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卷之三
故曰:「形病脈不病也。」脈病人不病者,其人必外多眷慕,內結想思;脈病形安,形樂志苦,以致傷。脈息反常,不及有餘,乍遲乍數,及乎病而不死爰焉。故曰:「脈病人不病也。」
二十二難曰:「經言:『脈有是動。』」
虞曰:「言反常之動也。」
「有所生病。」
虞曰:「脈動反常,故云有所生病。」
「一脈輒變為二病者,何也?」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
虞曰:「氣病傳血,此乃一脈變為二病也。」
「邪在氣,氣為是動。」
虞曰:「脈動反常,邪在氣也。」
「邪在血,血為所生病。」
虞曰:「氣受邪傳之與血,故血為所生病。」
「氣主呴之。」
虞曰:「呴之,氣流行之貌也。」
「血主濡之。」
丁曰:「氣主呴之,呴呴謂吹噓往來之象;血主濡之,濡謂濡軟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虞曰:「濡者,濡潤之貌,言人身所稟者氣血也。氣血通行,沮潤人身。其為病也,乃如下說也。」
「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病也。」
丁曰:「人一身經脈,通行氣血。或居一經脈中,氣留不行,故血壅不濡。其氣先病,名曰是動;血壅不濡後病,名曰所生。此是一脈輒變為二病也。」虞曰:「上文言脈有是動,動為陽,謂氣先受熱,熱亦傳於血。氣血皆受熱,則津液妄行,是知脈有是動。此言留而不行,謂氣血津液妄行。」
「賊風薄之,故不行也。氣傳之與血,故血壅而不濡潤;復受賊風,故血亦住而病也。」楊曰:「經言:『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故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心煩,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有餘,則肩背痛也。」(按《靈樞·經脈篇》,「背」作「臂」,下同。)「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略舉此一經為例,餘經皆可知也。」「凡人所以得主命者,氣與血也。氣為陽,陽為衛;血為陰,陰為榮。二氣常流,所以無病也。邪中於陽,陽為氣,故氣先病;陽氣在外故也。若在陽不治,則入於陰中。陰為血,故為血後病;血在內故也。氣實則熱,氣虛則寒;血實則為寒,血虛則為熱。陰陽之道理其然也。」
「凡一臟之病,有虛有實,有寒有熱,有內有外,皆須知臟腑之所在,識經絡之流行,隨其本原以求其疾,則病形可辨,而針藥無失矣。如其不委斯道,」(今「委」字疑當作「悉」。)「則雖命藥投針,病難愈也。故黃帝曰:『夫十二經脈者,所以調虛實,處百病,決生死,不可不通哉!』此之謂也。」虞曰:「凡人血流據氣,氣動依血。凝留而不行,壅而不濡,是知為病也。」
白話文:
所以說,身體有病但脈象正常,或者脈象有病但身體卻沒病,這種情況是因為這個人可能在外面有太多牽掛,內心思慮過多。脈象有病但身體安好,這種情況是因為身體雖然舒適但精神卻很苦悶,以至於傷了身體。脈象出現異常,不足或有餘,時而慢時而快,如果這種情況發展到生病卻還沒死,這就印證了「脈象有病,身體可能沒病」這句話。
《難經》第二十二難說,經書提到脈象有「是動」。
虞氏解釋說,「是動」指的是脈象出現異常的跳動。
產生某些疾病。
虞氏解釋說,脈象跳動異常,所以說會產生某些疾病。
一個脈象卻能變化出兩種病症,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經書說的「是動」是指氣的變化,「所生病」是指血的變化。
虞氏解釋說,氣有病會傳到血,這就是一個脈象變化成兩種病症的原因。
邪氣在氣,氣就會產生「是動」。
虞氏解釋說,脈象跳動異常,是因為邪氣在氣。
邪氣在血,血就會產生「所生病」。
虞氏解釋說,氣受邪氣侵襲,傳到血,所以血會產生「所生病」。
氣主要負責「呴」的功能。
虞氏解釋說,「呴」是氣流動的樣子。
血主要負責「濡」的功能。
丁氏解釋說,氣主要負責「呴」,「呴」是指吹噓往來的樣子;血主要負責「濡」,「濡」是指濡養滋潤。氣運行,血也會運行;氣停止,血也會停止。虞氏解釋說,「濡」是滋潤的樣子,人身體的根本是氣和血,氣血運行通暢,就能滋潤身體,而生病的原因如下所述。
氣停滯不運行,是因為氣先有了病;血壅塞不滋潤,是因為血後有了病。所以先有「是動」,後有「所生病」。
丁氏解釋說,人全身的經脈通行氣血,氣如果停留在某個經脈中不運行,血就會因此壅塞而不被滋潤。氣先病,稱為「是動」;血壅塞不被滋潤,是後病,稱為「所生病」。這就是一個脈象變化成兩種病症的原因。虞氏解釋說,上文說脈象有「是動」,「動」屬陽,是指氣先受熱邪侵襲,熱邪也會傳到血,氣血都受熱,津液就會妄行。由此可知,脈象有「是動」,這裡說的氣血停滯不運行,是指氣血津液妄行。
因為受到賊風的侵襲,所以氣血不能正常運行。氣的病傳給血,導致血壅塞而不被滋潤,又受到賊風侵襲,所以血也停滯而生病。楊氏說,經書說手太陰肺經的脈,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再回到胃口,上行穿過膈膜,歸屬於肺,從肺系橫出腋下,沿著上臂內側向下行走,屬於少陰心經,再沿著前臂內側下行到肘部,再沿著前臂內側骨頭的下緣進入寸口,向上沿著魚際,出於大拇指的末端。它的分支,從腕部後方直接走到食指的末端。
內側邊緣出於指端。如果「是動」,就會出現肺脹滿的病症,腹部脹滿且會喘咳。缺盆穴部位疼痛劇烈,甚至會雙手交叉而暈厥,這就是臂厥。這是肺經主要的問題。「所生病」則會出現咳嗽、氣喘、口渴、心煩、胸滿、上臂內側前緣疼痛、手掌發熱等症狀。如果氣有餘,則會肩背疼痛。 (按《靈樞·經脈篇》,“背”作“臂”,下同) 出汗中風,小便頻繁而打呵欠。氣虛則會肩背疼痛,怕冷。
氣不足以支持呼吸,尿液顏色會變化。這裡只是舉肺經為例,其他經脈的情況也是一樣的。人之所以能維持生命,依靠的是氣和血。氣屬陽,陽氣是身體的衛護;血屬陰,陰血是身體的營養。氣血運行不息,人就沒有疾病。邪氣侵犯陽,陽屬氣,所以氣先病,因為陽氣在體表。如果陽病不治,就會進入陰,陰屬血,所以血後病,因為血在體內。氣實則發熱,氣虛則發寒。
血實則發寒,血虛則發熱。陰陽的道理就是這樣。任何一個臟腑的病,都有虛有實、有寒有熱、有內有外,都必須知道臟腑的位置,了解經絡的運行,根據其病因來診治,就能分辨病狀,用藥針灸才不會出錯。如果對這些道理不了解(今“委”字疑應作“悉”,即熟悉),那麼即使吃藥針灸,病也很難治好。所以黃帝說:「十二經脈,是用來調節虛實、治療百病、決定生死的,不可不通曉。」就是這個意思。虞氏說,人的血流動依賴於氣,氣的運動依賴於血,如果氣血凝滯不運行,壅塞而不滋潤,就知道這是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