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探尋中醫古籍的深邃,明朝王九思等人所編輯的《難經集註》,無疑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這部著作以集結歷代註解的方式,為理解中醫學理中極為關鍵且艱澀的《難經》提供了寶貴的視角,是現存最早的一種《難經》集註版本,其價值不僅在於保存了不同時代醫家的學術觀點,更在於呈現了中醫經典理論的傳承與發展脈絡。

《難經》相傳為勃海秦越人,即戰國時期的扁鵲所作。扁鵲師承桑君秘術,醫道洞明,被認為能「徹視臟腑」,因與軒轅時代的扁鵲相似而得名。這部經典與《黃帝內經》有著緊密的關係,它從《內經》中「採摘英華,抄撮精要」,針對其中八十一處「義幽賾」、「理趣深遠,非卒易了」的難題進行設問與闡釋,故名《八十一難》。可以說,《難經》是對《內經》核心理論的進一步發揮與深入探討,是醫經之「心髓」,救疾之「樞機」。

然而,《難經》原文簡練,奧義深藏,後世醫家對其理解各異。因此,自三國時吳的呂廣開始,歷代都有學者為之作註。王九思等人所編的《難經集註》,正是將吳朝呂廣、唐朝楊玄操、宋朝丁德用、虞庶、楊康候等人的註解進行選錄、分類和彙編而成。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文獻集合,更是一種學術整理工作。通過將不同時代、不同學者的詮釋並列呈現,讀者得以比較異同,窺見《難經》理論在歷史長河中的多元理解與演進。

全書共分五卷,按內容性質編為十三篇,儘管篇目有別,但仍保留了《難經》原文八十一難的結構。這十三篇涵蓋了中醫診斷與治療的基礎核心:脈診、經絡、臟腑、疾病、腧穴、針法等。從書中提供的部分內容可見其編排與討論的深度。

以《經脈診候第一》中的第一難、第二難及其相關註解為例,便能體會《難經集註》的內容特點與學術價值。

第一難:十二經皆有動脈 這一難提出了所有十二經脈都有動脈可候的問題。歷代註解家對此有不同的闡釋。呂廣簡要指出是手足十二經脈。丁德用則深入剖析,將十二經脈與天地三陰三陽之氣相應,將人體膈上與手三陰三陽對應天氣,膈下與足三陰三陽對應地氣,闡明經脈「遞相溉灌,無所不通」的重要性。他特別詳細地解釋了「動脈所在」,將其定位於兩手寸口部的三部(寸、關、尺),並一一對應左右手寸關尺所候的心小腸(左寸)、肝膽(左關)、腎膀胱(左尺)、肺大腸(右寸)、脾胃(右關)、心包三焦(右尺),同時聯繫了五行與方位,構建了一個精密的脈診體系。楊玄操則更為直接地列舉了十二經脈的名稱及其陰陽屬性,並補充了一些經脈在其他特定腧穴(如委中、下關、衝陽、人迎等)的動脈表現,雖有與《內經》或其他說法衝突之處(如人迎候足陽明而非足厥陰),但也反映了當時學術界對經典條文的探索與辨析。這種將不同註解並列的方式,既提供了多角度的理解,也呈現了學術討論的過程。

第二難:脈有尺寸何謂也 這一難是《難經》中關於寸口脈診法最為核心的理論之一。《難經》原文提出尺寸是「脈之大要會」。呂廣註為十二經脈在三部九候皆見於尺寸。丁德用則糾正了舊註將尺寸診法等同於五臟六腑診法的觀點,強調「大要會」是指尺寸陰陽往復的要會。他詳細解釋了關前後的尺寸定位(關至尺為尺,關至魚際為寸),及其分別主治陰陽(尺主陰,寸主陽)。更重要的是,丁德用深入探討了「分寸為尺,分尺為寸」的理論依據,認為這是法象天地陰陽的始終循環,將寸口一寸九分的脈位與天地陰陽之氣的生滅升降(如陽氣生於尺動於寸,陰氣生於寸動於尺;以及與四時節氣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的對應)相聯繫,將微觀的脈象變化提升到與宏觀宇宙運行規律相契合的層面,展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楊玄操的註解則側重於比較歷代醫家(皇甫士安、華佗、王叔和)對三部定位和長度的不同說法(一寸八分、一寸九分、三寸),指出了學術傳承中的差異與困惑,並強調應回歸黃帝、扁鵲的經典原義。這部分內容後附的《二難畫圖》描述,雖未見圖形,但文字說明了圖示中陰陽黑白道、四立門戶(天門、地戶、人門、鬼門)與人體氣口、人迎、神門、寸尺關位的對應關係,以及陰陽之氣隨呼吸在寸尺間的運行,進一步深化了尺寸脈法的天人、陰陽、表裡、升降等多重聯繫。

