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二十難曰。經言脈有伏匿,伏匿於何臟而言伏匿耶?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

丁曰。其部非獨言寸為陽、尺為陰也。若以前後言之,即寸為陽部,尺為陰部。若以上下言之,曰肌肉上為陽部,肌肉下為陰部。今陰虛不足,陽入乘之,故陰部見陽脈。其脈乘時見沉澀而短。(按此乘字疑衍。)此是陽中伏陰也。楊曰。謂尺中浮滑而長。

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

丁曰。寸口之內,肌肉之上,時見沉澀短也。楊曰。尺中已浮滑而長,又時時沉澀而短,故曰陽中伏陰。寸口關中沉短而澀也。

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丁曰。寸口之內,肌肉之下,脈時見浮滑而長者,是陰中伏陽也。楊曰。寸關已沉短而澀,而時時浮滑而長,故曰陰中伏陽也。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丁曰。重陽者狂,謂脈浮滑而長,加於實數,所以狂言大事,自高自賢,狂越棄衣。其脫陰者目盲,視物卒失,故言盲也。盲,猶荒也。重陰者癲,癲者,蹶也。其脫陽者,視其暗中見鬼。是故經言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也。虞曰。寸口曰陽,又今重見陽脈三倍以上。

故曰重陽。其病狂惑,自高賢智,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故曰狂。尺中曰陰,而尺脈重見陰,故曰重陰。其為病也,名曰癲疾。謂僵仆於地,閉目不醒,陰極陽復,良久卻醒,故曰癲也。今天吊之類是也。人之所稟者陰與陽。陰陽平則權衡等。今陰氣已脫,陽氣獨盛。

五臟屬陰。五臟行氣血溉灌,上榮於目。今陰氣已脫,五臟之氣不榮於目,故目盲無所見,故曰脫陰者目盲也。楊曰。重陽者,陽氣並於上也。謂關以前既浮滑而長,兼實強,復喘數,是謂重陽也。重陰者,謂尺中既沉短而澀,而又盛實,是謂重陰。脫陽者,無陽氣也。謂關以前細微甚也。

故目中妄見而睹鬼物焉。脫陰者,謂尺中微細甚也。陰者,精氣也。精氣脫故盲。盲脫之言失也。謂亡失陰陽之氣也。

二十一難曰。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何謂也?

丁曰。此者五臟各有所主也。肺主氣,心主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其心肺主息脈,為通天氣。邪不可中。邪中則息脈不相應,形雖不病,當知死矣。腎肝脾皆主其形,皆通地氣。邪中則害其形。其脈不病者皆生。形脈皆病者不可理。此是五臟各主其形脈,故言大法也。

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不應脈數也。此大法。

呂曰。形病者,謂五臟損,形體羸瘦,氣微,脈反遲,與息不相應。其脈不相應,為形病也。脈病者,謂數諸至,脈已病。人雖未頭痛寒熱,方病不久病,病則死。虞曰。人形病脈不病者,謂形苦而志樂,或勞形於事以致肌體瘦羸。脈息俱。呼吸大小雖合常經,息數必違此大法。

白話文:

第二十難題說,經典提到脈象有潛伏或隱匿的情形,請問是潛伏在哪個臟腑?這是指陰陽互相作用、互相潛伏的關係。脈象在陰部(尺脈)出現陽脈(浮脈等),這是陽氣侵入陰氣的現象。

丁先生說,陰陽部位不單單指寸為陽、尺為陰。如果以身體前後來說,寸脈是陽部,尺脈是陰部;如果以上下來說,肌肉上方為陽部,肌肉下方為陰部。現在陰氣虛弱不足,陽氣乘虛而入,所以在陰部看到陽脈。這種脈象有時會呈現沉、澀、短的狀態。(這裡的“乘”字可能是衍文。)這是陽氣中潛伏陰氣的現象。楊先生說,這是指尺脈出現浮、滑、長的脈象,雖然有時也會呈現沉、澀、短的脈象,這就是陽氣中潛伏陰氣。脈象在陽部(寸脈)出現陰脈(沉脈等),這是陰氣侵入陽氣的現象。

