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六 (11)
卷四百十六 (11)
1.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二十四穴
三陽絡二穴,在臂上大交脈(明堂云。肘前五寸外廉陷中)。支溝上一寸。禁針。灸七壯。明堂經云。五壯。銅人經云。治嗜臥。身體不欲動搖。耳卒聾。齒齲。暴啞不能言。
天井二穴,土也。在肘外大骨後肘上(明堂作後)。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取之。甄權云。曲肘後一寸。叉手按膝頭取之兩筋骨罅。針三分。灸三壯。忌同。明堂云。五壯。素問注。刺一寸。千金云。肘後兩筋間。明堂經云。主肘痛引肩不可屈伸。頸項及肩背痛。臂痿不仁。驚悸悲傷。癇病羊鳴吐舌也。銅人經云。手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治心胸痛。咳嗽上氣。唾膿。不嗜食。驚悸瘛瘲。風痹。臂肘痛。捉物不得。慎如常法。西方子云。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悲傷不樂。悲愁恍惚。瘧食時發心痛。主癲疾。驚掣羊癇戾頸。肩肉髍木。
四瀆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灸三壯。針六分。留七呼。銅人經云。治暴氣耳聾。齒齲痛。西方子云。主呼吸短氣。咽中如息肉狀。
清冷淵二穴,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三壯。針三分。西方子云。一名清冷泉。在肘後三寸。又名青靈。主濡從肩不舉。不能帶衣。頭痛振寒。目黃脅痛。
消濼二穴,在肩下臂外腋斜肘分下行。針一分。灸二壯。明堂云。在肩下臂外腋斜肘分下行。針六分。灸三壯。素問注云。肩下臂外關腋。銅人經云。治寒熱風痹。項痛肩急。西方子云。主頭痛項如拔。不可左右顧。頸有大氣。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二十四穴
三陽絡(二穴) 位於手臂上,大交脈(明堂經記載的位置)附近,肘外側前方五寸處,凹陷之中,支溝穴上方一寸。禁針,灸七壯(明堂經記載灸五壯,銅人經記載此穴能治療嗜睡、身體不想動、突然耳聾、牙痛、突然失聲)。
天井(二穴) 位於肘外側大骨後方,肘上約一寸,兩筋之間的凹陷處,屈肘取穴。 (甄權記載:屈肘後一寸,叉手按膝頭取穴,位於兩筋骨縫隙間)。針刺三分,灸三壯(明堂經記載灸五壯,素問注記載刺一寸,千金要方記載位於肘後兩筋之間)。忌同時針刺左右兩穴。此穴主治肘部疼痛牽連肩部,導致不能屈伸;頸項、肩背疼痛;手臂麻痺無知覺;驚悸悲傷;癲癇,伴有羊叫一樣的聲音,吐舌頭。(銅人經記載:為手少陽經脈的入穴,合穴,治療心胸疼痛、咳嗽氣喘、吐膿、厭食、驚悸、抽搐、風濕痹痛、肘臂疼痛、拿物無力,應謹慎操作,如同一般針灸方法。西方子記載:主治大風病,患者渾身疼痛卻說不出哪裡痛,悲傷不快樂,悲愁恍惚,瘧疾發作時心痛,主治癲癇,驚厥,羊癇,頸項強直,肩部肌肉僵硬。)
四瀆(二穴) 位於肘外側前方五寸處凹陷之中。灸三壯,針刺六分,留針七呼(銅人經記載此穴治療突然發作的氣喘、耳聾、牙痛;西方子記載此穴主治呼吸短促,咽喉有如息肉狀異物感)。
清冷淵(二穴) 位於肘上二寸處,伸直肘部舉起手臂取穴。(灸三壯,針刺三分,西方子記載:又名清冷泉,位於肘後三寸,又名青靈,主治手臂濕痺,肩膀不能抬舉,不能穿衣,頭痛,畏寒,眼睛黃染,脅肋疼痛)。
消濼(二穴) 位於肩下,手臂外側,腋下斜下方,肘部分支線下方。針刺一分,灸二壯(明堂經記載:針刺六分,灸三壯;素問注記載:位於肩下,手臂外側,腋下關元穴附近;銅人經記載此穴治療寒熱、風濕痹痛、頸項疼痛、肩膀僵硬;西方子記載:主治頭痛,頸項僵硬,不能左右轉頭,頸部有氣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