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三 (12)
卷之三 (12)
1. 榮衛三焦第四(凡二首)
三十難曰:榮氣之行,常與衛氣相隨。不然。經言: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乃傳與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於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榮周不息,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故知榮衛相隨也。
丁曰:夫人之生,稟天真之氣,後飲水穀食入胃,傳於五臟六腑,化為精血。其精血各有清濁。其精中清者,歸肺以助天真;其濁者,堅強骨髓。故血中之清者,歸心,榮養於神;血中之濁者,外華於肌肉。而清者行於脈內,濁者行於脈外。而衛者,衛護之義也。
楊曰:營行作榮。榮者,榮華之義也。言人百骸九竅所以得榮華者,由此血氣也。營者,經營也。言十二經脈常行不已,經紀人身,所以得長生也。二義皆通焉。衛者,護也。此是人之慓悍之氣,行於經脈之外,晝行於身,夜行於臟,衛護人身,故曰衛氣。凡人陰陽二氣,皆會於頭手足,流轉無窮,故曰如環之無端也。心榮血,肺衛氣。血流據氣,氣動依血,相憑而行,故知榮衛相隨也。
虞曰:經言:人受氣於谷,谷入胃,乃傳與五臟六腑者,謂水穀入口,下至於胃;胃化谷為氣,上傳與肺,肺乃主氣,氣乃為衛;胃化水上傳與心,心乃生血,血乃為榮。氣為表,行於脈外;血為里,行於脈內。二者相依而行,故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復會於手太陰,如環之無端,轉相溉灌也。經言:清氣為榮,濁氣為衛。詳此清濁之義,倒言之為正,恐傳寫誤也。《陰陽應象論》曰:「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即其義也。
三十一難曰:三焦者,何稟何生?何始何終?其治常在何許?可曉以不?然,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楊曰:焦,元也。天有三元之氣,所以生成萬物。人法天地,所以亦有三元之氣,以養人身形。三焦皆有其位,而無正臟也。
虞曰:天有三元,以統五運;人有三焦,以統五臟也。今依《黃庭經》配八卦屬五臟法三焦,以明人之三焦法象三元也。心肺在上部:心法離卦,肺法兌卦、乾卦,主上焦。乾為天,所以肺行天氣。脾胃在中部:脾胃屬土,統坤卦;艮亦屬土,艮為運氣,主治中焦。腎肝在下部:腎法坎卦,肝法震卦、巽卦,主下焦,主通地氣,行水道。夫如是,乃知坎離震兌坤以法五臟,乾艮巽乃法三焦,以合八卦變用,乃如下說。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楊曰:自膈以上,名曰上焦,主出陽氣,溫於皮膚分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胃上口穴在鳩尾下二寸五分也。虞曰:膻中者,穴名也,直兩乳中是穴,任脈氣之所發。《素問》曰:「膻中為臣使之官,以主氣布陰陽,氣和志遠,喜樂由生」,謂布氣也,故治其中矣。上焦主入水穀,內而不出;其為病止言冷熱。虛則補其心,實則瀉其肺,如此治者,萬無一失。《靈樞經》曰:「上焦如霧」,謂行氣如露溉灌諸經也,言胃氣自膻中布氣,與肺下溉灌諸臟。經曰:「肺行天氣」,即此義也。
白話文:
榮衛三焦第四
