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發明雜證生死脈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吉凶可知。(有是病則有是脈,與病相宜則順,不相宜則逆。逆之與順何從區別?是又在陰陽耳。如表病見表脈,里病見里脈,實病見實脈,虛病見虛脈,陽病見陽脈,陰病見陰脈之類,皆順而相宜者也。反此則逆。逆順一分,而病之吉凶從可推矣。)
中風之脈,卻喜浮遲,數大急疾,兼見難支。(中風之脈,各有所兼。蓋新風挾舊邪,或外感,或內傷,其脈隨之忽變,兼寒則脈浮緊,兼風則脈浮緩,兼熱則脈浮數,兼痰則脈浮滑,兼氣則脈沉澀,兼火則脈盛大,兼陽虛則脈微亦大而空,兼陰虛則脈數亦如細絲,陰陽虛則微數或微細。虛滑為頭中痛,緩遲為營衛衰。
大抵陽浮而數,陰濡而弱。浮滑、沉滑、微虛、散數皆為中風。風性空虛,中之於表,虛浮遲緩雖為正氣不足,猶可補救;急大數疾,邪不受制,必死無疑。可見大數而猶未至急疾者,尚不可謂其必死也。)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證反必凶。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陽證見陰,命必危殆;陰證見陽,雖困無害。(《內經》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觀此則知傷寒雖是陰寒之邪襲人,正氣與之抗拒,鬱蒸成熱,亦理勢之必然者。
抗拒在表,故脈浮;鬱蒸成熱,故脈洪。熱病得此陽脈,知正氣不陷縮,而能鼓發,勝邪必矣,故喜焉。若沉微澀小,是皆陰類。證陽脈陰,表病見里,證與脈反,邪盛正衰,凶之兆也。至若汗後,邪解正復,此時脈躁盛者亦應寧靜,身體自然涼和。設脈仍躁,而熱加甚,是正氣已衰,邪氣更進,必難乎其為生矣。
即《內經》所謂「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者」。陽證而見沉澀細弱微遲之陰脈,則脈與證反,命必危殆;陰證而見浮大數動洪滑之陽脈,亦似與證相反,在他症忌之,獨傷寒則不然。
傷寒自表入里,從陽之陰,刻刻侵搏,層層漸入,今陰病得陽脈,是轉寒凜而變溫和,起深沉而出浮淺,死陰忽作生陽,病雖困篤,自當無害,故仲景云: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傷暑脈虛,弦細芤遲,若兼滑實,別症當知。(《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甲乙經》曰: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者是也。若《難經》曰:其脈浮大而散。殊有未然,夫脈大而散,乃心之本脈,非病脈也。故仲景不言,但補其偏曰:弦細芤遲。芤即虛豁也,弦、細、遲即熱傷氣之應也。
統而言之,曰虛;分而言之,曰弦細芤遲。其不以浮大之脈混入虛脈之中,稱為病暑之脈,慮可周耶!若面垢、身熱,傷暑之症已見,而脈反滑實,將兼痰與食矣。)
白話文:
關於脈象所主導的疾病,有適合與不適合的脈象,陰陽順逆的變化,可以由此判斷吉凶。(有什麼病就會出現什麼脈象,脈象與疾病相符,就是順應的表現,不相符就是逆反。要如何區分順逆呢?這又關乎陰陽的道理。例如表證會出現表脈,裡證會出現裡脈,實證會出現實脈,虛證會出現虛脈,陽證會出現陽脈,陰證會出現陰脈等等,這些都是順應而相符的。反過來就屬於逆反。順逆一旦分清,疾病的吉凶就可以推測出來了。)
