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目赤」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目赤
目赤是一種常見的眼科疾病,主要表現為眼球充血、發紅、疼痛、畏光、流淚等症狀。中醫認為,目赤多由風熱、火熱、肝火上炎等原因引起。
風熱
風熱目赤多見於外感風熱,主要表現為眼球充血、發紅、疼痛、畏光、流淚,常伴有發熱、頭痛、咳嗽等症狀。
火熱
火熱目赤多見於內熱或陰虛火旺,主要表現為眼球充血、發紅、疼痛、畏光、流淚,常伴有口乾、咽痛、尿黃等症狀。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目赤多見於肝火旺盛,主要表現為眼球充血、發紅、疼痛、畏光、流淚,常伴有頭痛、頭暈、耳鳴、口苦、咽干等症狀。
治療
目赤的治療以清熱、涼血、解毒為主。風熱目赤可用銀花、連翹、薄荷、菊花等清熱解毒的中藥治療;火熱目赤可用黃連、黃芩、梔子、大黃等清熱瀉火的中藥治療;肝火上炎目赤可用龍膽草、澤瀉、丹參、白芍等清肝瀉火的中藥治療。
預防
要預防目赤,平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保持眼睛清潔,避免眼睛受到外界刺激。
- 不要長時間看電視、玩手機等電子產品。
- 注意飲食,避免吃辛辣、油炸、刺激性食物。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定期到醫院進行眼部檢查,早發現早治療。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攢竹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胸結身黃在湧泉,眼昏目赤攢竹穿。」
- 2.《針灸聚英》:「腦痛上星風池中。腦空天柱少海攻。頭風面目赤何治。通里解谿真有功。頭風牽引腦項痛。上星百會合谷同。偏正頭風百會穴。前頂神庭上星通。風池合谷頭維等。攢竹穴與絲竹空。醉後頭風治印堂。攢竹三里三穴當。頭風眩暈治合谷。次及豐隆解谿方。再兼風池通四穴。垂手著膝著腿雙。」
- 3.《針灸聚英》:「耳鳴百會與聽宮。聽會耳門絡卻中。陽谿陽谷前谷穴。後谿腕骨中渚同。液門商陽腎俞頂。總算十四穴里攻。聤耳生瘡有膿汁。耳門翳風合谷窟。重聽無所聞耳門。翳風風池俠谿焚。聽會聽宮通六穴。治之此患定不存。凡人目赤目窗針。大陵合谷液門臨。上星絲竹空攢竹。七穴治之病絕根。」
- 4.《針灸大成》:「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門上星攢竹絲竹空。」
- 5.《神應經》:「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門,上星,攢竹,絲竹空」
- 6.《針灸資生經》:「懸釐、治目兌眥赤痛。(銅)攢竹、治眼赤痛。(見目不明。)風池、治目內眥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崑崙、太淵、陽谿、治目赤。(見翳)俠谿、目外眥赤。目眩。液門、治目赤澀。千云、主目澀暴變。內關、治目赤支滿。目窗、(見目痛。)太陵、治目赤。(見傷寒無汗。」
- 7.《針方六集》:「攢竹二穴,主火邪乘目失明,睛昏,目赤脹痛者,宜三稜針出血三次,瀉去火氣,則目復明。一方主臉動不得臥,頰痛眩嚏,瞳子癢,屍厥,癲狂。」


大赫
- 1.《針灸聚英》:「橫骨,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陰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半。素注去中行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銅人。灸三壯。素注。針一寸。灸五壯。主淋。小便不通。陰器下縱引痛。小腹滿。目赤痛從內眥始。五臟虛竭失精。」
- 2.《針灸問答》:「答:橫骨大赫下一寸,禁針三壯何病治,陰器引痛便五淋,虛竭失精內眥赤。(注:橫骨穴,在大赫下一寸,陰上橫骨中,有陷如仰月,曲骨外一寸。三壯,禁針。主治五淋小便不通,陰器引痛,小腹滿,目赤痛從內眥始,五臟虛竭,失精等症。)」
- 3.《勉學堂針灸集成》:「_大赫_,在氣穴下一寸,去中行五分。針三分,灸五壯。《千金》云三十壯。《甲乙經》作針一寸。主治虛勞失精,陰痿上縮,莖中痛,目赤痛,女子赤帶。」


