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回本書目錄

1. 續刻

2. 靈樞經文(補遺)

3. 邪氣臟腑病形

(首節)

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陽受風氣)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陰受濕氣)諸陽之會,皆在於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即三陽之經),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

夫臂胻,其陰皮薄,其肉淖(音鬧)澤,故俱受於風,獨傷於陰(臂胻內廉曰陰,手足三陰之所行也),故邪入於陰經,則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腑。(如心之及,小腸此邪中三陰,亦有表症也)

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肺合皮毛而畏寒。)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形寒傷外,飲寒傷內)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有所擊僕,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此言邪中五臟)

白話文:

(第一段)

身體上半部生病,是受到風邪侵襲的緣故。(陽氣容易感受風邪)身體下半部生病,是受到濕邪侵襲的緣故。(陰氣容易感受濕邪)所有陽經匯集的地方,都在人的面部。當人身體虛弱、剛用完力氣、或飲食後出汗,導致皮膚毛孔打開時,邪氣容易侵入。如果邪氣侵入面部,會向下影響陽明經;侵入頸部,會向下影響太陽經;侵入臉頰,會向下影響少陽經。如果邪氣侵入胸部、背部、兩側脅肋,也都是侵入三陽經脈。邪氣侵入陰部,通常會從手臂或小腿開始。

手臂和小腿,它們的陰面皮膚薄,肌肉柔軟濕潤,所以容易受到風邪侵襲,特別容易傷害到陰經。(手臂和小腿內側稱為陰,是手足三陰經脈所經過的地方)所以邪氣進入陰經,陰經的臟氣強盛,邪氣侵入後無法停留,因此會轉而侵入與陰經相連的腑。所以邪氣侵入陽經,會停留在經脈中;侵入陰經,會轉入腑。(例如心臟的疾病,會影響到小腸。這類邪氣侵入三陰經的疾病,也會有表症出現)

憂愁、恐懼會傷害心臟,身體受寒、飲用寒冷飲品會傷害肺臟。(肺臟與皮膚毛髮相連,並且畏懼寒冷。)因為這兩種寒冷相互影響,內外都受到損傷,所以會導致氣逆而上。(身體受寒是傷害外表,飲用寒冷飲品是傷害內在)因為跌倒、摔傷導致瘀血滯留在體內,或因為大怒,導致氣往上衝而無法下降,積聚在脅肋下方會傷害肝臟。因為受到擊打、摔倒,或酒醉後行房事,出汗時又吹到風,會傷害脾臟。因為用力舉重,或行房事過度,出汗後又洗澡,會傷害腎臟。(以上說明邪氣侵入五臟的情況)

4. 本神

(次官針篇之後)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初(一作故)生之來謂之精。(精者□□生水。地六成之是也)兩精相搏謂之神。(搏。交結也)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魂為陽。魄為陰)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憶。思念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專在於是曰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圖謀以成此志曰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思有所慕者曰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疑慮生而處得其善者曰。智)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怵恐。惕驚也。流淫。謂流泄淫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悲哀甚則胞絡絕。故致失生。竭者。絕之漸)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神不能持而流蕩)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怒則氣逆。故昏迷惶惑而亂也)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神為恐懼而散失)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膕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悗。音瞞。悶也。)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馬注作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精明失則。邪妄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怒。本肝志。而亦傷腎者。肝腎為子母。氣相通也)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此亦言心腎受傷也)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調經論。形有餘。涇溲不利。同此)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氣促聲粗)胸盈仰息(脹滿也)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白話文:

(接續在官針篇之後)

天賦予我們的本性是「德」,大地賦予我們的本質是「氣」。德向下流動,氣相對較弱,於是產生了生命。初生之時,這個生命的來源被稱為「精」(精,是指具有生成水液的物質,是大地的六種要素所成就的)。兩個精氣相互結合就產生了「神」(搏,是交合連結的意思)。隨著神往來活動的是「魂」。伴隨精氣出入的是「魄」(魂屬陽,魄屬陰)。用來承擔事物的是「心」。心中有所記憶稱之為「意」(憶,是思念的意思;心有所向卻還未確定的狀態稱為意)。意念所專注的稱為「志」(專注於某件事就是志)。因為志向而產生變化的是「思」(圖謀以達成志向就是思)。因為思慮而產生遠大嚮往的稱作「慮」(思想有所嚮往就是慮)。因為深思熟慮而處理事物就稱為「智」(懷疑與顧慮,最後能妥善處理事情就是智)。

