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氣喘」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氣喘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其主要症狀為呼吸急促、胸悶、喘息,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呼吸困難、紫紺等症狀。中醫認為,氣喘的病因主要與肺、脾、腎三臟有關,其中肺為主,脾為輔,腎為根。肺主呼吸,脾主運化,腎主納氣,三者相互協調,才能維持正常的呼吸功能。當肺、脾、腎功能失調時,就會導致氣喘的發生。

氣喘的中醫證候主要表現為:

  • 呼吸急促、胸悶、喘息:這是氣喘最主要的症狀,患者常常會感到呼吸不暢,胸悶氣短,甚至會出現呼吸困難、紫紺等症狀。
  • 咳嗽:氣喘患者常常會伴有咳嗽,咳嗽的痰液多為白色稀薄,或者黃色黏稠。
  • 喘鳴:氣喘患者在呼吸時,常常會發出喘鳴聲,這是由於氣道狹窄,氣流通過時產生的摩擦聲。
  • 其他症狀:氣喘患者還可能伴有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多夢等症狀。

中醫治療氣喘,主要以調理肺、脾、腎三臟為主,常用的方法有:

  • 清肺化痰:適用於肺熱痰多型氣喘患者,常用方藥有麻杏石甘湯、百合固金湯等。
  • 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虛氣弱型氣喘患者,常用方藥有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子湯等。
  • 補腎納氣:適用於腎虛氣喘患者,常用方藥有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

氣喘是中醫古代疾病,其病因病機複雜,治療方法也多種多樣。患者在治療時,一定要到正規中醫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乳根

乳根


俞府

俞府


崑崙

崑崙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崑崙足外踝,後向足跟尋。腨腫腰尻痛,腳胯痛難禁,頭痛肩背急,氣喘上衝心,雙足難行履,動作即呻吟,要得求安樂,須將穴下針。
  • 2.《針灸資生經》:「崑崙、主腹痛喘暴滿。(千)崑崙、(千同。)治咳喘暴滿。(銅)三間、治氣喘。(見瘧。)神門、(見心煩。)譩譆、治喘逆。(見肩背痛。)不容、治喘咳。(見痃癖。)商陽、治喘咳支腫。(見胸滿)明下云、胸鬲氣滿喘急。大鐘、治胸張喘息。(見淋。)期門、治大喘不得臥。

列缺

列缺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列缺,通任脈,別走陽明。針一分,向下。在腕側,以手交叉取食指盡處,兩筋骨罅中。治傷寒,發熱無汗,氣喘寒熱,諸嗽有痰,心滿腹脹,食噎,遊走氣,七癥八瘕,腸風,臟毒,小便五淋,半身不遂,腕勞臂痛,痎瘧,婦人血氣不和,胎衣不下,小兒脫肛。
  • 2.《針方六集》:「風門,穴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百壯。腠理不密,可補;痰盛熱咳氣喘,可瀉。應穴,列缺,可灸七壯,沿皮針透太淵,補瀉如上。

神門

神門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神門,為俞土。在掌後兌骨端。治瘧惡寒發熱,咽乾身熱,狂言,胸滿腹痛,減食,心驚,少氣喘嗽,唾紅吐血,遺尿,手臂難舉,五癇之疾。
  • 2.《針灸資生經》:「崑崙、主腹痛喘暴滿。(千)崑崙、(千同。)治咳喘暴滿。(銅)三間、治氣喘。(見瘧。)神門、(見心煩。)譩譆、治喘逆。(見肩背痛。)不容、治喘咳。(見痃癖。)商陽、治喘咳支腫。(見胸滿)明下云、胸鬲氣滿喘急。大鐘、治胸張喘息。(見淋。)期門、治大喘不得臥。

勞宮

勞宮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勞宮,為滎火。在掌中橫紋動脈中,屈無名指是穴。勿多用。治中風身體不遂,癲癇狂笑,心痛,氣喘,口臭。
  • 2.《針灸易學》:「,夜夢鬼交:心俞、白環俞、氣海兩旁灸。翻胃吐食,黃疸:腕骨針,中脘灸。傳屍勞,痰多氣喘:湧泉、豐隆瀉,丹田灸。滿手生瘡,氣攻心胸:大陵瀉,勞宮。腎強疝氣如死人:關元、大敦。滿腹水脹:水分、水道、三里,陰交灸。膝蓋紅腫:陽陵,委中、陰陵出血。