橫骨
- 1.《針灸聚英》:「橫骨,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陰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半。素注去中行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銅人。灸三壯。素注。針一寸。灸五壯。主淋。小便不通。陰器下縱引痛。小腹滿。目赤痛從內眥始。五臟虛竭失精。」
- 2.《針灸大成》:「主五淋,小便不通,陰器下縱引痛,小腹滿,目赤痛內眥始,五臟虛竭,失精(自肓俞至橫骨六穴,《銅人》去腹中行各一十五分,錄之以備參考)。」
- 3.《針灸問答》:「答:橫骨大赫下一寸,禁針三壯何病治,陰器引痛便五淋,虛竭失精內眥赤。(注:橫骨穴,在大赫下一寸,陰上橫骨中,有陷如仰月,曲骨外一寸。三壯,禁針。主治五淋小便不通,陰器引痛,小腹滿,目赤痛從內眥始,五臟虛竭,失精等症。)」
- 4.《針方六集》:「幽門二穴,治胸中痛悶,氣逆煩滿,不嗜食,嘔吐涎沫,健忘,小腹脹,泄痢膿血,目赤痛從內眥始。」


上星
- 1.《針灸聚英》:「腦痛上星風池中。腦空天柱少海攻。頭風面目赤何治。通里解谿真有功。頭風牽引腦項痛。上星百會合谷同。偏正頭風百會穴。前頂神庭上星通。風池合谷頭維等。攢竹穴與絲竹空。醉後頭風治印堂。攢竹三里三穴當。頭風眩暈治合谷。次及豐隆解谿方。再兼風池通四穴。垂手著膝著腿雙。」
- 2.《針灸聚英》:「耳鳴百會與聽宮。聽會耳門絡卻中。陽谿陽谷前谷穴。後谿腕骨中渚同。液門商陽腎俞頂。總算十四穴里攻。聤耳生瘡有膿汁。耳門翳風合谷窟。重聽無所聞耳門。翳風風池俠谿焚。聽會聽宮通六穴。治之此患定不存。凡人目赤目窗針。大陵合谷液門臨。上星絲竹空攢竹。七穴治之病絕根。」
- 3.《針灸大成》:「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門上星攢竹絲竹空。」
- 4.《神應經》:「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門,上星,攢竹,絲竹空」



合谷
- 1.《針灸聚英》:「腦痛上星風池中。腦空天柱少海攻。頭風面目赤何治。通里解谿真有功。頭風牽引腦項痛。上星百會合谷同。偏正頭風百會穴。前頂神庭上星通。風池合谷頭維等。攢竹穴與絲竹空。醉後頭風治印堂。攢竹三里三穴當。頭風眩暈治合谷。次及豐隆解谿方。再兼風池通四穴。垂手著膝著腿雙。」
- 2.《針灸聚英》:「耳鳴百會與聽宮。聽會耳門絡卻中。陽谿陽谷前谷穴。後谿腕骨中渚同。液門商陽腎俞頂。總算十四穴里攻。聤耳生瘡有膿汁。耳門翳風合谷窟。重聽無所聞耳門。翳風風池俠谿焚。聽會聽宮通六穴。治之此患定不存。凡人目赤目窗針。大陵合谷液門臨。上星絲竹空攢竹。七穴治之病絕根。」
- 3.《針灸大成》:「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門上星攢竹絲竹空。」
- 4.《神應經》:「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門,上星,攢竹,絲竹空」

