,故其病如此。)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飱泄,狐疝,遺溺,閉癃。(上行者挾胃貫膈,下行者過陰器,故為是諸病。)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

肝經,起始於大腳趾甲邊緣的密集毛髮處,沿著腳背上升,距離內踝一寸的地方,經過足面上的間、太沖穴,內踝一寸的位置為中封穴,再往上八寸,穿過太陰經後方,沿著小腿內側上升,經過足太陰經的三陰交,蠡溝,中都等穴位,穿出太陰經後,沿著小腿內側,到達膝關、曲泉。

沿著大腿內側,穿過陰部,大腿內側有陰包、五里、陰廉等穴位,上行與足太陰經的衝門、府舍會合,進入陰毛中,緊急脈絡左右交錯,環繞陰部,與任脈的曲骨穴會合。然後抵達小腹部,夾持胃部,屬於肝臟,聯繫膽囊,進入小腹部,與任脈的中極、關元會合,沿著章門至期門,夾持胃部,屬於肝臟,下行至足少陽經的日月穴,與膽囊聯繫,肝膽互為表裡。

向上穿透膈肌,分佈於脅肋,穿透膈肌,行走於足太陰經的食竇外側,大包穴內側;分佈於脅肋,上行至足少陽經的淵腋穴,手太陰經的雲門穴,足厥陰經的穴位到此結束。

沿著喉嚨後方,上行至頭頂,連接眼球後部,再上出額頭,與督脈在頭頂的百會穴會合。其分支,從眼球後部下至臉頰內部,環繞嘴脣內部。另一分支,從肝臟開始,穿透膈肌,上行注入肺部。

當這條經脈出現問題時,可能會導致腰痛,不能彎腰或挺直腰桿,男性可能出現疝氣,女性可能出現小腹疼痛,嚴重時可能喉嚨乾燥,面色灰暗無光澤。肝臟相關疾病可能導致胸部悶痛,噁心嘔吐,餐後腹瀉,疝氣,尿失禁,尿閉或排尿困難等症狀。

以上就是肝經相關的病症。

2. 奇經經絡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以下任、督、沖、蹻皆奇經也,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中極,任脈穴也,在曲骨上一寸。中極之下為胞宮,任、督、沖三脈皆起於胞宮,而出於會陰,任由會陰而行腹,督由會陰而行背,沖由會陰出並少陰而散胸中。)

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起者,外脈所起,非發源也。氣街,即氣衝,在毛際兩旁。起於氣街,並足少陰之經會於橫骨、大赫等十一穴,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此衝脈之前行者也。然少陰之脈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衝脈亦入脊內,伏沖之脈,然則衝脈之後行者,當亦並少陰無疑也。)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任脈自前陰上毛際,行腹裡,故男女之為病若此也。)

衝脈為病,逆氣裡急。(衝脈俠臍上行,至胸。氣不順則逆,血不和則急也。)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督脈貫脊,故病如此)。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少腹乃胞宮之所,居骨中央者,橫骨下近外之中央也。廷,正也,直也。廷孔,溺孔也。)其孔溺孔之端也。(女人溺孔在前陰中,橫骨之下,孔之上際謂之端,乃督脈外起之所。

雖言女子,然男子溺孔,亦在橫骨下中央,第為宗筋所函,故不見耳。)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篡者,交篡之義,即前後二陰之間。)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足少陰之脈上股內後廉,足太陽之脈外行者過髀樞,中行者挾脊貫臀,故此督脈之別繞臀至少陰之分,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之脈並行而貫脊屬腎也。

)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此亦督脈之別絡,並足太陽經上頭下項,俠脊抵腰,復絡於腎。其直行者自尻上脊下頭,由鼻而至人中也。)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此自少腹直上者,皆任脈之道,而此列為督脈。啟玄子引《古經》云:任脈循背謂之督脈,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此督脈自臍上貫心,故為病如此,名為沖疝,實兼衝任而為病也。)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

(女子諸症雖由督脈所生,實亦任、沖之病。王氏曰:任脈者,女子得之以任養也;衝脈者,以其氣上衝也;督脈者,督領諸脈之海也。三脈皆由陰中而上,故其病如此。)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骨上,謂曲骨上毛際中;臍下營,謂臍下一寸,陰交穴也,皆任脈之穴而治督脈之病。

白話文:

奇經經絡

任脈,起始於中極穴的下方,向上沿著陰毛邊緣,經過腹部內部,向上到關元穴,接著到咽喉,再向上到下巴,沿著臉頰進入眼睛。

(以下的任脈、督脈、衝脈、蹻脈都屬於奇經,它們沒有和十二經脈形成表裡配對的關係,所以稱為奇經。中極穴是任脈上的穴位,位於曲骨穴上方一寸的地方。中極穴下方是胞宮,任脈、督脈、衝脈都起始於胞宮,然後從會陰穴出來。任脈從會陰穴往腹部走,督脈從會陰穴往背部走,衝脈從會陰穴出來後,與足少陰腎經並行,然後散佈到胸腔中。)