合谷

合谷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傷寒一、二日,頭目、腰背,面節疼痛不可轉側,氣喘,睡臥不安,虛汗不止,上體熱,下體寒戰:曲池(瀉)復溜(補),委中(刺不愈),合谷(瀉)

曲池

曲池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傷寒一、二日,頭目、腰背,面節疼痛不可轉側,氣喘,睡臥不安,虛汗不止,上體熱,下體寒戰:曲池(瀉)復溜(補),委中(刺不愈),合谷(瀉)

委中

委中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傷寒一、二日,頭目、腰背,面節疼痛不可轉側,氣喘,睡臥不安,虛汗不止,上體熱,下體寒戰:曲池(瀉)復溜(補),委中(刺不愈),合谷(瀉)
  • 2.《針灸易學》:「,夜夢鬼交:心俞、白環俞、氣海兩旁灸。翻胃吐食,黃疸:腕骨針,中脘灸。傳屍勞,痰多氣喘:湧泉、豐隆瀉,丹田灸。滿手生瘡,氣攻心胸:大陵瀉,勞宮。腎強疝氣如死人:關元、大敦。滿腹水脹:水分、水道、三里,陰交灸。膝蓋紅腫:陽陵,委中、陰陵出血。

復溜

復溜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傷寒一、二日,頭目、腰背,面節疼痛不可轉側,氣喘,睡臥不安,虛汗不止,上體熱,下體寒戰:曲池(瀉)復溜(補),委中(刺不愈),合谷(瀉)

大陵

大陵

  • 1.《針灸易學》:「,夜夢鬼交:心俞、白環俞、氣海兩旁灸。翻胃吐食,黃疸:腕骨針,中脘灸。傳屍勞,痰多氣喘:湧泉、豐隆瀉,丹田灸。滿手生瘡,氣攻心胸:大陵瀉,勞宮。腎強疝氣如死人:關元、大敦。滿腹水脹:水分、水道、三里,陰交灸。膝蓋紅腫:陽陵,委中、陰陵出血。

大敦

大敦

  • 1.《針灸易學》:「,夜夢鬼交:心俞、白環俞、氣海兩旁灸。翻胃吐食,黃疸:腕骨針,中脘灸。傳屍勞,痰多氣喘:湧泉、豐隆瀉,丹田灸。滿手生瘡,氣攻心胸:大陵瀉,勞宮。腎強疝氣如死人:關元、大敦。滿腹水脹:水分、水道、三里,陰交灸。膝蓋紅腫:陽陵,委中、陰陵出血。

中脘

中脘

  • 1.《針灸易學》:「,夜夢鬼交:心俞、白環俞、氣海兩旁灸。翻胃吐食,黃疸:腕骨針,中脘灸。傳屍勞,痰多氣喘:湧泉、豐隆瀉,丹田灸。滿手生瘡,氣攻心胸:大陵瀉,勞宮。腎強疝氣如死人:關元、大敦。滿腹水脹:水分、水道、三里,陰交灸。膝蓋紅腫:陽陵,委中、陰陵出血。
  • 2.《灸法秘傳》:「中脘穴(臍上四寸,任脈。)凡反胃、吐食、心下脹滿狀如伏梁、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寒癖,針此穴。
  • 3.《針灸資生經》:「商陽、治寒熱痎瘧。口乾。明下云、治瘧口乾。譩譆、(見肩背痛)中脘、白環俞、治溫瘧。(見腰脊。)上髎、偏歷、治寒熱瘧。三間、治寒瘧。唇焦口乾。氣喘。脾俞、治痎瘧寒熱。有人患久瘧。諸藥不效。或教之以灸脾俞。即愈。更一人亦久患瘧。聞之。亦灸此穴而愈。
  • 4.《針灸資生經》:「嘔吐。泄膿血。意舍、治腹滿虛脹。大便滑泄。背痛惡風寒。食飲不下。嘔吐消渴。目黃。胃倉、治腹虛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背脊不得俯仰。中府、治腹脹食不下。(見脈氣。)中脘、治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陰谷、治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男如蠱。女如妊娠。

