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六 (28)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8)

1. 足太陽膀胱經考正穴法

主心痛,周痺,吐食,翻胃,骨蒸,四肢怠惰,嗜臥,痃癖,咳逆,嘔吐,膈胃寒痰,食飲不下,熱病汗不出,身重常溫。不能食,食則心痛,身痛腫脹,脅腹滿,自汗盜汗。

◎肝俞:

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經曰:『東風傷於春,病在肝。』《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明堂》灸七壯。《素問》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欠。

主多怒,黃疸,鼻酸,熱病後目暗淚出,目眩,氣短咳血,目上視,咳逆,口乾,寒疝,筋寒,熱痙,筋急相引,轉筋入腹將死。

《千金》云:『咳引兩脅急痛不得息,轉側難,撅肋下與脊相引而反折,目戴上,目眩循眉頭,驚狂,鼽衄,起則目䀮䀮,生白翳,咳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氣,熱病瘥後,食五辛目暗,肝中風,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目連額上色微青。積聚痞痛。』

◎膽俞:

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針三分。《下經》灸五壯。《素問》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主頭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腫脹,口苦舌乾,咽痛乾嘔吐,骨蒸勞熱食不下,目黃。

按《資生經》所載,崔知悌平取四花穴,上二穴是膈俞,下二穴是膽俞,四穴主血,故取此以治勞瘵。後世誤以四花為斜取,非也。

◎脾俞:

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灸五壯。《素問》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主腹脹,引胸背痛,多食身瘦,痃癖積聚,脅下滿,泄利,痰瘧寒熱,水腫氣脹引脊痛,黃疸,善欠,不嗜食。

◎胃俞:

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隨年為壯。《明堂》灸三壯。《下經》灸七壯。

主霍亂,胃寒,腹脹而鳴,翻胃嘔吐,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脅支滿,脊痛筋攣,小兒羸瘦,不生肌膚。

東垣曰:『中濕者,治在胃俞。』

◎三焦俞:

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針三分,灸五壯。

主臟腑積聚,脹滿羸瘦,不能飲食,傷寒頭痛,飲食吐逆,肩背急,腰脊強不得俯仰,水穀不化,泄注下利,腹脹腸鳴,目眩頭痛。

◎腎俞:

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前與臍平,正坐取之。《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以年為壯。《明堂》灸三壯。《素問》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

主虛勞羸瘦,耳聾腎虛,水臟久冷,心腹滿脹急,兩脅滿引小腹急痛,脹熱,小便淋,目視䀮䀮,少氣,溺血,小便濁,出精夢泄,腎中風,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勞七傷,虛憊,腳膝拘急,腰寒如冰,頭重身熱,振慄,食多羸瘦,面黃黑,腸鳴,膝中四肢淫濼,洞泄食不化,身腫如水,女人積冷氣成勞,乘經交接羸瘦,寒熱往來。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考正穴法

此經主要治療心痛、周身痺痛、嘔吐食物、胃部翻騰、骨蒸勞熱、四肢無力嗜睡、痃癖(腹部腫塊)、咳嗽逆氣、嘔吐、膈胃寒痰、飲食不下、熱病無汗、身體沉重發熱等症狀。也治療食慾不振、進食則心痛、身體疼痛腫脹、脅肋腹部脹滿、自汗盜汗等。

肝俞:

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1.5寸處,患者正坐取穴。古籍記載:「東風傷於春,病在肝。」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呼,灸三壯;另有記載灸七壯。古籍亦記載刺中肝俞會致死。

主要治療:容易發怒、黃疸、鼻塞酸痛、熱病後視力模糊流淚、頭暈目眩、氣短咳血、眼向上看、咳嗽逆氣、口乾舌燥、寒疝(腹部冷痛)、筋脈寒冷、熱性痙攣、筋脈拘緊牽引、轉筋入腹危及生命等症狀。古籍另載:咳嗽牽引兩脅疼痛難以呼吸、翻身困難、肋骨下方與脊柱相連處疼痛牽引並反折、眼瞼下垂、頭暈目眩伴眉痛、驚狂、鼻出血、起床時眼前模糊、生白翳(眼白混濁)、咳嗽牽引胸痛、寒疝小腹痛、吐血氣短、熱病痊癒後食用辛辣食物導致視力模糊、肝風中風、只能踞坐不能低頭、兩眼周圍連同額頭顏色微微發青、腹部脹痛積聚等。

膽俞:

位於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1.5寸處,患者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呼,灸三壯;另有記載針刺三分,灸五壯。古籍亦記載刺中膽俞會致死。

主要治療:頭痛、寒戰無汗、腋下腫脹、口苦舌乾、咽喉疼痛、乾嘔吐、骨蒸勞熱食慾不振、黃疸等症狀。古籍記載崔知悌平刺四花穴(膈俞、膽俞),主治血虛勞傷,後世誤以為斜刺,實非如此。

脾俞:

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1.5寸處,患者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另有記載灸五壯。古籍亦記載刺中脾俞會致死。

主要治療:腹部脹滿、牽引胸背疼痛、飲食過多而消瘦、痃癖積聚、脅肋下脹滿、腹瀉、痰飲瘧疾寒熱、水腫氣脹牽引脊柱疼痛、黃疸、容易打呵欠、食慾不振等症狀。

胃俞:

位於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1.5寸處,患者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的壯數隨年齡而定;另有記載灸三壯或七壯。

主要治療:霍亂、胃寒、腹部脹滿鳴響、胃部翻騰嘔吐、食慾不振、飲食過多而消瘦、視力模糊、腹痛、胸脅部脹滿、脊柱疼痛筋脈拘攣、小兒消瘦、皮膚發育不良等症狀。 古籍記載:治療濕邪在胃者,應取胃俞穴。

三焦俞:

位於第十三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1.5寸處,患者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呼,灸三壯;另有記載針刺三分,灸五壯。

主要治療:臟腑積聚、脹滿消瘦、不能飲食、傷寒頭痛、飲食嘔逆、肩背部肌肉緊繃、腰脊僵硬不能俯仰、水穀不化、泄瀉、腹部脹滿腸鳴、頭暈頭痛等症狀。

腎俞:

位於第十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1.5寸處,與肚臍平齊,患者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的壯數隨年齡而定;另有記載灸三壯。古籍亦記載刺中腎俞會致死。

主要治療:虛勞消瘦、耳聾腎虛、水腫久冷、心腹脹滿急迫、兩脅脹滿牽引小腹疼痛、身體脹熱、小便淋漓、視力模糊、氣短、尿血、小便混濁、遺精夢遺、腎風中風、只能踞坐腰痛、消渴(糖尿病)、五勞七傷、身體虛弱、腳膝拘緊、腰部寒冷如冰、頭重身熱、寒戰、飲食過多而消瘦、面容發黃發黑、腸鳴、膝關節及四肢疼痛潮濕、腹瀉食物不消化、身體腫脹如水、婦女積寒氣導致勞傷、經期性交導致消瘦、寒熱往來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