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

《難經集注》~ 卷之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4)

1. 漏水下百刻圖

一歲陰陽升降。會於立春。一日陰陽曉昏。會於艮時。一身榮衛還周。會於手太陰。同天度一萬三千五百息。榮衛始於從中焦。(按於從二字。當衍其一。)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

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天度二十四氣。晝夜二十四時。人身經二十四條。(按原本此下復有人身經二十四條七字。系衍文。今刪。)流注與天同度。所以計一萬三千五百息。

水下四刻移一經復還於手太陰其得百刻榮衛各計二十五度。

二難曰。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

呂曰。諸十二經脈。三部九候。有病者皆見於尺寸。故言脈之大要會也。丁曰。舊經注此說為五臟六腑之法者非也。大要會者、謂尺寸陰陽往復。各有要會也。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內陽之所治也。

呂曰。至尺者、言從尺至關。其脈見一寸。而言尺者、是其根本。寸口長一寸。而脈見九分。陽數奇。陰數偶也。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

丁曰。分寸為尺者、人從關至尺澤穴當一尺也。於其尺內。分一寸以代一尺之法。是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也。

故陰得尺內一寸。

丁曰。陰數偶也。

陽得寸內九分。

丁曰。陽數奇也。

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丁曰。尺寸之法。舊經有注。言諸家所傳撰不同。執引三寸。(按以下注考之。此寸字當作部。)輒相去一寸。以備三寸。並不見一寸九分之理。其一寸九分之法者。蓋為尺寸之位。各有陰陽始終也。陽氣者、生於尺而動於寸。陰氣者、生於寸而動於尺。是以法陽氣。始生於立春。

上至芒種之節。其數九。三陽王於前法寸內九分而浮。夏至之節。其氣下行。至立冬而終。其數十。即三陰王於後法尺內一寸而沉。故知尺寸各有始終也。此是越人引其陽中陰陽始終也。所謂陰中陰陽始終者。陰氣復從立秋而生。下至冬至之節。其數十。冬至之後。隨少陽上行。

至立夏之節。其數九。此者天地陰陽始終。故法尺寸陰陽各有始終也。天地要會之門。在於四立。謂之天門、地戶、人門、鬼門。人之氣口人迎左右神門。亦法也。楊曰。寸關尺三位。諸家所撰。多不能同。故備而論之。以顯其正。按皇甫士安脈訣。以掌後三指為三部。一指之下為六分。

三部凡一寸八分。華佗脈訣云。寸尺位各八分。關位三分。合一寸九分。王叔和脈訣云。三部之位。輒相去一寸。合為三寸。諸經如此差異。則後之學者。疑惑彌深。然脈法始於黃帝。難經起自扁鵲。此之二部俱祖宗。諸家諸論蓋並枝葉爾。正可務本遺末。不容逐末忘本。今的舉指歸。

白話文:

漏水下百刻圖

一歲的陰陽之氣升降變化,與立春這個節氣相應。一天之中,陰陽之氣在早晚的變化,與艮時(凌晨一點到三點)相應。人體內的營氣和衛氣循環運行一周,與手太陰肺經的運行相應。它們的運行速度,與天體運轉的速度相同,約為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營衛之氣的運行,起始於中焦。(這裡「於從」兩個字,應該是多餘寫了一個。)營氣先從手太陰肺經流注到手陽明大腸經,然後陽明大腸經流注到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太陰脾經流注到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太陽小腸經流注到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少陰腎經流注到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少陽三焦經流注到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最後,厥陰肝經又回到手太陰肺經,這樣完成一個循環。天體運轉一周分為二十四個節氣,一天分為二十四個時辰,人體內也有二十四條經脈,它們的運行和天體的運行速度相同。所以計算為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

以水滴來計時,每四刻鐘,營衛之氣就會移到下一條經脈,然後回到手太陰肺經。在一百刻鐘內,營衛之氣會各運行二十五度。

《難經》說:脈有寸、尺之分,是什麼意思呢?寸、尺是脈搏最重要的關鍵所在。

呂先生說:所有的十二經脈、三部九候,如果身體有病,都會在寸、尺的脈象上顯現出來,所以說寸、尺是脈搏最關鍵的地方。丁先生說:以前的醫書認為寸、尺是與五臟六腑相對應的,這是不對的。所謂關鍵,是指寸、尺的陰陽之氣往復變化,各有其重要的位置。

從關脈到尺脈的位置稱為「尺」,是陰氣所主導的地方。從關脈到魚際(手掌大拇指根部的肉)的位置稱為「寸」,是陽氣所主導的地方。

呂先生說:說到「至尺」,是說從尺脈到關脈的位置,脈搏在這裡呈現一寸的長度。說到「尺」,是指它的根本所在。「寸口」的長度為一寸,而脈搏的跳動卻只呈現九分,這是因為陽數為奇數,陰數為偶數。

所以,把寸分為尺,把尺分為寸。

丁先生說:把寸分為尺,是因為人體從關脈到尺澤穴的距離,剛好是一尺的長度。在這一尺的範圍內,將一寸作為一尺來使用。所以說把寸分為尺,把尺分為寸。

所以,陰氣佔據尺脈之內的一寸。

丁先生說:陰數為偶數。

陽氣佔據寸脈之內的九分。

丁先生說:陽數為奇數。

寸、尺的總長度為一寸九分,所以稱為寸尺。

丁先生說:關於寸、尺的法則,以前的醫書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各家所傳的也都不一樣,有的主張用三寸,(根據下面的注解來判斷,這裡的「寸」應該是指「部位」。)每個部位之間相隔一寸,加起來總共三寸,卻沒有符合一寸九分的道理。這個一寸九分的法則,是指寸、尺的部位各自有陰陽起始和終結。陽氣,產生於尺脈,而活動於寸脈;陰氣,產生於寸脈,而活動於尺脈。所以,從陽氣來看,它起始於立春這個節氣,向上運行到芒種這個節氣,一共九個節氣。此時,三陽之氣旺盛,在寸脈內表現為九分且脈浮。到了夏至這個節氣,陽氣開始向下運行,一直到立冬結束,一共十個節氣。此時,三陰之氣旺盛,在尺脈內表現為一寸且脈沉。由此可知,寸、尺各自有陰陽的起始和終結。這是扁鵲引用陰中之陰陽的起始和終結。所謂陰中之陰陽的起始和終結,是指陰氣又從立秋這個節氣開始產生,向下運行到冬至這個節氣,一共十個節氣。冬至之後,隨著少陽之氣向上運行,到立夏這個節氣,一共九個節氣。這就是天地陰陽的起始和終結,所以寸、尺的陰陽也各有起始和終結。天地陰陽交會的關鍵點,在於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稱為天門、地戶、人門、鬼門。人體的氣口(人迎穴)和左右神門(手腕橈側動脈處)也符合這個法則。楊先生說:寸、關、尺三個部位,各家的說法都不同,所以要加以詳細論述,以彰顯其正確性。根據皇甫士安的《脈訣》,手掌後面的三根手指為三部,每根手指下面是六分。三部加起來一共一寸八分。華佗的《脈訣》說,寸、尺兩個部位各佔八分,關脈佔三分,加起來一共一寸九分。王叔和的《脈訣》說,三部的位置,每部相隔一寸,加起來一共三寸。各家醫書的說法如此不同,會讓後來的學者產生更深的疑惑。然而,脈法的起源是黃帝,而《難經》的作者是扁鵲。這兩部醫學經典是根本,其他各家的說法都只是枝葉而已。我們應該專注於根本,而不要執著於枝末,更不能捨本逐末。現在我明確地指出這些問題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