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3)

1. 榮衛三焦第四(凡二首)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齊旁。

楊曰:「自齊以上,名曰中焦,變化水穀之味,生血以榮五臟六腑,及於身體。中脘穴在鳩尾下四寸也。」虞曰:「中焦乃脾胃也。中焦為病,止言冷熱,虛則補其胃,實則瀉其脾,如此治者,萬無一失。」靈樞經曰:「中焦如漚,謂腐熟水穀也。」其治在齊旁,齊旁左右各一寸,乃足陽明胃脈所發,挾齊乃天樞穴也。中焦主脾胃,故治在此經中,故曰齊旁也。

下焦者(按史記正義引,此下有「在臍下」三字),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導也,其治在齊下一寸。

楊曰:「自齊以下,名曰下焦,齊下一寸,陰交穴也。主通利溲便,以時下而傳,故曰出而不內也。」虞曰:「下焦為病,止言冷熱,虛則補其腎,實則瀉其肝,如此治者,萬無一失。」靈樞經曰:「下焦如瀆,謂膀胱主水也。《素問》曰:『三焦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齊下一寸,乃足三陰任脈之會,其治在茲,乃下紀也。

故名曰三焦,其腑在氣街(一本曰沖)。

丁曰:「靈蘭秘典論曰:『三焦者,決瀆之官,引導陰陽水穀。』故言三焦者,水穀之道路也,布氣於胸中,故治在膻中穴也。」其腑在氣街,而或曰沖者,二義俱通。言氣街者,即陰陽道路也;言氣衝者,氣衝脈也。氣衝者,十二經根本,諸經行氣之腑也,故言腑在氣衝也。楊曰:「氣街者,氣之道路也,街,衢也。衢者,四達之道焉。」一本曰沖,此非扁鵲之語,蓋呂氏再錄之言,別本有此言,於義不可用也。虞曰:「氣街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是穴乃足陽明脈氣所發,言其三焦主三元之氣,其腑在氣街,其氣街者,《針經》本名氣衝,沖者,通與四達之義不殊,兩存之亦可也。以氣街為腑者,何也?謂足陽明胃,化谷為氣,三焦又主三元之氣,故以氣街為腑也。」

白話文:

榮衛三焦第四(凡二首)

中焦

中焦的位置在胃的中脘部位,它既不在上也不在下,主要負責腐熟消化水穀。治療中焦疾病,應該在肚臍兩側附近下針。

楊氏說,從肚臍以上都叫做中焦,它負責轉化水穀的味道,產生血液來滋養五臟六腑,以及全身各處。中脘穴在鳩尾穴下方四寸的地方。虞氏說,中焦就是脾胃,中焦生病,不外乎是寒症或熱症。如果是虛弱,就要補養胃,如果是實證,就要瀉脾。這樣治療,絕對不會有失誤。《靈樞經》說,中焦像一個發酵的容器,意思是腐熟消化水穀。治療部位在肚臍兩側,肚臍左右各一寸的地方,是足陽明胃經的發源處,挾著肚臍的是天樞穴。中焦主要掌管脾胃,所以治療要從這個經絡下手,這也是所謂「齊旁」的意思。

下焦

下焦(按照《史記正義》的說法,這裡應該還有「在肚臍下」這幾個字)在膀胱的上方開口處,主要負責區分清濁,並且將廢物排出體外,不讓它停留在體內。治療下焦疾病,應該在肚臍下方一寸的地方下針。

楊氏說,從肚臍以下都叫做下焦。肚臍下方一寸,是陰交穴。它主要負責疏通小便,讓小便能夠定時排出,所以說「出而不內」。虞氏說,下焦生病,不外乎是寒症或熱症。如果是虛弱,就要補養腎,如果是實證,就要瀉肝。這樣治療,絕對不會有失誤。《靈樞經》說,下焦像一條溝渠,意思是膀胱主管水分。《素問》說,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員,水液就是從這裡排出的。肚臍下方一寸,是足三陰經和任脈交會的地方,治療下焦疾病,要在這裡下手,這是下焦的根本所在。

三焦

所以才說有三焦。三焦的腑(指三焦所歸屬的臟腑)在氣街(氣的通道)。另一種說法是「沖」。

丁氏說,《靈蘭秘典論》說,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員,負責引導陰陽之氣和水穀的運行,所以說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三焦還將氣布散到胸中,所以治療要從膻中穴下手。三焦的腑在氣街,或者說是沖,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氣街」指的是陰陽之氣運行的道路,「氣沖」指的是氣衝脈,氣衝是十二經脈的根本,是各經脈運行氣的地方,所以說腑在氣衝。楊氏說,氣街是氣所行走的道路。