丁先生說,寸口內部、肌肉上方,有時會出現沉、澀、短的脈象。楊先生說,尺脈已經呈現浮、滑、長的脈象,有時又呈現沉、澀、短的脈象,所以說這是陽氣中潛伏陰氣。寸口和關脈出現沉、短、澀的脈象。

雖然脈象有時呈現浮、滑、長的狀態,這就是陰氣中潛伏陽氣的現象。

丁先生說,寸口內部、肌肉下方,脈象有時會出現浮、滑、長的狀態,這就是陰氣中潛伏陽氣的現象。楊先生說,寸脈和關脈已經呈現沉、短、澀的脈象,但有時又會呈現浮、滑、長的脈象,所以說這是陰氣中潛伏陽氣。

陽氣過盛會導致狂躁,陰氣過盛會導致癲癇,陽氣脫失會產生見鬼的幻覺,陰氣脫失會導致失明。

丁先生說,陽氣過盛導致狂躁,是指脈象呈現浮、滑、長的狀態,而且頻率加快,所以會胡言亂語、自高自大、行為瘋狂、衣冠不整。陰氣脫失導致失明,是指視力突然喪失,看不見東西。失明,就是指視野模糊不清。陰氣過盛導致癲癇,癲癇就是指昏倒。陽氣脫失導致看到鬼的幻覺,是因為在昏暗的地方看到鬼影。因此經典說,陽氣過盛導致狂躁,陰氣過盛導致癲癇,陽氣脫失導致見鬼,陰氣脫失導致失明。虞先生說,寸口脈為陽,如果陽脈重複出現三倍以上,就叫做陽氣過盛,這種情況會使人狂躁、胡言亂語、自以為聰明、爬高歌唱、拋棄衣服、到處亂跑、辱罵親人朋友,不分親疏。尺脈為陰,如果尺脈重複出現陰脈,就叫做陰氣過盛,這種情況會導致癲癇,也就是昏倒在地、閉上眼睛、不省人事,等陰氣極盛後陽氣恢復,過一會兒才能醒來。就像今天的吊死鬼一樣。人的身體陰陽平衡,才能保持健康。現在陰氣脫失,陽氣獨盛。五臟屬陰,五臟運行氣血滋養全身,包括滋養眼睛。現在陰氣脫失,五臟的氣血不能滋養眼睛,所以眼睛失明。因此說,陰氣脫失會導致失明。楊先生說,陽氣過盛是指陽氣在上面積聚,寸關脈已經呈現浮、滑、長的狀態,又呈現脈象強勁、呼吸急促,這就是陽氣過盛。陰氣過盛是指尺脈已經呈現沉、短、澀的狀態,又呈現脈象充實有力,這就是陰氣過盛。陽氣脫失是指沒有陽氣,寸關脈非常細弱。所以眼睛會出現幻覺看到鬼怪。陰氣脫失是指尺脈非常微弱,陰氣指的是精氣,精氣脫失就會失明。失明就是指陰陽之氣亡失。

第二十一難題說,經典提到,人身體有病而脈象沒有病叫做“生”,脈象有病而身體沒有病叫做“死”,這是什麼意思?

丁先生說,這是因為五臟各有其主管。肺主管氣,心主管脈,脾主管肌肉,肝主管筋,腎主管骨。心肺主管呼吸和脈搏,與天氣相通,邪氣不容易侵入。如果邪氣侵入,呼吸和脈搏就不協調,即使身體沒有病,也可以判斷為死亡。腎、肝、脾都主管身體的形體,與地氣相通,如果邪氣侵入,就會傷害形體。脈象沒有病就可以判斷為生。形體和脈象都有病,就無法治療。這是因為五臟各自主管形體和脈象,所以才說是重要的法則。

其實,人體有病而脈象沒有病,並不是真的沒有病。而是說呼吸的次數和脈搏的次數不對應。這是重要的法則。

呂先生說,形體有病,是指五臟受損、形體消瘦、氣息微弱、脈象反而遲緩、與呼吸不相應。脈象不相應,就是形體有病。脈象有病,是指脈象出現頻數等病態,人雖然沒有頭痛發熱等症狀,但病情正在發展,不久就會發病,發病就會死亡。虞先生說,形體有病而脈象沒有病,是指身體勞累、精神愉快,或者過度勞累導致身體瘦弱,脈搏和呼吸雖然符合正常規律,但是呼吸的次數一定會違背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