人體的營氣運行,通常與衛氣相伴而行。不然的話,《黃帝內經》說人從食物中獲取氣,食物進入胃後,會傳輸到五臟六腑,五臟六腑都從中獲得氣。其中清澈的部分是營氣,渾濁的部分是衛氣。營氣在脈絡中運行,衛氣在脈絡外運行。營氣周而復始不停息,運行五十周後又會回到最初的起點,陰氣和陽氣相互貫穿,就像沒有起點的環一樣。所以說,營氣和衛氣是相伴而行的。
人出生後,稟賦天生的真氣,然後飲水吃穀物進入胃,傳輸到五臟六腑,轉化成精血。精血有清澈和渾濁之分。精血中清澈的部分,歸於肺,以輔助天生的真氣;渾濁的部分,則強健骨髓。血液中清澈的部分,歸於心,滋養精神;血液中渾濁的部分,則滋養肌肉。清澈的部分在脈內運行,渾濁的部分在脈外運行。衛氣的「衛」,有衛護之意,營氣的「營」,有經營之意。
「榮」有榮華之意,說明人體全身器官和九竅之所以能夠得到榮養,都是因為血氣的作用。營,指十二經脈不停運行,調養人體,使人長壽。這兩種含義都是相通的。「衛」有護衛之意,是指人體剛強之氣,在經脈外運行,白天在身體表面運行,晚上則進入臟腑,衛護人身,所以稱之為衛氣。人體的陰陽二氣,都會匯聚在頭部、手部和足部,流轉不息,就像沒有起點的環一樣。
心臟主管血液,肺臟主管氣,血液依賴氣的推動而運行,氣依賴血液的滋養而活動。兩者相互依賴,所以說營氣和衛氣是相伴而行的。《黃帝內經》說人從食物中獲取氣,食物進入胃,再傳輸到五臟六腑,是指食物進入口中,到達胃部,胃將食物轉化為氣,向上傳輸到肺部,肺主管氣,氣就成為衛氣。胃將水液向上傳輸到心,心產生血液,血液就成為營氣。氣屬表,在脈外運行;血屬裡,在脈內運行。兩者相互依存,一天一夜運行五十周,最後又在手太陰經脈處匯合,像無端的環一樣,互相滋養灌溉。《黃帝內經》說清氣是營氣,濁氣是衛氣,仔細分析這裡清濁的含義,倒過來說才是正確的,可能是傳抄時出現了錯誤。《陰陽應象論》說「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就是這個意思。
(《難經》)問:三焦是什麼?它從哪裡產生?它的開始和結束是什麼?它的功能主要在哪裡?可以詳細說明嗎?(答:)三焦是水穀的通道,也是氣的終點和起點。
焦,是根本的意思。天有三元之氣,用來生成萬物。人效法天地,所以也有三元之氣,用來滋養人的身體。三焦都有其所在位置,但卻不是具體的臟腑。天有三元,用來統領五運;人有三焦,用來統領五臟。現在按照《黃庭經》中將八卦分配給五臟的方法,來理解三焦,以說明人的三焦是效法三元的。心肺在上部,心對應離卦,肺對應兌卦和乾卦,主管上焦。乾為天,所以肺運行天氣。脾胃在中部,脾胃屬土,對應坤卦,艮也屬土,艮代表運氣,主管中焦。腎肝在下部,腎對應坎卦,肝對應震卦和巽卦,主管下焦,主導地氣的流通和水道的運行。如此,就能明白坎、離、震、兌、坤對應五臟,乾、艮、巽對應三焦,來符合八卦的變化應用。具體如下所述:
上焦,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下方,胃的入口上方,主管將水穀收入體內而不排出。它的功能主要體現在膻中穴,也就是兩乳連線中點下約一寸六分的地方。從橫膈膜以上,稱為上焦,主管輸出陽氣,溫煦皮膚和肌肉,就像霧露滋潤萬物一樣。胃的入口穴位,在鳩尾穴下二寸五分的地方。膻中穴,是一個穴位的名稱,位於兩乳連線的中心點,是任脈氣所發出的地方。《素問》說:膻中是臣使之官,主管氣的運行,調和陰陽,使氣平和,志向遠大,產生喜悅和快樂,是運行氣的地方。所以治療時要從此入手。上焦主管接收水穀,使其進入體內而不排出。它所產生的疾病只與寒熱有關。虛弱時,要補心;實證時,要瀉肺。如此治療,萬無一失。《靈樞經》說,上焦像霧一樣,是指氣的運行像露水一樣灌溉各經脈。意思是說,胃氣從膻中穴散發出來,與肺一起灌溉各個臟腑。《黃帝內經》說:「肺行天氣」,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