三焦既然是運行氣的主管,所以說腑在氣街。「街」就是道路,「衢」就是四通八達的道路。另一種說法是「沖」。這並非扁鵲說的話,大概是呂氏在記錄時加上的,別的版本有這種說法,但從道理上說不太適合使用。虞氏說,氣街在小腹毛髮中線兩側各二寸的地方,這個穴位是足陽明脈氣所發出的地方。三焦主管三元之氣,它的腑在氣街。氣街在針灸經絡上本來就叫做氣沖,「沖」的意思和四通八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兩種說法都可以保留。為什麼說以氣街為腑呢?因為足陽明胃將水穀轉化成氣,三焦又主管三元之氣,所以用氣街作為三焦的腑。

2. 臟腑配像第五(凡六首)

三十二難曰:「五臟俱等,而心肺獨在膈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榮衛;通行經絡,營周於外,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丁曰:心肺主通天氣,故在膈上。 楊曰:自齊以上通為陽,自齊以下通為陰。故經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天陽地陰,即其義也。今心肺既居膈上而行榮衛,故云榮周於外。 虞曰:心為帝王,高居遠視;肺為華蓋,位亦居膈。心主血,血為榮;肺主氣,氣為衛。血流據氣,氣動依血;血氣相依而行,故心肺居在上焦也。

三十三難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 然:肝者,非為純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陽而吸其微陰之氣;其意樂金,又行陰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

丁曰:五行既定,即有剛柔,配合夫婦,柔納其剛。今經舉肝青象木,木性本浮,今肝得水沉者,謂又懷金性也。又木七月受氣,正月臨官,行其陰道多,是故肝得水而沉也。 楊曰:四方皆一陰一陽。東方甲乙木,甲為陽,乙為陰,余皆如此。又甲為木,乙為草,丙為火,丁為灰,戊為土,己為糞,庚為金,辛為石,壬為水,癸為池。又乙帶金氣,丁帶水氣,己帶木氣,辛帶火氣,癸帶土氣。此皆五行王相配偶,故言肝者,非為純木也,陰陽交錯故也。木生於亥而王於卯,故云行陰道多。東方甲乙木,畏西方庚辛金,故釋其妹乙,嫁庚為婦,故曰「庚之柔」,柔陰也。乙帶金氣以歸,故令肝得水而沉也。 虞曰:乙與庚合,從夫之性,故得水而沉也。

肺者,非為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陰,婚而就火;其意樂火,又行陽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丁曰:肺白象金,金性本沉,今肺反浮,謂辛納火性也。又正月受氣,七月臨官,行其陽道多,是故肺得水而浮也。 楊曰:金生於己,王於酉,故云行陽道多。西方庚辛金,畏南方丙丁火,故釋其妹辛,嫁為丙婦,故曰「丙之柔」。辛帶火氣以歸,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虞曰:丙與辛合,隨夫之性,炎上而浮,故云也。

肺熟而復沉,肝熟而復浮者,何也? 故知辛當歸庚,乙當歸甲也。

丁曰:皆歸本性也。 楊曰:肝生沉而熟浮,肺生浮而熟沉。此是死則歸本之義,熟喻死矣。如人夫婦有死亡者,未有子息,各歸其本。極陰變陽,寒盛生熱,壅久成通,聚而必散,故其然也。義之反覆,故浮沉改變也。

三十四難曰:「五臟各有聲色臭味,可曉知以不?」 然:十變言肝色青。 虞曰:五色之變在於木也。五臟五色,由肝木之氣更相溉灌,故各從其類見其色。《黃庭經》云:「肝者水之精,震之氣,其色青,位居東方。」

白話文:

臟腑配像第五(共六段)

《難經》第三十二難提到:五臟功能應該是相同的,為何只有心臟和肺臟在膈膜之上呢?答案是:心臟主導血液,肺臟主導氣。血液負責滋養,氣負責防禦,兩者相互配合,一上一下,稱為營衛。它們在經絡中運行,滋養全身。所以,心臟和肺臟才位於膈膜之上。