心俞

心俞

  • 1.《針灸易學》:「,夜夢鬼交:心俞、白環俞、氣海兩旁灸。翻胃吐食,黃疸:腕骨針,中脘灸。傳屍勞,痰多氣喘:湧泉、豐隆瀉,丹田灸。滿手生瘡,氣攻心胸:大陵瀉,勞宮。腎強疝氣如死人:關元、大敦。滿腹水脹:水分、水道、三里,陰交灸。膝蓋紅腫:陽陵,委中、陰陵出血。

水分

水分

  • 1.《針灸易學》:「,夜夢鬼交:心俞、白環俞、氣海兩旁灸。翻胃吐食,黃疸:腕骨針,中脘灸。傳屍勞,痰多氣喘:湧泉、豐隆瀉,丹田灸。滿手生瘡,氣攻心胸:大陵瀉,勞宮。腎強疝氣如死人:關元、大敦。滿腹水脹:水分、水道、三里,陰交灸。膝蓋紅腫:陽陵,委中、陰陵出血。
  • 2.《針灸逢源》:「單腹蠱脹。氣喘不息。膻中,氣海,水分,三里,三陰交,行間

水道

水道

  • 1.《針灸易學》:「,夜夢鬼交:心俞、白環俞、氣海兩旁灸。翻胃吐食,黃疸:腕骨針,中脘灸。傳屍勞,痰多氣喘:湧泉、豐隆瀉,丹田灸。滿手生瘡,氣攻心胸:大陵瀉,勞宮。腎強疝氣如死人:關元、大敦。滿腹水脹:水分、水道、三里,陰交灸。膝蓋紅腫:陽陵,委中、陰陵出血。

白環俞

白環俞

  • 1.《針灸易學》:「,夜夢鬼交:心俞、白環俞、氣海兩旁灸。翻胃吐食,黃疸:腕骨針,中脘灸。傳屍勞,痰多氣喘:湧泉、豐隆瀉,丹田灸。滿手生瘡,氣攻心胸:大陵瀉,勞宮。腎強疝氣如死人:關元、大敦。滿腹水脹:水分、水道、三里,陰交灸。膝蓋紅腫:陽陵,委中、陰陵出血。
  • 2.《針灸資生經》:「商陽、治寒熱痎瘧。口乾。明下云、治瘧口乾。譩譆、(見肩背痛)中脘、白環俞、治溫瘧。(見腰脊。)上髎、偏歷、治寒熱瘧。三間、治寒瘧。唇焦口乾。氣喘。脾俞、治痎瘧寒熱。有人患久瘧。諸藥不效。或教之以灸脾俞。即愈。更一人亦久患瘧。聞之。亦灸此穴而愈。

氣海

氣海

  • 1.《針灸易學》:「,夜夢鬼交:心俞、白環俞、氣海兩旁灸。翻胃吐食,黃疸:腕骨針,中脘灸。傳屍勞,痰多氣喘:湧泉、豐隆瀉,丹田灸。滿手生瘡,氣攻心胸:大陵瀉,勞宮。腎強疝氣如死人:關元、大敦。滿腹水脹:水分、水道、三里,陰交灸。膝蓋紅腫:陽陵,委中、陰陵出血。
  • 2.《針灸大成》:「女人血分單腹氣喘:下脘膻中氣海三里行間。
  • 3.《針灸逢源》:「單腹蠱脹。氣喘不息。膻中,氣海,水分,三里,三陰交,行間
  • 4.《針灸神書》:「氣喘伸提如神仙,先升陽來後升陰,若得璇璣刮瀉安,更盤氣海上下辛。
  • 5.《經穴匯解》:「氣衝,一名氣中。(醫綱)氣衝。在氣海旁。各一寸半。針入二寸半。灸五十壯。主治腹痛腸鳴。又名氣中主治婦人血溺氣喘。(醫綱)

陰交

陰交

  • 1.《針灸易學》:「,夜夢鬼交:心俞、白環俞、氣海兩旁灸。翻胃吐食,黃疸:腕骨針,中脘灸。傳屍勞,痰多氣喘:湧泉、豐隆瀉,丹田灸。滿手生瘡,氣攻心胸:大陵瀉,勞宮。腎強疝氣如死人:關元、大敦。滿腹水脹:水分、水道、三里,陰交灸。膝蓋紅腫:陽陵,委中、陰陵出血。

