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聚英》~ 卷一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下 (9)

1. 十二原穴

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曰原。又曰。三焦者。水穀之道路。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故所至輒為原也。

太淵(肺),大陵(心包),太衝(肝),太白(脾),太谿(腎),神門(心),陽池(三焦),京骨(膀胱),丘墟(膽),衝陽(胃),合谷(大腸),腕骨(小腸)

按。難經云。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王海藏曰。假令補肝經。於本經原穴補一針。(太衝穴是)如瀉肝經。於本經原穴亦瀉一針。余仿此。

自太淵至神門皆為俞。自陽池至腕骨為原。海藏皆為十二原者。豈五臟無原。以俞為原。六腑有原。取原而不取俞耶。

白話文:

三焦經脈在身體的各個陽經運行,因此在每個陽經設置一個穴位稱為「原穴」。又說,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也是元氣分化出來的使者,主要負責通行三種氣(元氣、宗氣、營氣),經過五臟六腑。所謂的「原」,是三焦的尊稱,因此三焦所到的地方就稱為原穴。

十二原穴分別是:太淵穴(肺經)、大陵穴(心包經)、太衝穴(肝經)、太白穴(脾經)、太谿穴(腎經)、神門穴(心經)、陽池穴(三焦經)、京骨穴(膀胱經)、丘墟穴(膽經)、衝陽穴(胃經)、合谷穴(大腸經)、腕骨穴(小腸經)。

按照《難經》所說,五臟六腑有疾病時,都要選取它們的原穴來治療。王海藏說,例如要補肝經,就在肝經的原穴(太衝穴)補一針;如果要瀉肝經,也在肝經的原穴瀉一針,其他經脈的治療方法依此類推。

從太淵穴到神門穴都稱為俞穴,從陽池穴到腕骨穴稱為原穴。海藏把這十二個穴位都稱為原穴,難道五臟就沒有原穴,而把俞穴當作原穴嗎?六腑有原穴,就只選取原穴而不選取俞穴嗎?

2. 五臟募穴

中府(肺之募),巨闕(心之募),章門(脾之募),期門(肝之募),中脘(胃之募)

按難經云。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腹曰陰。募皆在腹。)東垣曰。凡治腹之募。皆為原氣不足。從陰引陽。勿誤也。又曰。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於胃之合。及諸脈之募者。必危。

白話文:

翻譯:

中府穴是肺的募穴,巨闕穴是心的募穴,章門穴是脾的募穴,期門穴是肝的募穴,中脘穴是胃的募穴。

根據《難經》所說,陽性的疾病會往陰的方向走,所以募穴才會在陰部(腹部被稱為陰,募穴都在腹部)。李東垣說,凡是治療腹部的募穴,都是因為體內原氣不足,要從陰引導陽,千萬不要搞錯了。他又說,如果外感六淫邪氣,或是上熱下寒,以及筋骨、皮膚肌肉、血脈等疾病,卻錯誤地選取胃的合穴,或是其他經脈的募穴來治療,那就會很危險。

3. 五臟俞穴

(俞猶委輸之輸。言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

肺俞(三椎下各開寸半),心俞(五椎下各開寸半),肝俞(九椎下各開寸半),脾俞(十一椎下各開寸半),腎俞(十四椎下各開寸半)

按難經云。陰病行陽。(背為陽)故令俞在陽。(人之俞皆在背),東垣曰。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臟俞。是人之受天外風邪。亦有二說。中於陽則流於經。此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以故治風寒之邪。治其各臟之俞。

白話文:

(俞穴的意思是像委託運輸的「輸」。意思是說經氣由此處輸送到其他地方。)

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一寸半的地方;心俞穴在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一寸半的地方;肝俞穴在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一寸半的地方;脾俞穴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一寸半的地方;腎俞穴在第十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一寸半的地方。

依照《難經》所說,陰經的病會影響到陽經(背部屬於陽),所以讓俞穴位在陽經(人的俞穴都在背部)。李東垣說,從外界來的風寒邪氣,會從中間侵入人體,而人背部的腑俞、臟俞,就是人體受到外界風邪的地方。關於風邪的侵入,也有兩種說法:如果風邪侵入陽經,就會流竄到經絡,這種病起初是外寒,最終會轉變成外熱。所以要治療風寒邪氣,就要治療它所侵犯的各個臟腑的俞穴。

4. 八會穴

腑會中脘,臟會章門,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亶中

難經云。熱病在內者。取會之氣穴也。

白話文:

翻譯:

臟腑的氣機匯聚於中脘穴,五臟的氣機匯聚於章門穴,筋的氣機匯聚於陽陵泉穴,骨髓的氣機匯聚於絕骨穴,血液的氣機匯聚於膈俞穴,骨骼的氣機匯聚於大杼穴,脈搏的氣機匯聚於太淵穴,氣的氣機匯聚於膻中穴。

《難經》說,熱病在體內時,要選取這些氣機匯聚的穴位來治療。

5. 五臟六腑井滎俞原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