因此,經常恐懼、驚慌、思慮過度就會損傷「神」。神受損就會恐懼不安,精神流失而難以停止(怵是恐懼,惕是驚慌;流淫,指精神流失)。因為悲傷哀痛而觸動內心,就會導致精氣枯竭、喪失生命(悲傷過度會導致胞絡斷絕,因此導致死亡;枯竭是逐漸斷絕的過程)。喜樂過度會使神氣散漫而不收斂(神氣無法控制而流散)。憂愁煩惱會導致氣機閉塞而不運行。盛怒會使人迷惑錯亂而無法自我控制(發怒會使氣機上逆,因此會昏迷惶恐而混亂)。恐懼會使神氣盪散而無法收回(神氣因為恐懼而散失)。

心如果經常恐懼、驚慌、思慮,就會損傷「神」。神受損就會恐懼而失常,肌肉萎縮脫落,毛髮枯槁、臉色蒼白,在冬天就會死亡。脾如果經常憂愁煩惱而無法解脫,就會損傷「意」。意受損就會神情恍惚、四肢無力,毛髮枯槁、臉色蒼白,在春天就會死亡(悗,音同瞞,是悶悶不樂的意思)。肝如果因為悲哀過度而觸動內心,就會損傷「魂」。魂受損就會精神錯亂(註解寫作「忘」),神情不振。神情不振就不會端正(精神昏昧就會邪妄不正)。這時,人就會出現陰部萎縮、筋脈攣縮、兩脅肋骨無法抬起,毛髮枯槁、臉色蒼白,在秋天就會死亡。肺如果喜樂過度、沒有節制,就會損傷「魄」。魄受損就會狂亂。狂亂的人會精神錯亂、意識不清,皮膚焦乾、毛髮枯槁、臉色蒼白,在夏天就會死亡。腎如果盛怒而無法停止,就會損傷「志」。志受損就會健忘,經常忘記之前說過的話,腰背無法彎曲伸展,毛髮枯槁、臉色蒼白,在季夏就會死亡(怒,本是肝的情志,但也會傷腎,是因為肝腎為母子關係,氣是相通的)。

如果一直處於恐懼之中而無法解脫,就會損傷「精」。精受損就會骨骼酸痛、痿軟無力,精液會不自覺地流出(這也是指心腎受到損傷)。因此,五臟都是儲藏精氣的器官,不可以損傷,如果損傷就會失去防禦能力而導致陰氣虛弱。陰氣虛弱就會沒有力氣,沒有力氣就會死亡。

肝臟儲藏血液,血液是魂的居所。肝氣虛弱就會容易感到恐懼,肝氣過盛就會容易發怒。脾臟儲藏營氣,營氣是意的居所。脾氣虛弱就會四肢無力,五臟不安穩。脾氣過盛就會腹脹、小便不利(跟《調經論》中「形體有餘而小便不利」的情況相同)。心臟儲藏血脈,血脈是神的居所。心氣虛弱就會容易感到悲傷,心氣過盛就會不停地笑。肺臟儲藏氣,氣是魄的居所。肺氣虛弱就會鼻塞不通、呼吸短促,肺氣過盛就會喘氣粗重、胸部脹滿、需要抬頭呼吸(氣促聲粗)。腎臟儲藏精,精是志的居所。腎氣虛弱就會手腳冰冷,腎氣過盛就會脹滿。

5. 營衛生會

(次脈度篇之後)

營出於中焦。(胃之中脘)衛出於下焦(臍下一寸陰交為下焦)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膻中之分)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太陰矣,中焦亦。並胃中。

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貲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下焦者。別迴腸。(大腸)注於膀胱面滲入焉。故水穀者。

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其濁氣下行為二便。清氣升於上中二焦為衛氣)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白話文:

(接續上次談論脈度之後)

營氣出自於中焦(也就是胃的中脘部位),衛氣出自於下焦(肚臍下方一寸的陰交穴為下焦)。上焦的氣出自於胃的上口,向上經過咽喉,穿過橫膈膜,散佈在胸腔之中(膻中穴的區域)。向上走到腋下,沿著手太陰經的路線運行,再回到手陽明經,向上到舌頭,向下到足陽明經。營氣常常與衛氣一同運行,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度,繞行一週。所以運行五十度後,會再回到手太陰經,這時就好像與營氣再次相會。中焦的情況也類似,也是在胃中。

