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六 (12)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六 (12)

1. 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二穴

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灸三壯。針三分。留六呼。千金云。足大指聚毛中。銅人經云。足厥陰脈之所出也。為井。治卒疝。小便數遺溺。陰頭中痛。心痛汗出。陰跳上入腹。陰偏大。腹臍中痛。悒悒不樂。病左取右。右取左。腹脹腫滿。少腹痛。中熱喜寐。屍蹶狀如死。及婦人血崩不止。西方子云。一名大訓。主目不欲視。太息。五淋不得尿。噦噫。

行間二穴,火也。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灸三壯。針六分。留十呼。銅人經云。足厥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溺難。又白濁寒疝。少腹腫。咳逆嘔血。腰痛不可俯仰。腹中脹。心痛。面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息。口喎。四肢逆冷。嗌乾煩渴。瞑不欲視。目中淚出。太息癲疾。短氣不閉。西方子云。主莖中痛。胸背痛。心悲不樂數欠。及主婦人月事不利。見赤白而有身反敗。陰寒振寒溲白。尿難痛。

太衝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陷中。令附見診太衝脈。可訣男子病死生。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明堂云。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骨罅間陷中。灸五壯。素問注云。在足大指間本節後二寸。動脈應手。刺腰痛。又云。在大指本節後內間二寸。明堂經云。主卒疝小腹痛。小便不利。如淋狀。及月水不通。銅人經云。足厥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腰引少腹痛。小便不利。狀如淋。㿉疝。小腹腫。溏泄遺溺。陰痛。面目蒼色。胸脅支滿。足寒大便難。嘔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兒卒疝。嘔逆。發寒。嗌乾。肘腫內踝前痛。淫濼䯒酸。腋下腫。馬刀瘍瘻唇腫。西方子云。主善渴喉中鳴不得尿。陰上痛。溏泄。泄血面陳黑。

中封二穴,金也。在足踝前一寸。仰足取之陷中。伸足乃得之。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素問注云。內踝前一寸半。甲乙經云。一寸。又云。內踝前一寸斜行小脈。一名懸泉。銅人經云。足厥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痎瘧。色蒼蒼振寒。少腹腫。食怏怏繞臍痛。足逆冷不嗜食。身體不仁。寒疝相引腰中痛。或身微熱。西方子云。主小腹痛振寒。溲白。尿難痛。嗌乾善渴。身黃有微熱。少氣身重濕。內踝前痛。膝腫瘈厥身體不仁。痛疝癃暴痛。痿厥咽偏腫。不可以咽。

蠡溝二穴,在足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又云交儀在內踝上五寸陷者中。恐即蠡溝穴。但別出蠡溝。故不同曉。蠡溝亦名交儀)。銅人經云。足厥陰絡。治卒疝少腹腫。時少腹暴痛。小便不利如癃閉。數噫恐悸。少氣不足。腹中痛。悒悒不樂。咽中悶如有息肉壯。背拘急不可俯仰。西方子云。主女子赤白淫下。時多時少。腹暴刺痛。明堂云。治卒疝小腹痛。及婦人漏下赤白。月水不調。臍下積氣如卵石。足寒脛酸。屈伸難也。又云。灸七壯。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二穴

大敦穴二穴,屬木。位於腳大拇趾末端,距離指甲根部如同韭菜葉的寬度,以及三個毛髮叢生的位置之間。可艾灸三壯(即三次艾灸),針刺三分(約0.3公分),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千金方》說,在腳大拇指毛髮叢生的位置。《銅人經》說,是足厥陰脈氣所出的地方,屬於井穴。主治突然發生的疝氣、小便頻繁失禁、陰莖頭疼痛、心痛出汗、陰部抽動上竄入腹部、陰部一側腫大、腹部肚臍周圍疼痛、心情憂鬱不樂、病在左邊就針右邊,病在右邊就針左邊、腹部脹滿腫大、小腹疼痛、身體發熱嗜睡、昏厥像死了一樣,以及婦女血崩不止。《西方子》說,又名大訓,主治眼睛不想看東西、嘆氣、五種淋症導致小便困難、打嗝。