第三難:脈有大過、不及、陰陽相乘、覆、溢、關、格何謂也 這一難開始討論異常脈象。《難經》定義了幾種偏離常態的脈象名稱及其在寸口關前(候陽)或關後(候陰)的表現。註解家們對這些術語進行了具體的解釋。呂廣詳細定義了「大過」(脈過九分出一寸)和「不及」(脈不及九分),並解釋了「溢」脈的形態(上魚際)及其多個異名(溢脈、外關脈、內格脈、陰乘之脈)。丁德用則進一步細化了這些脈象的性質,如大過是寸脈浮而實大(陽大過),不及是寸脈浮而損小(陽不及),陽氣不及則陰氣乘之(陰乘、陰溢、外關內格)。虞庶則將脈象的偏頗與臟腑氣機的盛衰相聯繫(氣有餘則大過,氣不足則不及),並簡要闡述了外關、內格的病機。這些註解體現了醫家們對異常脈象的精微觀察與病機分析。

從上述節選內容可見,《難經集註》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保存文獻: 它匯集了跨越數個朝代的《難經》註解,是了解不同歷史時期醫家思想的重要文獻源。
  2. 呈現學術辯論: 通過並列不同學者的註釋,清晰展示了圍繞《難經》理論的學術討論、觀點交鋒與學說發展,這對於研究中醫學術史尤為重要。
  3. 深化經典理解: 歷代註解家運用各自的學識對晦澀的原文進行闡釋、引申和補充,豐富了對《難經》理論的理解深度。例如丁德用對尺寸脈法與天地陰陽、四時節氣關聯的闡述,極大地拓展了對寸口脈法的認識。
  4. 強調實用性: 儘管理論深奧,但註解中也融入了臨床應用的考量,如不同脈象與病機的聯繫,以及對不同診法爭議的辨析,體現了經典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寸口脈法、關尺診法至今仍是中醫臨床診斷的重要方法,得益於這類經典註疏的傳承。
  5. 體現編纂者的貢獻: 王九思等人的工作在於整理、編次、分類,使原本零散的註解系統化,按《難經》原文順序或按主題歸類(十三篇),使讀者更容易按圖索驥,這對後世學習和研究《難經》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楊玄操序中提到「今輒條貫編次,使類例相從,凡為一十三篇」,正是對這種整理工作的描述。

總之,《難經集註》不僅是一部醫學著作,更是一部醫學史的見證。它以集結智慧的方式,跨越時空,將扁鵲的奧義與歷代醫家的心得融為一爐,為後世學習和研究中醫脈學、經絡學、臟腑學、針灸學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源。細讀此書,方能領略中醫經典理論的博大精深,體會中華醫學一脈相承的學術精神,以及歷代醫家為求真解難、濟世活人所付出的不懈努力。這是一部值得所有中醫學習者和研究者深入研讀的經典。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2)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2)

卷之二 (13)

卷之二 (14)

卷之二 (15)

卷之二 (16)

卷之二 (17)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三 (8)

卷之三 (9)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1)

卷之三 (12)

卷之三 (13)

卷之三 (14)

卷之三 (15)

卷之三 (16)

卷之三 (17)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四 (6)

卷之四 (7)

卷之四 (8)

卷之四 (9)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1)

卷之四 (12)

卷之四 (13)

卷之四 (14)

卷之四 (15)

卷之四 (16)

卷之四 (17)

卷之五 (1)

卷之五 (2)

卷之五 (3)

卷之五 (4)

卷之五 (5)

卷之五 (6)

卷之五 (7)

卷之五 (8)

卷之五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