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

《難經集注》~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十三難曰。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然。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

白話文:

十三難說:經上說,如果看到某人的面色卻不能摸到他的脈搏,反而摸到相剋的脈,那麼這個人就會死亡。摸到相生的脈搏,那這個人會生病。因此,自身的面色與脈搏應該互相對應。但是,五臟有五種顏色,都表現在臉上,也應該與寸口尺內相應。比如說,如果面色青色,那麼脈搏應該弦而緊。

呂曰。色青、肝也。弦急者肝脈。是謂相應也。虞曰。色青脈弦。中外相應也。素問曰。肝部在目下。於此視色以參脈證。

色赤其脈浮大而散。

白話文:

呂氏說,青色代表肝臟。弦而急的脈象是肝的脈象,這叫做內外相應。虞氏說,青色脈象弦急,代表內外的脈象相應。在《素問》中記載,肝在眼睛下方,觀察這裏的顏色並結合脈象可以瞭解病情。

呂曰。色赤、心也。浮大而散。心脈也。是謂相應。虞曰。色赤脈大。色脈相應也。素問曰。心部在口。視色合脈。

白話文:

呂氏說:舌頭顏色紅潤,代表心臟。如果舌苔浮腫擴大而鬆散,代表心脈。這就是所謂的「相應」。

虞氏說:舌頭顏色紅潤,脈搏強大。舌色與脈象相互符合。

《素問》記載:心臟的部位在嘴巴。觀察舌色與脈象相結合。

色黃。其脈中緩而大。

呂曰。色黃者、脾也。中緩而大。脾脈也。虞曰。此色脈相應也。素問曰。脾部在唇。色見其中。以應脈狀。

色白。其脈浮澀而短。

呂曰。白者、肺也。浮澀而短。肺脈也。虞曰。肺部見於闕庭。兩眉上也。

色黑。其脈沉澀而滑。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面色發黃,脈象緩慢而有力,這表示脾臟虛弱。如果一個人面色蒼白,脈象浮而澀,並且跳動短促,這表示肺部虛弱。如果一個人面色黝黑,脈象沉而澀,並且跳動滑利,這表示腎臟虛弱。

呂曰。色黑者、腎色也。腎主水。水性沉。腎亦在五臟之下。故其脈沉濡而滑。虞曰。腎色之見於肌皮。在面取其地閣。

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

白話文:

呂氏說:黑色是腎臟的顏色。腎臟主管水。水的特性是沉降。腎臟也位於其他五臟的下方,所以腎臟的脈象沉穩濕潤而滑利。虞氏說:腎臟在膚色上的表現,在臉上可以從下巴部位得知。

呂曰。此正經自病不中他邪故也。虞曰。謂應本經虛實之證也。丁曰。經言色青脈弦而急。色赤脈浮而散。色黃脈中緩而大。色白脈浮澀而短。色黑脈沉濡而滑。此是五臟色脈皆相應。謂正經自病無他色也。脈相則所以言當參相應也。

白話文:

呂先生說:這種正經疾病是自身患病,不關其他邪氣入侵。虞先生說:意思是應當從這個經絡虛實的證狀來推斷。丁先生說:經書上說面色青色,脈搏弦緊;面色赤色,脈搏浮散;面色黃色,脈搏中緩而大;面色白色,脈搏浮澀而短;面色黑色,脈搏沉濡而滑。這是五臟的顏色和脈象全都相互對應。也就是說,正經自身的疾病沒有其他顏色。脈象的形狀和病症相對應,所以說要同時參考脈象。

脈數。尺之皮膚亦數。

丁曰。數即心也。所以臂內皮膚熱也。

脈急。尺之皮膚亦急。

丁曰。急者、臂內經絡滿實。所以堅急也。

脈緩。尺之皮膚亦緩。

丁曰。緩者、肌肉消。故皮膚亦緩弱也。

脈澀。尺之皮膚亦澀。

丁曰。肺主燥。所以臂內皮膚亦澀也。

脈滑。尺之皮膚亦滑。

白話文:

如果脈搏跳動的次數多,手尺部的皮膚也會感覺跳動的次數多。

丁說:「脈搏跳動次數多,表示心氣旺盛,所以手臂內側的皮膚會感覺熱。」

如果脈搏跳動很快,手尺部的皮膚也會感覺很緊。

丁說:「脈搏跳動很快,表示手臂內側的經絡充盈飽滿,所以感覺很堅硬緊繃。」

如果脈搏跳動很慢,手尺部的皮膚也會感覺很鬆弛。

丁說:「脈搏跳動很慢,表示肌肉消瘦,所以皮膚也變得鬆弛無力。」

如果脈搏跳動感覺粗糙,手尺部的皮膚也會感覺很粗糙。

丁說:「肺主燥,所以手臂內側的皮膚也會感覺很粗糙。」

如果脈搏跳動感覺光滑,手尺部的皮膚也會感覺很光滑。

丁曰。腎主水。其脈滑。所以臂內皮膚亦滑也。此五者。皮膚滑澀急緩數。又與色脈參同也。呂曰。此謂陰陽臟腑浮沉滑澀相應也。

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內相應。

白話文:

丁氏說:腎臟主水。腎脈流暢。所以手臂內側皮膚也很光滑。皮膚的這些特徵,包括光滑度、粗糙度、鬆緊度、速度和數量等,都能與脈相和氣色相互對應。呂氏說:這是指人體陰陽臟腑的浮沈、光滑與粗糙相互對應。

丁曰。其言相應者。脈數、色赤、皮膚熱。此是心之一臟。色脈皮膚參相應也。脈急、青色、皮膚經絡堅急而青。(此二字疑衍文。)此是肝之一臟。色脈皮膚參相應也。脈緩、色黃、皮膚緩。此是脾之一臟。色脈皮膚參相應也。脈澀、色白、皮膚澀。此是肺之一臟。色脈皮膚參相應也。

白話文:

丁公說:相應的說法是:

  • 脈搏快、臉色紅、皮膚發熱:表示心臟有問題。臉色、脈象和皮膚狀況相符合。
  • 脈搏急促、臉色青紫、皮膚及經絡緊繃發青:表示肝臟有問題。臉色、脈象和皮膚狀況相符合。
  • 脈搏緩慢、臉色發黃、皮膚鬆弛:表示脾臟有問題。臉色、脈象和皮膚狀況相符合。
  • 脈搏澀滯、臉色發白、皮膚粗糙:表示肺臟有問題。臉色、脈象和皮膚狀況相符合。

脈滑色黑、皮膚滑。此是腎之一臟。色脈皮膚參相應也。凡診脈者。先須循臂之內外。然後診脈視色也。虞曰。肝脈弦。其色青。其聲呼。其臭膻。其味酸。心脈洪。其色赤。其聲笑。其臭焦。其味苦。脾脈緩。其色黃。其聲歌。其臭香。其味甘。肺脈澀。其色白。其聲哭,其臭腥。

其味辛。腎脈沉。其色黑。其聲呻。其臭腐。其味鹹。此謂相應也。

其不相應者病也。

白話文:

脈搏滑利,膚色黝黑,皮膚光滑,這是腎臟的表現。顏色、脈象、皮膚互相呼應。診脈時,要先沿著手臂內外兩側循行,然後診脈看顏色。古人說,肝脈弦急,顏色青,發出呼喊的聲音,氣味像羊膻,味道酸。心脈洪大,顏色赤紅,發出笑聲,氣味像焦灼,味道苦。脾脈緩慢,顏色黃,發出唱歌的聲音,氣味香,味道甘甜。肺脈澀滯,顏色白,發出哭泣的聲音,氣味腥,味道辛辣。腎脈沉伏,顏色黑,發出呻吟的聲音,氣味腐臭,味道鹹。這就是所謂的互相呼應。如果出現不相應的情況,就說明生病了。

虞曰。相應、謂正經自病也。假令肝病。脈弦。色青。多呼。好膻。喜酸。此曰自病也。不相應者。乃如下說。假令肝病。脈澀。色白。多哭。好腥。喜辛。此曰相反。聲色臭味。皆見肺之證候。金之賊木。此曰賊邪。不相應。必死也。

白話文:

呂氏說:脈色青主肝。脈浮澀而短主肺。肺強過肝,就是肺邪氣。若脈寬大而緩慢,主脾脈。肝強過脾,所以說相剋。脈浮大而散亂,是心脈。心是肝之子。若脈細小而滑利,是腎脈。腎是肝之母,肝是腎之子。母子相生,故為相生。丁氏說:經書引用肝臟之一臟。它的脈象應當弦緊,脈色應當是青色。這樣纔算順。脈色青而脈澀,就是逆。

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

呂曰。色青者、肝也。浮澀而短者、肺也。肺勝肝為賊邪。若大而緩。為脾脈也。肝勝脾。故言相勝也。浮大而散。心脈也。心為肝之子。若小而滑。腎脈也。腎為肝之母。肝為腎之子。子母相生。故為相生也。丁曰。經引肝之一臟。其脈當弦急。其色當青。即為順也。色青脈澀者、逆也。

脈若大而緩。是肝勝於脾也。其病甚。故云相勝。若脈浮大而散。若小而滑。是為相生也。

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謂也。

白話文:

如果脉象显得大而且缓,这是肝气过旺克制了脾土的表现,病情较为严重,所以说是相克。如果脉象浮大而散,或者是细小而滑,这表示的是相生的关系。

经书上说,只了解一种脉象的是下等医生,了解两种的是中等医生,能够了解三种的是上等医生。上等医生治疗十个病人能治好九个,中等医生治疗十个病人能治好八个,下等医生治疗十个病人只能治好六个,就是这个意思。

呂曰。五臟一病輒有五。今經載肝家一臟為例耳。解一臟為下工。解二臟為中工。(按史記正義引此文。二作三。)解五臟為上工。丁曰。上工者。謂全知色脈皮膚三法相生相勝本始。故治病十全其九。中工知二。謂不能全收。故治病十全得八。下工知一。謂不解明於全法。

白話文:

呂氏說:「五臟如果生病了,就會有五種表現。現在醫經中記載以肝臟為例來說明。理解一種臟腑疾病是低級水平。理解兩種臟腑疾病是中級水平。(根據《史記正義》引用此文的內容,『二』應作『三』。)理解五臟疾病都是高級水平。丁氏說:「高級水平的人,是指全面掌握面色、脈象、皮膚這三種方法的相生相剋和本始,所以治療疾病時能做到十分有效。中級水平的人,懂得兩種方法,是指不能全面把握。所以治療疾病時只能做到八分有效。低級水平的人,只懂得一種方法,是指不瞭解全部的治療方法。」

一心治已病。故十全得六也。虞曰。工者。萬學萬全乃曰工也。凡為醫者。窮難經。察脈之浮沉臟腑虛實。通素問。知經脈往來。針之補瀉。窮本草。識藥之寒溫氣味所歸。全此三家。然後治病。可曰知三為上工也。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謂非工也。素問曰。五臟之象。可以類推。

五臟相錯。可以意識。此可曰工也。

十四難曰。脈有損至。何謂也。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

白話文:

一心一意只求治好自己的病,所以才能達到十全六美。俞思說:「工匠之所以稱為工,是因為他們學富五車、精益求精。」凡是做醫生的,深入研究難經,觀察脈象的浮沉變化和臟腑的虛實,熟讀素問,瞭解經脈的運行規律,知道針灸的補瀉方法,鑽研本草,識別藥物的寒熱溫涼和歸經。精通這三本醫書後,再治病才能稱得上是「知三為上工」。醫生如果不經過三代傳承,不服用自己的藥物,也不能算是工匠。素問說:「五臟的象徵,可以類比推測。」

呂曰。平者。謂平調之脈也。丁曰。平者、無過之脈也。虞曰。人之呼吸。曰陰陽也。一呼一吸。謂之一息。經言一呼再至。一吸再至。謂之平脈也。人呼吸法陰陽。一息法一年。一息脈動四至。四至法四時。一呼脈行三寸法三陽。一吸脈行三寸法三陰。故曰平也。

三至曰離經。

白話文:

呂氏說:平,指的是平穩順暢的脈搏。

丁氏說:平脈,就是沒有過度或不足的脈搏。

虞氏說:人的呼吸,就是陰陽的交替。一次吸氣,一次呼氣,稱為一次呼吸。經書上說,一呼再至,一吸再至,就是平脈。人的呼吸遵循陰陽的規律,一次呼吸的時間相當於一年的時間。一次呼吸時脈搏跳動四次,四次脈動時間相當於一年的四個季節。一次呼氣,脈搏行進三寸,代表三陽經脈;一次吸氣,脈搏行進三寸,代表三陰經脈。因此,這種脈稱為平脈。

呂曰。經言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不如經言也。其人必病。丁曰。謂加於陰之二倍。故曰離經。虞曰。經者、常也。謂脈離常經之所。細而言之。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乃為一周。後從始起之經再行。

白話文:

