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聚英》~ 卷一上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15)

1. 足陽明胃經

陰市(一名陰鼎),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銅人。針三分。禁灸。明堂。灸三壯。主腰腳如冷水。膝寒。痿痹不仁。不屈伸。卒寒疝。力痿少氣。小腹痛。脹滿。腳氣。腳以下伏兔上寒。消渴。

梁丘,膝上二寸兩筋間。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針五分。主膝腳腰痛。冷痹不仁。難跪。不可屈伸。足寒。大驚。乳腫痛。

犢鼻,膝臏下。䯒骨上。俠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素注。針六分。銅人。針三分。灸三壯。素問。刺犢鼻出液為跛。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腳氣。膝臏腫。膝臏腫潰者。不可治。不潰可治。若犢鼻堅硬。不便攻。先洗熨。微刺之愈。

三里,膝下三寸。䯒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兩筋肉分間。舉足取之。極重按之。則趺上動脈止矣。又云。犢鼻下三寸。足陽明胃脈所入為合。土。素注。刺一寸。留一呼。灸三壯。銅人。灸三壯。針五分。明堂。針八分。留十呼。瀉七吸。日灸七壯止百壯。素注。刺一寸。千金。

灸五百壯。少亦一二百壯。主胃中寒。心腹脹滿。腸鳴。臟氣虛憊。真氣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悶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氣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腸氣。水氣蠱毒。鬼擊。痃癖。四肢滿。膝䯒痠痛。目不明。產婦血暈。不省人事。秦承祖云。諸病皆治。華佗云。

主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千金翼云。主腹中寒。脹滿。腸中雷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腹痛。胸腹中瘀血。小腹脹皮腫。陰氣不足。小腹堅。傷寒熱不已。熱病汗不出。喜嘔口苦。壯熱。身反折。口噤鼓頷。腫痛不可回顧。顧而有所見。喜悲上下求之。

口噼。乳腫。喉痹不能言。胃氣不足。久泄利。食不化。脅下支滿。不能久立。膝痿寒熱。中消穀苦飢。腹熱身煩。狂言。乳癰。喜噫。惡聞食臭。狂歌妄笑。恐怒大罵。霍亂。遺失失氣。陽厥。悽悽惡寒。頭眩。小便不利。喜噦。腳氣。外臺秘要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

令人氣上衝目。東垣曰。飲食失節。及勞役形質。陰火乘於坤土之中。致穀氣、榮氣、清氣、胃氣、元氣不得上升。滋於六腑之陽氣。是五陽之氣。先絕於外。外者天也。下流入於坤土陰火之中。皆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後胃氣不行。勞役飲食不節。繼之則元氣乃傷。

當於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揚之。以伸元氣。又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又曰。氣逆霍亂者。取三里。氣下乃止。不下復治。又曰。胃病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噎不通。飲食不下。取三里以補之。脾胃虛弱。感濕成痿。汗大泄。妨食。

三里、氣街以三稜針出血。若汗不減不止者。於三里穴下三寸上廉出血。禁酒濕面。又曰。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於胃之合(三里)大危。又曰。有人年少氣弱。常於三里、氣海灸之。節次約五七十壯。至年老熱厥頭痛。雖大寒猶喜風寒。痛愈惡暖處及煙火。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

陰市穴(又名陰鼎),位於膝蓋上方三寸,伏兔穴下方凹陷處。讓人雙手合十跪拜,取穴。銅人針灸書上記載,針刺三分深,不可灸。明堂針灸書上記載,可以灸三壯。主要治療腰腿像泡在冷水中的感覺、膝蓋發冷、肢體麻木無力、無法彎曲伸展、突然發作的寒疝、氣力虛弱、小腹疼痛、脹滿、腳氣、腳踝以下到伏兔穴以上部位發冷、消渴症。

梁丘穴,位於膝蓋上方二寸,兩條筋之間。銅人針灸書上記載,可灸三壯,針刺三分深。明堂針灸書上記載,針刺五分深。主要治療膝蓋、腿、腰疼痛、寒冷麻木、難以跪下、無法彎曲伸展、腳部發冷、受到驚嚇、乳房腫痛。

