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六 (14)
卷四百十六 (14)
1. 足少陽膽經左右三十穴
光明二穴,在足踝上五寸陷中。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明堂下經云。七壯。治䯒疼不能久立。與陽輔療病同。又云。在膝脛酸痹不仁。手足偏小。坐不能也。銅人經云。別走厥陰足少陽絡。治身解寒。淫濼及熱病汗不出。卒狂。虛則痿痹。坐不能起。實則足䯒熱。膝痛身體不仁。善齧頰。西方子云。主脛酸不能久立。腹足清寒。熱膝痛脛熱不能行。手足偏小。
外丘二穴,在足外踝上七寸。針三分。灸三壯。銅人經云。少陽所生。治膚痛痿痹。胸脅脹滿。頸項痛。惡風寒癲疾。今附猘犬所傷。毒不出。發寒熱。速以三壯。又可灸所齧之處。立愈。
陽交二穴,一名別陽。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灸三壯。針六分。留七呼。千金云。一名足髎。在外踝上七寸(一云三寸)。銅人經云。陽維郄。治寒厥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痹膝䯒不收。寒熱。
陽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針六分。得氣即瀉。又宜久留針。灸七壯。至七七壯即止。明堂下經云。一壯。素問注云。三壯。千金云。膝下外尖骨前。難疏。脛骨中微側少許。筋會陽陵泉。筋病治此。銅人經云。足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腳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又以蹲坐取之。灸亦良。可灸七壯。至七七壯即止。西方子云。在外踝上七寸。主頭痛寒熱。口苦嗌中介介。頭面腫。胸脅柱滿。心中怵惕驚。恐人將捕。明堂經云。主膝腹內外廉痛不仁。屈伸難。及喉中鳴。
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針五分。不可灸。千金云。陽關(一名關陵)。銅人經云。治膝外痛不可屈伸。身風痹不仁。
中瀆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灸五壯。針五分。留七呼。銅人經云。足少陽絡。治寒氣入於分肉之間。痛攻上下。筋痹不仁。西方子云。不可灸。
環跳二穴,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灸五十壯。針一寸。留十呼。忌同。明堂下經云。在硯子骨宛宛中。灸三壯。甲乙經云。五壯。明堂經云。主冷痹風濕。偏風半身不遂。腰胯疼痛。不得轉側。岐伯云。睡臥伸縮回轉不得也。西方子云。治風濕痹。風胗。及胸脅痛無常處。腰脅相引急痛。髀樞中痛不可伸屈。脛痹不仁。髀不仁。銅人經云。忌熱面。豬魚生冷物等。
風市二穴,在膝外兩筋間。立舒下兩手。著腿當中指頭陷中。療冷痹腳膝麻。腿痠痛。腰尻重。起坐難。明堂經云。陷者宛宛中。灸三壯。王氏云。予冬月當風市處。多冷痹。急擦熱手溫之。略止。日或兩三痹。偶謬刺以溫針遂愈。信乎能治冷痹也。亦屢灸此。不特治冷痹。亦治風之要穴。銅人乃不載。豈名或不同。將其本不全耶。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左右三十穴
光明:位於足踝骨上方五寸的凹陷處。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呼,灸五壯(明堂下經記載為七壯)。主治腳踝疼痛,無法久站,與陽輔穴治療疾病相同;也治膝蓋與小腿酸痛麻木,手腳偏小,坐立困難。另有記載,此穴與足少陽經絡相通,治療畏寒、濕熱病汗出不暢、突然發狂等症。氣虛則出現痿痺,坐起困難;氣實則腳踝發熱,膝蓋疼痛,身體麻木,且經常咬頰。另有記載,主治小腿酸痛,無法久站,腹部及腳部冰冷,膝蓋發熱,小腿發熱,行走困難,手腳偏小。
外丘:位於足外踝骨上方七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皮膚疼痛、痿痺、胸脅脹滿、頸項疼痛、惡風寒、癲癇、以及被瘋狗咬傷後毒素無法排出,伴隨寒熱症狀,可用灸法治療患處,迅速見效。
陽交:又名別陽,位於外踝骨上方七寸,斜向三陽經肌肉間。灸三壯,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呼。又名足髎,位於外踝骨上方七寸(或三寸)。主治寒厥、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痹、膝蓋不能彎曲、寒熱等症。
陽陵泉:位於膝蓋下緣外側一寸凹陷處。針刺深度六分,得氣後瀉針,也可久留針。灸七壯,最多灸至七七四十九壯。主治膝蓋伸展困難,屈伸不利,冷痹,腳部麻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可採用蹲坐姿勢取穴,灸法亦有效。主治頭痛、寒熱、口苦、咽喉部不適、頭面腫脹、胸脅脹滿、心悸、驚恐不安等。另有記載,主治膝蓋內外側疼痛麻木,屈伸困難,以及喉中鳴聲。
陽關:位於陽陵泉穴上方三寸,犢鼻穴外側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不可灸。主治膝蓋外側疼痛,屈伸不利,半身不遂,麻木。
中瀆:位於大腿外側,膝蓋上方五寸,肌肉間凹陷處。灸五壯,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呼。主治寒氣入侵肌肉間,疼痛上下傳播,筋脈痹痛麻木。另有記載,不可灸。
環跳:位於髖關節外側。患者仰臥,伸直下肢,屈曲上肢取穴。灸五十壯,針刺深度一寸,留針十呼,忌諱同時針刺其他穴位。主治冷痹、風濕、半身不遂、腰胯疼痛,不能翻身。另有記載,主治睡眠時伸展翻身困難;主治風濕痹痛、風疹、胸脅疼痛不定、腰脅牽引疼痛、髖關節疼痛,伸屈不利、小腿麻木、大腿麻木。忌諱熱敷、食用豬肉、魚類及生冷食物。
風市:位於膝蓋外側兩條肌肉之間。患者站立,放鬆下肢,用中指按壓腿部中間凹陷處。主治冷痹、腳膝麻木、腿酸痛、腰臀沉重、起坐困難。另有記載,可用熱手摩擦穴位緩解冷痹。此穴為治療風寒的重要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