呂氏說:古典中記載,脈搏第二次出現,表示脈搏正常。脈搏第三次出現,表示偏離常規。這不如古典中所說的。出現這種情況的人一定會生病。

丁氏說:這指的是在陰脈的基礎上增加兩倍,所以稱為偏離常規。

虞氏說:常規是指脈搏按照正常運行。具體來說,人每次呼出,脈搏行進三寸。每次吸入,脈搏行進三寸。呼吸穩定後,脈搏行進六寸。一天一夜內,人會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脈搏會行進八百一十丈,這算是一週。隨後,脈搏從開始的常規再次運行。

令一呼脈三至。脈行四寸半。一吸三至。脈行四寸半。一息脈行九寸。三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一千二百一十五丈。過於半脈。不在所起之經再起。故曰離經也。舉一例以擬之。如人一日周行百里。卻從初行之處再行。曰平。今一日卻一百五十里。過於五十里。不在周而復始之處再行。

故曰離經也。

四至曰奪精。

白話文:

每次呼氣脈搏跳動三次,脈行四寸半。每次吸氣脈搏跳動三次,脈行四寸半。一呼一吸脈搏跳動九寸。三天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脈搏運行一千二百一十五丈。超過一半的脈搏,不會從起始的經絡再次開始運行。所以稱為「離經」。舉一個例子來比擬:就像一個人一天走一百里路。然後再從開始走路的地方走起。這種情況稱為「平」。而現在一天走了一百五十里,超過了五十里。不會再從開始走的地方重新走起。

呂曰。其人短困奪精者。鼻目唇口精候色奪診見也。丁曰。謂加於陰四倍。故曰奪精。虞曰。平脈一息行六寸。今奪精之脈。一息行一尺二寸。此乃一日一夜息數。乃行兩日夜脈度數。尺寸脈。諸夫為數脈者、陽氣亂。況陽為病。頗亦狂言。顏色恍歡。(歡疑惚)呂氏言鼻目唇口精候色奪者非也。

白話文:

呂氏說:這樣的人精神短缺、體力虛弱,因為精氣被奪取。從鼻、眼、脣和嘴的精氣表現和顏色變化,就可以診斷出來。

丁氏說:把陰脈的數目乘以四,就是精氣被奪走的情況。

虞氏說:平穩的脈搏一息行進六寸。現在精氣被奪走,脈搏一息行進一尺二寸。這是指一天一夜的脈搏次數,相當於兩天一夜的脈搏行進距離。尺脈和寸脈的脈象都屬於數脈,這是因為陽氣混亂。何況陽氣致病,所以也會導致神志狂亂,面色恍惚。呂氏說的從鼻、眼、脣和嘴的精氣表現和顏色變化診斷精氣被奪,是不對的。

夫人納五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今一息四至。乃陽氣亂。故脈數。數則氣耗。耗則精無所歸。猶如奪去。故曰奪精。如人一日行一百里。今一日行二百里。氣疲乏則耗也。

五至曰死。

白話文:

人的身體攝入五種味道,味道滋養身體,身體滋養氣,氣滋養精。現在人的呼吸四次才停一次,這是因為陽氣混亂。因此脈搏跳得快,跳得快就會耗費氣,耗費氣就會讓精無處歸,就像被奪走了一樣。所以說這是精氣被奪取。就像人一天走一百里路,現在一天走二百里路,就會讓氣疲乏耗損。

呂曰。其人病證候已見。脈復加一至。定當死也。虞曰。此比平脈一倍過半。四至已是奪精。五至。其死明矣。丁曰。為加於陰六倍。故曰死也。

六至曰命絕。此死之脈。

白話文:

呂先生說:「這個人的病情徵兆已經明顯,脈象再增加一至兩倍,肯定會死亡。」

虞先生說:「這個脈象比正常脈象增加了一倍多。四倍的脈象已經是耗盡精氣,五倍的脈象,死亡已經確定了。」

丁先生說:「脈象增加的倍數是陰脈的六倍,所以說會死亡。」

呂曰。不出日死。虞曰。五至。死之漸也。六至。今死矣。此言死之脈也。(按原本此下誤衍必是言至之脈也七字。今刪之。)必是言至之脈。恐寫之誤。可合下文。(按此下似有脫字。)

白話文:

呂先生說:如果脈絡沒有出現陽氣的徵兆,就會在當天死去。虞先生說:出現五種徵兆,是死亡逐漸到來的徵兆。出現六種徵兆,說明現在已經死亡。這是關於死亡的脈象論述(原本在這句話之後錯誤地多出了「必定是說至之脈也」七個字,現在刪除)。必定是說至之脈,恐怕是寫錯了,可以與下文結合起來看(按:這句話之後似乎有字脫落)。

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

丁曰。為陰加於陽四倍也。虞曰。前之至脈離經。謂脈行過半。此之損脈離經。謂脈行減半。以下吸養於呼也。

二呼一至曰奪精。

白話文:

什麼是損脉?一呼吸之間脉来一次的叫做离经。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阴超过阳四倍的情况。还有一种说法是,前面提到的离经脉是指脉跳过快过一半,这里的损脉离经则是指脉跳慢于正常的一半,是因为吸气滋养于呼气的关系。

两呼一至的脉象叫做夺精。

丁曰。謂陰加於陽六倍也。虞曰。平人脈。一日一夜。五十周身。今二呼而脈一至。一日一夜。不及一十三周身。脈只行及二百二丈五尺。其人氣耗血枯。神慘色夭。精華猶如奪去。

三呼一至曰死。

白話文:

丁 (脈) 說:陰脈比陽脈多六倍。虞 (脈) 說:一般人一天一夜,脈搏會繞身五十次。現在兩次呼吸間脈搏只來一次,一天一夜脈搏繞身不到十三次,只跑了約兩百二十五丈。這樣的人氣血衰竭、神情萎靡、面色蒼白,精華好像被奪走了一樣。

虞曰。平人之脈。三呼脈六至。一日一夜。八百一十丈。無危。今三呼脈一至。脈口行一寸半。一日一夜。只行及六十七丈五尺。不及五周身。(按此數誤。當云行一百三十五丈。不及九周身。)如此之候死可待也。

四呼一至曰命絕。此謂損之脈也。

白話文:

虞氏說,健康人的脈搏,三次呼吸之間脈搏跳動六次。一天一夜中,脈搏跳動長度為八百一十丈,沒有危險。現在三次呼吸之間脈搏跳動一次,脈搏跳動一寸半。一天一夜中,脈搏只跳動六十七丈五尺,不足以運行五週身。(按此數字有誤,應為一百三十五丈,不足以運行九周身。)這樣的狀況,預示著死亡即將到來。

虞曰。四呼當八至。今四呼脈一至。一日一夜。不及四周身。(按當云不及七周身。)氣血已盡。臟敗神去。故命絕也。

白話文:

虞先生說:四次呼吸之間,脈搏應跳動八次。現在四次呼吸間脈搏只跳動了一次,這意味著一天一夜的時間內,脈搏不足七次(應為不及七週身)。說明氣血已經耗盡,臟腑衰敗,神識離體,因此生命終結。

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

呂曰。至脈從下上者。謂脈動稍增。上至六。至多而呼少。損脈從上下者。謂脈動稍減至一。呼多而至少也。

損脈之為病奈何。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

虞曰。一損損肺。肺主皮毛。故皮聚而毛落也。

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也。(別本無也字。與上文一例。)

虞曰。二損損血脈。是知心受之。心主血。今則心血枯。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也。

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膚。

虞曰。脈之三損損於脾。脾者、受納五味。以化生五氣臟腑。以長肌膚。今既損。故味不化。則肌肉消瘦也。

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

虞曰。四損損肝。病乃如是。素問曰。其有傷筋縱。若其不容容。容、不收持也。

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於收病也。

白話文:

脉象的變化,可以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脈搏從下往上跳動,代表脉象稍微增强,最多了可能到六個跳動,但呼出的氣息卻減少。而脉搏從上往下跳動,則代表脉象稍微减弱,最少可能只有一次跳動,但呼出的氣息卻增多。

脉象减弱會導致不同的病症。第一次減弱會影響皮毛,导致皮肤收缩、毛发脱落。

第二次减弱會影响血脉,導致血脉虛弱、氣血不足,无法滋养五脏六腑。

第三次减弱會影响肌肉,导致肌肉消瘦,吃進去的食物無法轉化為肌肉。

第四次減弱會影响筋骨,导致筋骨无力,无法自主收缩。

第五次减弱會影响骨骼,导致骨骼萎缩,无法起床。

如果這些病症反過來,則代表病情正在恢復。

虞曰。今之五損損於腎。腎主骨故骨痿不能起於床。素問曰。腎熱則腰脊不舉。骨枯髓減。發為骨痿。痿者、無力也。呂曰。收者、取也。經但載損家病。不載至家病。至家者。諸陽六腑病。六腑病。苦頭痛身熱。忽特不利。與損家病異。今反載損家病證。故損脈於此受病。非是至家病也。

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

白話文:

虞氏說:現在所謂的五損,會損傷腎。腎主骨,因此骨頭萎縮、不能起身牀。

《素問》說:腎有熱就會腰脊無法抬起。骨髓枯竭,就會導致骨痿。骨痿就是無力。

呂氏說:「收」的意思是取。經典只記載了損傷腎臟的疾病,沒有記載到損傷腸胃的疾病。

損傷腸胃的疾病包括所有陽經和六腑的疾病。六腑有病,會頭痛、全身發熱,突然出現不利的狀況。這與損傷腎臟的疾病不同。

現在反過來記載損傷腎臟的疾病證狀,所以損脈在這裡受到疾病的影響,並不是損傷腸胃的疾病。

呂曰。從肺損至骨。五臟俱盡。故死。肺在上也。虞曰。至此推窮損家病證。一損肺。二損心。三損脾。四損肝。五損腎。乃如第五難脈輕重菽數下損之腎也。

白話文:

呂先生說:肺受到損傷後,會蔓延至骨頭。五臟都會衰竭,最後導致死亡。肺位於人體的上方。虞先生說:到了這個階段,可以推測出導致損傷的病症。首先傷的是肺,其次是心,再次是脾,然後是肝,最後是腎。正如第五個疑難病症所說的,脈搏輕微,豆子大小,說明已經損傷到了腎。

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呂曰。從腎損之肺。亦復五臟俱盡。故死也。此是損家病證。非至家病證。腎在下故也。

治損之法奈何。然。損其肺者。益其氣。

白話文:

如果病情是由下向上蔓延,皮肤聚集变化而毛发脱落的,这种情况是会致命的。

吕氏说,从肾损伤影响到肺,也会导致五脏都衰竭,所以会导致死亡。这是属于损病症的表现,而不是实病症的表现,因为肾位于下部的缘故。

那么治疗损病症的方法是什么呢?对于损伤了肺的情况,应当增强其气。

呂曰。肺主氣。今損。故當以針藥益其氣也。丁曰。肺者、主其氣。故損即補之以針。補其手太陰經中俞大淵穴也。以辛味佐不足。即是益其氣也。

損其心者。調其榮衛。

白話文:

呂先生說:肺臟主管氣。現在氣虛了,所以應該用針灸和藥物來增強氣。丁先生說:肺臟主管氣,所以氣虛了就用針灸來補氣。具體的操作是:在手太陰肺經中的「俞大淵穴」施針,並佐以辛味藥物來補氣。這就可以達到增強氣的作用。

呂曰。心者、榮衛之本。今損當以針藥調之。丁曰心者、主榮衛。故損即補之以針。補其手少陰經中井。手厥陰經中井。是其母。手少衝。手中衝。亦是其母。以苦味佐之。此調其榮衛之現也。虞曰。心主血。血為憂愁。思慮傷於心。因茲致損。凡人血流據氣。氣動依血。宣調榮衛。節憂愁思慮以治之。

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寒溫。(別本適下有其字。與上句一例。)

白話文:

呂氏說:心臟是氣血循環的根源。現在氣血受損,應該用針灸和藥物來調治。

丁氏說:心臟掌管氣血運行。因此,氣血受損就用針灸來補養。補手少陰經的中井穴,手厥陰經的中井穴,它們是心臟的母親穴。手少衝穴、手中衝穴,也是心臟的母親穴。用苦味藥物輔助治療。這樣就能調和氣血的運行了。

虞氏說:心臟主血,血會受到憂愁、思慮的影響而受傷。因此導致氣血受損。一般人氣血運行依賴元氣,元氣的運動也依賴於氣血。宣通調和氣血,節制憂愁思慮,這樣就可以治療氣血受損。

呂曰。脾主飲食。今其氣衰損。谷不消化。故當調適寒溫也。丁曰。脾損則調其飲食。適其寒溫。謂脾主意思。故順其意思飲食。適其寒溫也。虞曰。脾化水穀以生氣血。今見脾損。飲食不為肌肉。宜調節飲食。無令傷脾也。適其寒溫者。啟玄子謂春涼食、夏冷食、秋溫食、冬熱食也。本經曰。飲食勞倦傷脾也。

損其肝者。緩其中。

白話文:

