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九 (4)
卷九 (4)
1. 息
桑榆子曰:精化為氣,氣化而神集焉。故曰神能御氣,則鼻不失息。譚紫霄曰:神,猶母也。氣,猶子也。以神召氣,如以母召子。凡呼吸有聲者,風也,非息也,守風則散。雖無聲而鼻中澀滯者,喘也,非息也,守喘則結。不聲不滯而往來有跡者,氣也,非息也,守氣則勞。
白話文:
桑榆子說:精華轉化為氣,氣轉化後,精神就會匯聚其中。所以說精神能夠掌控氣,這樣鼻子就不會喪失呼吸功能。譚紫霄說:精神,就像母親;氣,就像孩子。用精神來召喚氣,就像母親召喚孩子一樣。凡是呼吸有聲音的,是風,不是呼吸。守著風,就會散亂。雖然沒有聲音,但鼻子不通暢的,是喘,不是呼吸。守著喘,就會阻塞。沒有聲音,也不阻塞,但是往來有跡象的,是氣,不是呼吸。守著氣,就會勞累。
所謂息者,不出不入之義,綿綿密密,若存若亡,心不著境,無我無人,更有何息可調?至此則神自返,息自定,心息相依,水火相媾,息息歸根。金丹之母丘長春云: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以此言之,息之所關於人大矣哉!故較之於聲尤所當辨也。
白話文:
所謂的「息」,是指不出不入的狀態,綿密細緻,若有似無,心不執著於外境,沒有自我和他人之分,還有什麼息需要調理呢?到了這個境界,神自然返回,息自然安定,心息相依,水火相融,每息都歸於根本。金丹之母丘長春說:息有一絲未定,生命就不屬於自己。由此可見,息對人的重要性至大無比!因此,相較於聲音,更應該注重對息的把握。
氣來短促,不足以息,呼吸難應,乃為虛甚。素無寒熱,短氣難續,知其為實。
(無寒熱則陰陽和平,而亦短氣不能布息,此中焦有礙,或痰火為害。)
吸而微數,病在中焦。
(中實吸不得入,還出復入。故脈來微數,亦系實證,非痰即食,可以攻下。)
實則可生,虛者不治。
(實則可下。中虛吸不盡入,而微數者,肝腎欲絕,焉能救乎?)
上焦吸促,下焦吸遠,上下暌違,何以施療?
白話文:
如果呼吸短促,不足以維持呼吸,呼吸困難,這是氣虛的嚴重表現。如果原本沒有寒熱症狀,但卻出現呼吸短促,難以持續,則說明是實證。
如果沒有寒熱症狀,說明陰陽平和,但仍然呼吸短促,難以順暢呼吸,這是中焦受阻,可能是痰濕或火熱所致。
呼吸微弱而頻數,病症在中焦。
中焦實證,吸氣無法深入,吸進又吐出,所以脈象微弱而頻數,也是實證。病因可能是痰濕或積食,可以用攻下法治療。
實證可以治療,虛證則難以治癒。
實證可以用攻下法治療。中焦虛弱,吸氣無法深入,脈象微弱而頻數,這是肝腎虛衰,難以救治。
上焦呼吸急促,下焦呼吸微弱,上下不相協調,如何治療呢?