湧泉

湧泉

  • 1.《針灸易學》:「,夜夢鬼交:心俞、白環俞、氣海兩旁灸。翻胃吐食,黃疸:腕骨針,中脘灸。傳屍勞,痰多氣喘:湧泉、豐隆瀉,丹田灸。滿手生瘡,氣攻心胸:大陵瀉,勞宮。腎強疝氣如死人:關元、大敦。滿腹水脹:水分、水道、三里,陰交灸。膝蓋紅腫:陽陵,委中、陰陵出血。
  • 2.《針灸大成》:「**傳尸勞病最難醫,湧泉出血免災危,痰多須向豐隆瀉,氣喘丹田亦可施。**
  • 3.《針灸問答》:「傳屍勞症最難醫,湧泉出血免災危,痰多須向豐隆瀉,氣喘丹田亦可施。

腕骨

腕骨

  • 1.《針灸易學》:「,夜夢鬼交:心俞、白環俞、氣海兩旁灸。翻胃吐食,黃疸:腕骨針,中脘灸。傳屍勞,痰多氣喘:湧泉、豐隆瀉,丹田灸。滿手生瘡,氣攻心胸:大陵瀉,勞宮。腎強疝氣如死人:關元、大敦。滿腹水脹:水分、水道、三里,陰交灸。膝蓋紅腫:陽陵,委中、陰陵出血。

豐隆

豐隆

  • 1.《針灸易學》:「,夜夢鬼交:心俞、白環俞、氣海兩旁灸。翻胃吐食,黃疸:腕骨針,中脘灸。傳屍勞,痰多氣喘:湧泉、豐隆瀉,丹田灸。滿手生瘡,氣攻心胸:大陵瀉,勞宮。腎強疝氣如死人:關元、大敦。滿腹水脹:水分、水道、三里,陰交灸。膝蓋紅腫:陽陵,委中、陰陵出血。
  • 2.《針灸大成》:「**傳尸勞病最難醫,湧泉出血免災危,痰多須向豐隆瀉,氣喘丹田亦可施。**
  • 3.《針灸集成》:「豐隆治痰,針入一寸瀉十吸。丹田治氣喘,針入三分補二呼(以上入門)。
  • 4.《針灸問答》:「傳屍勞症最難醫,湧泉出血免災危,痰多須向豐隆瀉,氣喘丹田亦可施。
  • 5.《針方六集》:「痰多須向豐隆瀉,氣喘丹田亦可施。

關元

關元

  • 1.《針灸易學》:「,夜夢鬼交:心俞、白環俞、氣海兩旁灸。翻胃吐食,黃疸:腕骨針,中脘灸。傳屍勞,痰多氣喘:湧泉、豐隆瀉,丹田灸。滿手生瘡,氣攻心胸:大陵瀉,勞宮。腎強疝氣如死人:關元、大敦。滿腹水脹:水分、水道、三里,陰交灸。膝蓋紅腫:陽陵,委中、陰陵出血。

下脘

下脘

  • 1.《針灸大成》:「女人血分單腹氣喘:下脘膻中氣海三里行間。

行間

行間

  • 1.《針灸大成》:「女人血分單腹氣喘:下脘膻中氣海三里行間。
  • 2.《針灸逢源》:「單腹蠱脹。氣喘不息。膻中,氣海,水分,三里,三陰交,行間

膻中

膻中

  • 1.《針灸大成》:「女人血分單腹氣喘:下脘膻中氣海三里行間。
  • 2.《針灸逢源》:「單腹蠱脹。氣喘不息。膻中,氣海,水分,三里,三陰交,行間

命門

命門

  • 1.《針灸大成》:「火盛傷經心上刺,牙黃口白命門疴。口嗌心拽並氣喘,故知死兆采人緣,

期門

期門

  • 1.《針灸逢源》:「傷寒過經猶未解。須向期門穴上針。忽然氣喘攻胸膈。三里瀉多須用心。
  • 2.《針灸逢源》:「氣喘不能臥。風冷久嗽。六椎下靈臺(灸三壯愈)
  • 3.《針灸神書》:「傷寒過經死不鮮,要提期門向上刮,氣喘提瀉攝提來,三里提瀉在用心。
  • 4.《針灸資生經》:「崑崙、主腹痛喘暴滿。(千)崑崙、(千同。)治咳喘暴滿。(銅)三間、治氣喘。(見瘧。)神門、(見心煩。)譩譆、治喘逆。(見肩背痛。)不容、治喘咳。(見痃癖。)商陽、治喘咳支腫。(見胸滿)明下云、胸鬲氣滿喘急。大鐘、治胸張喘息。(見淋。)期門、治大喘不得臥。