呂先生說:脾臟負責消化食物。現在脾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因此要調整寒熱。

丁先生說:如果脾臟損傷,就要調整飲食,適應寒熱。因為脾臟主宰慾望,所以要順從它的慾望飲食和適應寒熱。

虞先生說:脾臟將水穀化為氣血。現在脾臟損傷,飲食無法轉化為肌肉。應當調節飲食,不要損傷脾臟。適應寒熱的意思是:啟玄子說,春天吃涼食,夏天吃冷食,秋天吃溫食,冬天吃熱食。

《本經》說:飲食過度和疲勞會損傷脾臟。

呂曰。肝主怒。其氣急。故以針藥以緩其中。丁曰。肝主怒。以甘緩其中。以土味和其肝。當補足厥陰合曲泉穴是也。虞曰。怒則氣逆。脈乃強急。以憑方術。以緩其中。素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又曰。宜食甘。粳米生肉棗葵味皆甘。甘性緩也。

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

白話文:

呂氏說:肝臟掌控發怒的情緒,它的氣機急促。所以要用針灸和藥物來舒緩肝臟內的氣機。

丁氏說:肝臟掌控發怒的情緒。可以用甘味來舒緩肝臟,也可以用土味的藥物來調和肝臟。應該補足足厥陰經,合於曲泉穴。

虞氏說:發怒時,氣機會逆行,脈搏會強而急促。要使用針灸和藥方來舒緩肝臟內的氣機。

《素問》說:肝臟的氣味屬苦,急躁時吃甘味的食物可以緩解肝氣。

《素問》又說:應該吃甘味的食物。粳米、生肉、棗子、葵菜都屬甘味。甘味的性質是舒緩的。

呂曰。腎主精。今損。故以針藥補益其精氣。丁曰。益其精者。以鹹味補之。當補足少陰經中復溜穴。是其母也。虞曰。耗周過多。(按周字疑當作用。)而致損腎。宜憑鹹味以補精華。

白話文:

呂氏說:腎主藏精。現在腎精不足。所以用針灸和藥物來補充它的精氣。丁氏說:補充精氣,可以用鹹味來滋補。應補充少陰經中的復溜穴。它是腎的原穴。虞氏說:過度耗損精氣,導致腎精不足。應該用鹹味來補充精華。

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

白話文:

脈搏出現一呼一至的情況。

脈搏出現一吸一至的情況。

脈搏出現一呼三至的情況。

脈搏出現一吸三至的情況。

脈搏出現一呼四至的情況。

脈搏出現一吸四至的情況。

脈搏出現一呼五至的情況。

脈搏出現一吸五至的情況。

脈搏出現一呼六至的情況。

脈搏出現一吸六至的情況。

虞曰。此重明前之至脈病證。乃如後說。

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按此五字疑衍。)

虞曰。此重明損脈。輕重生死當如後說。

脈來如此。何以別知其病也。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得病。

虞曰。脈三至曰離經。反於常經。知病始得。

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

虞曰。病在三陽。

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

白話文:

虞說道:「這是重明前脈病的症狀,如同後面所說。」

脈象有呼氣一次脈搏跳動一次,吸氣一次脈搏跳動一次,也有呼氣兩次脈搏跳動一次,吸氣兩次脈搏跳動一次,還有呼吸兩次脈搏跳動一次。(按:這五個字可能多餘。)

虞說道:「這是重明脈損傷,輕則生,重則死,情況如同後面所說。」

脈象像這樣,怎麼區分病情呢?脈搏一呼氣跳動兩次,一吸氣跳動兩次,不快不慢,稱為平脈。一呼氣跳動三次,一吸氣跳動三次,就屬於輕微病症。

虞說道:「脈搏三次跳動一次,稱為離經,違反常規,表示疾病剛開始。」

脈搏先快後慢,就會頭痛頭昏眼花。

虞說道:「病在三陽。」

脈搏先慢後快,就會胸悶氣短。

丁曰。前大者、為寸外大也。後小者、寸內小也。寸前大則頭痛目眩。寸後大者。胸滿短氣。經言寸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有疾故也。虞曰。病在三陰。

白話文:

丁說:寸脈較大,表示身體外在的氣血旺盛。寸脈較小,表示身體內在的氣血不足。寸脈前段旺盛,可能會引起頭痛和眩暈。寸脈後段旺盛,可能會引起胸悶和氣短。經書上說,寸部脈象反映了上方的氣血情況,也就是從胸部到頭部的疾病。虞說:寸部有問題,通常是三陰(太陰肺經、少陰心經、厥陰心包經)有病。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

虞曰。脈病反常經。法曰奪精之脈。脈大。法曰渾渾。革至如湧泉者。病進欲甚之理明也。

脈洪大者。苦煩滿。

虞曰。病在三陽。陽盛煩滿。

沉細者。腹中痛。

虞曰。病在三陰。陰主於內。故腹中病也。

滑者傷熱。

虞曰。脈動如徐前卻流利替替然。熱盛於氣。其脈滑也。

澀者中霧露。

虞曰。澀脈狀如刀刮竹。寒盛於血。故脈乃澀也。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

虞曰。脈一息十至。氣血勞走不困。受為生死。如下說。

沉細夜加。浮大晝加。

虞曰。陰脈細沉。夜加可驗。陽脈浮大。晝甚可加。(按此加字當作知。)

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

虞曰。極大。陽大盛。必減。極小。陰水弱。必竭。故曰難治。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死脈也。

虞曰。三倍於常。陽氣亂極。故曰死也。

沉細夜死。

虞曰。陰絕使然。

浮大晝死。

虞曰。陽絕如是。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

虞曰。此損至離經之脈證。

白話文:

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四下;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四下,表示病情加重。

虞(醫生)說:脈象反常於經書所載,按照醫學規律,這是氣血衰竭的脈象。脈象洪大,按照醫學規律,是氣血充盈的表現。脈象跳動迅速,如同湧泉一般,表示病情加重,這是明確的道理。

脈象洪大的人,會感到苦悶、煩躁、腹脹。

虞說:病症在三陽經,陽氣盛導致煩躁、腹脹。

脈象沉細的人,會感到腹痛。

虞說:病症在三陰經,陰氣主於內,所以會感到腹痛。

脈象滑利的人,是因熱邪傷人。

虞說:脈象跳動如水流般迅速,前行後退,滑利無力,這是由於熱邪盛於氣血,所以脈象才會滑利。

脈象澀滯的人,是因寒邪凝滯。

虞說:脈象澀滯,如同刀刮竹子般,這是寒邪盛於血中,所以脈象才會澀滯。

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五下;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五下,這個人將會感到疲倦。

虞說:脈象一息跳動十下,氣血虛弱,勞損不休,就會感到疲倦,甚至會危及生命。正如以下所說:

脈象沉細,夜間加重;脈象浮大,白天加重。

虞說:陰脈細沉,夜間加重,可以驗證;陽脈浮大,白天加重,可以驗證。(注:此處「加」字應理解為「知道」)。

脈象不洪大也不細小,雖然疲倦但可以治癒;脈象過於洪大或過於細小,則難以治癒。

虞說:脈象過於洪大,陽氣盛極,必然衰減;脈象過於細小,陰氣虛弱,必然枯竭。所以說難以治癒。

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六下;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六下,這是死脈。

虞說:脈象是常態的的三倍,陽氣紊亂至極,所以稱為死脈。

脈象沉細,夜間死亡。

虞說:陰氣絕滅導致死亡。

脈象浮大,白天死亡。

虞說:陽氣絕滅,因此死亡。

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一下;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一下,稱為損脈。

虞說:這是脈象微弱,氣血離經的證據。

人雖能行。猶當著床。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呼吸再至。(按此句當云再吸一至。)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屍。

白話文:

虞和說:細看這些脈象的數量,與前面的意思相矛盾。我也懷疑是資料錯亂了。魂屬於陽氣,陽氣主生。現在脈象如此消退,表示陽氣已經耗盡。陽氣耗盡,魂魄就離開了,所以人才會死亡。

虞曰。尋此至數。與前義相違。亦恐錯簡也。魂屬陽。陽主生。今脈形如是減損。乃知陽絕。陽絕則魂去。故人死也。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也。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按滑氏本義云。譬如二字。當在有尺下。)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

白話文:

上半身有脈象,下半身沒有脈象,這樣的人應當催吐。如果不能催吐,就會死亡。上半身沒有脈象,下半身有脈象,即使身體虛弱也不會有生命危險。原因就像人有足尺,樹木有根一樣。(根據滑氏註釋,"譬如"二字應在"有尺"之下。)縱使枝葉枯萎,只要根部還在,就可以再生。人體有脈絡就像樹木有根系,只要元氣仍在,就不會死亡。

丁曰。經言脈有從上下者。是謂五臟之氣。不相榮養。致令有此損至也。五臟之氣。隨呼吸上下。遞相榮養。其心肺主氣。脈則隨吸而榮其腎肝。其吸不能至腎至肝者。蓋腎先損。則病骨痿也。其腎肝不榮於上。故先病其肺。病則皮聚毛落也。其損甚者皆死。一呼再至曰平。

白話文:

丁氏說:經書上記載,脈絡有上下運行的,這是因為五臟之氣不能互相滋養,導致產生這種病損。五臟之氣隨著呼吸上下運動,相互滋養。其中,心肺主氣,脈絡隨著吸氣而滋養腎肝。那些吸氣不能到達腎肝的,是因為腎臟先受損了,導致骨瘦如柴的疾病。腎肝不能滋養肺,所以肺先發病,導致皮膚乾燥、毛髮脫落。如果損傷嚴重,都會導致死亡。一呼一吸,循環周而復始,這就是平和的狀態。

一呼三至。即是陽加於陰二倍也。適得病也。其脈洪大曰離經。前大者、謂寸外大也。後小者、謂寸內小也。前小者、寸外小也。後大者、寸內大也。前大後小。則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經曰。上部法天。以候胸以上至頭。素問曰。寸外以前。主頭角耳目。寸內以後。

白話文:

吸氣時,吸氣量是呼氣量的三倍。這表示陽氣作用於陰氣的強度是它的兩倍。這種情況適當地反映了疾病的狀況。脈搏強而有力,稱為「離經」。如果尺寸以外脈搏有力,稱為「前大」;尺寸以內脈搏微弱,稱為「後小」。如果尺寸以外脈搏微弱,稱為「前小」;尺寸以內脈搏有力,稱為「後大」。「前大後小」,則出現頭痛、頭暈。「前小後大」,則出現胸悶、氣短。

《黃帝內經》說:上部脈象反映的是頭部以上的天部情況。其中,《素問》記載:尺寸以外部位的脈象,主要反映頭部、五官、耳朵和眼睛的情況。尺寸以內部位的脈象,主要反映胸部以上至頭部的情況。

主胸中。關以上。主膈下脅旁。關內以後。主腹中。尺外以前。主臍下。尺內以後。主至足下。凡左右有此大小隨部言之。一呼四至。謂陽氣加陰四倍。故曰奪精也。二呼一至者。是陰加於陽四倍。亦曰奪精。其浮大者。陽病甚。苦煩滿也。加於滑者。傷於熱極也。其沉細者。

白話文:

主治胸部以上。中焦橫隔膜以下,兩肋旁邊。關脈內側之後方。主治腹部。尺脈外側之前方。主治肚臍以下。尺脈內側之後方。主治足部。凡左右兩側有這些部位的穴位,根據部位大小來取穴。一呼四至,指陽氣比陰氣強四倍,故稱奪精。二呼一至,指陰氣比陽氣強四倍,也稱奪精。脈浮而大,說明陽證嚴重,有煩躁、胸悶的感覺。結合脈滑,說明傷於熱極。脈沉而細,

陰病甚。所以腹中痛也。加於澀者。中霧露所作也。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沉細則夜甚。浮大則晝甚。其有內外大小者。遊魂也。此不可療。其數至愈增愈減者死。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自當發吐。其不吐。是氣獨絕於內也。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者。謂神不守也。

(按不字疑當作內。)神昏如魚掉尾者死。楊曰。上部寸口。下部尺中也。虞曰。此又明人稟父母之元氣也。

白話文:

陰毒之病非常嚴重。所以腹中疼痛。再加上乾燥的情況,是由於受霧露的影響。呼吸一次,脈搏跳五次。呼氣一次,脈搏跳五次。脈搏沉細,則晚上疼痛加劇。脈搏浮大,則白天疼痛加劇。某些有內外大小之分的,這是遊魂。這種情況無法治療。脈搏的次數時多時少的人會死。上腹部有脈,下腹部沒有脈。病人自然會嘔吐。如果不嘔吐,說明氣單獨絕於體內。上腹部沒有脈,下腹部有脈。雖然痛苦,但沒有什麼大礙。這說明神不守舍。

十五難曰。經言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是王脈耶。將病脈也。然。弦鉤毛石者。四時之脈也。春脈弦者。肝東方木也。萬物始生。未有枝葉。故其脈之來。濡弱而長。故曰弦。

白話文:

