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一上 (16)
卷一上 (16)
1. 足陽明胃經
皆灸之過也。
巨虛上廉(一名上巨虛),三里下三寸。舉足取之。足陽明胃合手陽明大腸。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甄權。隨年為壯。明堂。針八分。得氣即瀉。灸日七壯。下至三壯。主藏氣不足。偏風腳氣。腰腿手足不仁。腳脛痠痛。屈伸難。不能久立。風水膝腫。骨髓冷疼。大腸冷。
食不化。飧泄。勞瘵。夾臍腹脅痛。腸中切痛雷鳴。氣上衝胸。喘息不能行。不能久立。傷寒胃中熱。東垣曰。脾胃虛弱。濕痿。汗泄。妨食。三里、氣街出血。不愈。於上廉出血。
條口,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銅人。針五分。明堂。八分。灸三壯。主足麻木。風氣。足下熱。不能久立。足寒膝痛。脛寒濕痹。腳痛胻腫。轉筋。足緩不收。
巨虛下廉(一名下巨虛),上廉下三寸。蹲地舉足取之。足陽明胃與手太陽小腸合。銅人。針八分。灸三壯。素注。針三分。明堂。針六分。得氣即瀉。甲乙。灸日七七壯。主小腸氣不足。面無顏色。偏風腿痿。足不履地。熱風冷痹不遂。風濕痹。喉痹。腳氣不足、沉重。唇乾涎出不覺。
不得汗出。毛髮焦肉脫。傷寒胃中熱。不嗜食。泄膿血。胸脅小腹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小指次指之間熱痛暴驚狂。言語非常。女子乳癰。足跗不收。跟痛。
豐隆,外踝上八寸。下䯒外廉陷中。足陽明絡別走太陰。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下。七壯。主厥逆。大小便難。怠惰。腿膝酸。屈伸難。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風痰頭痛。風逆四肢腫。足清身寒濕。喉痹不能言。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見鬼。好笑。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癲狂。瀉之。虛則足不收。脛枯。補之。
解谿,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足陽明胃脈所行為經。火。胃虛補之。銅人。灸三壯。針五分。留三呼。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瘈驚。膝股胻腫。轉筋目眩。頭痛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赤目赤。眉攢疼不可忍。
衝陽,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三寸骨間動脈。足陽明胃脈所過為原。胃虛實皆拔之。素注。針三分。留十呼。素問。刺足跗上動脈。血出不止死。銅人。針五分。灸三壯。主偏風口眼喎。跗腫。齒齲。發寒熱。腹堅大。不嗜食。傷寒病振寒而欠。久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緩履不收。身前痛。
陷谷,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胃脈所注為俞。木。素注。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主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噫。腸鳴腹痛。熱病無度。汗不出。振寒瘧疾。東垣曰。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陰之滎俞內庭、陷谷深取之。
白話文:
這些都是因為灸療過度的緣故。
巨虛上廉(又名上巨虛),位於足三里穴下方三寸處。抬起腳來取穴。此穴是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的交會穴。銅人圖記載:灸三壯,針三分。甄權說:依據年齡來決定灸的壯數。明堂記載:針八分,得氣後立即瀉法。灸每日七壯,下至三壯。主治臟腑氣虛,半身不遂、腳氣病、腰腿手腳麻木不仁、腿腳痠痛、屈伸困難、不能久站、水腫膝蓋腫、骨髓冷痛、大腸虛寒。
食物不消化、腹瀉、勞損病、夾臍腹部及兩脅疼痛、腸中絞痛伴隨腸鳴、氣往上衝胸部、氣喘不能行走、不能久站、傷寒導致胃中熱。東垣說:脾胃虛弱,濕氣積聚導致肌肉痿軟、容易出汗、妨礙食慾,在足三里、氣街穴放血無效,則可在上廉穴放血。
條口,位於下廉穴上方一寸處。抬起腳取穴。銅人圖記載:針五分。明堂記載:針八分,灸三壯。主治腳部麻木、風邪入侵、腳底發熱、不能久站、腳冷膝蓋痛、小腿冰冷濕痺、腳痛腳踝腫、抽筋、腳無力無法收回。
巨虛下廉(又名下巨虛),位於上廉穴下方三寸處。蹲下抬起腳取穴。此穴是足陽明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銅人圖記載:針八分,灸三壯。素注記載:針三分。明堂記載:針六分,得氣後立即瀉法。甲乙經記載:灸每日七七壯。主治小腸氣虛、面色蒼白、半身不遂腿部萎軟、腳無法著地、熱邪風痺不遂、風濕痺痛、咽喉腫痛、腳氣虛弱、沉重感、嘴唇乾裂流口水而不知覺、無法發汗、頭髮焦枯肌肉脫落、傷寒導致胃中發熱、沒有食慾、腹瀉膿血、胸脅及小腹牽引睪丸疼痛、時常感覺困窘、耳前發熱,若寒氣極重,若只有肩膀特別熱,以及小指次指之間發熱疼痛、突然驚恐發狂、胡言亂語、女子乳房腫痛、腳背無法收縮、腳後跟疼痛。
豐隆,位於外踝上方八寸處,小腿骨外側邊緣的凹陷中。此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別走足太陰脾經。銅人圖記載:針三分,灸三壯。明堂記載:灸七壯。主治四肢冰冷、大小便困難、精神疲憊、腿膝痠軟、屈伸困難、胸痛如刺、腹部像刀割般疼痛、風痰頭痛、風邪逆行導致四肢腫脹、腳冰冷身體發冷且濕重、喉嚨腫痛說不出話、喜歡登高歌唱、脫掉衣服奔跑、看到鬼怪、喜歡傻笑。氣逆時則喉嚨腫痛突然失聲,屬於實證要瀉法;虛證則腳無力無法收縮、小腿乾枯,要用補法。
解谿,位於衝陽穴後一寸五分處,腳腕上的凹陷處。此穴位於足大指次指正上方、腳背凹陷處,是足陽明胃經所行之經穴,五行屬火。胃虛要補。銅人圖記載:灸三壯,針五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主治風邪導致面部浮腫、臉色發黑、厥逆之氣上衝、腹脹、大便下墜感、抽搐驚厥、膝蓋腿脛腫脹、轉筋、頭暈目眩、頭痛癲癇、煩躁悲傷哭泣、霍亂、頭風、面赤眼紅、眉頭緊鎖疼痛難忍。
衝陽,位於腳背上方五寸處,避開陷谷穴三寸,在骨頭間動脈搏動處。是足陽明胃經所經過的原穴,胃虛實都可在此穴治療。素注記載:針三分,留針十次呼吸時間。素問記載:刺腳背上的動脈,出血不止會導致死亡。銅人圖記載:針五分,灸三壯。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腳背腫脹、牙齒蛀牙、發冷發熱、腹部脹大、沒有食慾、傷寒病發抖而打哈欠、久病發狂、喜歡登高歌唱、脫掉衣服奔跑、腳無力無法行走、身體前側疼痛。
陷谷,位於腳大拇指次趾外側,本節骨頭後方的凹陷處,距離內庭穴二寸。此穴是足陽明胃經所注入的俞穴,五行屬木。素注記載:針五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灸三壯。主治面部浮腫及水腫病、喜歡打嗝、腸鳴腹痛、熱病不止、無法出汗、發抖的瘧疾。東垣說:氣在於手臂,需在足部取穴治療。先取血脈,後取足陽明、少陰之滎俞穴(內庭穴)、陷谷穴,深刺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