百會
- 1.《針灸聚英》:「腦痛上星風池中。腦空天柱少海攻。頭風面目赤何治。通里解谿真有功。頭風牽引腦項痛。上星百會合谷同。偏正頭風百會穴。前頂神庭上星通。風池合谷頭維等。攢竹穴與絲竹空。醉後頭風治印堂。攢竹三里三穴當。頭風眩暈治合谷。次及豐隆解谿方。再兼風池通四穴。垂手著膝著腿雙。」
- 2.《針灸聚英》:「耳鳴百會與聽宮。聽會耳門絡卻中。陽谿陽谷前谷穴。後谿腕骨中渚同。液門商陽腎俞頂。總算十四穴里攻。聤耳生瘡有膿汁。耳門翳風合谷窟。重聽無所聞耳門。翳風風池俠谿焚。聽會聽宮通六穴。治之此患定不存。凡人目赤目窗針。大陵合谷液門臨。上星絲竹空攢竹。七穴治之病絕根。」
- 3.《針灸聚英》:「風癇屈指如數物。鼻上髮際治之不。一二歲者目赤眥。大指小指間後尋。一寸半灸三壯沒。夜啼百會灸三壯。囟門不合各有方。臍上臍下各五分。三穴各灸止三壯。灸瘡未發囟門合。患者誠之必然康。肩腫偏墜是關元。灸止三壯誠宜然。大敦七壯真果便。若此治之病即痊。豬癇如屍厥吐沫。」


風池
- 1.《針灸聚英》:「腦痛上星風池中。腦空天柱少海攻。頭風面目赤何治。通里解谿真有功。頭風牽引腦項痛。上星百會合谷同。偏正頭風百會穴。前頂神庭上星通。風池合谷頭維等。攢竹穴與絲竹空。醉後頭風治印堂。攢竹三里三穴當。頭風眩暈治合谷。次及豐隆解谿方。再兼風池通四穴。垂手著膝著腿雙。」
- 2.《針灸聚英》:「耳鳴百會與聽宮。聽會耳門絡卻中。陽谿陽谷前谷穴。後谿腕骨中渚同。液門商陽腎俞頂。總算十四穴里攻。聤耳生瘡有膿汁。耳門翳風合谷窟。重聽無所聞耳門。翳風風池俠谿焚。聽會聽宮通六穴。治之此患定不存。凡人目赤目窗針。大陵合谷液門臨。上星絲竹空攢竹。七穴治之病絕根。」
- 3.《針灸資生經》:「懸釐、治目兌眥赤痛。(銅)攢竹、治眼赤痛。(見目不明。)風池、治目內眥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崑崙、太淵、陽谿、治目赤。(見翳)俠谿、目外眥赤。目眩。液門、治目赤澀。千云、主目澀暴變。內關、治目赤支滿。目窗、(見目痛。)太陵、治目赤。(見傷寒無汗。」
- 4.《針方六集》:「風池二穴,主灑淅寒熱,汗不出,頭痛,頭眩目暈,偏正頭風,頸項強急,腰背傴僂,目赤鼽衄,癇瘧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昏危,癭氣,不能發汗。」



絲竹空
- 1.《針灸聚英》:「腦痛上星風池中。腦空天柱少海攻。頭風面目赤何治。通里解谿真有功。頭風牽引腦項痛。上星百會合谷同。偏正頭風百會穴。前頂神庭上星通。風池合谷頭維等。攢竹穴與絲竹空。醉後頭風治印堂。攢竹三里三穴當。頭風眩暈治合谷。次及豐隆解谿方。再兼風池通四穴。垂手著膝著腿雙。」
- 2.《針灸聚英》:「耳鳴百會與聽宮。聽會耳門絡卻中。陽谿陽谷前谷穴。後谿腕骨中渚同。液門商陽腎俞頂。總算十四穴里攻。聤耳生瘡有膿汁。耳門翳風合谷窟。重聽無所聞耳門。翳風風池俠谿焚。聽會聽宮通六穴。治之此患定不存。凡人目赤目窗針。大陵合谷液門臨。上星絲竹空攢竹。七穴治之病絕根。」
- 3.《針灸大成》:「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門上星攢竹絲竹空。」
- 4.《刺灸心法要訣》:「_【注】_,天井穴,主治瘰癧,癮疹。針三分,灸五壯。角孫穴,主治目中生翳。針三分,灸三壯。耳門穴,主治耳聾;聤耳膿汁。針三分,留三呼,禁灸。絲竹空穴,主治頭痛,目赤目眩,視物䀮䀮。針三分,留三呼,禁灸。」
- 5.《神應經》:「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門,上星,攢竹,絲竹空」
- 6.《經脈圖考》:「絲竹空:(一名目髎。)在眉後陷中。《甲乙經》曰:足少陽脈氣所發,一雲手足少陽脈氣所發。(刺三分,留三呼,噤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主治頭痛,目赤,目眩,視物䀮䀮,拳毛倒睫,風癇,戴眼,發狂,吐涎沫,偏正頭風痛,宜出血。《百證賦》云:兼耳門,治牙疼於頃刻。)」