十五個難題說:經書上說春天脈象似琴絃,夏天脈象像魚鉤,秋天脈象像細毛,冬天脈象像石頭。這是健康人的脈象嗎?還是生病的脈象?但是,弦、鉤、毛、石這些脈象是四季通用的脈象。

春天脈象似弦,是因為肝臟位於東方,屬木,萬物開始生長,但還沒長出枝葉,所以脈象出現細軟而綿長的樣子,因此稱之為「弦」。

呂曰。春、萬物始生。未有枝葉。形狀正直如弦。故脈法之也。丁曰。春脈弦者。微弦曰平。平者、謂有胃氣。胃者、土也。能成於四方。間於四旁。故四時脈見。弦鉤毛石。皆當微見。即是有胃氣也。但獨見四時之脈者。皆無胃氣也。

夏脈鉤者。心南方火也。萬物之所盛。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故其脈之來疾去遲。故曰鉤。

白話文:

呂氏說:春天,萬物開始生長。還沒有枝葉。形狀正直就像弓弦。所以脈象所遵循的也是這個規律。丁氏說:春季脈象弦緊的人,稍微有些弦緊稱為平和。平和,指有胃氣。胃屬於土,能夠在四方形成,間隔在四旁。所以四時脈象可見:弦緊、鉤形、毛絨感、石頭感,這些都應該稍微有些。也就是說,有胃氣的人。但只有四時脈象明顯而沒有胃氣的人,都是沒有胃氣的。

呂曰。心脈法火。曲如鉤。又陽盛。其脈來疾。陰虛。脈去遲也。脈從下上至寸口疾。還尺中遲。寸口滑不泄。故令其脈環曲如鉤。

白話文:

呂氏說:心脈屬火性,彎曲像魚鉤。陽氣旺盛,脈搏來得急促;陰氣虛弱,脈搏去得緩慢。脈搏從手肘下部上行至寸口時很快,返回尺脈時很慢。寸口脈滑而不散,導致脈搏呈現環曲如鉤的狀態。

秋脈毛者。肺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若其脈之來。輕虛以浮。故曰毛。

白話文:

秋季的脈象像毛髮,象徵肺臟,它屬五行中的金,代表萬物的終結。草木的花朵和樹葉,都在秋天凋落,只剩樹枝像毛髮一樣留存。如果脈象出現這種輕浮虛散的象徵,就稱為「毛脈」。

呂曰。肺浮在上。其氣主皮毛。故令其脈浮如毛也。

冬脈石者。腎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時。水凝如石。故其脈之來。沉濡而滑。故曰石。

呂曰。腎脈法水。水凝如石。又伏行溫於骨髓。故其脈實牢如石也。

此四時之脈也。如有變奈何。然。春脈弦。反者為病。何謂反。

丁曰。反者、為見秋脈如毛。是謂肝病。

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

白話文:

呂氏說:肺臟位於上,其氣主宰皮毛,所以肺經脈浮於表面,像毛髮一樣。

冬季的脈象如同石頭,因為腎臟屬北方水,萬物皆藏於此。嚴冬時節,水凝結如石,所以腎經脈沉降而滑利,故稱之為石脈。

呂氏又說:腎經脈象徵水,水凝結如石,並且溫煦骨髓,因此脈象沉實牢固如石。

這四個季節的脈象是正常的,如果出現變化怎麼辦呢?比如春天脈象弦緊,但卻出現了秋天的毛脈,這就屬於病態。

丁氏說:所謂“反”,就是指出現了秋天的毛脈,這是肝臟有病的徵兆。

而且,這種病態的脈象氣息強勁,屬於過度,病症表現在外。

呂曰。實強者、陽氣盛也。少陽當微弱。今更實強。謂太過。陽主表。故令其病在外也。丁曰。病在外者。是少陽。其脈微弦。今實強者。是膽有餘。面青好怒。是肝木之外證也。

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

白話文:

呂先生說:實證強盛,是陽氣過盛,少陽之氣應該是微弱的。現在反而實證強盛,說明陽氣過盛。陽氣主導身體外部,所以導致疾病表現在身體外部。丁先生說:疾病表現在身體外部,是少陽證。它的脈象微弱而弦緊。現在實證強盛,說明膽氣過盛。面部青色且易怒,是肝木過盛的外在表現。

呂曰。厥陰之氣養於筋。其脈弦。今更虛微。故曰不及。陰處中。故令其病在內。丁曰。病在內者。肝不足也。肝含血養筋。不足則筋緩。溲便難。是肝之內證也。虞曰。太過之脈。謂不至而至。不及之脈。謂脈息虛微。太過。眩冒顛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脹滿也。

白話文:

呂先生說:厥陰之氣是滋養筋脈的。它的脈象應當是弦緊的。現在脈象虛弱微細,所以說是「不足」。陰氣處於中焦,因此導致的疾病都在內部。丁先生說:病在內部,就是肝氣不足。肝臟儲藏血液,滋養筋脈。肝氣不足,筋脈就會鬆弛。排尿和大便困難,這是肝氣內證的表現。虞先生說:脈象「太過」,是指應當不到而到了。脈象「不及」,是指脈搏虛弱微細。脈象太過,會導致頭暈目眩、癲癇等疾病。脈象不及,會導致胸痛,疼痛延伸至背部以下。這時兩脅也會脹滿。

氣來厭厭聶聶。如循榆葉。曰平。

呂曰。春少陰厥陰俱合主。其脈之來。如春風吹榆葉。濡弱而調。故曰平脈也。

益實而滑。如循長竿。曰病。

呂曰。此謂弦多胃氣少也。丁曰。長而不軟。故若循竿。是為病也。

急而勁益強。如新張弓弦。曰死。

呂曰。此謂但弦。無胃氣也。丁曰。謂強急而緊細。故曰如新張弓弦也。

春脈微弦曰平。弦多胃氣少曰病。但弦無胃氣曰死。春以胃氣為本。

白話文:

呼吸微弱,身體無力,脈象如輕風吹動榆樹葉般柔軟和緩,稱為平脈。春天的少陰和厥陰經氣皆盛,脈象應如春風吹榆葉般,濕潤而柔和,因此稱為平脈。脈象強勁滑利,如同沿著長竿滑動,稱為病脈。這是因為胃氣不足,弦脈過多所致。脈象緊而硬,如同新張的弓弦,稱為死脈。這是因為只有弦脈,而沒有胃氣所致。春天的脈象以胃氣為根本,微弦為平,弦多胃氣少為病,只有弦而無胃氣則為死。

呂曰。胃主水穀。故人稟胃氣。丁曰。胃者、水穀之海。五臟皆受氣於谷。胃者主稟四方。故以胃氣而為本也。(按而字疑衍)

白話文:

呂氏說:胃臟掌管水穀。因此人體的稟賦都是來自胃。丁氏說:胃臟就像水穀的海洋,五臟的精氣都來自攝取的食物。胃臟負責主導四方,所以應該以胃氣為根本。(註:按「而」字疑似衍生字)

夏脈鉤。反者為病。何謂反。

丁曰。謂脈來石滑。如冬之脈。故曰反。

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

白話文:

夏天的脈象應該是勾脈,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就是病態。什麼叫做相反?

丁說,指的是脈象來得堅硬滑利,像冬天的脈象,所以稱作相反。

而且,如果脈氣來得實且強,這就叫做過亢,表示病在外部。

呂曰。實強者、太陽受氣盛也。太陽者、浮散。今反實強。故曰太過也。丁曰。其外者、太陽小腸為腑。故病在外。其面赤喜笑。是心火之外證也。

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

白話文:

呂先生說:實證很強,表示太陽經受氣旺盛。太陽經的特性是浮散。現在身體出現實證,所以說太陽經氣過旺。丁先生說:實證表現在外部,是因為太陽經的腑是膀胱小腸。所以症狀會表現在身體的外部。面上發紅、喜歡笑,這是心火旺盛的外部表現。

呂曰。手少陰主血脈。其氣尚平實。今反見虛微。故曰不及也。丁曰。少陰心。夏盛王。今反虛微。是謂不及。不及則病在內。喜笑其神不守。虞曰。少陰心脈。本平實。今反虛微。故曰不及也。太陽小腸。脈本浮大。今反實強。曰太過也。其太過不及之證。乃如下說。玉機真臟論曰。

白話文:

呂氏說:手少陰經主血脈,它的氣血原本應該是平穩充實的。但現在卻表現出虛弱微小時,說明手少陰經氣血不足了。

丁氏說:手少陰經屬於心,夏令時心氣旺盛。現在卻出現虛弱微小的表現,就是氣血不足。氣血不足,則疾病會在體內形成。會出現喜笑的表情,但內心卻不能安定。

虞氏說:手少陰經的心脈,原本是平穩充實的。現在卻表現出虛弱微小的表現,所以說氣血不足了。太陽小腸經,它的脈象原本是浮大而強勁的。現在卻表現出實而強勁的表現,就是氣血過盛。至於氣血過盛和不足的證據,請看以下的《玉機真臟論》所說:

夏脈太過。其病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者。令人煩心。上見咳嗽。下為氣泄也。

其脈來。累累如環。如循琅玕。曰平。

白話文:

夏天的氣候如果太過炎熱,人會出現身體發熱並且皮膚疼痛的症狀,這叫做浸淫疮。如果是氣候不夠炎熱,則會讓人感到心煩,上面會出現咳嗽,下面則可能會有腹瀉的情況。

正常的夏脈來時,脈象圓滑連綿,如同串聯的玉一般,這就是平脈。

呂曰。心滿實。累累如人指循琅玕者。是金銀鐶釧之物勁也。此皆實之類也。故云平。丁曰。言心脈滿實。累累如連珠。其言循琅玕者。謂琅玕是玉與珠類貫如環之象也。

來而益數。如雞舉足者曰病。

白話文:

呂老師說:心臟感到飽滿充實,就像有人用手指沿著琅玕珠串順著走那樣。這是金銀手鐲等堅硬物品的特性,它們都是實心的東西。所以說心臟跳動平穩。丁老師說:這是說心脈跳動飽滿有力,就像連續的珠子一樣。而所謂「循琅玕」的說法,是指琅玕是一種玉石,像珠子一樣串在一起,呈現環形的樣子。

呂曰。心脈但當浮散。不當數也。雞舉足者。喻其數也。丁曰。心脈但當浮散。今又加其至數。即病。故喻其脈如雞舉足走也。

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死。

白話文:

呂先生說:心脈只應當浮而散,不應當數。雞抬腳走動,是比喻心脈之數。丁先生說:心脈只應當浮而散,現在又加上至數,就是病了。所以比喻脈象像雞抬腳走動一樣。

呂曰。後居謂之後直。如人革帶之鉤。前曲後直也。是謂但鉤無胃氣。丁曰。操者、執也。如手執革帶前鉤曲無力也。後居。倨而不動勁有。故曰死也。

白話文:

呂:肺部的脈象應該是輕微而細柔的。現在脈象卻變得實大有力。所以說,病症在於身體的外部。

夏脈微鉤曰平。鉤多胃氣少曰病。但鉤無胃氣曰死。夏以胃氣為本。

呂曰。胃者。中州。主養於四臟也。

秋脈微毛。反者為病。何謂反。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

呂曰。肺脈者當微毛。今更實強。故曰病在外。丁曰。外者、謂手陽明太陰也。故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皮毛乾燥。此是肺金之外證也。

丁:所謂「外部」,指的是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所以,外部證狀會表現為:面色蒼白、容易打噴嚏、心情抑鬱不開心、皮膚和毛髮乾枯。這些都是肺金外證的表現。

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

白話文:

所謂的「外部」,指的是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因此,外部的症狀會表現為:面色蒼白、容易打噴嚏、心情抑鬱不開心、皮膚和毛髮乾枯。這些都是肺金在外的症狀表現。

氣虛弱而微。這就是說氣不足。病在內部。

呂曰。肺脈輕。虛浮如毛。今按之益虛微。是無胃氣。故病在內。丁曰。病在內者。手太陰肺也。其內證。喘咳、灑淅寒熱。此是肺金之內證也。虞曰。太過不及。病如下說。玉機真臟論曰。秋脈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其脈來。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曰平。

白話文:

呂先生說:肺部的脈搏輕浮,像羽毛一樣虛浮。現在按診比之前更虛弱了,這是因為胃氣不足,所以疾病在內部。丁先生說:疾病在內部,指的是手太陰肺經。它的內部症狀是:喘咳、發冷發熱。這是肺金的內部症狀。虞先生說:脈象太過或不及,其病症如下所述。玉機真臟論中說:秋脈太過,會讓人逆氣,並伴有背部疼痛和煩躁不安。秋脈不及,則會讓人喘息,呼吸短促,上氣帶血,下聽病音。

呂曰。車蓋、乃小車之蓋。輕浮。藹藹然也。按之益大。有胃氣。故曰平也。丁曰。如車之曲蓋偃藹之狀。故曰平也。

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

白話文:

