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六 (13)
卷四百十六 (13)
1. 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二穴
中都二穴,一名中郄。在內踝上七寸。䯒骨中與少陰相直。針三分。灸五壯。銅人經云。治腸澼㿉疝。少腹痛。婦人崩中。因產惡露不絕。西方子云。治足下熱。脛寒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
膝關二穴,在犢鼻下二寸陷中。針四分。灸五壯(犢鼻在足陽明)。治風痹膝內痛。引臏不可屈伸。咽中痛(銅人經)。
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取之。又云。正膝屈內外兩筋間宛宛中。又在膝曲橫紋頭。針六分。灸三壯。銅人經云。足厥陰脈之所入也。為合。治女子血瘕。按之如湯浸股內。少腹腫陰梃出。丈夫㿉疝。陰股痛。小便難。腹脅支滿。癃閉少氣泄利。四肢不舉。實即身熱目眩痛。汗不出目䀮䀮。膝痛筋攣。不可屈伸。發狂衄血喘呼。少腹痛引喉咽。及治風勞失精。身體極痛。泄水下利膿血。陰腫䯒痛。針入六分。留十呼。
陰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足厥陰別走。治腰尻引少腹痛。遺溺不禁。針六分。灸三壯。明堂云。七壯。主腰痛連小腹腫。小便不利。月水不調。
五里二穴,在氣衝下三寸。陰股內動脈。灸五壯。針六分。治腸中滿。熱閉不得溺(氣衝在腹部第三行。陰廉穴氣衝同)。西方子云。主嗜臥。四肢不得動搖。王氏云。五里有二里。其一。在手陽明肘上三寸。其一在此當為足五里也。
陰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中。灸三壯。針八分。留七呼。銅人經云。治婦人絕產。若未經生產者。灸即有子。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二穴
中都穴: 位於內踝上七寸,腓骨中與少陰經直線相對處。針刺三份,灸五壯。可治療腸絞痛、疝氣、少腹痛、婦女崩中、產後惡露不絕、足部下肢熱、脛部寒冷難以久站、濕痹致行動不便。
膝關穴: 位於犢鼻穴下二寸的凹陷處。針刺四分,灸五壯。可治療風濕痹痛、膝內側疼痛、膝蓋不能屈伸、咽喉疼痛。
曲泉穴: 位於膝內側股骨下緣,大筋上、小筋下凹陷處,屈膝取穴。亦可在膝關節內外側兩筋之間凹陷處,或膝蓋橫紋的起始點取穴。針刺六分,灸三壯。為足厥陰肝經的起始穴位,可治療婦女血塊、大腿內側按壓如浸在熱水中般、少腹腫脹陰莖勃起、男性疝氣、陰部疼痛、小便困難、腹部脅肋脹滿、尿閉、少氣、腹瀉、四肢無力、實證伴隨身熱、目眩、頭痛、汗不出、目赤腫痛、膝痛、筋攣、不能屈伸、發狂、鼻出血、呼吸困難、少腹痛牽引至咽喉、風勞導致遺精、全身劇痛、腹瀉排出膿血、陰部腫脹疼痛。針刺六分,留針十個呼吸時間。
陰包穴: 位於膝蓋骨上方四寸,大腿內側兩筋之間。可治療腰痛牽引至少腹、尿失禁。針刺六分,灸三壯或七壯。可治療腰痛連及少腹腫脹、小便不利、月經不調。
五里穴: 位於氣衝穴下三寸,大腿內側動脈處。灸五壯,針刺六分。可治療腸脹滿、熱閉尿閉、嗜睡、四肢不能活動。
陰廉穴: 位於恥骨聯合下緣,氣衝穴下二寸,動脈處。灸三壯,針刺八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可治療婦女絕經不孕,若未生育者,灸此穴可促進受孕。
2. 足少陽膽經左右三十穴
竅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灸三壯。針一分。銅人經云。足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轉筋。癰疽。頭痛心煩。喉痹舌強口乾。肘不可舉。卒聾不聞人語。王氏云。竅陰有二。其一在此。其一在側頭部。此當為足竅陰也。
