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三 (14)
卷之三 (14)
1. 臟腑配像第五(凡六首)
其臭臊。
虞曰。得火之變。故其臭則臊也。
其味酸。
虞曰。土受木味則酸。洪範曰。曲直作酸。酸取其收斂也。
其聲呼。
虞曰。金木相配。發聲為呼。呼亦嘯也。
其液泣。
虞曰。泣則言淚也。此乃水行氣。溉灌於子。故生泣也。
心色赤。
虞曰。木之布色。在火乃赤也。
其臭焦。
虞曰。五臭之變在於火。五臟五臭。火盛則焦苦出焉。故曰其臭焦也。
其味苦。
虞曰。火性炎上。故生焦苦。故洪範云。炎上作苦。本經云。脾主甘。受味。火由土受之。則味苦。取其燥泄也。
其聲言。
虞曰。金火相當。夫婦相見。發聲為言。素問云笑。
其液汗。
虞曰。水火交泰。蒸而成汗。
脾色黃。
虞曰。脾土在中央。其色黃。此乃木之布色。在土乃黃也。
其臭香。
虞曰。火之化土。其臭則香也。
其味甘。
虞曰。脾土。味甘。甘能受味以取寬緩。行五味以養五臟。各從其數以配其味。在本性則甘。故洪範云。稼穡作甘也。
其聲歌。
虞曰。金土相生。母子相見。發聲為歌。
其液涎。
虞曰。水之行液。在脾成涎。
肺色白。
虞曰。木之布色。在肺乃白也。
其臭腥。
虞曰。火之變。在金則腥也。
其味辛。
虞曰。土之受味。在肺為辛。辛取其散潤也。
其聲哭。
虞曰。凡五音之發在於金。金髮五音以出五臟。各從其類以發其聲。金在本性為哭者。謂肺屬金。金、商也。商、傷也。主於秋。秋、愁也。故在志則悲哭。此之謂也。
其液涕。
虞曰。水之行液。在肺成涕。
腎色黑。
虞曰。水之布色。在腎。乃黑。淮南子云。水者、積陰之氣而成水也。取其積陰。故其色乃黑。
其臭腐。
虞曰。火主臭。在水為腐臭也。啟玄子云。因水變為腐也。
其味鹹。
虞曰。土之受味。在水作咸。咸、取其柔耎也。
其聲呻。
虞曰。子之見母。乃發嬌呻之聲也。
其液唾。
虞曰。凡五液皆出於水。水行五液。分灌五臟。故諸臟各有液也。在本宮則為唾也。
是五臟聲色臭味也。
丁曰。其言五聲五色五味五音五液。此者是五臟遞相榮養。過此則病也。楊曰。五臟相通各有五。五五合為二十五。以相生養也。
五臟有七神。各何所藏耶。然。臟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
虞曰。心有所億謂之意。水從其夫。故有智也。
腎藏精與志也。
丁曰五臟七神者。宣明五氣篇注云。心藏神。精氣之化成也。肺藏魄。精氣之匡輔也。靈樞經云。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肝藏魂。神氣之輔弼也。靈樞經曰。隨神而往來者謂之魂。脾藏意與智。意主所思。智主其記。腎藏精與志。專意而不移者也。靈樞經曰。意之所在謂之志。
又云守其精者謂之志也。虞曰。氣之所化謂之精。意之所存謂之志。楊曰。肝心肺各一神。脾腎各二神。五臟合有七神。
白話文:
臟腑配像第五(共六段)
肝
- 它的氣味是臊味。
- 虞氏認為,這是因為肝屬木,木遇到火的變化,所以氣味是臊味。
- 它的味道是酸味。
- 虞氏認為,土吸收了木的味道就會變成酸味。《洪範》中說:「曲直產生酸味。」酸味的作用是收斂。
- 它的聲音是呼喊聲。
- 虞氏認為,金和木相配,發出的聲音是呼喊聲。「呼」也通「嘯」。
- 它的液體是眼淚。
- 虞氏認為,眼淚是水液的運行,滋養灌溉肝臟,所以產生眼淚。
- 它的顏色是紅色。
- 虞氏認為,木的顏色分佈在火中就變成紅色。
心
- 它的氣味是焦味。
- 虞氏認為,五種氣味的變化在於火,五臟對應五種氣味,火氣旺盛就會出現焦苦的味道,所以說心的氣味是焦味。
- 它的味道是苦味。
