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續刻 (3)
續刻 (3)
1. 大惑論
(次九針論之後)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屬腎)筋之精為黑眼。(屬肝)血之精為絡。(屬心)其窠氣之精為白眼。(屬肺)肌肉之精為約束。(屬脾)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
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斜同)其精。(睛同)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岐。視岐見兩物。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精神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
卒然相感。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于于下。(陽衰)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精氣並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谷消故善飢。胃氣逆上則胃脘寒(不能運行。則其中脘當寒)故不嗜食也(此言所以善飢而不嗜食也)
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
白話文:
(接續在《九針論》之後)
人體五臟六腑的精華之氣,都會向上注入眼睛,成為眼睛的精華。眼睛的結構,眼眶是眼睛的窩,骨頭的精華形成瞳孔(屬於腎臟),筋的精華形成黑眼珠(屬於肝臟),血的精華形成眼中的脈絡(屬於心臟),眼眶氣的精華形成白眼珠(屬於肺臟),肌肉的精華則負責約束眼球的活動(屬於脾臟)。這些精華包裹著筋骨、血液、氣的精華,並與經脈連接成系統,向上連接到大腦,從後頸部出來。所以當邪氣侵入後頸時,如果正好遇到身體虛弱,邪氣就會深入體內。
邪氣會順著眼部的脈絡進入大腦,一旦進入大腦,大腦就會產生不正常的轉動。大腦轉動就會牽引眼部脈絡產生痙攣,眼部脈絡痙攣就會導致頭暈眼花,眼睛也跟著轉動。如果邪氣侵犯的精華部分不同,精華之氣就會散亂。精華之氣散亂,就會出現視力模糊,看到重影。眼睛是受心臟支配的,心臟是精神的居所。所以當精神混亂時,就不會正常運轉,突然看到不尋常的景象。這是因為精神和魂魄無法協調,所以稱為「惑」。當心中有所喜愛,神有所厭惡時,
突然之間相互影響,就會導致精氣紊亂,視力出現偏差,所以產生迷惑。神志一時迷失,會恢復正常;神志嚴重迷失,就稱為「惑亂」。
當上身的氣不足,下身的氣有餘,腸胃充實而心肺虛弱時,虛弱就會導致營氣和衛氣停留在下半身(陽氣衰弱),時間長了,這些氣無法按時向上運行,所以容易健忘。
精氣聚集在脾臟,熱氣停留在胃部。胃熱就會消化食物,食物消化得快就容易感到飢餓。胃氣向上逆行,則胃脘會感到寒冷(不能正常運行,所以中脘會感到寒冷),因此會不想吃東西(這說明了為什麼容易飢餓又不想吃東西的原因)。
衛氣無法進入陰經,總是停留在陽經,停留在陽經則陽氣過盛。陽氣過盛,陽蹺脈就會充滿,無法進入陰經,就會導致陰氣虛弱,所以眼睛無法閉合。衛氣停留在陰經,無法運行到陽經,停留在陰經則陰氣過盛。陰氣過盛,陰蹺脈就會充滿,無法進入陽經,就會導致陽氣虛弱,所以眼睛閉合。
衛氣在白天通常運行在陽經,夜晚運行在陰經。所以當陽氣耗盡時就會睡覺,陰氣耗盡時就會醒來。因此,如果腸胃較大,衛氣運行停留的時間就長。皮膚濕潤,肌肉鬆弛,氣機運行遲緩,衛氣停留在陰經的時間就長,氣的精華不足,就容易想睡覺,所以容易貪睡。如果腸胃較小,皮膚光滑而鬆弛,肌肉間的氣機運行順暢,衛氣停留在陽經的時間就長,所以睡眠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