中風的脈象,反而喜歡浮而遲緩,如果出現數、大、急、疾的脈象,就難以支撐。(中風的脈象,會夾雜其他狀況。這是因為新發的中風會夾雜舊有的邪氣,可能是外感,也可能是內傷,脈象會隨著情況而變化。兼寒會出現浮緊的脈象,兼風會出現浮緩的脈象,兼熱會出現浮數的脈象,兼痰會出現浮滑的脈象,兼氣會出現沉澀的脈象,兼火會出現盛大的脈象,兼陽虛會出現微弱卻空大的脈象,兼陰虛會出現細如絲線的數脈,陰陽俱虛則會出現微數或微細的脈象。虛滑的脈象代表頭痛,緩遲的脈象代表營衛衰弱。
總體來說,陽脈是浮而數,陰脈是濡而弱。浮滑、沉滑、微虛、散數這些都是中風的脈象。風的性質是空虛的,侵犯人體表層,虛、浮、遲緩雖然表示正氣不足,但還可以補救;如果脈象急、大、數、疾,邪氣不受控制,就必然會死亡。由此可見,脈象大數但還沒到急疾程度的,尚不能說一定會死亡。)
傷寒熱病的脈象,喜歡浮而洪大,如果出現沉、微、澀、小的脈象,病情反而一定凶險。發汗後脈象平靜,身體涼爽就表示平安。發汗後脈象仍然躁動,發熱更嚴重就表示難以痊癒。陽證出現陰脈,性命一定危險;陰證出現陽脈,即使困頓也沒有危害。(《內經》說:現在所說的熱病,都是傷寒的一種。又說:人受到寒邪侵襲,就會轉變成發熱的疾病。即使發熱很嚴重,也不會死。從這裡可知,傷寒雖然是陰寒的邪氣侵襲人體,正氣與之抗衡,鬱積而形成熱,也是理所當然的。
抗衡在表,所以脈象浮;鬱積而形成熱,所以脈象洪大。熱病得到這樣的陽脈,表示正氣沒有陷縮,而是能夠鼓動發散,一定能戰勝邪氣,所以是喜悅的現象。如果出現沉、微、澀、小的脈象,這些都屬於陰的類別。如果病證是陽,脈象卻是陰,表證卻出現裡脈,病證與脈象相反,邪氣旺盛而正氣衰弱,是凶險的徵兆。到了發汗之後,邪氣消散,正氣恢復,此時躁動的脈象也應該恢復平靜,身體自然涼爽。如果脈象仍然躁動,而且發熱更加嚴重,這表示正氣已經衰弱,邪氣更加侵入,就難以生存了。
就像《內經》所說的「有熱病,發汗後又復發熱,而脈象躁急並不因發汗而減弱,胡言亂語且不能進食,這種病稱為陰陽交錯。」陽證卻出現沉、澀、細弱、微遲的陰脈,脈象與病證相反,性命一定危險;陰證卻出現浮、大、數、動、洪、滑的陽脈,看起來也好像與病證相反,在其他疾病中應該忌諱,只有傷寒不是這樣。
傷寒從表入裡,從陽轉陰,不斷侵襲,層層深入,現在陰病出現陽脈,是從寒冷轉為溫和,從深沉轉為浮淺,死陰突然轉為生陽,即使病情危重,也應該沒有危害,所以張仲景說:陰病出現陽脈,代表可以生存;陽病出現陰脈,代表會死亡。)
中暑的脈象虛弱,呈現弦、細、芤、遲的狀態,如果同時出現滑實的脈象,就要考慮其他疾病。(《經》說:脈虛而且身體發熱,是中暑的表現。《甲乙經》說:熱會損傷氣,但不會損傷形體,所以脈象會虛弱。如果《難經》說:脈象浮大而散,就有些不對了。脈象大而散,是心臟本來的脈象,不是病脈。所以張仲景不提這種說法,只是補充說:弦、細、芤、遲。芤就是空豁的意思,弦、細、遲就是熱損傷氣的表現。
總而言之,是虛;分而言之,是弦、細、芤、遲。不把浮大的脈象混入虛脈之中,稱為中暑的脈象,考慮得非常周全了!如果臉色污垢、身體發熱,中暑的症狀已經出現,而脈象卻反而滑實,那就要考慮兼有痰或食積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