呂(呂衡)說:「車蓋,小車的車篷。輕飄飄、浮動的樣子。按壓它時反而會擴大。表示有胃氣(向下沉降的力量),所以稱為『平』。」丁(丁仙芝)說:「就像汽車的曲蓋一樣,彎曲下垂的樣子。所以稱為『平』。」

呂曰。如循雞羽者。是其氣虛微。胃氣少。故曰病。丁曰。手太陰肺金。乘夏余陽。故其脈上。又其氣當於下降。今不上不下。如循雞羽者。但當澀澀然。故曰病也。

白話文:

呂和說:如摸雞毛一樣的脈,是說氣虛弱,胃氣少,所以稱之為病。丁和說:手太陰肺金,乘著夏季的餘陽,所以脈會浮出來。又因為肺氣應該向下行,現在卻不上不下,摸起來像摸雞毛一樣,應該澀澀的,所以稱為病。

按之消索。如風吹毛。曰死。

呂曰。此無胃氣。丁曰。風吹毛者。飄騰不定無歸之象。故曰如風吹毛而死也。

秋脈微毛為平。毛多胃氣少曰病。但毛無胃氣曰死。秋以胃氣為本。

呂曰。四臟皆須稟胃氣也。

冬脈石。反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

白話文:

按壓下去就消失不見,就像風吹著毛髮一樣,這就是死亡的徵兆。

呂先生說,這是因為沒有胃氣。丁先生說,風吹著毛髮,飄飄不定,無處可歸,所以說像風吹著毛髮一樣就會死。

秋天脈象微細像毛髮一樣是正常的,毛髮很多而胃氣不足就生病了,但毛髮沒有胃氣就死了。秋天以胃氣為根本。

呂先生說,四臟都需要依靠胃氣。

冬天脈象像石頭,反常就是生病。什麼是反常?就是氣血上湧力量很強,這就是過度,病症在體外。

呂曰。冬脈當沉濡。今反實強。故曰太過。太過者。陽脈病。故言病在外也。丁曰。反者、冬得長夏之脈。長夏者。土也。胃土脈緩而微曲。故病也。在外者。是足太陽之經也。面黑善恐欠。是其腎水之外證也。

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

白話文:

呂先生說:冬天脈象本應沉穩濡軟,現在反而實大強勁。所以說這是脈象太過。太過是指陽脈有病,所以說病在體表。丁先生說:反常,是指冬天出現長夏的脈象。長夏屬土,胃土脈象緩慢而微曲,所以有病。在體表,是指足太陽經絡。面色發黑,容易恐懼打哈欠,這是腎水在外體的證狀。

呂曰。冬脈沉濡。今反虛微。故言不及。不及者、陰病在內也。丁曰。足少陰腎脈也。主水王冬。其脈沉濡而滑。今虛微少氣。是謂不及。病在內。其內證。氣逆小腹急。痛泄如下重。此腎水內證也。虞曰。冬脈太過。則令人解㑊。謂似病不病也。春脈痛而少氣不欲言也。冬脈不及。則令人心如懸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也。

白話文:

呂先生說:冬季的脈象應該是沉穩濡滑。現在的脈象卻虛弱微細。所以,患者說不出具體症狀。說不出具體症狀的,是因為陰證在體內。丁先生說:足少陰腎脈。主管水液,冬季旺盛。其脈象沉穩濡滑。現在虛弱微細,氣血不足。這就是不及。病在體內。其內證表現為:氣機逆亂,小腹急迫,疼痛泄瀉,感覺下墜。這是腎水不足的內證。虞先生說:冬季脈象太過,會讓人感到鬆弛懈怠。就像一種似病非病的狀態。春季脈象痛而少氣,不想說話。冬季脈象不及,會讓人感到心悸,飢餓,腹部虛空,脊背疼痛,小腹脹滿,小便異常。

脈來上大下兌。濡滑如雀之喙。曰平。(按原本喙誤啄。並後音釋亦誤。然注云許穢切。則為喙字明矣。今改正。)

白話文:

脈搏向上浮動有力,向下微弱柔軟,觸感光滑如鳥喙,這屬於平脈。

呂曰。上大者、足太陽。下兌者、足少陰。陰陽得所。為胃氣強。故謂之平。雀喙、謂本大末兌也。丁曰。腎脈本性濡滑。今診之。應手而大。去而小。故曰上大下兌。喻如雀喙。是謂平也。

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病。

白話文:

呂某說:「足太陽經本應氣盛,而足少陰經本應氣虛。如果陰陽氣血調和,胃氣就會強盛,所以這樣一種狀態稱為『平脈』。『雀喙脈』是指脈象的根部強盛而末端微弱,像鳥的喙一樣。」丁某說:「腎脈本性潤滑。現在診脈時,脈象一開始強盛,過後變微弱。所以說『上大下兌』,用『雀喙脈』來比喻。這也是一種『平脈』的表現。」

呂曰。啄啄者、不息。故謂之連屬。其中微曲。是脾來乘腎。脈緩而曲。故病。丁曰。啄啄謂如雀。啄啄連連時止。腎衰之病也。

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死。

白話文:

呂氏說:啄啄(脈象)指脈搏不間斷。因此稱之為連屬。其中微曲,是因為脾氣上乘於腎。脈緩而且微曲,所以會生病。

丁氏說:啄啄是指脈象像麻雀啄米一樣,連續不斷地出現,有時又會停止。這是腎氣衰弱的疾病。

呂曰。解索謂虛縵無根本也。來遲去疾。故曰彈石也。丁曰。診之應手如脫解之索。無力也。去疾而如彈石,是腎死也。

白話文:

呂先生說:「『解索』是指虛弱鬆散沒有根基。病情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說像彈射出去的石頭。」丁先生說:「號脈時感覺手軟無力,好像脫落的繩索。病情消失很快,就像彈射出去的石頭,是腎衰竭的徵兆。」

冬脈微石曰平。石多胃氣少曰病。但石無胃氣曰死。冬以胃氣為本。胃者、水穀之海也。主稟四時。故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

白話文:

冬季脈搏微弱而遲緩,稱為「平脈」。如果脈搏中帶有許多「石脈」(即脈搏短促、有力),而胃氣較弱,這表示身體有病。但如果脈搏中只有「石脈」而沒有胃氣,則表示生命垂危。冬季應以胃氣為根本。胃是五臟六腑之海,負責消化和吸收食物。它主管調和四季的氣候變幻。因此,所有疾病的變化都與胃氣有關。胃氣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因素,也是生死攸關的關鍵。

虞曰。胃屬土。土者、五也。萬物歸之。故曰水穀之海。一年王辰戌丑未。故曰主稟四時。謂弦鉤毛石。四時之經。皆得胃氣為本。若胃氣少則人病。若無胃氣則人死。故曰四時變病。死生之要會也。萬物非土孕育。則形質不成也。易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耳。來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見也。

白話文:

虞氏說:胃臟屬土,土在五行中居中,是萬物歸屬的地方,因此稱為「水穀之海」。胃在一年中的旺季是辰、戌、醜、未月,所以說它主管著四時。所謂「弦鉤毛石」,指的是四時之經絡,都以胃氣為根源。如果胃氣不足,人就會生病;如果沒有胃氣,人就會死亡。因此說,四時所產生的疾病以及生死,都與胃氣有關。萬物如果不依賴土孕育,就不能形成具體的形狀。《易經》中說:「柔順厚重的坤德承載著萬物,恩惠無邊。」

呂曰。脾寄王四季。故不言王言平和。脈不見。其衰病見耳。其脈見如屋之漏。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皆腎來乘脾。故使衰病。肝乘脾則死。腎不勝脾。故但病也。丁曰。脾者、成於四方。故平常不見。衰乃見。如雀之啄。如水之滴漏。虞曰。如水之漏。乃是脾脈太過。如雀之啄。

白話文:

呂氏說:脾臟一年四季輪流為各臟腑輸布氣血。所以,脾臟不平衡時,脈搏上不會有改變。但脾臟衰弱時,就能從脈象上看出來。脾臟的脈象如果像屋子漏水,像鳥兒啄食,像水滴漏下,都是因為腎臟過於旺盛侵襲了脾臟,導致脾臟衰弱。如果肝臟侵襲脾臟,就會導致死亡。腎臟如果不能勝過脾臟,只是脾臟的病症而已。丁氏說:脾臟的氣血來自四面八方,所以平常看不出來。脾臟衰弱時,才會顯現出來。脾臟衰弱的脈象像鳥兒啄食,像水滴漏下。虞氏說:像水滴漏下,是脾臟的脈象過於旺盛。像鳥兒啄食,就是脾臟衰弱的表現。

是謂脾脈不及。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故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也。

十六難曰。脈有三部九候。

白話文:

這是指脾臟的脈象不足。如果脾脈過於充盛,會使人四肢無力;如果脾脈不足,會使人九竅不通。所以平和的狀態不容易察覺,要等到衰弱時才會顯現。

第十六難說,脈象有三部九候。

呂曰。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上部三候。中部三候。下部三候。三三如九也。丁曰。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是一難之所演也。虞曰,三部法三才。故有天地人。三部之中。亦各有天地人。因而成九。上部天。以候頭角。上部之人。以候耳目。上部之地。

白話文:


呂醫師說:三部指的是寸關尺。九候指的是:上部的三候,中部的三候,下部的三候。三三如九。

丁醫師說:三部指的是寸關尺。九候指的是:浮、中、沉。這是一個難題。

虞醫師說:三部法像三才。所以有天地人。三部之中,也各自分為天地人。因而形成九候。上部是天,以脈象診斷頭部和角部。上部的人,以脈象診斷耳目。上部的地,以脈象診斷咽喉和肩項。

以候口齒。中部之天。以候肺。中部之人。以候心。中部之地。以候胸中之氣。下部之天。以候肝。下部之人。以候脾胃。下部之地。以候腎。故曰三部九候也。

有陰陽。

白話文:

通過觀察人體的口齒,可以對應到上部的氣候變化,從而推測出肺部狀況。通過觀察人體的中部,可以對應到心部的狀況。通過觀察人體的下部,可以對應到胸中之氣的狀況。通過觀察人的下腹部,可以對應到肝部的狀況。通過觀察人體的下部,可以對應到脾胃的狀況。通過觀察人體的下部,可以對應到腎部的狀況。因此,我們可以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部,共九種對應關係。

呂曰。寸口者、陽脈見九分而浮。尺部者、陰脈見一寸而沉。丁曰。陰陽者、是二難。尺寸皆陰陽前後上下之法也。虞曰。三部之中。各有一陰一陽。來者為陽。去者為陰。察陽者知病之所有。察陰者知死生之期也。

有輕重。

白話文:

呂氏說:寸口脈象出現九分之多且浮於表層,表示陽脈旺盛。尺部脈象出現一寸之多且沉於深層,表示陰脈旺盛。

丁氏說:陰陽是指兩個不同的特徵。寸脈和尺脈都代表陰陽在前後上下方面的變化規律。

虞氏說:寸、關、尺三部脈象中,各有陰脈和陽脈。脈象往來活躍的是陽脈,脈象消失的是陰脈。觀察陽脈可以瞭解疾病的性質,觀察陰脈可以預測生死期限。

呂曰。肺如三菽之重。是謂輕腎脈。按之至骨。如十五菽之重。是謂重也。丁曰。輕重者、是五難。言輕重之法也。虞曰。凡切陽脈。乃輕手取。謂陽脈浮也。切陰脈。乃重手取。謂陰脈沉也。故曰輕重也。

有六十首。

白話文:

呂氏說:肺臟就像三顆豆子的重量,這叫做「輕」。按壓腎脈直到感覺到骨頭,就像十五顆豆子的重量,這叫做「重」。

丁氏說:「輕重」是指五難切脈中的一個難點,是用來描述脈象輕重的法則。

虞氏說:凡是切脈陽脈時,要用輕手,因為陽脈浮在上。切脈陰脈時,要用重手,因為陰脈沉在下。所以稱作「輕重」。

呂曰。首、頭首也。蓋三部從頭者。脈輒有六十首。丁曰。六十首者、是十難。經一脈變為十是也。虞曰。六十首者。乃一脈變為四時是也。謂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季夏及四季脈緩。逐四時之休王。一脈變為五十二經。內成六十首也。

一脈變為四時。

白話文:

呂氏說:首,就是頭部。凡是從頭部發出的三條脈,每條脈都有六十個穴位。丁氏說:六十個穴位,也就是「十難」。每條經脈變化成十個穴位。虞氏說:六十個穴位,是指一條經脈變化為四個季節。也就是說,春季的脈象是弦脈,夏季的脈象是鉤脈,秋季的脈象是毛脈,冬季的脈象是石脈。芒種(夏季第二個節氣)和四個季節的脈象都緩慢,符合四個季節的休與旺。一條經脈變化為五十二個經穴,內部形成六十個穴位。

呂曰。是手太陰之動。以決四時逆順吉凶之法也。丁曰。十五難是言四時以胃氣為本。況經脈十二經。謂脈隨四時之變換。非手太陰也。虞曰。凡切脈。始起於六脈。謂浮沉長短滑澀也。乃三陰三陽之脈也。六脈趣四時之變。故有二十四脈形焉。今六十首。乃備言手足三陰三陽。合之為十二脈。隨弦鉤毛石變之為時經。合之為六十脈。故曰一脈變為四時。