(病在上焦,氣宜通下;病在下焦,氣宜達上,上下交通,病斯愈矣。今上焦者吸促而不能通下,下焦者吸遠而不能達上,上下不交通,病豈易治乎?至於呼吸動搖振振,而氣不載形者,必死之證矣。)
白話文:
(疾病在上半身,重視通氣向下;疾病在下半身,重視氣機上升,上下溝通,疾病才能痊癒。現在上半身氣息急促而不通暢,下半身氣息遠離而不上升,上下不通暢,疾病豈能容易治癒?至於呼吸動搖、氣息無法滋養身體的,一定是死兆啊。)
天積氣耳,地積形耳,人氣以成形耳,惟氣以成形。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氣之關於形也,豈不鉅哉?然而身形之中有營氣、有衛氣、有宗氣、有臟腑之氣、有經絡之氣,各為區分。其所以統攝營、衛、臟腑、經絡而令充周無間,環流不息,通體皆靈者,全賴胸中大氣主持,五臟之腑、大經小絡,晝夜循環不息,必賴胸中大氣斡旋其間。大氣一衰,則出入廢,升降息,神機化滅,氣立孤危矣。
白話文:
天氣形成氣,地氣形成形,人的氣和形相互作用才能形成人體,所以說,人體的形成是由氣推動的。氣聚在一起,形體就存在;氣散失了,形體就毀滅。氣對於形體的關係,難道不重大嗎?
然而,人體內部有營氣、衛氣、宗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各有區別。它們可以統攝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使氣血充盈,循環流動,使全身都充滿活力,這全靠胸中的大氣來主持。五臟六腑、大經絡小絡,晝夜不停地運行,必定依賴胸中大氣在其中斡旋。大氣一衰弱,呼吸就會停止,氣血運行就會停止,精神也會消滅,這時候,氣就孤立無援,岌岌可危了。
若夫息出於鼻,其氣布於膻中。膻中宗氣主上焦息道,恆與肺胃關通,或清而徐,或短而促,足以占宗氣之盛衰。所以《素問·平人氣象論》篇曰: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人顧可奔迫無度,令宗氣盛喘數急,有餘反成不足耶?此指呼出為息之一喘也。其謂起居如故,而息有音,此肺之絡脈逆也。
白話文:
如果呼氣通過鼻子,氣脈就分佈在膻中。膻中之氣主宰上焦的呼吸系統,與肺胃一直相通聯繫。呼吸或平緩而長,或急促而短,可以判斷宗氣的盛衰。因此,《素問·平人氣象論》篇說:「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人如果過度勞累,導致宗氣頻繁急促,就會從過盛轉為不足。這裡所說「呼出」指的是呼吸中的一「喘」。如果說「起居如常,但呼吸有聲音」,則說明肺絡脈運行逆亂了。
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蓋見布息之氣關通肺胃,又指呼出為息之一端也。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腎肝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惟脾胃所主中焦為呼吸之總持。設氣積賁門不散,兩阻其出入,則危急存亡非常之候。善養生者,使賁門之氣傳入幽門,幽門之氣傳二陰之竅而出,乃不為害。
白話文:
如果不能平躺休息,而且有喘鳴聲,這是陽明經氣逆亂的徵兆。因為陽明經氣通達肺胃,呼氣時,氣息從肺胃而出,呼氣由心肺主導;吸氣時,氣息從腎肝進入,吸氣由腎肝主導;而呼吸的過程,則由脾胃主導。因此,只有脾胃所主導的中焦,纔是呼吸的總樞紐。如果氣體積聚在賁門無法散發,阻礙了氣息的出入,就會危及生亡。養生有方,應讓賁門之氣傳遞到幽門,幽門之氣傳遞到陰竅排出體外,這樣才能避免危害。
其上焦、下焦各分呼出吸入,未可以息之一字統言其病矣。此義惟仲景知之,謂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分其息專主乎呼,而不與吸並言,似乎創說,不知仲景以述為作,無不本之《內經》,即前所擬呼入為息二端,不足盡之?蓋心火乘肺,呼氣奔促,勢有必至,呼出為心肺之陽,自不得以肝腎之陰混之耳。息搖肩者,肩隨息動,惟火故動也。
