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九 (4)

回本書目錄

卷九 (4)

1.

桑榆子曰:精化為氣,氣化而神集焉。故曰神能御氣,則鼻不失息。譚紫霄曰:神,猶母也。氣,猶子也。以神召氣,如以母召子。凡呼吸有聲者,風也,非息也,守風則散。雖無聲而鼻中澀滯者,喘也,非息也,守喘則結。不聲不滯而往來有跡者,氣也,非息也,守氣則勞。

所謂息者,不出不入之義,綿綿密密,若存若亡,心不著境,無我無人,更有何息可調?至此則神自返,息自定,心息相依,水火相媾,息息歸根。金丹之母丘長春云: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以此言之,息之所關於人大矣哉!故較之於聲尤所當辨也。

氣來短促,不足以息,呼吸難應,乃為虛甚。素無寒熱,短氣難續,知其為實。

(無寒熱則陰陽和平,而亦短氣不能布息,此中焦有礙,或痰火為害。)

吸而微數,病在中焦。

(中實吸不得入,還出復入。故脈來微數,亦系實證,非痰即食,可以攻下。)

實則可生,虛者不治。

(實則可下。中虛吸不盡入,而微數者,肝腎欲絕,焉能救乎?)

上焦吸促,下焦吸遠,上下暌違,何以施療?

(病在上焦,氣宜通下;病在下焦,氣宜達上,上下交通,病斯愈矣。今上焦者吸促而不能通下,下焦者吸遠而不能達上,上下不交通,病豈易治乎?至於呼吸動搖振振,而氣不載形者,必死之證矣。)

天積氣耳,地積形耳,人氣以成形耳,惟氣以成形。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氣之關於形也,豈不鉅哉?然而身形之中有營氣、有衛氣、有宗氣、有臟腑之氣、有經絡之氣,各為區分。其所以統攝營、衛、臟腑、經絡而令充周無間,環流不息,通體皆靈者,全賴胸中大氣主持,五臟之腑、大經小絡,晝夜循環不息,必賴胸中大氣斡旋其間。大氣一衰,則出入廢,升降息,神機化滅,氣立孤危矣。

若夫息出於鼻,其氣布於膻中。膻中宗氣主上焦息道,恆與肺胃關通,或清而徐,或短而促,足以占宗氣之盛衰。所以《素問·平人氣象論》篇曰: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人顧可奔迫無度,令宗氣盛喘數急,有餘反成不足耶?此指呼出為息之一喘也。其謂起居如故,而息有音,此肺之絡脈逆也。

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蓋見布息之氣關通肺胃,又指呼出為息之一端也。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腎肝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惟脾胃所主中焦為呼吸之總持。設氣積賁門不散,兩阻其出入,則危急存亡非常之候。善養生者,使賁門之氣傳入幽門,幽門之氣傳二陰之竅而出,乃不為害。

其上焦、下焦各分呼出吸入,未可以息之一字統言其病矣。此義惟仲景知之,謂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分其息專主乎呼,而不與吸並言,似乎創說,不知仲景以述為作,無不本之《內經》,即前所擬呼入為息二端,不足盡之?蓋心火乘肺,呼氣奔促,勢有必至,呼出為心肺之陽,自不得以肝腎之陰混之耳。息搖肩者,肩隨息動,惟火故動也。

息引胸中上氣咳者,肺金收降之令不行,上逆而咳,惟火故咳也。張口短氣,肺痿唾沫,又金受火刑不治之證,均以出氣之粗名為息耳。然則曷不徑以呼名之耶?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剖而中分,神聖所不出也。但以息之出者主呼之病,而息之入者主吸之病,不待言矣。

《素問·通評虛實論》謂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以及息有音者,不一而足,惟其不與吸並言,而吸之病轉易辨識。然尚恐後人未悉,復補其義云: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遲,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見吸微且數,吸氣之往返於中焦者速,此必實者,下之,通其中焦之壅而即愈,若虛則肝腎之本不固,其氣輕浮,脫之於陽,不可治矣。前所指賁門、幽門不下通,為危急存亡非常之候者此也。在上焦者其吸促,以心肺之道近,其真陰之虛者,則從陽火而升,不入於下,故吸促。

是上焦未嘗不可候其吸也。下焦者其吸遲,肝腎之道遠,其元陽之衰者,則困於陰邪,所伏卒難升上,故吸遲。此真陰元陽受病,故皆難治。若呼吸往來振振動搖,則營衛往返之氣已索,所存呼吸一線耳,尚可為哉?