俠谿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灸三壯。針三分。明堂云。臨泣去俠谿一寸半。銅人經云。足少陽脈之所流也。為滎。治胸脅支滿。寒熱汗不出。目外眥赤。目眩煩額腫。耳聾胸中痛。不可轉側。痛無常處。西方子云。主目系急。目上插。背痛逆寒泣出。目癢頷痛。引耳嘈嘈無所聞。瘧足痛。腋下腫。馬刀瘻。婦人小腹堅痛。月水不通。乳腫潰。胸中寒如風狀。頭眩兩頰痛。明堂經云。主耳鳴聾。
地五會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針一分。不可灸。灸使人羸瘦。不出三年卒。銅人經云。治傷內唾血。足外皮膚不澤。乳腫。針三分。
臨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一寸半。灸三壯。針二分。明堂經云。主胸膈滿悶。腋下腫。善自齧頰。並瘧病。日西發者。銅人經云。足少陽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胸中滿。缺盆中及腋下腫。馬刀瘍瘻。天牖中腫。淫濼䯒酸。目眩枕骨合顱痛。灑淅振寒。婦人月事不利。季脅支滿。乳癰心痛。周痹痛無常處。厥逆氣喘不能行。西方子云。主枕骨頷厭懸足痛。大風目痛。髀中痛不得行。足外使痛。身痹灑淅振寒。及小兒驚癇反視。王氏云。偃伏第三行。既有臨泣穴矣。此亦有臨泣穴。蓋足臨泣也。
丘墟二穴,在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灸三壯。針五分。留七呼。銅人經云。足少陽脈之所過也。為原。治胸脅滿痛不得息。久瘧振寒。腋下腫。痿厥坐不能起。髀樞中痛。目生翳膜。腿䯒酸轉筋。卒疝少腹堅。寒熱頸腫。西方子云。主瘧振寒。腕不收。目不明。明堂經云。主胸脅痛。善太息。胸滿膨膨然。足脛偏細。
懸鐘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一名宛宛中。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千金云。一名絕骨(外踝上三寸。又云四寸)。明堂經云。主心腹脹滿。胃中熱。不嗜食。膝胻連脛痛。筋攣急。足收履坐不能起。銅人經云。足三陽之大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西方子云。主五淋。濕痹流腫。筋急瘛瘲脛痛。小兒腹滿不能食飲。四肢不舉。風勞身重。明堂經云。主腹滿。中焦客熱不嗜食。並腿胯連膝脛痹麻屈伸難也。
陽輔二穴,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灸三壯。針五分。留七呼。千金云。外踝上䯒輔骨前。銅人經云。足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膚腫。筋攣。諸節盡痛。痛無常處。腋下腫瘻。馬刀喉痹。膝䯒酸。風痹不仁。西方子云。主腰痛不可以顧。腰痛如錘居中。腫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諸節寒熱脅痛。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左右三十穴
竅陰穴 (左右共二穴),屬性為金。位置在腳小趾第二個腳趾的末端,距離指甲邊緣像韭菜葉寬度的地方。可以用艾草灸三壯,針刺一分深。《銅人經》說,這裡是足少陽經脈的起始點,屬井穴。主治脅肋疼痛、咳嗽氣逆呼吸困難、手腳煩熱、不出汗、抽筋、癰疽、頭痛心煩、喉嚨腫痛、舌頭僵硬口乾、手臂抬不起來、突然耳聾聽不到人說話。《王氏》說,竅陰穴有兩個,一個在這裡,另一個在頭部側面,這裡應該是腳的竅陰穴。