- 虞氏認為,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所以產生焦苦的味道。《洪範》中說:「火焰向上產生苦味。」《本經》中說:「脾主管甘味,接受味道。」火從土中吸收味道,就會產生苦味。苦味的作用是燥濕泄熱。
- 它的聲音是說話聲。
- 虞氏認為,金和火相互對應,就像夫妻相見,發出的聲音是說話聲。《素問》中說是笑聲。
- 它的液體是汗液。
- 虞氏認為,水和火交融,蒸發而成汗液。
- 它的顏色是紅色。
- 虞氏認為,木的顏色分佈在火中就變成紅色。
脾
- 它的顏色是黃色。
- 虞氏認為,脾土位於中央,顏色是黃色。這是木的顏色分佈在土中就變成黃色。
- 它的氣味是香味。
- 虞氏認為,火轉化成土,氣味就是香味。
- 它的味道是甘味。
- 虞氏認為,脾土的味道是甘味。甘味能夠承受各種味道,使氣機舒緩,運行五味以滋養五臟,各按其數來配合其味道。脾的本性是甘味。《洪範》中說:「耕種產生甘味。」
- 它的聲音是歌唱聲。
- 虞氏認為,金和土相互產生,就像母子相見,發出的聲音是歌唱聲。
- 它的液體是口水。
- 虞氏認為,水液的運行,在脾中形成口水。
肺
- 它的顏色是白色。
- 虞氏認為,木的顏色分佈在肺中就變成白色。
- 它的氣味是腥味。
- 虞氏認為,火的變化,在金中就變成腥味。
- 它的味道是辛味。
- 虞氏認為,土接受味道,在肺中就變成辛味。辛味的作用是發散和滋潤。
- 它的聲音是哭聲。
- 虞氏認為,五音的發出都源於金。金產生五音,從五臟發出,各自按其類別發出聲音。金的本性是哭聲,因為肺屬金,金屬商,商代表傷,主秋季,秋季代表憂愁,所以表現在情緒上就是悲哭。
- 它的液體是鼻涕。
- 虞氏認為,水液的運行,在肺中形成鼻涕。
腎
- 它的顏色是黑色。
- 虞氏認為,水的顏色分佈在腎中就是黑色。《淮南子》中說:「水是積蓄陰氣而成的。」因為積蓄陰氣,所以顏色是黑色。
- 它的氣味是腐臭味。
- 虞氏認為,火主管氣味,在水中就變成腐臭味。啟玄子說:「因為水的變化產生腐臭。」
- 它的味道是鹹味。
- 虞氏認為,土接受味道,在水中就變成鹹味。鹹味的作用是使之柔軟。
- 它的聲音是呻吟聲。
- 虞氏認為,孩子見到母親,會發出嬌柔的呻吟聲。
- 它的液體是唾液。
- 虞氏認為,五種液體都出自於水。水運行五液,分佈灌溉五臟,所以各個臟器都有自己的液體。在腎宮,液體就是唾液。
以上是五臟的聲音、顏色、氣味和味道的配屬。
丁氏認為,這裡說的五聲、五色、五味、五音、五液,是五臟之間互相滋養的關係。如果超過這個範圍,就會生病。楊氏認為,五臟之間互相溝通,每個臟器都有五種屬性,五個五相合,就變成二十五種,以此來互相滋養。
五臟所藏之神
五臟各有七種神,它們各自藏在何處呢?臟腑是人體神氣所寄託的地方。因此,肝臟藏魂,肺臟藏魄,心臟藏神,脾臟藏意和智,腎臟藏精和志。
虞氏認為,心中所想就叫做「意」,水順從它所依附的,所以就有了「智」。
丁氏認為,五臟七神,《宣明五氣篇注》中說:「心藏神,是精氣的變化形成的;肺藏魄,是精氣的輔助;《靈樞經》說:『與精氣一起出入的叫做魄』;肝藏魂,是神氣的輔佐;《靈樞經》說:『隨著神而往來的叫做魂』;脾藏意和智,意主管思維,智主管記憶;腎藏精和志,專心而不改變的叫做志。《靈樞經》說:『意念所在的地方叫做志』,又說『守住精氣的叫做志』。」
虞氏認為,「氣」所變化的叫做「精」,「意」所存留的叫做「志」。楊氏認為,肝、心、肺各藏一個神,脾、腎各藏兩個神,五臟合起來共有七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