白話文:
在中焦、下焦,呼氣和吸氣是分開的,不能用「息」這個字籠統地概括它們的病症。只有仲景明白了這個道理,他說肩膀隨息動的是心火上炎,胸中上氣引出的是咳嗽,張口呼吸短促的是肺氣虛弱,痰多。他把「息」專門指呼氣,而不提吸氣,這似乎是他的創新之說。但不知道仲景是繼承前人的理論,他的說法都有依據。之前所說的「呼入」和「息」這兩方面,還不足以完全解釋,因為心火上炎肺氣,呼氣會急促,這是必然的結果。呼氣是心肺的陽氣,不能將肝腎的陰氣混為一談。肩膀隨著呼吸而動,是因為有火才會動。
息引胸中上氣咳者,肺金收降之令不行,上逆而咳,惟火故咳也。張口短氣,肺痿唾沫,又金受火刑不治之證,均以出氣之粗名為息耳。然則曷不徑以呼名之耶?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剖而中分,神聖所不出也。但以息之出者主呼之病,而息之入者主吸之病,不待言矣。
白話文:
引起胸中上氣咳嗽的,是因為肺部金氣斂降的功能不正常,上逆而導致咳嗽,只有肺熱才會咳嗽。張口呼吸急促,肺部虛弱出現唾沫,也是金氣受火熱傷害而無法治癒的證狀,都用呼出的氣勢來形容為「息」。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直接用「呼」來稱呼呢?因為呼氣中有吸氣,吸氣中有呼氣,如果硬要分開,會破壞神聖不可侵犯的自然規律。但是,從呼出的氣勢可以看出主要是呼氣的病症,而從吸入的氣勢可以看出主要是吸氣的病症,這是不言而喻的。
《素問·通評虛實論》謂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以及息有音者,不一而足,惟其不與吸並言,而吸之病轉易辨識。然尚恐後人未悉,復補其義云: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遲,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白話文:
《素問·通評虛實論》提到,如果嬰兒中風發熱,會出現喘鳴和肩部抽動。另外,如果呼吸有聲音,則情況可能千差萬別。但由於文中沒有提到吸氣時異常,因此吸氣時的病症就比較容易辨別。但是,還是擔心後人不能完全理解,所以補充以下意思:吸氣短促而且頻率稍快,這種病症位於中焦,是實證,應該瀉下治療就會痊癒。虛證不能治療。位於上焦的,吸氣急促;位於下焦的,吸氣遲緩,這些都難以治療。呼吸時動搖振動的,不能治療。
見吸微且數,吸氣之往返於中焦者速,此必實者,下之,通其中焦之壅而即愈,若虛則肝腎之本不固,其氣輕浮,脫之於陽,不可治矣。前所指賁門、幽門不下通,為危急存亡非常之候者此也。在上焦者其吸促,以心肺之道近,其真陰之虛者,則從陽火而升,不入於下,故吸促。
白話文:
觀察呼吸氣息細微且頻繁,表示氣息在中焦往返運行得快,這是實證,瀉下即可通暢中焦的壅滯而痊癒。如果虛證是由於肝腎本虛,氣息浮輕,離脫於陽,那就不治了。前面提到的賁門、幽門不下通,這是危急存亡的特殊症候。在於上焦的,呼吸短促,因為心肺之道相近,真陰虛弱的,就隨著陽火上升,不進入下焦,所以呼吸短促。
是上焦未嘗不可候其吸也。下焦者其吸遲,肝腎之道遠,其元陽之衰者,則困於陰邪,所伏卒難升上,故吸遲。此真陰元陽受病,故皆難治。若呼吸往來振振動搖,則營衛往返之氣已索,所存呼吸一線耳,尚可為哉?
學者先分息之出入以求病情,既得其情,合之不爽。但統論呼吸,其何以分上、中、下三焦所主乎?噫,微矣!
白話文:
上焦的氣血,或多或少都可以從呼吸中察看。下焦的氣血,它的吸氣緩慢,肝腎的運行路徑遙遠,如果元陽虛衰,就會被陰邪困住,被困住的氣血很難升到上面,所以吸氣緩慢。這是因為真陰元陽受了病,所以都很難治療。如果呼吸往來震動搖晃,說明營衛之氣已經衰弱,只剩下維持呼吸的一點氣息,還能做什麼呢?
