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六 (29)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9)

1. 足太陽膀胱經考正穴法

◎氣海俞:

十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針三分,灸五壯。

主腰痛痔漏。

◎大腸俞:

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脊強不得俯仰,腰痛,腹中氣脹,繞臍切痛,多食身瘦,腸鳴,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不化,小腹絞痛。

東垣云:『中燥治在大腸俞。』

◎關元俞:

十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主風勞腰痛,泄痢,虛脹,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

◎小腸俞:

十八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膀胱、三焦津液少,大、小腸寒熱,小便赤不利,淋瀝遺溺,小腹脹滿,㽲痛,泄利膿血。五色赤痢下重,腫痛。腳腫。五痔,頭痛,虛乏消渴,口乾不可忍,婦人帶下。

◎膀胱俞:

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明堂》灸七壯。

主風勞脊急強。小便赤黃,遺溺,陰生瘡。少氣,脛寒拘急,不得屈伸,腹滿,大便難,泄利腹痛,腳膝無力,女子瘕聚。

◎中膂俞(一名脊內俞):

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俠脊伸起肉,伏而取之。《銅人》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明堂》云:『腰痛俠脊裡痛,上下按之應者,從項至此穴痛,皆宜灸。』

主腎虛消渴,腰脊強不得俯仰,腸冷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腹脹脅痛。

◎白環俞:

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一云:『挺伏地,端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素注》針五分,得氣則先瀉,瀉訖多補之,不宜灸。《明堂》云灸三壯。

主手足不仁,腰脊痛,疝痛,大小便不利,腰髖疼,腳膝不遂,溫瘧,腰脊冷痛,不得久臥,勞損虛風,腰背不便,筋攣臂縮,虛熱閉塞。

◎上髎:

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俠脊陷中。足太陽、少陽之絡。《銅人》針三分,灸七壯。

主大小便不利,嘔逆,膝冷痛,鼻衄,寒熱瘧,陰挺出,婦人白瀝,絕嗣。

大理趙卿患偏風,不能起跪,甄權針上髎、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即能起跪。

八髎總治腰痛。

◎次髎:

第二空俠脊陷中。《銅人》針三分,灸七壯。

主小便赤淋,腰痛不得轉搖,急引陰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心下堅脹,疝氣下墜,足清氣痛,腸鳴注瀉,偏風,婦人赤白帶下。

◎中髎:

三空俠脊陷中。足厥陰、少陽所結之會。《銅人》針二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大小便不利,腹脹下利,五勞七傷六極,大便難,小便淋瀝,飧泄,婦人絕子帶下,月事不調。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考正穴法

氣海俞:

在第十五節脊椎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

主治腰痛、痔瘡。

大腸俞:

在第十六節脊椎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五分處,需俯身取穴。《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次呼吸,灸三壯。

主治脊柱強直,不能彎腰或仰頭,腰痛,腹部脹氣,繞臍劇痛,食慾旺盛但體瘦,腸鳴,大小便不利,腹瀉消化不良,小腹絞痛。

東垣先生說:「治療腸燥症,應取大腸俞穴。」

關元俞:

在第十七節脊椎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五分處,需俯身取穴。

主治風寒勞損引起的腰痛,泄瀉,虛脹,小便困難,婦女腫塊等各種疾病。

小腸俞:

在第十八節脊椎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五分處,需俯身取穴。《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次呼吸,灸三壯。

主治膀胱、三焦津液不足,大腸小腸寒熱,小便短赤不利,尿頻尿急尿失禁,小腹脹滿疼痛,泄瀉帶膿血,赤白痢疾,下肢腫痛,痔瘡,頭痛,消渴症(糖尿病),口乾難忍,婦女帶下。

膀胱俞:

在第十九節脊椎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五分處,需俯身取穴。《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次呼吸,灸三壯。《明堂經》記載:灸七壯。

主治風寒勞損引起的脊柱強直,小便短赤黃,尿失禁,陰部生瘡,氣短,小腿寒冷拘緊,不能屈伸,腹部脹滿,大便困難,腹瀉腹痛,腿膝無力,婦女腫塊。

中膂俞(一名脊內俞):

在第二十節脊椎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五分處,在脊柱旁隆起的肌肉上,需俯身取穴。《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十次呼吸,灸三壯。《明堂經》記載:「腰痛且痛感沿脊柱上下傳播,按壓此穴有反應,或從頸項到此穴都疼痛,都應該灸治。」

主治腎虛引起的消渴症,腰脊強直不能彎腰或仰頭,腸道虛寒引起的赤白痢疾,疝氣,無汗,腹部脹滿脅肋疼痛。

白環俞:

在第二十一節脊椎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五分處,需俯身取穴。另有一種取穴方法:「挺直身體伏地,端正身體,雙手重疊支撐額頭,緩慢呼吸,使皮膚放鬆後再取穴。」《素問注》記載:針刺深度五分,得氣後先瀉後補,不宜灸。《明堂經》記載:灸三壯。

主治四肢麻木,腰脊疼痛,疝氣,大小便不利,腰髖疼痛,腿膝活動不利,瘧疾,腰脊寒冷疼痛,不能久臥,勞損引起的虛風,腰背不適,筋攣臂縮,虛熱閉塞。

上髎:

在第一節骶椎下方一寸,位於骶骨與脊柱之間的凹陷處。是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

主治大小便不利,嘔吐,膝蓋寒冷疼痛,鼻出血,寒熱瘧疾,陰道膨出,婦女白帶,不孕。

大理趙卿患偏頭痛,不能起立和跪下,甄權醫生針刺上髎、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等穴位,趙卿便能起立和跪下了。

八髎穴總體主治腰痛。

次髎:

在第二節骶椎與脊柱之間的凹陷處。《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

主治小便赤澀淋痛,腰痛不能轉動,陰部疼痛難忍,腰以下至足部麻木,背部皮膚寒冷,小便短赤,心窩部堅硬脹滿,疝氣下墜,足部清冷疼痛,腸鳴腹瀉,偏頭痛,婦女赤白帶下。

中髎:

在第三節骶椎與脊柱之間的凹陷處。是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二分,留針十次呼吸,灸三壯。

主治大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腹瀉,五勞七傷,大便困難,小便淋瀝,消化不良腹瀉,婦女不孕,帶下,月經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