俠谿穴 (左右共二穴),屬性為水。位置在腳小趾第二個腳趾的趾縫間,本節骨頭前方的凹陷處。可以用艾草灸三壯,針刺三分深。《明堂經》說,臨泣穴在俠谿穴外一寸半。《銅人經》說,這裡是足少陽經脈的流注處,屬滎穴。主治胸脅脹滿、寒熱、不出汗、眼外角發紅、眼睛眩暈、額頭腫脹、耳聾、胸中疼痛、不能轉身、痛處不固定。《西方子》說,主治眼部肌肉緊張、眼睛向上吊、背痛、發冷、流淚、眼睛癢、下巴痛、牽引至耳朵嗡嗡作響聽不到聲音、瘧疾腳痛、腋下腫大、淋巴結核、婦女小腹堅硬疼痛、月經不通、乳房腫痛潰爛、胸中感覺像寒風吹拂一樣、頭暈兩頰疼痛。《明堂經》說,主治耳鳴耳聾。
地五會穴 (左右共二穴),位置在腳小趾第二個腳趾本節骨頭後方的凹陷處,距離俠谿穴一寸。針刺一分深,不可灸。灸了會使人消瘦,不出三年就會死亡。《銅人經》說,主治內傷吐血、腳外側皮膚不光滑、乳房腫痛。針刺三分深。
臨泣穴 (左右共二穴),屬性為木。位置在腳小趾第二個腳趾本節骨頭後方的凹陷處,距離俠谿穴一寸半。可以用艾草灸三壯,針刺二分深。《明堂經》說,主治胸膈悶脹、腋下腫大、喜歡咬自己的臉頰,以及瘧疾在傍晚發作的。《銅人經》說,這裡是足少陽經脈的灌注處,屬腧穴。主治胸中脹滿、鎖骨上和腋下腫大、淋巴結核、天窗穴附近腫脹、大腿骨酸痛、眼睛眩暈、枕骨與頭蓋骨交界處疼痛、忽冷忽熱發抖、婦女月經不順、季肋部脹滿、乳癰心痛、全身遊走性疼痛、手腳冰冷氣喘無法行走。《西方子》說,主治枕骨、下巴、眼眶、腳踝疼痛、大風引起的眼睛痛、大腿內側疼痛無法行走、腳外側疼痛、身體麻木、忽冷忽熱發抖,以及小兒驚厥、眼睛向上翻。《王氏》說,身體俯臥時第三行經脈有臨泣穴,這裡也有臨泣穴,這是腳的臨泣穴。
丘墟穴 (左右共二穴),位置在外踝下方前方凹陷處,距離臨泣穴三寸。可以用艾草灸三壯,針刺五分深,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銅人經》說,這裡是足少陽經脈經過的地方,屬原穴。主治胸脅脹滿疼痛呼吸困難、久瘧發冷、腋下腫大、痿症手腳冰冷無法坐起、大腿關節處疼痛、眼睛長翳膜、小腿酸痛抽筋、突然疝氣小腹堅硬、寒熱、頸部腫大。《西方子》說,主治瘧疾發冷、手腕無力、視力模糊。《明堂經》說,主治胸脅疼痛、喜歡嘆氣、胸悶脹滿、小腿偏細。
懸鐘穴 (左右共二穴),位置在外踝上三寸的動脈處,又名宛宛中。針刺六分深,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五壯。《千金方》說,又名絕骨(外踝上三寸,又說四寸)。《明堂經》說,主治心腹脹滿、胃裡發熱、食慾不振、膝蓋小腿連脛骨疼痛、筋脈攣急、腳無法抬起、不能坐起。《銅人經》說,是足三陽經脈的大絡穴,按壓時陽明脈搏消失後取此穴。《西方子》說,主治淋病、濕痺引起的腫脹、筋脈抽搐痙攣、小腿疼痛、小兒腹脹無法進食飲水、四肢無力、風勞病導致身體沉重。《明堂經》說,主治腹脹、中焦有熱食慾不振,以及大腿胯部連膝蓋小腿麻痺活動困難。
陽輔穴 (左右共二穴),屬性為火。位置在外踝上四寸,腓骨前緣絕骨末端往前約三分的地方,距離丘墟穴七寸。可以用艾草灸三壯,針刺五分深,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千金方》說,位置在外踝上腓骨前緣。《銅人經》說,這裡是足少陽經脈所經過的地方,屬經穴。主治腰部酸軟無力像坐在水裡、膝蓋以下皮膚腫脹、筋脈攣急、全身關節疼痛、痛處不固定、腋下腫大潰爛、淋巴結核、喉嚨腫痛、膝蓋酸痛、風痺麻木。《西方子》說,主治腰痛無法回頭、腰痛如錘子敲打在中間、腫痛無法咳嗽,咳嗽則筋脈緊縮、全身關節寒熱、脅肋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