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聚英》~ 卷一上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14)

1. 足陽明胃經

梁門,承滿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銅人。針二分。灸五壯。主脅下積氣。食飲不思。大腸滑泄。完穀不化。

關門,梁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銅人。針八分。灸五壯。主善滿積氣。腸鳴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氣走。俠臍急痛。身腫。痰瘧振寒。遺溺。

太乙,關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銅人。灸五壯。針八分。主心煩。癲狂吐舌。

滑肉門,太乙下一寸。下俠臍下一寸至天樞。去中行各三寸。銅人。灸五壯。針八分。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天樞(一名長谿,一名谷門),去肓俞半寸。俠臍中兩傍各二寸陷中。大腸之募。銅人。灸五壯。濟生拔萃。灸百壯。針五分。留十呼。千金云。魂魄之舍。不可針。素注。針五分。留七呼。主奔豚。泄瀉。脹疝。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腫腹脹腸鳴。上氣衝胸。不能久立。

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衝心。煩滿嘔吐。霍亂。冬月感寒泄利。瘧寒熱。狂言。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婦人女子癥瘕。血結成塊。漏下赤白。月事不時。

外陵,天樞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素注一寸半。銅人。灸五壯。針三分。素注。針八分。主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

大巨,外陵下一寸。天樞下二寸。素注一寸。去中行各二寸。素注作一寸半。銅人。針五分。灸五壯。素注。針八分。主小腹脹滿。煩渴。小便難。㿉疝。偏枯。四肢不收。驚悸不眠。水道,大巨下二寸。素注三寸。去中行各二寸。銅人。灸五壯。針三分半。素注。針二分半。

主肩背痠疼。三焦、膀胱、腎中熱氣。婦人小腹脹滿。痛引陰中。月水至。則腰背痛。胞中瘕。子門寒。大小便不通。

歸來,水道下二寸。素注三寸。去中行各二寸。銅人。灸五壯。針五分。素注。針八分。主奔豚。卵上入腹。引莖中痛。婦人血臟積冷。

氣衝(一名氣街),歸來下。素注。腹下俠臍相去四寸。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衝脈所起。銅人。灸七壯。禁針。素問。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僕。明堂。針三分。留七呼。氣至即瀉。灸三壯。主腹滿不得正臥。㿗疝。大腸中熱。身熱腹痛。大氣石水。陰痿莖痛。

兩丸騫痛。小腹奔豚。腹有逆氣上攻心。腹脹滿。上搶心。痛不得息。腰痛不得俯仰。淫濼。傷寒胃中熱。婦人無子。小腹痛。月水不利。妊娠子上衝心。產難。包衣不出。東垣曰。脾胃虛弱。感濕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氣街以三稜針出血。又曰。吐血多不愈。以三稜針於氣街出血立愈。

髀關,膝上伏兔後交分中。銅人。針六分。灸三壯。主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痿痹。股內筋絡急。不屈伸。小腹引喉痛。

伏兔,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一云。膝蓋上七寸。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狀。因以此名。此事難知。定癰疽死地分有九。伏兔居一。劉宗厚曰。脈絡所會也。主膝冷不得溫。風勞痹逆。狂邪。手攣縮。身癮疹。腹脹少氣。頭重腳氣。婦人八部諸疾。

白話文:

梁門穴:在承滿穴下一寸的位置,距離身體中線各三寸。針刺二分深,艾灸五壯。主要治療脅肋下積聚的氣滯、食慾不振、大便滑瀉、消化不良。

關門穴:在梁門穴下一寸的位置,距離身體中線各三寸。針刺八分深,艾灸五壯。主要治療腹脹積氣、腸鳴、突然腹痛、腹瀉、不想吃東西、腹內氣亂竄、靠近肚臍的部位急痛、全身水腫、痰瘧發冷、尿失禁。

