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足少陰腎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然谷在內踝前、大骨下。內踝之後,別入跟中,即太谿、大鐘等穴。)以上踹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上股內後廉,結於督脈之長強,以貫脊而後屬於腎,前當關元、中極而絡於膀胱相為表裡也。)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其直行者,從肓俞屬腎處,上行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貫肝,上循幽門,上膈,歷於步廊,入肺中,循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而上循喉嚨並人迎,挾舌本而終。)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支者,自神藏之際從肺絡心至胸,以上俞府諸穴,足少陰經止於此而接手厥陰經也。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水中有火為脾之母,其火不生土則脾虛,雖飢不能食矣。)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腎之本色見者,精衰故也。吐血與喘,水虛而火刑金也。)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坐而欲起,陰虛則不能靜也;腎虛則瞳神昏眩,故無所見也。)心如懸,若飢狀,(相火不寧,君主亦不自安也;如懸若飢,心腎不交也。

)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腎志恐,故如捕也;腎主骨,故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經脈之病也。)黃疸,腸澼,(黃疸、腸澼,咎由濕熱,水虛者多有之。)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皆經脈所及之。病精竭者,神疲,故嗜臥;身半以下,腎所主也,故足痛。)

白話文:

腎臟所對應的足少陰腎經,開始於小腳趾下方,斜向行走至足底中心,接著穿過然谷穴下方,沿著內踝後方,分出一條支脈進入腳跟,經過太谿和大鐘等穴位。此後,它向上延伸到小腿內側,再出現在膝蓋內側邊緣,往上走過大腿內側後方,穿過脊椎,連接到腎臟,並連繫膀胱。其中一條直行的路線,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再沿著喉嚨,夾住舌根。

另一條分支從肺部延伸,連接心臟,注入胸腔中央。當這條經脈出現問題時,會產生即使餓了也不想吃東西的情況,臉色像燒焦的木頭一樣黑,咳嗽時會帶血,呼吸困難,坐著卻想站起來,視力模糊好像看不見東西,心裡空蕩蕩的,彷彿處於飢餓狀態,這是因為心臟和腎臟的溝通出了問題。

此外,氣力不足時容易感到恐懼,心中忐忑不安,好像有人要來抓你,這稱為骨厥。腎臟相關疾病可能導致口腔熱、舌頭乾燥、咽喉腫脹、呼吸困難、咽喉乾燥和疼痛、心煩、心痛、黃疸、腸炎、脊椎和大腿內側後方疼痛、肌肉萎縮、嗜睡,以及腳底熱且疼痛。

這些症狀都是經脈影響範圍內的疾病表現,精氣耗盡時,精神疲憊,因此容易嗜睡;身體下半部是由腎臟主管,所以腳會痛。

2. 手厥陰心包絡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心主者,心之所主也。包絡為心之府故名。)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包絡為心君之外衛,三焦為臟腑之外衛,故為表裡而相絡,諸經皆無歷字,獨此有之,達上中下也。)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腋下三寸天池,手厥陰經穴始此。

)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上抵腋下之天泉,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以手之三陰,厥陰在中也。)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肘中曲澤也。下臂行兩筋之間,郄門、間使、內關、大陵也)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掌中,勞宮也。中指端,中衝也。

手厥陰經止於此。)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次指者,無名指也。支者,自勞宮別行無名指端而接手少陽經也。)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淡淡大動,(皆經脈之所及。)面赤目黃,喜笑不休。(心之華在面,在聲為笑,故見症如上。

)是主脈所生病者,(心主血脈。)煩心,心痛,掌中熱。(經脈病也。)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絡]

這段描述的是手厥陰心包絡的經脈路線。心包絡的經脈從胸腔開始,心包絡是心臟的保護層,因此稱為心主。它連接到心包絡,穿過膈肌,遍歷並聯繫三焦。

它的分支沿著胸部走出,向下經過脇部,再往下到腋下三寸的地方,然後向上抵達腋下,沿著上臂內側,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之間行進,進入肘部,沿著手臂在兩條肌肉之間下行,進入手掌,沿著中指,最終從指尖出來。

另一個分支從手掌分出,沿著無名指,從指尖出來,接續到手少陽三焦經。

當這條經脈出現問題時,可能會出現手心發熱,手臂和肘部抽搐緊張,腋下腫脹,嚴重的話會導致胸脅脹滿,心跳加速,臉色紅潤,眼睛黃色,喜笑不停。

這條經脈主管的疾病,主要是與血液相關的疾病,比如心情煩躁,心痛,手掌發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