三陰交

三陰交

  • 1.《針灸逢源》:「單腹蠱脹。氣喘不息。膻中,氣海,水分,三里,三陰交,行間

大都

大都

  • 1.《針灸甲乙經》:「風眩頭痛,小海主之。氣喘,熱病衄不止,煩心善悲,腹脹,逆息熱氣,足脛中寒,不得臥,氣滿胸中熱,暴泄,仰息,足下寒,中悶,嘔吐,不欲食飲,隱白主之。熱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心腹脹痛,心尤痛甚,此胃心痛也,大都主之,並取隱白,腹滿善嘔煩悶,此皆主之。

小海

小海

  • 1.《針灸甲乙經》:「風眩頭痛,小海主之。氣喘,熱病衄不止,煩心善悲,腹脹,逆息熱氣,足脛中寒,不得臥,氣滿胸中熱,暴泄,仰息,足下寒,中悶,嘔吐,不欲食飲,隱白主之。熱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心腹脹痛,心尤痛甚,此胃心痛也,大都主之,並取隱白,腹滿善嘔煩悶,此皆主之。

隱白

隱白

  • 1.《針灸甲乙經》:「風眩頭痛,小海主之。氣喘,熱病衄不止,煩心善悲,腹脹,逆息熱氣,足脛中寒,不得臥,氣滿胸中熱,暴泄,仰息,足下寒,中悶,嘔吐,不欲食飲,隱白主之。熱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心腹脹痛,心尤痛甚,此胃心痛也,大都主之,並取隱白,腹滿善嘔煩悶,此皆主之。
  • 2.《普濟方·針灸》:「_隱白_(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灸三壯。主腹中有寒氣。起則氣喘。熱病衄血不止。煩心喜悲。腹脹逆息。熱氣足脛中寒。不得臥。氣滿胸中。腸熱暴泄。仰息足下寒。膈中悶。嘔吐不欲食飲。屍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故。飲渴。身體痛。多唾)。
  • 3.《普濟方·針灸》:「治腹中有寒熱起。氣喘衄血不止。腹中脹逆。脛寒熱不得臥。氣滿胸中。熱暴泄。膈中嘔吐。不欲食。穴隱白

缺盆

缺盆

  • 1.《子午流注說難》:「_證治_,胸滿氣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瘻。周痹痛無常處。厥逆氣喘不能行。痎瘧日西發者胻酸灑淅振寒。婦人月經不調。季脅支滿。乳癰。

天府

天府

  • 1.《金針秘傳》:「9.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動脈中,以鼻取之。治逆氣喘不得息,目眩遠視䀮䀮,卒中惡鬼疰,不得安臥。禁不可灸,使人逆氣。今附刺鼻衄血不止,針入四分,留三呼。

璇璣

璇璣

  • 1.《針灸神書》:「氣喘伸提如神仙,先升陽來後升陰,若得璇璣刮瀉安,更盤氣海上下辛。

三間

三間

  • 1.《針灸資生經》:「商陽、治寒熱痎瘧。口乾。明下云、治瘧口乾。譩譆、(見肩背痛)中脘、白環俞、治溫瘧。(見腰脊。)上髎、偏歷、治寒熱瘧。三間、治寒瘧。唇焦口乾。氣喘。脾俞、治痎瘧寒熱。有人患久瘧。諸藥不效。或教之以灸脾俞。即愈。更一人亦久患瘧。聞之。亦灸此穴而愈。
  • 2.《針灸資生經》:「崑崙、主腹痛喘暴滿。(千)崑崙、(千同。)治咳喘暴滿。(銅)三間、治氣喘。(見瘧。)神門、(見心煩。)譩譆、治喘逆。(見肩背痛。)不容、治喘咳。(見痃癖。)商陽、治喘咳支腫。(見胸滿)明下云、胸鬲氣滿喘急。大鐘、治胸張喘息。(見淋。)期門、治大喘不得臥。
  • 3.《普濟方·針灸》:「治寒瘧。唇焦口乾。氣喘。穴三間
  • 4.《普濟方·針灸》:「治氣喘。穴三間

