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續刻 (2)

回本書目錄

續刻 (2)

1. 陰陽清濁

(次血絡論之後)

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別之奈何。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氣血諸海○本經俱言陽清陰濁。

白話文:

吃進去的穀物是混濁的,而呼吸進去的空氣是清淨的。清淨的氣沉降於陰,混濁的氣沉降於陽。混濁而清淨的氣上升到咽喉,清淨而混濁的氣則下降。清濁之氣相互交纏,被稱為亂氣。陰為清,陽為濁。濁中帶清,清中帶濁。怎麼區分彼此呢?氣的最基本區分是:清淨的氣上升,沉降於肺;混濁的氣下降,運行於胃。胃的清氣上升至嘴巴,肺的濁氣沉降至經脈,並積聚於氣血諸海。

此言陰清陽濁。以臟陰而腑陽。臟清而腑濁也)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竅(耳目口鼻)其濁者下行諸經。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陰氣清淨,陽氣渾濁。臟屬陰,腑屬陽。臟器清淨,腑器渾濁。手太陽經獨自承受陽氣的渾濁。手太陰經獨自承受陰氣的清淨。清氣向上運行,到達空竅(耳、目、口、鼻)。濁氣向下運行,流注到各條經脈。諸陰經都清淨,足太陰經獨自承受濁氣。

2. 本藏

(次五變篇之後)

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

白話文:

人的血、氣、精神,是維持生命和維持生命週期的基礎。經脈是運行血氣,調節陰陽平衡,滋養筋骨,使關節靈活。衛氣可以溫暖身體,滋養肌肉,充實皮膚,潤澤腠理,調節開合。精神意志可以控制精神,收斂魂魄,適應寒熱,調節喜怒。因此,血和則經脈暢通,營運陰陽,筋骨強健,關節靈活。

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俱受於天也。

白話文:

衛氣調和,肌肉就會舒展放鬆,大便通暢。皮膚潤澤柔軟,毛孔緊密。志向和情緒和諧,精神就會專一正直。魂魄不分散,不會產生後悔和憤怒,五臟就不會受到邪氣的侵襲。寒溫適中,六腑就能消化食物。風寒痹症不會發作,經絡通暢,肢體關節就能得到安寧。這就是人的正常狀態。五臟,是藏貯精神、血氣、魂魄的地方。六腑,是消化水穀、運行津液的地方。這是人與生俱來的天賦。

3. 五色

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

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常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

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白話文:

鼻子叫明堂,眉間叫闕,臉頰叫庭,臉側叫蕃,耳門叫蔽。

風是百病的根源,厥逆是寒濕的開始,經常出現在眉間。薄薄的汗液代表風,濁濁的汗液代表痹,在地上的汗液代表厥。這是常見的狀況。

兩頰出現紅色的斑點,如拇指大小,即使病症輕微,最終也必然會猝死。臉頰出現黑色的斑點,如拇指大小,必然會在沒有病症的情況下猝死。

4. 水脹

(次逆順篇之後)

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侯也(五癃津液篇云。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入膀胱則下焦脹。

白話文:

水一開始積聚的症狀是:眼窩上部輕微隆起,就像剛睡醒的樣子。頸動脈搏動,時常咳嗽,陰部和小腿浮腫,腹部也開始增大。水積已經形成,用手按壓腹部,腹部隨手而起伏,好像裡麪包裹著水,這是水積的症狀。(《五癃津液篇》中說: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能化解,水穀並行於腸胃之中,在迴腸分離,停留在下焦,不能進入膀胱,因此下焦脹起。

水溢則為水脹)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病在氣分)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鼓脹者。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以腹筋起為別。)腸覃者。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繫。

白話文:

水溢則為水脹:皮膚浮腫,按壓時不堅硬,腹部腫大,全身浮腫,皮膚增厚,按壓腹部感覺空虛不充實(病在氣分),腹部顏色不變。這就是水腫的症狀。

鼓脹者:腹部腫脹,全身都腫大,腫脹程度與皮膚浮腫相同,膚色蒼黃,腹肌隆起。這就是鼓脹的症狀。(以腹肌隆起作為區別。)

腸覃者: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運轉,因此有所繫結。

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內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越歲也)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病在腸外。故無妨於月事)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

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衃音丕。疑敗之血也)

白話文:

偏於體內而附著。由於惡氣的產生,疾病開始生發。最小的時候,像雞蛋那麼大。逐漸地增大,到了完全形成時,就像懷孕的樣子。時間久了,會超過一年。按壓它,覺得很硬;推動它,它會移動。月經仍然按時來潮(由於病在腸外,所以不妨礙月經)。石瘕生長在子宮中,寒氣客留於子宮口,子宮口閉塞,氣機不通暢,應當排出的惡血沒有排出,積聚而停留下來,日積月累地增大,形狀就像懷孕的樣子。