行間穴二穴,屬火。位於腳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間,能摸到動脈跳動的凹陷處。可艾灸三壯,針刺六分(約0.6公分),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銅人經》說,是足厥陰脈氣所流經的地方,屬於滎穴。主治小便困難,以及白濁、寒疝、小腹腫脹、咳嗽氣逆嘔血、腰痛不能彎腰或仰頭、腹中脹氣、心痛、面色蒼白像死了一樣、整天呼吸困難、口歪斜、四肢冰冷、咽喉乾燥煩渴、眼睛閉合不想看東西、眼睛流淚、嘆氣、癲癇、氣短呼吸不暢。《西方子》說,主治陰莖疼痛、胸背疼痛、心情悲傷不樂、頻頻打哈欠,以及主治婦女月經不調、出現赤白帶下卻反而懷孕失敗、陰部發冷顫抖、小便白色、小便困難疼痛。

太衝穴二穴,屬土。位於腳大拇趾本節後方二寸(或一寸半)的凹陷處,用手觸摸可感覺到太衝脈的跳動,可以藉此判斷男子的生死。針刺三分,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可艾灸三壯。《明堂經》說,在腳大拇趾本節後方二寸的骨縫間凹陷處,可艾灸五壯。《素問注》說,在腳大拇趾本節後方二寸,可觸摸到動脈跳動的地方,針刺可治腰痛,又說,在大拇趾本節後方內側二寸。《明堂經》說,主治突然發生的疝氣、小腹疼痛、小便不利,像淋病一樣,以及月經不通。《銅人經》說,是足厥陰脈氣所注入的地方,屬於腧穴。主治腰痛牽引至小腹疼痛、小便不利像淋病一樣、疝氣、小腹腫脹、腹瀉、遺尿、陰部疼痛、面色蒼白、胸脅脹滿、腳部冰冷大便困難、嘔血、婦女漏血不止、小兒突然疝氣、嘔吐、發冷、咽喉乾燥、手肘腫脹、腳踝內側前方疼痛、腿部酸痛無力、腋下腫脹、瘰癧、嘴唇腫脹。《西方子》說,主治口渴、喉嚨發出聲音不能小便、陰部上方疼痛、腹瀉、大便出血、面色發黑。

中封穴二穴,屬金。位於腳踝前方一寸的凹陷處,腳背向上時取穴,伸直腳才能找到。針刺四分(約0.4公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艾灸三壯。《素問注》說,在內踝前方一寸半。《甲乙經》說,在一寸,又說,在內踝前方一寸斜向行走的小脈,又名懸泉。《銅人經》說,是足厥陰脈氣所經過的地方,屬於經穴。主治瘧疾、面色蒼白顫抖、小腹腫脹、食慾不佳、肚臍周圍疼痛、腳部冰冷不喜歡飲食、身體麻木、寒疝牽引腰痛,或者身體微熱。《西方子》說,主治小腹疼痛顫抖、小便白色、小便困難疼痛、咽喉乾燥口渴、身體發黃微熱、氣短身體沉重濕氣重、腳踝內側前方疼痛、膝蓋腫脹、手腳抽搐身體麻木、疝痛、小便不通、突然疼痛、痿症、咽喉腫脹不能吞嚥。

蠡溝穴二穴,位於腳內踝上方五寸,與少陽經相交。針刺二分(約0.2公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可艾灸三壯。(又說交儀穴在內踝上方五寸的凹陷處,可能就是蠡溝穴,但由於另外標出蠡溝,所以有些不同,蠡溝又名交儀)。《銅人經》說,是足厥陰絡脈,主治突然發生的疝氣、小腹腫脹、時而小腹突然疼痛、小便不利像小便不通一樣、頻頻嘆氣恐懼心悸、氣短不足、腹痛、心情憂鬱不樂、咽喉悶塞像有息肉一樣、背部僵硬不能彎腰仰頭。《西方子》說,主治婦女赤白帶下,時多時少、腹部突然刺痛。《明堂經》說,主治突然發生的疝氣小腹疼痛,以及婦女漏下赤白、月經不調、肚臍下積氣像雞蛋石頭一樣、腳部冰冷小腿酸痛、彎曲伸直困難。又說,可艾灸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