離聖久遠。各自是其法。何以別之。

白話文:

呂醫師說:這是手太陰經脈的運行,用來推斷四季變化的吉凶順逆。丁醫師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四季的變化以胃氣為根本。經絡有十二條經,指的是經脈會隨著四季變化而改變,並非只有手太陰經。虞醫師說:凡是切脈,都是從六脈開始,也就是浮、沉、長、短、滑、澀。這六脈屬於三陰三陽之脈。六脈會隨著四季變化而改變,因此纔有二十四種脈象。現在的六十條脈法,其實是把手足三陰三陽的脈象都齊全地說出來,一共十二條經脈。每一條經脈的脈象會隨著《扁鵲脈書》所記載的「弦、鉤、毛、石」等變化而改變,配合四季的變化,共形成六十種脈象。所以說,一條脈象可以代表四季的變化。

呂曰。言三部是一法。九候是一法。陰陽是一法。輕重是一法。六十首是一法。言法象無多。難可分別。故言之此難也。丁曰。離聖人久遠者。為越人時去聖逾遠也。各自是其法者。為前所演其法也。故曰各自是其法也。

然。是其病有內外證。

白話文:

呂先生說:所說的「三部」、「九候」、「陰陽」、「輕重」、「六十首」等,都是一體的。所說的法象不多,但難以區分。所以說這件事很難。

丁先生說:聖人離我們太久遠了,現在的人距離聖人的時代越久遠。各自是其法,是指前面所演述的方法。所以說各自是其法。

呂曰。法象無多。或變為四時。難可分別。故以中外別其病。以名之難也。丁曰。是字當作視物之視。上文言視病之法。不與診法同。故云別也。然字者、是越人自答之語也。言使人視其精明五色。循按察之左右。即知內外之證。故知是字當作視物字用。此是字傳寫之錯誤也。

白話文:

呂先生說,診察時看到的現象變化不多,有的會隨著四季而變化,很難區分。所以以內部和外部的症狀來區分疾病,因為用名詞來命名有困難。丁先生說,這個「是」字應該是「視」的同義字,上文指的是診察疾病的方法,與診脈的方法不同,所以用「區分」來說明。然而「是」這個字,是越人自己回答的話語。意思是讓別人觀察病人的精神和五種顏色,仔細檢查左右,就可以知道內外病情的證據。所以「是」字應該是「視」字的用法,這是「是」字傳抄時產生的錯誤。

虞曰。一臟一腑。乃一表一里。腑之病主於外。故有外證。臟之病主於內。故有內證也。

其病為之奈何。然。假令得肝脈。

虞曰。肝脈弦軟而長。

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

白話文:

虞說,一個臟對應一個腑,這就是一表一里的關係。腑的病主要表現在外,所以會有外部的症狀。臟的病主要在內部,所以會有內部的症狀。

那麼這種病該怎麼辦呢?如果是得到了肝的脈象。

虞說,肝的脈象是弦滑而長的。

它的外部症狀是喜歡清潔,面色發青,容易生氣。

足少陽膽者、腑也。故有病則見於外也。又膽為清淨之腑。故善潔也。主於外。見面青也。又膽為中正之官。主決斷。故善怒也。

其內證齊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虞曰。五積之候。肝之積名曰肥氣。在齊之左也。

其病四肢滿閉。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是人體六經之一,主要功能在於疏泄。因此膽經有病時,症狀會反映在身體外部。

此外,膽經具有淨化功能,故能幫助人體清除毒素。膽經主導人體的外觀,如果膽經有問題,會導致面色發青。

膽經還掌管決斷,因此膽經有問題的人容易發怒。

虞曰。肝木脾土。脾主四肢。木病則土無所畏。故四肢閉滿。玉機真臟論曰。脾太過。令人四肢不舉。癃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虞氏說:肝屬木,脾屬土。脾主四肢。肝病時,脾土就沒有什麼畏懼的。因此會導致四肢浮腫。 《玉機真臟論》說:脾氣過於旺盛,會讓人四肢不能活動、小便困難、轉筋。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是肝病;如果不是這些症狀,就不是肝病。

丁曰。肝者、東方木也。其治在左應震。齊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者。謂肢節攣嚲也。淋溲便難者、足厥陰上系舌本。下環於陰器。故淋溲便難也。其轉筋者、謂肝含血以養筋。故病即轉筋也。有此內外證。即肝也。無是者。非也。虞曰。癃溲、謂小府澀也。

白話文:

丁氏說:肝屬東方木。它的治療在左邊,對應震卦。按壓左邊會感到脹痛。它的病症表現在四肢麻木不通,也就是肢體抽搐攣縮。小便和排便困難,是因為足厥陰經絡上連舌根,下連環繞陰器。所以才會小便和排便困難。它的轉筋,是因為肝臟儲藏血液,用於滋養筋脈。所以一有病,就會轉筋。如有這些內外證狀,就是肝病。沒有這些證狀,就不是肝病。

虞氏補充:癃溲,是指小便澀滯。

便難。大府所注難也。謂肝脈循於陰器。故癃溲也。肝腎主下部。肝病則氣逆不行於下。故便難也。肝屬木也。木曰曲直。筋乃象之。今肝病。故轉筋也。呂曰。外證者。腑之候。膽者清淨之腑。故面青善潔。若衣被飲食不潔者。其人便欲怒。膽色青。故面青怒也。(按此怒字疑衍。

白話文:

排便困難,這是因為肝絡脈循行於陰器,所以會導致排尿困難。肝腎主司下部,肝臟有病,氣機就會逆行,不通於下焦,所以會導致排便困難。肝屬木,木性曲直,筋屬木的象徵,肝臟有病,所以會出現轉筋。呂氏說,外在的證狀是腑的症候。膽是清淨的腑,所以面色青而潔淨。如果衣物被褥和飲食不潔淨,這種人很容易生氣。膽色青,所以面色青而生氣。(註:按此處「怒」字可能衍生。)

)其內證者、肝之證。肝者、東方為青龍。在左方。故肝之證在齊左。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

白話文:

如果內在的症狀是肝的問題,肝在五行中屬木,對應東方的青龍,位置在身體的左側,所以肝的症狀會出現在左邊。

假如診得心的脈象,那麼外在的症狀會表現為臉色紅潤,口乾,並且喜歡笑。

丁曰。外證者、手太陽之脈為外經。故有病即見於外。其應火。故病即外熱、口乾、喜笑。是其外證也。虞曰。心脈浮大而散。心屬火。火性炎上。故面亦口乾也。心在聲為笑也。

其內證。齊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丁氏說:外證是屬於手太陽經的脈絡,所以生病時症狀會表現在身體外部,與火氣有關。因此,外證的症狀會出現身體發熱、口乾、喜歡笑等。虞氏說:心臟的脈搏浮大而擴散,因為心臟屬火,而火氣會往上上升。所以,面部也會發熱,並且口乾。在聲音方面,心臟與笑聲相關。

丁曰。心者、南方火也。其位在離。故齊上有動氣。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者。心病即煩痛、故啘。臂內掌中熱而啘者。是其內證也。有其證者。心之病。無其證者。即非也。虞曰。心之積名曰伏梁。在齊上。火之生熱。心為五臟之君。四臟有病。心主知之。尚有痛狀。

白話文:

丁氏說:心屬南方,五行屬火,其位在離卦。因此,心氣強盛時會表現於齊上(鎖骨以上)。心病的症狀有:煩躁、心痛、手掌心發熱並伴有乾嘔。心病會導致煩躁和疼痛,所以會有乾嘔。手臂內側和手掌心發熱並伴有乾嘔,是心病的內在表現。有這些症狀的人,證明患有心病;沒有這些症狀的人,則沒有心病。虞氏說:心的結塊稱為伏梁,位於齊上,是火熱所致。心是五臟之主,四臟有病,心都能感知,如果還有疼痛的症狀,就更加確診。

何況本經自病耶。常痛、乃心包脈也。正心不受病。病則旦占夕死。夕占旦死。重明受病。則心包絡。乃手厥陰之脈。出兩手中指之端。不入掌心。屈名指取之。宂名勞宮宂。心包病。則掌中熱而啘心。呂曰。外證者。小腸手太陽脈為熱。故令口乾。陽主躁。故喜笑也。其內證者心。

白話文:

況且,本經自己本身就會生病。經常疼痛,那是心包經的病。心經正強健就不會生病。如果生病,早上看病就會晚上死;晚上看病就會早上死。心包經會受到病症侵襲。它屬於手厥陰脈,從兩手的中指指尖出來,不會進入手掌。屈曲食指取穴,穴位名稱為勞宮,是心包經的穴位。心包經生病,手掌中間就會發熱,而且會感到心悸。呂氏說:外在的證象是:小腸手太陽經發熱,所以會口乾。陽氣主導煩躁,所以會喜歡笑。而內在證象是:心。

心在前為朱雀。故證在齊上也。

假令得脾脈。

虞曰。脾脈中緩而大。

其外證面黃善噫。

丁曰。其外證面黃。陽明為胃之經。故見色黃。外之證也。虞曰。脾、土也。在變動為噫。

善思。

虞曰。脾者在志為思也。

善味。

虞曰。脾主甘受味。故善味。

其內證。當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虞曰。脾之積。名曰痞氣。當齊之中。

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墮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心臟在人體前方,對應著南方,像朱雀一樣。所以,如果病症出現在上半身,就可能是心臟的問題。

假設我們現在診斷到脾臟脈象。

虞氏說:脾臟的脈象是緩慢而強大的。

患者的外在症狀是面色發黃,容易打嗝。

丁氏說:患者面色發黃,是因為陽明經是胃經,所以表現出黃色,這是外在的症狀。虞氏說:脾臟屬土,土性在變動中就會表現為打嗝。

容易思考。

虞氏說:脾臟在志向方面表現為思考。

喜歡吃東西。

虞氏說:脾臟主司甘味,負責接收味覺,所以喜歡吃東西。

患者的內在症狀,應該是上腹部有動氣,按壓時堅硬且疼痛。

虞氏說:脾臟的積聚,叫做痞氣,會出現在上腹部。

患者的病症表現為腹脹、食慾不振、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懶惰嗜睡、四肢無力。如果有這些症狀,就是脾臟出了問題;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脾臟的問題。

丁曰。內證者、足太陰脾也。當齊有動氣者。脾主中州也。其病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墮嗜臥。四肢不收。皆為土。土靜、故有此證。前注言外證面黃而不解余說者。為善噫。善味者、是脾也。今腹脹滿。食不消。即是胃也。胃為水穀之海。病即食不消。體重節痛。怠墮嗜臥。

白話文:

丁氏說:內證是由足太陰脾經引起的。脾主中州。當脾氣發生變化時,會出現腹脹、食不化、肌肉關節疼痛、疲倦嗜睡、四肢拘攣的症狀。這些都是由於脾屬土所致,土性沉靜,所以會有這些證狀。

前面有人註解說,外證面黃的症狀不能解釋我的說法,因為脾主噫,主味,而面黃是胃的問題。現在如果腹脹滿,食不化,那顯然是胃的問題。胃是水穀所歸之處,胃一旦有病,就會導致食不化。體重節痛、疲倦嗜睡,這些症狀也都是胃病引起的。

四肢不收。皆是見外證也。今卻言內證也。此經所說。文至不明。未敢盡注其說。以俟後賢。虞曰。濕氣勝則令人彭脹。陽氣在下。食乃不消。得主內。病則如是。脾屬土。土性安靜。故知是土主四肢。病乃四肢不收。呂曰。外證、足陽明胃脈之證。胃氣實。穀氣消。即多所思。

白話文:

四肢無法伸展,這通常被認為是外在證候。然而,這裡所說的卻是內在證候。經文中的說法非常晦澀難懂,我不敢擅自解釋其含義,等待後人研究。虞氏說:濕氣太重,會讓人身體浮腫,陽氣會下沉,食物無法消化,如果濕氣進入內臟,就會出現這種病症。脾臟屬土,土的性質是安靜的,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土主宰四肢,所以生病時四肢無法伸展。呂氏說:外在證候是指足陽明胃經的證候,胃氣太盛,穀物無法消化,所以思慮過多。

欲飲食。胃氣虛。食不消。氣力虛羸。其人感思慮。內證者、脾也。脾在中央。故證當齊。齊者、又陰陽之中。故其脈在脾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

白話文:

對於想要進食的人,主要是胃氣虛弱,導致食物不能消化,體力虛弱。這樣的人是因為思慮過度,內證來看,主要是脾臟出了問題。脾臟位於身體的中央,所以相關的症狀應該齊全。齊全指的是陰陽平衡,所以脈象也顯示在脾臟上。