5. 五味

(次五禁篇之後)

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澀結不舒)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音拋。溲脬。)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綣。不分。約。束也)陰者(陰器)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

白話文:

酸味之氣進入胃中,其性質收斂澀結,導致上焦和中焦氣機升降出入不利,鬱結於胃中。若胃中和溫,則酸味之氣可順利下降至膀胱。膀胱的尿囊本質柔弱,且壁膜較薄,受到酸味之氣的刺激後,就會收縮痙攣,導致尿道閉塞不通,出現排尿困難的症狀。陰器是經筋匯聚的部位,因此酸味之氣進入胃中後,也會循經絡而走筋脈。鹹味之氣進入胃中,其性質上行,可通達中焦。

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血矣,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薑韭之氣熏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透心若空也)辛與氣俱行。

白話文:

把思想的重點放在脈搏上,血就會順著脈搏運行。血與鹹味互相滋生,凝固後,胃液會流入其中。胃液流入其中就會被耗盡。胃液耗盡,咽喉乾焦。所以舌根幹燥,容易口渴。血脈是中焦的通路。所以鹹味進入身體會運行到血中,辛味進入胃中。辛味的氣運行在上焦。上焦接受氣,並且供給全身陽氣。生薑和大蒜的氣味燻蒸它。營衛之氣不能按時接受氣味,在心下貯留時間長了,所以感到空洞。辛味與氣一起運行。

故辛入而與汗俱出。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入而復去)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苦通於骨其氣復從口齒而出)甘入於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谷留於胃中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悗心。

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

白話文:

所以辛味入胃則會與汗液一起排出。苦味入胃,五穀之氣都不能勝過苦味。苦味入到下脘,三焦的通道全都閉塞不通,所以會導致嘔吐。(苦味入胃後又排出)齒是骨骼的終點,所以苦味入胃後就會走骨。(苦味通達於骨,其氣又從口齒排出。)甘味入胃,甘味之氣弱小,不能上升到上焦,便與穀物停留在胃中,讓人感到柔潤。胃柔潤了就會緩和,緩和了就會生蟲。生蟲了就會讓人感到心煩意亂。

6. 百病始生

(次五音五味篇之後)

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則傷腎。

白話文:

憂愁思慮會傷害心臟,嚴重的寒冷會損傷肺部。憤怒會傷害肝臟。酒後進行房事或在出汗後被風吹會傷害脾臟。過度用力或者在房事後出汗會傷害腎臟。

7. 邪客篇

(首節)

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道也)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剽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

白話文:

五穀食物進入胃中,經過消化後,糟粕和津液、宗氣分道揚鑣,流向不同的部位。宗氣積聚在胸中,通過喉嚨,貫通心脈,使呼吸得以進行。營氣則分泌津液,注入脈中,化為血液,流向四肢末梢,內養五臟六腑,以適應時刻的變化。衛氣則把粗悍的氣質疾速排出,先行流向四肢、肌肉、皮膚之間,不停地運行。白天行於陽面,晚上行於陰面。

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受傷之謂)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補其不足。(取照海)瀉其有餘。(取申脈)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

白話文:

常經由少陰之分間。運行於五臟六腑。如今寒邪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只能保護身體的外部,循行於陽經而不能入於陰經。行於陽經則陽氣旺盛,陽氣旺盛則導致陽蹺脈受損,無法入於陰經。陰虛所致故而目不能閉。補充其不足的陰份(選用照海穴),瀉掉多餘的陽份(選用申脈穴),調和虛實,以通暢經脈,驅除邪氣。喝下一劑半夏湯,陰陽已通暢。

其臥立至(取流水五升。揚之萬逼。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知為度○秫米。糯小米也。甘黏微涼。能養營補陰。半夏辛溫。能和胃散邪。除腹脹目不得瞑。故並用之。古量一升。合今之三合二勺)故其病新發者。

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白話文:

他躺著站著都容易發作的病(取五升的水。揚起它幾萬次。水沸騰後,放入一升的糯米。再放入五合的半夏。慢慢煮到濃縮成一升半。去掉渣滓。每天喝一小杯。每天三次。逐漸增加服用量,直到症狀消失為止。糯米是小而黏糊、微涼的米。它能滋養陰液、補益陰精。半夏辛溫,能和胃散邪。消除腹脹、眼睛不能閉合的症狀。所以把這兩種藥物一起使用。古時候的一升,相當於現在的三合二勺。)所以當這種疾病發作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