大陵
- 1.《針灸聚英》:「耳鳴百會與聽宮。聽會耳門絡卻中。陽谿陽谷前谷穴。後谿腕骨中渚同。液門商陽腎俞頂。總算十四穴里攻。聤耳生瘡有膿汁。耳門翳風合谷窟。重聽無所聞耳門。翳風風池俠谿焚。聽會聽宮通六穴。治之此患定不存。凡人目赤目窗針。大陵合谷液門臨。上星絲竹空攢竹。七穴治之病絕根。」
- 2.《針灸大成》:「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門上星攢竹絲竹空。」
- 3.《金針秘傳》:「3.大陵:二穴土也,在掌後兩筋間陷中。手厥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熱病汗不出,臂攣腋腫,善笑不休,心懸如飢,喜悲泣、驚恐,目赤,小便如血,嘔逆,狂言不樂,喉痹,口乾,身熱,頭痛,短氣,胸脅痛。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 4.《神應經》:「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門,上星,攢竹,絲竹空」
- 5.《普濟方·針灸》:「治熱病汗不出。臂膊腋腫。喜笑不休。心懸若飢。喜悲泣驚恐。目赤。小便如血。嘔逆。狂言不樂。穴大陵」
- 6.《普濟方·針灸》:「治目赤。小便如血。穴大陵」


目窗
- 1.《針灸聚英》:「耳鳴百會與聽宮。聽會耳門絡卻中。陽谿陽谷前谷穴。後谿腕骨中渚同。液門商陽腎俞頂。總算十四穴里攻。聤耳生瘡有膿汁。耳門翳風合谷窟。重聽無所聞耳門。翳風風池俠谿焚。聽會聽宮通六穴。治之此患定不存。凡人目赤目窗針。大陵合谷液門臨。上星絲竹空攢竹。七穴治之病絕根。」
- 2.《針灸大成》:「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門上星攢竹絲竹空。」
- 3.《神應經》:「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門,上星,攢竹,絲竹空」
- 4.《針灸資生經》:「懸釐、治目兌眥赤痛。(銅)攢竹、治眼赤痛。(見目不明。)風池、治目內眥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崑崙、太淵、陽谿、治目赤。(見翳)俠谿、目外眥赤。目眩。液門、治目赤澀。千云、主目澀暴變。內關、治目赤支滿。目窗、(見目痛。)太陵、治目赤。(見傷寒無汗。」

耳門
- 1.《針灸聚英》:「耳鳴百會與聽宮。聽會耳門絡卻中。陽谿陽谷前谷穴。後谿腕骨中渚同。液門商陽腎俞頂。總算十四穴里攻。聤耳生瘡有膿汁。耳門翳風合谷窟。重聽無所聞耳門。翳風風池俠谿焚。聽會聽宮通六穴。治之此患定不存。凡人目赤目窗針。大陵合谷液門臨。上星絲竹空攢竹。七穴治之病絕根。」
- 2.《刺灸心法要訣》:「_【注】_,天井穴,主治瘰癧,癮疹。針三分,灸五壯。角孫穴,主治目中生翳。針三分,灸三壯。耳門穴,主治耳聾;聤耳膿汁。針三分,留三呼,禁灸。絲竹空穴,主治頭痛,目赤目眩,視物䀮䀮。針三分,留三呼,禁灸。」
- 3.《經脈圖考》:「絲竹空:(一名目髎。)在眉後陷中。《甲乙經》曰:足少陽脈氣所發,一雲手足少陽脈氣所發。(刺三分,留三呼,噤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主治頭痛,目赤,目眩,視物䀮䀮,拳毛倒睫,風癇,戴眼,發狂,吐涎沫,偏正頭風痛,宜出血。《百證賦》云:兼耳門,治牙疼於頃刻。)」