2. 問診
入國問俗,何況治病?本末之因,瞭然胸臆,然後投劑,百無一失。
白話文:
到了一個國家要先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何況是治病呢?對於病因的根本與枝節都要清楚明白,然後再開藥方,這樣才能做到百無一失。
(醫,仁術也。仁人篤於情,則視人猶己。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靈樞·師傳》篇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使其受病本末,胸中洞然,而後或攻或補,何愁不中乎?)
白話文:
醫術是一種仁慈的技藝。仁慈的人對情感深切,因此把別人視如己出。詢問病人的痛苦,自然沒有不到位的地方。《靈樞經·師傳》篇中說:進入一個國家,要詢問當地習俗;進入一戶人家,要詢問禁忌;進入廳堂,要詢問禮節;見病人,要詢問方便之處。讓自己瞭解病情的來龍去脈,心中一目瞭然,然後才進行攻補治療,這樣怎麼愁治療不中呢?
3. 人品起居
凡診病者,先問何人,或男或女。(男女有陰陽之殊,脈色有逆順之別,故必辨男女而察其所合也。)
或老或幼。(年長則求之於腑,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臟。)
或為僕妾。(在人下者,動靜不能自由。)
寡婦師尼。(遭逢不偶,情多鬱滯。)
白話文:
凡是診病,首先要問清楚病人的情況,是男性還是女性?(因為男女有陰陽之分,脈象和面色也會有不同的表現,所以必須先辨別男女才能準確觀察病症。)
是老年人還是小孩呢?(老年人主要看內臟腑的變化,小孩主要看經絡的變化,壯年人則要看臟器的狀況。)
是僕人或婢女嗎?(地位低下的僕人或婢女,行動不便,受到限制。)
是寡婦還是師尼嗎?(遭遇不幸,感情上容易鬱悶。)
形之肥瘦。(肥之多濕,瘦人多火之類,此宜在望條。然富貴之家多處重幃,故須詳問。若不以衣帛覆手,則醫者見其手亦可得其形之大略矣。)
次問得病起於何日。(病之新者,可攻;病之久者,可補。)
白話文:
從形體的肥瘦來看(肥胖的人多濕性,瘦弱的人多火性,這可以在望診中觀察出來。但是,富貴人家的女性常常身披重紗帷幕,所以需要詳細詢問。如果她們不以衣物遮蓋手,那麼醫生就可以通過觀察她們的手的大致形狀來判斷。)
飲食胃氣。(肝病好酸,心病好苦,脾病好甘,肺病好辛,腎病好鹹。內熱好冷,內寒好溫。安穀則昌,絕谷則亡。)
白話文:
飲食可以幫助胃氣。(肝病適合吃酸,心臟疾病適合吃苦,脾臟疾病適合吃甜,肺臟疾病適合吃辛辣,腎臟疾病適合吃鹹。身體內熱適合吃涼,身體內寒適合吃溫。規律飲食可以促進健康,斷食則會導致死亡。)
夢寐有無。(陰盛則夢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飽甚則夢與,飢甚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自擊毀傷。)
白話文:
在夢中,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景象。
- 如果陰氣過盛,會夢見大水或感到恐懼。
- 如果陽氣過盛,會夢見大火或炙烤。
- 如果陰陽兩氣都過盛,會夢見爭鬥或毀損。
- 如果上半身氣盛,會夢見飛翔。
- 如果下半身氣盛,會夢見墜落。
- 如果吃得太飽,會夢見飲食。
- 如果飢餓難耐,會夢見尋找食物。
- 如果肝氣旺盛,會夢見憤怒。
- 如果肺氣旺盛,會夢見哭泣。
- 如果短蟲(寄生蟲)很多,會夢見一羣人聚集在場景中。
- 如果長蟲(如蛇)很多,會夢見自己互相攻擊或毀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