丁先生認為,心肺主要負責與自然界清氣的交通,所以位於膈膜之上。楊先生認為,從肚臍以上都屬於陽,肚臍以下都屬於陰。所以古書說:「腰部以上為天,腰部以下為地。」天屬陽,地屬陰,就是這個道理。心肺位於膈膜之上,負責運行營衛之氣,所以說滋養全身。虞先生認為,心臟如同帝王,高高在上,視野開闊;肺臟如同華蓋,也位於膈膜之上。心臟主導血液,血液負責滋養;肺臟主導氣,氣負責防禦。血液依靠氣的推動而流動,氣依靠血液的滋養而運行。血和氣相互依存,所以心肺位於上焦。

《難經》第三十三難提到:肝臟屬青色,象徵木;肺臟屬白色,象徵金。肝臟遇水會下沉,木遇水會漂浮;肺臟遇水會漂浮,金遇水會下沉。這是什麼道理呢?答案是:肝臟並非純粹屬木。乙,代表角,是庚金的柔性表現,廣義來說是陰和陽的關係,狹義來說是夫妻關係。它釋放微弱的陽氣,吸收微弱的陰氣,它的特性是喜歡金,並且運行陰性的通道較多,所以肝臟遇水會下沉。

丁先生認為,五行確定後,就有了剛柔的區別,就像夫妻之間的配合。柔順的一方容納剛強的一方。經文說肝臟屬青色,象徵木,木的特性本來是漂浮的。現在說肝臟遇水會下沉,是因為它還包含金的特性。而且,木在七月接受氣息,正月當令,運行陰性通道較多。所以肝臟遇水會下沉。楊先生認為,四方都有陰陽兩種屬性。東方屬甲乙木,甲為陽,乙為陰,其他方位也如此。甲代表木,乙代表草,丙代表火,丁代表灰,戊代表土,己代表糞,庚代表金,辛代表石頭,壬代表水,癸代表池塘。而且乙帶有金的氣息,丁帶有水的氣息,己帶有木的氣息,辛帶有火的氣息,癸帶有土的氣息。這些都是五行之間的相互配對。所以說肝臟並非純粹屬木,而是陰陽交錯的結果。木在亥時產生,在卯時當令,所以說它運行陰性的通道較多。東方甲乙木,畏懼西方庚辛金,所以把妹妹乙嫁給庚為妻,因此說庚的柔性。柔屬陰。乙帶有金的氣息,所以肝臟遇水會下沉。虞先生認為,乙和庚結合,順從丈夫的特性,所以遇水會下沉。

肺臟並非純粹屬金。辛,代表商,是丙火的柔性表現,廣義來說是陰和陽的關係,狹義來說是夫妻關係。它釋放微弱的陰氣,婚配給火,它的特性是喜歡火,並且運行陽性的通道較多。所以肺臟遇水會漂浮。

丁先生認為,肺臟屬白色,象徵金,金的特性本來是下沉的。現在說肺臟反而漂浮,是因為它吸收了火的特性。而且,肺在正月接受氣息,七月當令,運行陽性的通道較多。所以肺臟遇水會漂浮。楊先生認為,金在巳時產生,在酉時當令,所以說它運行陽性的通道較多。西方庚辛金,畏懼南方丙丁火,所以把妹妹辛嫁給丙為妻,因此說丙的柔性。辛帶有火的氣息,所以肺臟遇水會漂浮。虞先生認為,丙和辛結合,順從丈夫的特性,火向上升騰,所以肺臟遇水會漂浮。

肺臟煮熟後會下沉,肝臟煮熟後會漂浮,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辛氣回歸庚金,乙氣回歸甲木的緣故。

丁先生認為,這是因為回歸本性的緣故。楊先生認為,肝臟生時下沉,熟後漂浮;肺臟生時漂浮,熟後下沉。這是說明死後回歸本源的道理。熟就如同死亡一樣。就像夫妻如果沒有子女,死亡後都會各自回歸本性。陰氣達到極點就會轉化為陽氣,寒冷到極致就會產生熱量,阻塞久了就會疏通,聚集久了必然會消散,所以才會這樣。陰陽之間反覆變化,所以才會出現漂浮和下沉的改變。

《難經》第三十四難提到:五臟各有其聲、色、氣味,可以藉此來了解它們嗎?答案是:可以的。例如,《十變》中說,肝臟的顏色是青色。

虞先生認為,五種顏色的變化都源於木。五臟的五種顏色,都受到肝木之氣的灌溉滋養,所以各自呈現出相應的顏色。《黃庭經》中說:肝臟是水的精華,震卦之氣,其顏色是青色,位於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