液門
- 1.《針灸聚英》:「耳鳴百會與聽宮。聽會耳門絡卻中。陽谿陽谷前谷穴。後谿腕骨中渚同。液門商陽腎俞頂。總算十四穴里攻。聤耳生瘡有膿汁。耳門翳風合谷窟。重聽無所聞耳門。翳風風池俠谿焚。聽會聽宮通六穴。治之此患定不存。凡人目赤目窗針。大陵合谷液門臨。上星絲竹空攢竹。七穴治之病絕根。」
- 2.《針灸大成》:「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門上星攢竹絲竹空。」
- 3.《神應經》:「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門,上星,攢竹,絲竹空」
- 4.《針灸資生經》:「懸釐、治目兌眥赤痛。(銅)攢竹、治眼赤痛。(見目不明。)風池、治目內眥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崑崙、太淵、陽谿、治目赤。(見翳)俠谿、目外眥赤。目眩。液門、治目赤澀。千云、主目澀暴變。內關、治目赤支滿。目窗、(見目痛。)太陵、治目赤。(見傷寒無汗。」











太淵
- 1.《針灸逢源》:「癲疾始生。先不樂。(神志將亂。)頭重痛。視舉目赤。(厥氣上行。)甚作極。已而煩心。(躁急不寧。癲疾將作之兆。)候之於顏。(顏天庭也邪色必見於此。)取手太陽(支正小海)陽明(偏歷溫溜)太陰。(太淵列缺)血變而止。(瀉去邪血必得其血色變而後止針)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
- 2.《針灸資生經》:「懸釐、治目兌眥赤痛。(銅)攢竹、治眼赤痛。(見目不明。)風池、治目內眥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崑崙、太淵、陽谿、治目赤。(見翳)俠谿、目外眥赤。目眩。液門、治目赤澀。千云、主目澀暴變。內關、治目赤支滿。目窗、(見目痛。)太陵、治目赤。(見傷寒無汗。」
- 3.《普濟方·針灸》:「肺。太淵肺俞掌後尋。嘔吐咳逆腹膨膨。眼目赤筋白翳膜。心疼氣上一般針。」
- 4.《普濟方·針灸》:「治目赤。穴崑崙,太淵,陽谿」










衝陽
- 1.《針經節要》:「○解谿二穴火也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瘈驚,膝股䯒腫,轉筋,目眩,頭痛,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赤,目赤,針入五分,灸三壯。」
- 2.《金針秘傳》:「5.解谿:二穴火也,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瘈驚,膝股胻腫,轉筋,目眩,頭痛,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目赤。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 3.《普濟方·針灸》:「_解谿_(在足衝陽後一寸半腕上陷者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善噫。腹脹滿。胃熱論言風水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下重。瘧瘛瘲驚。股膝胻腫。轉筋。頭眩痛。癲疾。厥寒熱欠。煩滿悲泣出。狂易見鬼與火。霍亂。風從頭至足。面目赤。口痛齧舌。足大指轉傷。下車桎地適臂。指端傷為筋痹)。」
- 4.《針灸問答》:「答:解谿衝陽後寸半,足腕之上針三分,胃經火穴勿著艾,膝胻腫痛並轉筋。(注:解谿穴,在衝陽上寸半,足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宛宛中,胃經火穴也。三分,禁灸。主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下重,瘛瘲,膝股胻腫轉筋,目眩,頭痛,癲疾,悲泣,霍亂,頭風,面目赤,眉攢疼不可忍等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