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經脈診候第一(凡二十四首)
呂曰。足少陰動內踝下。楊曰。太谿穴也。按此動脈非少陰脈也。斯乃衝脈動耳。衝脈與少陰並行。因謂少陰脈動。其實非也。亦呂氏之謬焉。少陰乃動內踝上五寸間也。經曰。彈之以候死生是也。呂曰。足太陰動髀上。楊曰。箕門穴也。呂曰。手少陰動腋下。
楊曰。極泉穴也。又動靈道少海。呂曰。手心主動勞宮。手太陰脈動大淵。楊曰。又動尺澤俠白天府也。虞曰。呂楊二注。惟各取其經脈流行之穴。言其動脈。與本經下文獨取寸口之義。不相乘也。庶今舉之。經曰。脈會大淵。大淵在兩手掌後魚際間。乃手太陰脈之動也。太陰主氣。
是知十二經脈會於大淵。故聖人准此脈要會之所。於人兩手掌後魚際間。分別三部。名寸、尺、關。於三部中診其動脈。乃知人五臟六腑虛實冷熱之證。謂一經之中。有一表一里。來者為陽。去者為陰。兩手合六部。六部合之為十二經。其理明矣。察陽者。知病之所在。察陰者。
知死生之期。故曰十二經皆有動脈也。乃合診法。
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
丁曰。夫獨取寸口診法者。其一指指下。各有上下左右長短浮沉滑澀遲數。見病吉凶也。此法是黃帝脈要精微論中之旨也。越人引此一篇。以為眾篇之首也。昔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之脈。
切脈動靜。視精明。察五色。視五臟有餘不足。形之盛衰。參伍決死生之分也。此者是獨取寸口之法也。楊曰。自難曰至此。是越人引經設問。從然字以下。是解釋其義。余悉如此。例可知也。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
呂曰。太陰者。肺之脈也。肺為諸臟上蓋。主通陰陽。故十二經皆會手太陰寸口。所以決吉凶者。十二經有病。皆見寸口。知其何經之動。浮沉滑澀。春秋逆順。知其死生也。丁曰。其手太陰者、是右手寸部也。為肺主其氣。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凡五臟六腑有病。皆見於氣口。
故曰大會也。虞曰。五味入胃。化生五氣。五味者。甘、辛、咸、苦、酸,五氣者,膻、腥、香、焦、腐。乃五行之氣味也。其味化氣。上傳手太陰。太陰主氣。得五氣以溉灌五臟,若胃失中和。則不化氣。手太陰無所受。故寸口以浮沉長短滑澀。乃知病發於何臟。故經云。
寸口者。脈之大要會也。五臟別論曰。五味入口。以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本經曰。人受氣於谷。玉機真藏論曰。因胃氣乃能至手太陰。陰陽應象論曰。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夫如是。則知人之氣。自味而化。上傳手太陰。故寸口為要會也。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
白話文:
[經脈診候第一(凡二十四首)]
呂某說:足少陰經的脈動在內踝下方。楊某說:那是太谿穴的位置。但按壓那裡的動脈並不是少陰經的脈動,而是衝脈的脈動。衝脈與少陰經並行,所以才誤以為是少陰經的脈動。這其實是呂某的錯誤觀點。真正的少陰經脈動應該在內踝上方五寸的部位。醫經上說:「彈動那裡的脈搏來判斷生死」,說的就是這個部位。呂某又說:足太陰經的脈動在髀骨上方。楊某說:那是箕門穴的位置。呂某又說:手少陰經的脈動在腋下。楊某說:那是極泉穴的位置。又說:脈動在靈道穴和少海穴。呂某又說:手厥陰心包經的脈動在勞宮穴。手太陰肺經的脈動在大淵穴。楊某說:又動在尺澤穴,靠近天府穴的地方。虞某說:呂某和楊某的註解,都只是各取經脈循行的穴位,說那裡的動脈,與經文後面只取寸口的意義,是沒有互相聯繫的。我現在把它們都列出來。醫經上說:「脈會於大淵」,大淵穴在兩手掌後魚際之間,是手太陰肺經脈動的地方。肺主氣,由此可知,十二經脈都會聚於大淵穴。所以聖人根據這個脈搏要會聚的地方,在人兩手掌後魚際之間,分為寸、關、尺三部,在三部之中診察脈動,就可以知道人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的狀況。所謂一經之中,有表有裡,脈搏來是陽,去是陰。兩手共有六部脈,六部合起來就是十二經脈,這個道理很明確。觀察陽脈,可以知道疾病所在;觀察陰脈,可以知道生死期限。所以說十二經都有脈動,這是合起來診斷的方法。
獨取寸口,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又是什麼道理呢?
丁某說:所謂獨取寸口診脈的方法,是指用一個手指按壓寸口,在不同的指下,各有上下左右長短浮沉滑澀遲數等不同的脈象,來判斷疾病的吉凶。這種方法是《黃帝脈要精微論》中的精髓。扁鵲引用這篇文章,作為所有診脈文章的首篇。以前黃帝問:診脈的方法是怎樣的?岐伯回答說:通常在早上,陰氣還沒開始活動,陽氣還沒消散,還沒進食,經脈還沒充盛,絡脈平穩均勻,氣血還沒紊亂的時候,才可以診察出有問題的脈象。觀察脈搏的動靜,看精神是否明亮,觀察面部的顏色,查看五臟的盈虧,身體的強弱,綜合這些來判斷生死。這就是獨取寸口的方法。楊某說:從《難經》的提問到這裡,是扁鵲引用經文設問,從「然」字以下,是解釋它的意義。其他文章也都是這樣,可以依此類推。
然而寸口是脈搏的大會聚之處,是手太陰肺經的脈動部位。
呂某說:太陰經,就是肺經。肺是所有臟腑的上蓋,主管陰陽的流通,所以十二經脈都會匯聚到手太陰肺經的寸口,以此來判斷吉凶。十二經脈有病,都會在寸口顯現,可以知道是哪條經脈的脈動,以及浮沉滑澀等脈象,根據春夏秋冬的脈象,可以判斷人的生死。丁某說:這裡說的手太陰,是指右手的寸部,肺主氣,是五臟六腑的華蓋。凡是五臟六腑有病,都會在氣口顯現,所以說是大會之處。虞某說:五味進入胃,化生為五氣。五味是甘、辛、鹹、苦、酸,五氣是膻、腥、香、焦、腐,是五行的氣味。五味化生為氣,上傳到手太陰肺經。太陰經主氣,得到五氣的灌溉,可以滋養五臟。如果胃的運化失調,就不能化生氣,手太陰肺經就沒有氣可以接受,所以寸口的脈象會出現浮沉長短滑澀等變化,可以知道疾病是發生在哪个脏腑。所以醫經說:「寸口是脈搏最重要的會聚之處。」《五臟別論》說:「五味進入口,儲藏在胃,用來滋養五臟之氣。」本經說:「人從食物中獲得氣。」《玉機真藏論》說:「因為有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陰陽應象論》說:「味道歸於形體,形體歸於氣,氣歸於精,精歸於化。」由此可知,人的氣,是從食物的味道轉化而來,然後上傳到手太陰肺經,所以寸口是脈搏重要的會聚之處。
人呼吸一次,脈搏運行三寸;吸氣一次,脈搏運行三寸。呼吸一次,脈搏運行六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