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聚英》~ 卷一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下 (9)

1. 十二原穴

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曰原。又曰。三焦者。水穀之道路。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故所至輒為原也。

白話文:

三焦貫穿所有陽經。因此有一個俞穴稱為「原」。另有說法認為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是原氣的使者。它負責運送三種氣息,分佈全身的五臟六腑。「原」是三焦的尊稱。因此,三焦所到之處都稱為「原」。

太淵(肺),大陵(心包),太衝(肝),太白(脾),太谿(腎),神門(心),陽池(三焦),京骨(膀胱),丘墟(膽),衝陽(胃),合谷(大腸),腕骨(小腸)

白話文:

太淵:肺經 大陵:心包經 太衝:肝經 太白:脾經 太谿:腎經 神門:心經 陽池:三焦經 京骨:膀胱經 丘墟:膽經 衝陽:胃經 合谷:大腸經 腕骨:小腸經

按。難經云。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王海藏曰。假令補肝經。於本經原穴補一針。(太衝穴是)如瀉肝經。於本經原穴亦瀉一針。余仿此。

白話文:

按:《難經》說:五臟六腑有病的,都要追溯其根源。王海藏說:假設要補肝經,就在肝經的源穴補一針。(太衝穴就是)如果要瀉肝經,在肝經的源穴也瀉一針。其他類推。

自太淵至神門皆為俞。自陽池至腕骨為原。海藏皆為十二原者。豈五臟無原。以俞為原。六腑有原。取原而不取俞耶。

白話文:

從太淵穴到神門穴都是俞穴。從陽池穴到腕骨都是原穴。這裡提到的海藏穴都是十二經脈的原穴。難道五臟沒有原穴嗎?因為俞穴可以作為原穴,六腑有原穴。那麼取原穴而不取俞穴嗎?

2. 五臟募穴

中府(肺之募),巨闕(心之募),章門(脾之募),期門(肝之募),中脘(胃之募)

白話文:

中府(肺的募穴),巨闕(心的募穴),章門(脾的募穴),期門(肝的募穴),中脘(胃的募穴)。

按難經云。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腹曰陰。募皆在腹。)東垣曰。凡治腹之募。皆為原氣不足。從陰引陽。勿誤也。又曰。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於胃之合。及諸脈之募者。必危。

白話文:

根據《難經》記載:陽氣的病變會影響到陰面。因此,治療陽氣的病變,要集中於腹部的陰面。(腹部稱為陰面,陽氣的病變都集中在腹部。)

朱震亨說:凡是治療腹部陽氣病變的,都是因為原氣不足,從陰分引補陽氣。不要弄錯了。

朱震亨還說:如果是六淫外邪侵襲人體,或者上熱下寒的病症,以及筋骨皮肉血脈方面的疾病,錯誤地治療了胃的交會點和各脈的陽氣病變,那一定會很危險。

3. 五臟俞穴

(俞猶委輸之輸。言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

白話文:

(俞就是委輸的輸的意思。意思是說經氣從這裡傳輸到那裡。)

肺俞(三椎下各開寸半),心俞(五椎下各開寸半),肝俞(九椎下各開寸半),脾俞(十一椎下各開寸半),腎俞(十四椎下各開寸半)

白話文:

肺俞(第三椎骨以下,左右各偏一寸半) 心俞(第五椎骨以下,左右各偏一寸半) 肝俞(第九椎骨以下,左右各偏一寸半) 脾俞(第十一椎骨以下,左右各偏一寸半) 腎俞(第十四椎骨以下,左右各偏一寸半)

按難經云。陰病行陽。(背為陽)故令俞在陽。(人之俞皆在背),東垣曰。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臟俞。是人之受天外風邪。亦有二說。中於陽則流於經。此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以故治風寒之邪。治其各臟之俞。

白話文:

根據《難經》記載:陰性的病症會影響陽性部位(背部為陽)。因此,陰性病症的俞穴位於陽性部位(人的俞穴都位於背部)。

東垣說:外來的風寒邪氣入侵人體,在人體的背部侵犯臟腑的俞穴。這是人體受到外來風寒邪氣的影響。關於風寒邪氣的侵入有兩種說法:

  1. 從陽部侵入,則會沿著經絡流動。這是由外寒引起的疾病,最終會轉為外熱。因此,治療風寒邪氣的方法是治療各臟腑的俞穴。

4. 八會穴

腑會中脘,臟會章門,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亶中

難經云。熱病在內者。取會之氣穴也。

白話文:

腑的會穴是中脘,臟的會穴是章門,筋的會穴是陽陵泉,髓的會穴是絕骨,血的會穴是膈俞,骨的會穴是大杼,脈的會穴是太淵,氣的會穴是膻中。

難經說,熱病在體內的,應取各系統的會穴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