學者先分息之出入以求病情,既得其情,合之不爽。但統論呼吸,其何以分上、中、下三焦所主乎?噫,微矣!

2. 問診

入國問俗,何況治病?本末之因,瞭然胸臆,然後投劑,百無一失。

(醫,仁術也。仁人篤於情,則視人猶己。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靈樞·師傳》篇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使其受病本末,胸中洞然,而後或攻或補,何愁不中乎?)

白話文:

[問診]

到了一個國家要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何況是治療疾病呢?對於病因和結果,必須清楚地掌握在心裡,然後再對症下藥,就能做到百發百中,不會出錯。

(醫學是一門仁愛的技術。有仁心的人情感深厚,會把他人當作自己一樣看待。仔細詢問病人感到痛苦的地方,自然能全面瞭解病情。《靈樞·師傳》篇章中有提到:進入一個國家要了解其風俗,進入一個家庭要問清其禁忌,到達人家廳堂要問明禮節,面對病人要詢問他最舒適的方式。讓醫生能清楚瞭解病患的病情始末,心中明瞭,然後再選擇攻邪或是補正的治療方式,這樣還怕不能對症下藥嗎?)

3. 人品起居

凡診病者,先問何人,或男或女。(男女有陰陽之殊,脈色有逆順之別,故必辨男女而察其所合也。)

或老或幼。(年長則求之於腑,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臟。)

或為僕妾。(在人下者,動靜不能自由。)

寡婦師尼。(遭逢不偶,情多鬱滯。)

形之肥瘦。(肥之多濕,瘦人多火之類,此宜在望條。然富貴之家多處重幃,故須詳問。若不以衣帛覆手,則醫者見其手亦可得其形之大略矣。)

次問得病起於何日。(病之新者,可攻;病之久者,可補。)

飲食胃氣。(肝病好酸,心病好苦,脾病好甘,肺病好辛,腎病好鹹。內熱好冷,內寒好溫。安穀則昌,絕谷則亡。)

夢寐有無。(陰盛則夢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飽甚則夢與,飢甚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自擊毀傷。)

白話文:

[人際生活與健康]

凡是看病的人,首先要問清楚是誰生病,是男還是女。(因為男女有陰陽的不同,脈象和麪色也有順逆的分別,所以必須分辨出是男是女來進一步觀察他們的身體狀況。)

是老人還是小孩。(年紀大的人要從腑的角度去分析病情,年紀小的則要從經絡的角度去探討,而壯年人則要從臟腑的視角去理解病情。)

或者是家中的僕人或是妾室。(這些地位較低下的人,他們的生活習慣可能受限,無法自由活動。)

或是寡婦、尼姑等。(這些人可能經歷過不如意的事情,情緒容易鬱悶。)

接著要看病人體型的胖瘦。(肥胖的人通常濕氣較重,瘦的人則可能火氣較旺,這些資訊通常在觀察病人外表時就可以得知。然而,富貴人家的病人常被厚重的衣物遮掩,因此必須詳細詢問。如果病人不用布料蓋住手,醫生透過觀察手部也能大致瞭解病人的身材概況。)

再來要問清楚病發的日期。(如果是新病,可以採用攻治的方法;若是久病,則應該使用補養的方式。)

要關注病人的飲食和胃氣。(肝病患者偏好酸味,心病患者偏好苦味,脾病患者偏好甜味,肺病患者偏好辛辣,腎病患者偏好鹹味。體內有熱症的患者偏好冷食,體內有寒症的患者則偏好溫食。飲食正常則身體健康,飲食失調則身體衰弱。)

最後,要詢問病人有沒有做夢。(如果陰氣過盛,病人可能會夢見大水或是感到恐懼;如果陽氣過盛,則可能夢見大火或是感到焦慮;如果陰陽兩氣都過盛,則可能夢見打鬥或受傷。如果上身的氣息過盛,病人可能會夢到自己飛翔;如果下身的氣息過盛,則可能夢到自己跌落。如果吃得過飽,病人可能會夢到給予他人;如果餓得厲害,則可能夢到獲得東西。如果肝氣過盛,病人可能會夢到生氣;如果肺氣過盛,則可能夢到哭泣。如果短小的寄生蟲過多,病人可能會夢到人羣聚集;如果長大的寄生蟲過多,則可能夢到自己攻擊或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