從上焦出來之後,這裡所接受的氣,能夠將食物殘渣中的精華物質提取出來,並將其轉化為津液。然後這些精華物質向上注入肺脈,再轉化成血液,來供給全身的生命活動。身體的養分都依賴於此,因此只有營氣能夠在經絡中運行,所以稱作營氣。營氣和衛氣都是精氣,而血是神氣。因此,血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上是同一類。所以,失去血液的人不會流汗,流汗過多的人也會失去血液。下焦的作用是,分辨迴腸(也就是大腸)中的物質,將其注入膀胱,然後滲透排出。因此,水穀食物常常停留在胃中,形成食物殘渣,然後一起進入大腸,構成下焦,再滲透排出,並將剩餘的汁液分出來,沿著下焦滲入膀胱(其中的濁氣向下變成大小便,清氣則向上升到上焦和中焦,變成衛氣)。上焦就像霧一樣,中焦就像水泡,下焦就像水溝一樣。

6. 脹論

(次五亂篇之後)

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夫脹者。皆屬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名曰脹。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馬注脹不在於營氣。惟衛氣逆行。並脈循分肉。始為脈脹而成膚脹)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病近一次瀉之。

病遠三次瀉之。疾急也)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此言五臟脹形)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

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六腑脹形。)

白話文:

脹論

(接續在《次五亂篇》之後)

脈象呈現粗大、堅硬又滯澀的,就是脹。所謂的脹,都是因為發生在臟腑之外的病邪所導致。它排除臟腑而積聚在胸脅之間,使皮膚膨脹,所以稱為「脹」。營氣在脈中運行,而衛氣逆行就會導致脈脹。衛氣並行於脈絡,循行於肌肉之間,則會造成膚脹(馬注認為脹不是營氣的問題,而是因為衛氣逆行,並行於脈絡,循行於肌肉之間,才會有脈脹進而發展成膚脹)。治療時,針刺足三里穴,使其洩瀉。病位近的,洩瀉一次;病位遠的,洩瀉三次。無論虛證實證,治療的重點都在於快速地洩瀉。(病位近的,瀉一次;病位遠的,瀉三次,表示病情緊急)。

心臟脹滿的人,會煩躁不安,呼吸短促,臥床難以安穩。肺臟脹滿的人,會感覺虛弱脹滿,並且有喘咳的症狀。肝臟脹滿的人,會感到脅肋下脹滿疼痛,並牽引至小腹。脾臟脹滿的人,容易打嗝,四肢煩躁,身體沉重得難以承受衣服的重量,臥床也難以安穩。腎臟脹滿的人,會感到腹部脹滿並牽引至背部,腰部和髖部隱隱作痛(以上描述五臟脹的症狀)。

胃脹的人,會感到腹部脹滿,胃脘疼痛,鼻中聞到焦臭味,影響食慾,大便困難。大腸脹的人,腸鳴聲響亮,並伴隨疼痛。冬天又受到寒邪侵襲,則會發生食物不消化而腹瀉。小腸脹的人,會感到小腹脹滿疼痛,並牽引至腰部。膀胱脹的人,會感到小腹脹滿,並有小便不利的症狀。三焦脹的人,氣積聚在皮膚之中,輕微脹起但不堅硬。膽脹的人,脅肋下會脹痛,口中發苦,且經常嘆息(以上描述六腑脹的症狀)。

7. 五癃津液別

五穀之精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別干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白話文:

五穀(各種食物)的精華,融合在一起成為像膏狀的東西。這些精華會滲入骨頭的空隙中,滋養腦髓,然後往下流到陰股部位。如果身體的陰陽不調和,就會導致這些精華液過多而下流到陰部。如果髓液減少又往下流失,過度流失就會造成虛損,因此會感到腰背疼痛、小腿痠軟。當身體陰陽之氣的通道不暢通,全身的氣血運行就像被阻塞一樣,三焦的功能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津液無法正常轉化。這時,水穀(飲食)會積聚在腸胃中,並且在迴腸處分離,無法進入膀胱,而停留在下焦部位,就會導致下腹部脹滿。若水分過多溢出,就會形成水腫。以上說明的是津液在體內五個不同部位分化運行的順暢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