上髎

上髎

  • 1.《針灸資生經》:「商陽、治寒熱痎瘧。口乾。明下云、治瘧口乾。譩譆、(見肩背痛)中脘、白環俞、治溫瘧。(見腰脊。)上髎、偏歷、治寒熱瘧。三間、治寒瘧。唇焦口乾。氣喘。脾俞、治痎瘧寒熱。有人患久瘧。諸藥不效。或教之以灸脾俞。即愈。更一人亦久患瘧。聞之。亦灸此穴而愈。

偏歷

偏歷

  • 1.《針灸資生經》:「商陽、治寒熱痎瘧。口乾。明下云、治瘧口乾。譩譆、(見肩背痛)中脘、白環俞、治溫瘧。(見腰脊。)上髎、偏歷、治寒熱瘧。三間、治寒瘧。唇焦口乾。氣喘。脾俞、治痎瘧寒熱。有人患久瘧。諸藥不效。或教之以灸脾俞。即愈。更一人亦久患瘧。聞之。亦灸此穴而愈。

商陽

商陽

  • 1.《針灸資生經》:「商陽、治寒熱痎瘧。口乾。明下云、治瘧口乾。譩譆、(見肩背痛)中脘、白環俞、治溫瘧。(見腰脊。)上髎、偏歷、治寒熱瘧。三間、治寒瘧。唇焦口乾。氣喘。脾俞、治痎瘧寒熱。有人患久瘧。諸藥不效。或教之以灸脾俞。即愈。更一人亦久患瘧。聞之。亦灸此穴而愈。
  • 2.《針灸資生經》:「崑崙、主腹痛喘暴滿。(千)崑崙、(千同。)治咳喘暴滿。(銅)三間、治氣喘。(見瘧。)神門、(見心煩。)譩譆、治喘逆。(見肩背痛。)不容、治喘咳。(見痃癖。)商陽、治喘咳支腫。(見胸滿)明下云、胸鬲氣滿喘急。大鐘、治胸張喘息。(見淋。)期門、治大喘不得臥。

脾俞

脾俞

  • 1.《針灸資生經》:「商陽、治寒熱痎瘧。口乾。明下云、治瘧口乾。譩譆、(見肩背痛)中脘、白環俞、治溫瘧。(見腰脊。)上髎、偏歷、治寒熱瘧。三間、治寒瘧。唇焦口乾。氣喘。脾俞、治痎瘧寒熱。有人患久瘧。諸藥不效。或教之以灸脾俞。即愈。更一人亦久患瘧。聞之。亦灸此穴而愈。

譩譆

譩譆

  • 1.《針灸資生經》:「商陽、治寒熱痎瘧。口乾。明下云、治瘧口乾。譩譆、(見肩背痛)中脘、白環俞、治溫瘧。(見腰脊。)上髎、偏歷、治寒熱瘧。三間、治寒瘧。唇焦口乾。氣喘。脾俞、治痎瘧寒熱。有人患久瘧。諸藥不效。或教之以灸脾俞。即愈。更一人亦久患瘧。聞之。亦灸此穴而愈。
  • 2.《針灸資生經》:「崑崙、主腹痛喘暴滿。(千)崑崙、(千同。)治咳喘暴滿。(銅)三間、治氣喘。(見瘧。)神門、(見心煩。)譩譆、治喘逆。(見肩背痛。)不容、治喘咳。(見痃癖。)商陽、治喘咳支腫。(見胸滿)明下云、胸鬲氣滿喘急。大鐘、治胸張喘息。(見淋。)期門、治大喘不得臥。

大鐘

大鐘

  • 1.《針灸資生經》:「崑崙、主腹痛喘暴滿。(千)崑崙、(千同。)治咳喘暴滿。(銅)三間、治氣喘。(見瘧。)神門、(見心煩。)譩譆、治喘逆。(見肩背痛。)不容、治喘咳。(見痃癖。)商陽、治喘咳支腫。(見胸滿)明下云、胸鬲氣滿喘急。大鐘、治胸張喘息。(見淋。)期門、治大喘不得臥。

不容

不容

  • 1.《針灸資生經》:「崑崙、主腹痛喘暴滿。(千)崑崙、(千同。)治咳喘暴滿。(銅)三間、治氣喘。(見瘧。)神門、(見心煩。)譩譆、治喘逆。(見肩背痛。)不容、治喘咳。(見痃癖。)商陽、治喘咳支腫。(見胸滿)明下云、胸鬲氣滿喘急。大鐘、治胸張喘息。(見淋。)期門、治大喘不得臥。