太乙穴:在關門穴下一寸的位置,距離身體中線各三寸。艾灸五壯,針刺八分深。主要治療心煩、癲狂、吐舌。

滑肉門穴:在太乙穴下一寸的位置,下接肚臍下一寸至天樞穴,距離身體中線各三寸。艾灸五壯,針刺八分深。主要治療癲狂、嘔吐、吐血、重舌(舌根腫脹)、舌頭僵硬。

天樞穴(又名長谿穴、谷門穴):在肓俞穴旁開半寸的位置,在肚臍兩側各二寸的凹陷處。是大腸的募穴。艾灸五壯,據《濟生拔萃》記載可灸一百壯。針刺五分深,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千金方》說,天樞穴是魂魄的住所,不可針刺。《素問》記載,針刺五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主要治療奔豚氣(腹部氣向上衝逆)、腹瀉、脹氣、疝氣、赤白痢(血痢、白痢)不止、食不下嚥、水腫腹脹、腸鳴、氣上衝胸、不能久站。

天樞穴還能治療長久的寒氣積聚、繞肚臍的劇痛、時常向上衝擊心臟、煩悶嘔吐、霍亂、冬天感寒引起的腹瀉、瘧疾發冷發熱、胡言亂語、傷寒喝水過多、腹脹氣喘、婦女的癥瘕(腹部腫塊)、血瘀結塊、白帶赤帶、月經不調。

外陵穴:在天樞穴下一寸的位置,距離身體中線各二寸。《素問》記載為一寸半。艾灸五壯,針刺三分深。《素問》記載針刺八分深。主要治療腹痛、心下有懸空感、牽引肚臍疼痛。

大巨穴:在外陵穴下一寸的位置,在天樞穴下二寸的位置。《素問》記載為一寸,距離身體中線各二寸。《素問》記載為一寸半。針刺五分深,艾灸五壯。《素問》記載針刺八分深。主要治療小腹脹滿、口渴、小便困難、疝氣、半身不遂、四肢無力、心悸失眠。

水道穴:在大巨穴下二寸的位置。《素問》記載為三寸,距離身體中線各二寸。艾灸五壯,針刺三分半深。《素問》記載針刺二分半深。

水道穴主要治療肩背酸痛、三焦、膀胱、腎中有熱氣、婦女小腹脹滿、疼痛牽引陰部、月經來潮時腰背痛、子宮腫塊、子宮寒冷、大小便不暢。

歸來穴:在水道穴下二寸的位置。《素問》記載為三寸,距離身體中線各二寸。艾灸五壯,針刺五分深。《素問》記載針刺八分深。主要治療奔豚氣、睾丸上入腹腔、牽引陰莖疼痛、婦女血寒積聚。

氣衝穴(又名氣街穴):在歸來穴下。《素問》記載,腹部下側,距離肚臍兩側各四寸,在鼠蹊上一寸,動脈搏動處。是衝脈起始的地方。艾灸七壯,禁止針刺。《素問》說,如果刺中氣街的脈搏,不出血,會形成腫塊。《明堂》記載,針刺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氣至即瀉。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腹脹不能平躺、疝氣、大腸有熱、身體發熱腹痛、腹水、陰莖萎軟疼痛。

氣衝穴還能治療兩側睾丸疼痛、小腹奔豚、腹中氣向上衝擊心臟、腹脹滿、上搶心臟、痛得不能呼吸、腰痛不能彎腰仰頭、淫亂、傷寒胃中有熱、婦女不孕、小腹疼痛、月經不暢、妊娠胎兒上衝心臟、難產、胎盤不下。《東垣》說,脾胃虛弱,感受濕邪會形成痿軟,大量出汗、妨礙進食,用三稜針在足三里穴、氣街穴放血。《東垣》還說,吐血不止,用三稜針在氣街穴放血立即見效。

髀關穴:在膝蓋上方伏兔穴的後方交界處。針刺六分深,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腰痛、腿腳麻木、膝蓋冰冷麻木、痿軟麻痹、大腿內側筋絡緊張、不能彎曲伸直、小腹牽引到喉嚨疼痛。

伏兔穴:在膝蓋上方六寸處,肌肉隆起的地方。採用正跪坐的姿勢取穴。還有一種說法,在膝蓋上方七寸,用左右各三個手指按壓,上方有肌肉像兔子一樣隆起,因此得名。此穴難以準確定位。古代認為是癰疽(毒瘡)的死地有九個,伏兔穴是其中之一。劉宗厚認為,伏兔穴是脈絡會聚的地方。主要治療膝蓋冰冷不溫、風勞痹痛、精神狂亂、手攣縮、身體出現皮疹、腹脹少氣、頭重腳輕、婦女各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