丁曰。其外證者、手陽明之經。大腸為肺之腑也。故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此外之證也。虞曰。肺脈浮短而澀。面白。乃金之色也。肺主皮毛。皮毛外感寒。內合於肺。故嚏也。悲者、肺之志也。脾土肺金。脾為肺母。脾主歌。子病母憂。故不樂。在聲為哭。

其內證。齊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嗽、灑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丁氏說:手陽明經的外部表現是:容易打噴嚏、悲傷憂愁不高興、想哭。這些都是肺的外證。

虞氏說:肺脈浮短而澀,面色蒼白,那是金屬的顏色。肺主管皮膚和皮毛。如果皮膚和皮毛受寒,就會影響肺,因而打噴嚏。悲傷是肺的情志。脾土生肺金,脾是肺的母親。脾主管音樂,兒子生病了母親就會憂愁,所以不快樂。在聲音上表現為哭。

丁曰。其言內證者。手太陰之經。應西方金在兌。故言齊右有動氣也。其為喘嗽灑淅寒熱者。故知內證也。虞曰。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肺主皮毛。今寒氣外感於皮毛。內合於肺。則氣道澀。故喘而咳。肺主氣。外候於皮毛。肺虛則灑淅寒。肺實則熱而悶。故云寒熱也。

白話文:

丁按:這個內證是指手太陰肺經的病證。肺經應於西方金,在八卦中屬兌卦,所以說「齊右有動氣」。出現喘咳、發抖、畏寒發熱等症狀,於是知道這是內證。

虞按:肺氣積聚叫「息賁」,在右脅下會感到不適。肺主宰皮膚毛髮,現在寒氣從外面侵犯到皮膚毛髮,在體內與肺相合,就會導致氣道阻塞,所以才會喘咳。肺主宰氣,在體外表現在皮膚毛髮上。肺氣虛弱就會發抖、畏寒,肺氣實就會發熱、胸悶,所以說是「寒熱」。

呂曰。外證者、大腸脈也。乃手陽明之脈。為肺之腑。氣通於鼻。故善嚏。肺主秋。秋、愁也。故其病悲哭。內證者。肺之證。肺主皮毛。有寒則灑淅咳嚏。肺在西方。為白虎。主右方。故證在齊右。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喜恐欠。

白話文:

呂氏說:外感證候, مربوط到大腸經絡。大腸經絡屬於手陽明經脈。肺部為腑,氣息與鼻子相通。所以病人容易打噴嚏。肺氣主掌秋天。秋天,容易引發憂愁。所以病人容易悲傷哭泣。內感證候, 與肺有關。肺氣主掌皮膚毛髮。有寒氣,就會流鼻水、打噴嚏。肺位於西方,屬白虎。主宰身體右側。所以證狀出現在身體右側。

丁曰。其外證者。太陽膀胱之經。故為外經也。故有病則色黑。面黑喜恐欠也。虞曰。沉濡面滑。腎之脈也。黑色、腎之色也。在志曰恐。巨陽虛則欠。

白話文:

丁說:從外在症狀來看,是太陽膀胱經出了問題,所以稱為外經。因此,有這種疾病的人,通常會面色發黑、面相憔悴,且容易感到恐懼和打哈欠。虞說:面部肌膚鬆弛,看起來像浮在水面上,這是腎經的表現。面色發黑是腎臟的顏色,在情緒上表現為恐懼。陽氣虛弱就會打哈欠。

其內證。齊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虞曰。腎之積。名曰賁豚。在齊下。故云在齊下。(按以前四條例之。此五字疑衍。)

其病逆氣。少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它的內部病症表现为肚脐下方有气动的感觉,按压时会感到硬且疼痛。

有人认为这是肾脏的问题,称为贲豚,位于肚脐下方。因此说它在肚脐下方。(按照前面四条的例子,这里的五个字可能是多余的。)

这种病的症状是气逆,小腹部感觉紧迫疼痛,腹泻时感觉下坠沉重,小腿感到寒冷并且血液循环不畅。如果有这些症状,那就是肾脏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些症状,就不是肾脏的问题。

丁曰。其內證者、腎王於冬。應北方。故在齊之下也。其病。逆氣。少腹急痛。泄如下重。其泄者為大瘕。泄而裡急後重也。此內之證也。虞曰。腎氣不足。傷於衝脈。故氣逆腎者。足少陰之脈。循少腹與足厥陰足太陰三陰交於齊下。今病。故少腹急痛也。五泄之候。腎為後重泄。

白話文:

丁氏說:腎臟在冬季主導人體內部的機能,與北方方位相應,因此位於齊脈(足少陰腎經)之下。腎臟的疾病表現為:逆氣,小腹急痛,腹瀉後感到下墜感。其中,腹瀉嚴重者可形成大腸結塊,腹瀉後出現裡急後重(便意頻繁,但排出不暢)。這些都是腎臟疾病的內在徵象。

虞氏說:腎氣不足,衝脈受損,所以氣逆衝入腎臟。足少陰腎經循行少腹,與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三條陰經交會於齊脈之下。現在出現疾病,所以少腹急痛。五種腹瀉的徵象中,腎臟主導下墜感的腹瀉。

腎者、胃之關。今氣虛。故為下重泄。謂食畢思急圊。足內踝上五寸間。乃足少陰之動脈。故足脛寒而逆。通評虛實論曰。氣逆者、足寒也。呂曰。外證、足太陽膀胱脈也。其人善欠者。其人善惡寒。若脛寒。身體洒洒而寒。故其善欠。(按此其字疑衍。)腎與手少陽。俱主候心。

白話文:

腎臟是胃部的關口。現在氣虛,所以導致大便下墜、腹瀉。意思是在吃飽後,感覺很想上廁所。足內踝向上五寸處是足少陰腎經的動脈。所以足部小腿感到寒冷、疼痛。通評虛實論中說:氣逆就會導致足寒。呂氏曰:外證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如果這個人經常打哈欠,表示他怕冷。如果足部小腿寒冷,身體也會感到發冷發寒,所以他經常打哈欠。(按:此處的「其」字可能多餘。)腎臟和手少陽經三焦經都主宰著與心臟有關的症狀。

故善恐。其內證者。腎王於冬。主北方玄武。故證在齊下。虞曰。經言是其病有內外證。推尋至此。惟肝脈平證。善潔二字是表證。心脈不見手太陽外證。脾脈中有善噫。是外證。肺脈亦無手陽明之證。腎脈中只有欠一字。是足太陽不足之證。五臟推之。黃帝素問並言皆只足臟之證也。

越人言其外證者、取其形見於外也。呂氏所注。多不該經旨。

白話文:

因此要善於恐懼。內在徵兆為:腎氣在冬季旺盛,主掌北方玄武星宿。因此徵兆出現在齊脈以下。虞氏說:經文說這種疾病有內外徵兆。推敲到這裡,只有肝脈平穩。善怒、善潔兩條徵兆是外部徵兆。心脈沒有手太陽經的外部徵兆。脾脈中出現善噫的徵兆,這是外部徵兆。肺脈也沒有手陽明經的徵兆。腎脈中只出現欠的徵兆,這是足太陽經不足的徵兆。從五臟推論,黃帝《素問》中都提到,這些徵兆都只是足臟的徵兆。

十七難曰。經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連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脈而知之耶。然。可盡知也。診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得。肝脈強急而長。

白話文:

第十七章:脈難

經典上說,疾病有的會致死,有的自己會好,有的拖延數年都不痊癒。那麼,病人的生死存亡,可以通過切脈得知嗎?答案是:可以大致瞭解。

如果診病時閉目不看病人,脈就能診得準確。肝脈特彆強硬急促而長。

丁曰。此是肝之病證。故脈強急而長。楊曰。強急猶弦急。虞曰。肝木之脈。弦軟而長。今見強急。病乃如是。

而反得肺脈浮短而澀者。死也。

白話文:

丁說,這是肝的病症,所以脈象強急而長。楊說,強急就是弦急的意思。虞說,肝的脈象應該是弦軟而長,現在看到的是強急,病狀才會這樣。

但是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得到肺的脈象,即浮短而澀的,那就是會致命的。

丁曰。浮短澀者。是肺脈。此者金當勝木。故知死也。楊曰。肝為木。肺為金。肝病得肺脈。真鬼來克。金勝木。故必死也。

病若吐血。復鼽衄血者。脈當沉細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白話文:

丁某說:心臟疾病的症狀,現在反而出現腎脈的症狀。心臟屬火,腎臟屬水。水剋火,所以知道會死亡。楊某說:心病出現腎脈,是因為水剋火,所以會死亡。按脈時脈搏短實而快速,就像切斷繩子一樣,這叫做「緊」脈。按脈時脈搏短小而沒有彈性,若有若無,輕輕按壓才能感覺到,用力按壓卻感覺不到,這叫做「微」脈。虞某說:病人睜著眼睛口渴,心窩部位堅硬,脈象又緊實而快速。這是陽性疾病出現陽性脈象,脈象沒有變化。現在出現沉細而微弱的脈象,說明陽性疾病出現陰性脈象,因此預示死亡。

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得緊實而數。反得沉濡而微者。死也。

丁曰。心之病證。今反見腎脈。心火腎水。水來剋火。故知死也。楊曰。心病得腎脈。水勝火。故死也。按之短實而數。有似切繩。謂之緊也。按之短小不動搖。若有若無。輕手乃得。重手不得。謂之微也。虞曰。病開目而渴。心下牢。脈又緊實而數。此曰陽病得陽脈。脈不相反。今見沉濡而微。謂陽病得陰脈。故曰死也。

丁曰。此者肺脈之病證。今反見心脈。心火肺金。火來勝金。故知死也。虞曰。血屬陰。吐血衄血。脈得沉細。此謂脈與病相應。今反浮大而牢。與病相反。故死也。

白話文:

丁醫師說:這是肺脈疾病的症狀。現在反而看到心脈的症狀。心為火,肺為金。火克金,所以知道會死亡。

虞醫師說:血屬陰。吐血、衄血,脈象應當沉細。這是脈象與疾病症狀相符。現在脈象反而浮大而牢固,與疾病症狀相反。所以會死亡。

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手足厥逆。脈沉細而微者。死也。

丁曰。此病是心病之證。今反手足厥。脈沉細而微者。是水勝火。即知死也。楊曰。按之遲但小謂之細。

白話文:

如果病人胡言亂語,身體應該會發熱,脈搏應該洪大。但如果手腳冰冷,脈搏沉細且微弱,那就是會死亡的情況。

這病是心臟疾病的症狀,現在反而出現手腳冰冷,脈搏沉細且微弱,這是水克火的表現,可知病人會死亡。

按壓時脈搏緩慢且僅僅感覺到細小,稱為脈搏細。

虞曰。肺主聲。心主言。今脈洪大。是知熱乘於心。肺邪受之。故譫言妄語。肺主皮毛。今邪客於衛氣。不得宣通。乃身熱。夫如是。病與脈相應。今手足厥逆。脈沉細而微。陽病得陰脈。故云必死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脈當微細而澀。反緊大而滑者。死也。

白話文:

虞氏說:肺主司聲音,心主司語言。現在脈象洪大,說明熱氣侵犯了心臟,而肺部的邪氣受其影響。因此出現了胡言亂語的症狀。肺主司皮毛,現在邪氣侵入衛氣,導致氣血不通暢,所以出現發熱。像這樣的情況,病情和脈象是相符合的。現在手足冰涼,脈象沉細微弱。陽性疾病出現陰性脈象,所以說患者必死無疑。

丁曰。此病脾土之證候。緊大滑者是肝。木來勝土。故知死也。此經不言腎。水之證。闕此一臟也。楊曰。凡此五者。病脈相反。故為必死。經云。五逆者死。此之謂也。虞曰。濕氣勝則脹。脾不禁故泄。脈微細澀。病脈相承。緊大而滑。此曰相反。如此之候。其死明矣。

白話文:

丁先生說:這個疾病是脾屬土的病症。脈象緊大滑利,這是肝屬木的徵兆。木剋土,所以知道會死亡。這段經文沒有提到腎,水屬腎的病症。這是遺漏了一個臟腑。楊先生說:凡是這五種病脈,它們的表現與病症相反,所以必定會死亡。經文說,犯五逆會死,指的就是這種情況。虞先生說:濕氣盛則會脹氣,脾虛不能約束大便所以會拉肚子。脈象微弱細小而澀滯,病脈之間互相呼應。緊大而滑利,這叫做相反。出現這樣的脈象,說明死亡即將來臨。

十八難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為上下部。何謂也。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白話文:

《難經第十八難》說:脈分為三部,每部有四條經脈。手部有太陰經和陽明經,足部有太陽經和少陰經。這三部分稱為上部、中部和下部。為什麼這樣劃分呢?因為手太陰經和陽明經屬金,足少陰經和太陽經屬水。金生水,水流向下,不能向上,所以足部屬於下部。

丁曰。夫脈有三部者。寸關尺也。若合兩手言之。即六部也。每部之內。各有二經。六部之內。合為十二經。今此云四經者。是謂手太陽陽明。與足太陽少陰。此四經者。法水火之性。各有綱紀。而不能變通上下。餘八經在手生足。在足生手。所以經言部有四也。是右手寸口。