玉堂

玉堂

  • 1.《針灸資生經》:「喘不得息。經渠、主咳逆上氣喘。掌中熱。扶突、主咳逆上氣。咽中鳴喘。咳喘、曲澤出血立已。又主卒咳逆、逆氣。紫宮、玉堂、太谿、主咳逆上氣心煩。(明云。紫宮玉堂。主咳逆。)彧中、石門、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彧中、雲門、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喘悸。

石門

石門

  • 1.《針灸資生經》:「喘不得息。經渠、主咳逆上氣喘。掌中熱。扶突、主咳逆上氣。咽中鳴喘。咳喘、曲澤出血立已。又主卒咳逆、逆氣。紫宮、玉堂、太谿、主咳逆上氣心煩。(明云。紫宮玉堂。主咳逆。)彧中、石門、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彧中、雲門、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喘悸。

曲澤

曲澤

  • 1.《針灸資生經》:「喘不得息。經渠、主咳逆上氣喘。掌中熱。扶突、主咳逆上氣。咽中鳴喘。咳喘、曲澤出血立已。又主卒咳逆、逆氣。紫宮、玉堂、太谿、主咳逆上氣心煩。(明云。紫宮玉堂。主咳逆。)彧中、石門、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彧中、雲門、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喘悸。

扶突

扶突

  • 1.《針灸資生經》:「喘不得息。經渠、主咳逆上氣喘。掌中熱。扶突、主咳逆上氣。咽中鳴喘。咳喘、曲澤出血立已。又主卒咳逆、逆氣。紫宮、玉堂、太谿、主咳逆上氣心煩。(明云。紫宮玉堂。主咳逆。)彧中、石門、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彧中、雲門、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喘悸。

彧中

彧中

  • 1.《針灸資生經》:「喘不得息。經渠、主咳逆上氣喘。掌中熱。扶突、主咳逆上氣。咽中鳴喘。咳喘、曲澤出血立已。又主卒咳逆、逆氣。紫宮、玉堂、太谿、主咳逆上氣心煩。(明云。紫宮玉堂。主咳逆。)彧中、石門、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彧中、雲門、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喘悸。
  • 2.《勉學堂針灸集成》:「_彧中_,在神藏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針四分,灸五壯。主治咳逆不得喘息,胸脅支滿,多唾,嘔吐不食。治氣喘痰壅,可灸十四壯。(《神農經》)一傳:治咳嗽、哮病、唾血。

紫宮

紫宮

  • 1.《針灸資生經》:「喘不得息。經渠、主咳逆上氣喘。掌中熱。扶突、主咳逆上氣。咽中鳴喘。咳喘、曲澤出血立已。又主卒咳逆、逆氣。紫宮、玉堂、太谿、主咳逆上氣心煩。(明云。紫宮玉堂。主咳逆。)彧中、石門、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彧中、雲門、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喘悸。

雲門

雲門

  • 1.《針灸資生經》:「喘不得息。經渠、主咳逆上氣喘。掌中熱。扶突、主咳逆上氣。咽中鳴喘。咳喘、曲澤出血立已。又主卒咳逆、逆氣。紫宮、玉堂、太谿、主咳逆上氣心煩。(明云。紫宮玉堂。主咳逆。)彧中、石門、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彧中、雲門、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喘悸。
  • 2.《針灸問答》:「答:太陰肺兮出中府,雲門之下寸六許,針灸五壯和三分,主治胸腹腫脹滿。(注:中府穴,在雲門穴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乃肺之募穴。按:募,猶結募也,言經氣聚結於此。針三分,灸五壯。主治腹脹,肢腫,氣喘,胸滿等症。)

經渠

經渠

  • 1.《針灸資生經》:「喘不得息。經渠、主咳逆上氣喘。掌中熱。扶突、主咳逆上氣。咽中鳴喘。咳喘、曲澤出血立已。又主卒咳逆、逆氣。紫宮、玉堂、太谿、主咳逆上氣心煩。(明云。紫宮玉堂。主咳逆。)彧中、石門、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彧中、雲門、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喘悸。