衝脈,起始於氣街穴,和足少陰腎經並排,沿著肚臍往上走,一直到胸腔散開。

(這裡說的「起」是指外脈的開始,並非源頭。氣街穴就是氣衝穴,在陰毛邊緣兩旁。衝脈從氣街穴開始,與足少陰腎經在橫骨穴、大赫穴等十一個穴位會合,然後沿著肚臍往上走,到胸腔散開。這是衝脈在身體前面走的路線。然而足少陰腎經是沿著大腿內側後緣向上,貫穿脊椎,歸屬於腎臟,衝脈也進入脊椎內部。所以衝脈在身體後面走的路線,也應該和足少陰腎經並行。)

任脈如果生病,男子會出現內結七疝,女子則會出現帶下和瘕聚。(任脈從前陰陰毛邊緣向上走,經過腹部內側,所以男女生病會出現這樣的症狀。)

衝脈如果生病,會出現氣逆上衝,腹中急痛的狀況。(衝脈沿著肚臍往上走,到胸部。如果氣不順暢就會逆行,血液不調和就會導致急痛。)

督脈如果生病,會出現脊椎僵硬彎曲的狀況。(督脈貫穿脊椎,所以生病會有這樣的狀況。)

督脈起始於小腹下方的骨頭中央,在女子會進入到尿道的開口。(小腹指的是胞宮所在的地方,在骨頭中央,也就是橫骨下接近外面的中央。廷是正的意思,直的意思,廷孔是尿道的開口。)這個開口就是尿道口的末端。(女子的尿道口在陰部的前方,橫骨之下,尿道口的上邊緣稱為末端,也是督脈外行起始的地方。雖然這裡說的是女子,但男子的尿道口也在橫骨下方的中央,只是被宗筋包圍住,所以看不見。)

它的分支沿著陰部,會合於前後陰之間,再繞過後面,分繞臀部,和足少陰腎經及足太陽膀胱經的絡脈會合。足少陰腎經沿著大腿內側後緣向上,貫穿脊椎,歸屬於腎臟。

(足少陰腎經沿著大腿內側後緣向上,足太陽膀胱經外行的路線經過髖骨,中行的路線夾著脊椎貫穿臀部,所以說督脈在這裡繞過臀部,與足少陰經會合,也和足太陽經相連。足少陰經與它並行並貫穿脊椎,歸屬於腎臟。)

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一起從眼睛內角開始,向上到額頭交匯於頭頂,再進入腦部,然後再從頭部後面出來到脖子,沿著肩膀內部,夾著脊椎到達腰部,進入並聯絡腎臟。(這也是督脈的分支,它和足太陽膀胱經一起上到頭部,下到脖子,夾著脊椎到達腰部,然後再聯絡腎臟。它直行的路線是從尾椎骨上方、脊椎下方,經過頭部、鼻子,到達人中。)

男子的督脈也沿著陰莖向下到會陰,和女子一樣。它從小腹直行的部分,貫穿肚臍中央,向上貫穿心臟進入喉嚨,再向上到下巴,環繞嘴唇,向上連繫到兩眼下方的中央。

(從小腹直行的路線,都是任脈的通道,但是這裡把它歸類為督脈。《啟玄子》引《古經》說:任脈沿著背部走就叫做督脈,從小腹直上的路線,叫做任脈,也可以叫做督脈。)這種情況下,生病會從小腹向上衝到心臟,導致疼痛,無法前後移動,這是沖疝。(督脈從肚臍向上貫穿心臟,所以生病會有這樣的狀況,稱之為沖疝,實際上是任脈和衝脈同時生病。)

女子如果出現不孕、小便不通、痔瘡、遺尿、咽喉乾燥等症狀。

(女子出現的這些症狀雖然是由於督脈引起的,但實際上也是任脈和衝脈生病導致的。王氏認為:任脈是女子用來懷孕和養育胎兒的;衝脈是因為它的氣向上衝動;督脈是統轄所有經脈的「大海」。這三條脈都從陰部向上走,所以生病就會出現這樣的症狀。)

督脈生病要治療督脈,治療的部位在骨頭上,嚴重的話,要治療肚臍下方。(骨頭上指的是曲骨穴上方的陰毛邊緣;肚臍下方指的是肚臍下方一寸的陰交穴,這些都是任脈的穴位,卻可以用來治療督脈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