犢鼻穴,位於膝蓋下方,膝蓋骨下方凹陷處,兩條大筋之間的凹陷處,形狀像牛鼻子,因此得名。素問記載,針刺六分深。銅人針灸書上記載,針刺三分深,可灸三壯。《素問》說,針刺犢鼻穴若有液體流出,會導致跛腳。主要治療膝蓋內部疼痛、麻木、難以跪下或站起、腳氣、膝蓋腫脹。若膝蓋腫脹潰爛,無法治癒;若未潰爛,則可治癒。若犢鼻穴堅硬,不宜直接攻治,應先清洗熱敷,稍微針刺便可痊癒。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邊緣,大筋內側凹陷處,兩條肌肉之間。抬起腳取穴,重壓時,腳背上的動脈會停止跳動。也有一說是犢鼻穴下方三寸。此穴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屬土。素問記載,針刺一寸深,留針一呼。可灸三壯。銅人針灸書上記載,可灸三壯,針刺五分深。明堂針灸書上記載,針刺八分深,留針十呼,瀉法為七吸。每天可灸七壯,最多一百壯。素問記載,針刺一寸深。《千金方》記載,灸五百壯,少則一兩百壯。主要治療胃寒、腹部脹滿、腸鳴、臟腑虛弱、元氣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中鬱悶、突然心痛、腹內有氣逆流向上衝、腰痛無法彎腰或後仰、小腸疝氣、水腫腹水、蠱毒、鬼擊、痃癖、四肢脹滿、膝蓋和腳踝痠痛、視力模糊、產婦因失血導致昏厥不省人事。秦承祖說,此穴能治療各種疾病。華佗說,此穴主要治療五勞虛損、七傷虛弱、胸中瘀血、乳癰。《千金翼方》說,此穴主要治療腹中寒冷、脹滿、腸中雷鳴、氣向上衝胸、呼吸困難無法久站、腹痛、胸腹部瘀血、小腹脹大皮膚腫脹、陰氣不足、小腹堅硬、傷寒發熱不退、熱病不出汗、喜嘔吐口苦、高熱、身體僵硬反弓、口噤鼓腮、腫痛無法回頭,回頭看見異樣會感到悲傷,情緒起伏大、嘴角抽動、乳房腫脹、咽喉腫痛不能說話、胃氣不足、久泄不止、消化不良、脅下脹滿、無法久站、膝蓋痿軟發冷發熱、消渴症容易飢餓、腹部發熱身體煩躁、胡言亂語、乳癰、喜打嗝、厭惡聞到食物的氣味、瘋狂歌唱亂笑、恐懼憤怒大罵、霍亂、大小便失禁、陽氣虛脫、怕冷發抖、頭暈、小便不暢、喜打嗝、腳氣。《外台秘要》說,人到三十歲以上,若不灸三里穴,會導致氣往上衝到眼睛。東垣說,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導致陰火在坤土中旺盛,使得穀氣、榮氣、清氣、胃氣、元氣無法上升,滋養六腑的陽氣。是五陽之氣先在體外耗竭(外指天),向下流入坤土陰火中,這些都是由於喜、怒、悲、憂、恐五種情緒傷害所導致,之後胃氣運行不暢。勞累過度、飲食不節制,接著會傷及元氣。應當在胃的合穴三里穴中推揉使之向上升發,以伸張元氣。又說,氣在腸胃者,應當取足太陰經、陽明經的穴位,若氣不下降,則取三里穴。又說,氣逆導致霍亂者,取三里穴,氣下降便停止,若未停止,則繼續治療。又說,胃病患者,胃脘處心痛,向上支撐兩脅,胸膈阻塞不通,飲食難以下嚥,應當取三里穴來補養。脾胃虛弱,感受濕邪導致肢體痿軟,大量出汗,妨礙食慾,應當在三里穴、氣街穴用三稜針放血。若出汗不止,則在三里穴下方三寸上廉放血。禁忌飲酒和吃濕麵。又說,六淫客邪,以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膚、血脈的疾病,錯誤地取胃的合穴(三里穴),會非常危險。又說,有人年少體弱,經常在三里、氣海穴艾灸,每次約五七十壯,到年老時,熱厥頭痛,即使在大寒時節仍喜吹風受寒,疼痛緩解,卻厭惡溫暖和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