中府

中府

  • 1.《針灸資生經》:「嘔吐。泄膿血。意舍、治腹滿虛脹。大便滑泄。背痛惡風寒。食飲不下。嘔吐消渴。目黃。胃倉、治腹虛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背脊不得俯仰。中府、治腹脹食不下。(見脈氣。)中脘、治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陰谷、治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男如蠱。女如妊娠。
  • 2.《針灸問答》:「答:太陰肺兮出中府,雲門之下寸六許,針灸五壯和三分,主治胸腹腫脹滿。(注:中府穴,在雲門穴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乃肺之募穴。按:募,猶結募也,言經氣聚結於此。針三分,灸五壯。主治腹脹,肢腫,氣喘,胸滿等症。)

胃倉

胃倉

  • 1.《針灸資生經》:「嘔吐。泄膿血。意舍、治腹滿虛脹。大便滑泄。背痛惡風寒。食飲不下。嘔吐消渴。目黃。胃倉、治腹虛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背脊不得俯仰。中府、治腹脹食不下。(見脈氣。)中脘、治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陰谷、治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男如蠱。女如妊娠。

陰谷

陰谷

  • 1.《針灸資生經》:「嘔吐。泄膿血。意舍、治腹滿虛脹。大便滑泄。背痛惡風寒。食飲不下。嘔吐消渴。目黃。胃倉、治腹虛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背脊不得俯仰。中府、治腹脹食不下。(見脈氣。)中脘、治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陰谷、治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男如蠱。女如妊娠。

意舍

意舍

  • 1.《針灸資生經》:「嘔吐。泄膿血。意舍、治腹滿虛脹。大便滑泄。背痛惡風寒。食飲不下。嘔吐消渴。目黃。胃倉、治腹虛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背脊不得俯仰。中府、治腹脹食不下。(見脈氣。)中脘、治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陰谷、治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男如蠱。女如妊娠。

氣衝

氣衝

  • 1.《經穴匯解》:「氣衝,一名氣中。(醫綱)氣衝。在氣海旁。各一寸半。針入二寸半。灸五十壯。主治腹痛腸鳴。又名氣中主治婦人血溺氣喘。(醫綱)

天突

天突

  • 1.《普濟方·針灸》:「_天突_(一名五戶。在頸結喉下五寸中央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灸三壯。主咳逆上氣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俠青絳脈氣。頸有大氣。喉痹。咽中乾急。不能息。喉中鳴翕翕。寒熱頸腫。肩痛胸滿。腹皮熱衄。氣哽心痛。陷疹。頭痛麵皮赤熱。身肉盡不仁)。

厥陰俞

厥陰俞

  • 1.《普濟方·針灸》:「治逆氣喘吐。心痛留結。胸中煩悶。穴厥陰俞

風門

風門

  • 1.《經脈圖考》:「風門:(一名熱府。)在二椎下兩旁,各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熱府腧也。(刺五分,留七呼,灸五壯。主治傷寒,頭痛項強,目瞑,鼽嚏,胸中熱,嘔逆,氣喘臥不安,身熱黃疸,癰疽發背。此穴能瀉一身熱氣,常灸之,永無癰疽瘡疥等患。)
  • 2.《針方六集》:「風門,穴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百壯。腠理不密,可補;痰盛熱咳氣喘,可瀉。應穴,列缺,可灸七壯,沿皮針透太淵,補瀉如上。

脊中

脊中

  • 1.《經脈圖考》:「風門:(一名熱府。)在二椎下兩旁,各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熱府腧也。(刺五分,留七呼,灸五壯。主治傷寒,頭痛項強,目瞑,鼽嚏,胸中熱,嘔逆,氣喘臥不安,身熱黃疸,癰疽發背。此穴能瀉一身熱氣,常灸之,永無癰疽瘡疥等患。)

神藏

神藏

  • 1.《勉學堂針灸集成》:「_彧中_,在神藏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針四分,灸五壯。主治咳逆不得喘息,胸脅支滿,多唾,嘔吐不食。治氣喘痰壅,可灸十四壯。(《神農經》)一傳:治咳嗽、哮病、唾血。

太淵

太淵

  • 1.《針方六集》:「風門,穴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百壯。腠理不密,可補;痰盛熱咳氣喘,可瀉。應穴,列缺,可灸七壯,沿皮針透太淵,補瀉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