白話文:

丁某說:脈象分為三部:寸部、關部和尺部。如果把左右手的脈象合起來,就是六部。每一部內有兩條經脈,六部共有十二條經脈。這裡提到的四條經脈,是指手太陽經陽明經,以及足太陽經少陰經。這四條經脈遵循水火之性,各自有規律,但不能變通上下。其餘八條經脈,手部發源於足部,足部發源於手部。所以經文說脈部有四。這裡指右手寸口脈。

肺與大腸應金生左尺水也。足太陽少陰水。其性潤下。故不能上生於手。而生左足厥陰少陽木。此二部皆是足之經紀。所以言在下部也。是左尺水。生左關木。楊曰。手太陰、肺脈也。肺為諸臟上蓋。其治在右方。故在右手上部也。手陽明。大腸脈。是肺之府。故隨肺居上部焉。

白話文:

肺和大腸對應金元素,會產生左邊手少陰水。足太陽少陰水性質潤下,所以無法上升到手上,而是產生左腳厥陰少陽木。這兩個部位都是腳上的經絡,因此稱作「下部」。左邊手少陰水會產生左邊手關少陽木。楊氏說:手太陰經是肺的脈絡,肺像蓋子一樣蓋在其他臟腑之上,所以治療肺部的疾病在身體右側。因此,手太陰經位於右手上部。手陽明經是大腸的脈絡,是大腸的房子,所以也隨著肺部位於上部。

足少陰腎脈。腎為水。肺之子。水流趣於腎。又最居於下。故為左手下部也。足太陽膀胱。為腎之府。故隨腎居下部焉。經言脈有三部。部有四經者。謂總兩手而言之也。兩手各有三部。部各有二經。兩手上部合四也。中下二部亦復如此。三四十二。則十二經也。肺金居上而下生腎水。

故肺腎在左右手上下部也。

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

腎臟屬於水,是肺的兒子。水液流入腎臟,並且腎臟位於最下面。所以足少陰腎經分佈在左手的下部。

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是腎臟的房子,所以足太陽膀胱經也位於腎臟的下方。

經絡學說中提到經絡有三部,每部有四條經絡。這裏指的是左右兩手的經絡。

左右兩手各有三部,每部各有兩條經絡。左右手的上部各兩條,一共四條。中、下兩部也都是這樣。

三加四加二,一共是十二條經絡。肺屬金,位於上部,向下生成腎水。

丁曰。手太陽少陰。應左寸君火。火上(按此上字疑當作性。)炎上。不能下生足。而生手心主少陽火。是生右尺相火也。楊曰。足厥陰。肝脈也。肝治在左方。故為左手之下部。足少陽膽者。為肝之府。故隨肝居下部也。手太陽。小腸脈。為心之府。故隨心居上部焉。

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

白話文:

丁說:手太陽少陰經脈,對應左側寸關部位的君火。火性向上,不能向下流向足部,而是生髮於手心主少陽火。這就生成了右側尺部位的相火。

楊說:足厥陰經脈,是肝臟的脈絡。肝臟位於左側,所以(足厥陰經脈)為左手下方部位。足少陽膽經,是肝臟的輔助器官,所以也隨著肝臟位於下方部位。手太陽小腸經脈,是心臟的輔助器官,所以也隨著心臟位於上方部位。

丁曰。是相火應其灰火也。中部者、右關也。生右寸。金也。楊曰。手心主心包絡脈也。手少陽。三焦脈也。故合為左手中部。足太陰。脾脈也。足陽明。胃脈也。故合為右手中部。此經作如此分別。若依脈經配二部。又與此不同也。虞曰。經言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

白話文:

丁氏說:手心主火,與足少陰腎經的陰火相應。手心中部,即右關脈位。生於右寸關脈位上,屬金。楊氏說:手心主心包絡脈,屬於手少陽三焦脈系統。所以與左手中部相應。足太陰脾脈和足陽明胃脈,所以與右手中部相應。本經這樣區分,但如果按照《脈經》二部法配屬脈位,又是不同的。虞氏說:經文說手心主少陽火,生於足太陰脾土和足陽明胃土。

土主中宮。故在右手中部。惟只言火生土之意。不言手心主少陽。在左手中部。惟只取其相生言之也。今明三部相生之意如此。右手尺中少陽火。生關上陽明土。關上陽明土。卻生寸口太陰金。寸口太陰金。卻生左手尺中少陰水。左手尺中少陰水。卻生左手關上厥陰木。關上厥陰木。

白話文:

土屬中央。因此位於右手中部。只講述火生土的意思,不講手心屬少陽。在左手中部,只取其相生關係來說。現在講述三部相生的意思如下:右手食指中段屬少陽火,生左手大拇指中段屬陽明土。左手大拇指中段屬陽明土,反過來生右手食指末段屬太陰金。右手食指末段屬太陰金,反過來生左手食指中段屬少陰水。左手食指中段屬少陰水,反過來生左手大拇指末段屬厥陰木。左手大拇指末段屬厥陰木,

卻生左手寸口少陰火。卻又別心主火。故心主生足太陰陽明土也。此乃五行相生之意耳。又足厥陰與足太陰。何以居於左右兩手關部中。胃脾太陰。脾脈居於中州。乃在右手關上也。又足厥陰木。木者根生於地。枝葉長於天。亦陰陽共焉。故亦在左中部也。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白話文:

但左手寸脈卻產生少陰火,但也另外分化出心主火。所以心主生出足太陰和陽明土。這不過是說明五行相生的意思罷了。還有足厥陰與足太陰,為什麼都位於左右兩手關部?胃脾太陰,脾脈位於中州,則在右手關上。而足厥陰木,木的根生於地,枝葉生於天,所以陰陽兼具。因此也位於左手中部。

丁曰。言此皆五行更相生養者。是謂右寸金生左尺水。水生左關木。木生左寸君火。君火生右尺相火。相火生右關土。而後生右寸金。故言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脈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白話文:

丁氏說:以上所說的,都是五行互相滋生、養育的結果。所謂的「右寸金生左尺水。水生左關木。木生左寸君火。君火生右尺相火。相火生右關土。而後生右寸金」。所以說(五行)子母互相滋生、養育。

丁曰。前順五行而言之生養。即逆三部而反到。所以經別問各何所主也。楊曰。寸口、陽也。關中、部也。尺中、陰也。此三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九候也。故曰。九浮為陽。沉為陰。中者胃氣也。虞曰。一部之中有三候。浮者為腑。沉者為臟。中者、乃是中焦之脈也。假令寸口浮為腑。沉為臟。中為中焦。皆仿此用之。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

白話文:

丁氏說:前面根據五行順序來說的生長,也就是逆著三個部位反過來推斷。所以經脈分部分別主什麼呢?

楊氏說:寸口,主陽氣。關中,主部臟腑。尺中,主陰氣。這三個部位各有浮、中、沉三種脈象。三三得九,一共九種脈象。所以說,九種浮脈主陽,九種沉脈主陰,九種中脈主胃氣。

虞氏說:一個部位中有三種脈象。浮脈主腑,沉脈主臟,中脈,是中焦的脈象。假設寸口脈浮為主腑,沉脈為主臟,中脈為主中焦。其他部位的脈象都仿照這樣來推斷。

丁曰。兩手寸口。皆為上部。即寸外主頭。寸內主胸中。是頭皆一指下。前後言病。左右同法也。楊曰。所謂自膈以上為上焦也。

白話文:

丁(醫生)說:「兩手寸口,都是上半身。也就是寸關尺的寸部主掌頭部,寸內的主掌胸中。因此頭部的問題都在寸關尺的寸部,前後左右的病症都可用同樣的方法診治。」楊(醫生)說:「所謂的『自膈以上為上焦』就是這個意思。」

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齊之有疾也。

丁曰。言左右兩關也。第二指半指以前。言膈下。半指之後。主齊上。左右同。楊曰。所謂自膈以下為中焦也。

下部法地。主齊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白話文:

中段对应人体的部分,主要管理从膈膜到肚脐之间的疾病。

丁说,指的是左右两边的关部,第二个手指宽度之前的部分是指膈膜之下,第二个手指宽度之后的部分,则是管理肚脐上方的区域,左右两边相同。杨说,这就是所谓的从膈膜以下到肚脐之间为中段。

下段对应地面,主要管理从肚脐到脚之间的疾病。

丁曰。下部左右兩尺。第三指半指之前。主齊下有疾。半指之後。以候至足之有疾。楊曰。所謂自齊以下至足為下焦也。

審而刺之者也。

白話文:

丁氏說:腹部下部左右兩尺的位置,在第三指關節前半寸的主治是腹部以下的疾病。在第三指關節後半寸的主治是從腹部以下到腳的疾病。楊氏說:所謂從腹部以下到腳的部分,就是屬於下焦的範疇。

丁曰。刺字當作次第之次。此是審三部各有內外。主從頭至足之有疾也。故知刺字傳文誤也。楊曰。用針者。必當審詳三部九候病之所在。然後各依其源而刺之也。

白話文:

丁氏說:「刺字應當解釋為『次第』的『次』,因為經文的意思是審察身體的三個部位(上、中、下)既有內層(裏)又有外層(表),從頭到腳都有可能出現疾病。所以『刺字』的說法應該是傳抄訛誤。」

楊氏說:「使用針灸必須審慎地觀察三部九候,確定疾病所在的位置。然後根據疾病來源,在相應的部位進行針刺。」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然。診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當沉伏。

白話文:

如果人體有沉積物長期積聚,可以通過切脈知道嗎?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診斷發現右脅有積氣,就會出現肺脈結實的情況。脈結越明顯,積氣越嚴重;脈結越弱,積氣越輕微。如果診斷時沒有發現肺脈,但右脅有積氣,這是為什麼呢?雖然診斷中沒有發現肺脈,但右手脈應該會表現為沉伏。

丁曰。病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者。五臟六腑。皆有積聚。今云右脅有積氣。當肺脈見。如是脈不見。亦沉伏。詳經之意。脈浮、行於肉上(按原本於誤腎。又誤在下句首。今改正。)脈沉、行於筋下。其浮行於肉上而無常數而止者。名曰結也。其沉行於筋下時上。名曰伏也。

白話文:

丁某說:疾病久治不癒,可以通過切脈得知。五臟六腑都會有積聚。現在說右脅有積氣,應該是肺脈顯現。如果這種脈象不顯現或者沉伏,根據經書的解釋,脈象浮出,運行於肌肉表層;脈象沉下,運行於筋脈之下。浮行的脈象在肌肉表層運行,沒有固定的節奏和停留,稱為「結脈」。沉行的脈象在筋脈之下運行,有時會上浮,稱為「伏脈」。

伏者臟病積也。浮結者。腑病聚也。兩手三部。各有浮沉結伏而言病也。今經、引肺脈一經於此言之也。楊曰。往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謂之結也。脈結甚者。是診脈之狀也。結甚者此結訓積。猶言脈結甚則積甚。脈積微則積微。其言積隱也。虞曰。結脈主塊積。其脈動而中止。

白話文:

伏脈:臟腑疾病累積所致。

浮結 :腑腑疾病聚集所致。

兩手三部(寸、關、尺)脈象,各有浮、沉、結、伏的表現,可以反映疾病。

經文引用肺脈一經來說明脈象辨病。楊氏說:脈來去緩慢,時而暫停後又繼續跳動,稱為「結脈」。

脈結甚 :指脈象結動明顯,是診脈的表現。結的含義是積聚,也就是脈結明顯表示積聚嚴重。脈結輕微則積聚輕微,說明積聚隱微。虞氏說:結脈主訴塊狀積聚。脈搏跳動時會中止。

小數有還反動。故曰結也。其積之大小。隨診言之也。楊曰。診雖不得肺脈浮短而澀。但右手脈當沉伏。即右脅有積氣矣。肺治在右也。極重指著骨乃得。故謂伏脈也。

白話文:

小範圍的疾病也有復發的可能。因此稱之為「結」。其積聚的大小,隨病情而定。楊氏說:「診脈時即使無法診出肺脈浮短而澀,但是右手脈肯定會沉伏。如果右手脈沉伏,就說明右脅有氣積。」肺在右側,極重的指壓按到骨頭深處才按壓到脈搏,所以稱之為「伏脈」。

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然。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左右表裡法皆如此。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為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

白話文:

它們的外部宿疾,治療方法同在於此。但是,它們之間還是有區別的。結脈,指脈搏來去時有一次停頓,時間不固定,稱為結脈。伏脈,指脈搏在肌腱下運行。浮脈,指脈搏在肌肉上運行。左右表裡的規律都是這樣。假設脈搏結伏,則體內沒有積聚。脈搏浮結,則體外沒有宿疾。有積聚時,脈搏不一定結伏。有宿疾時,脈搏也不一定浮結。這是指脈搏與病情不一致,病情與脈搏不一致。這樣的病症稱為死病。

丁曰。人心有所思慕。脈亦結。心無所思。內外無病。其脈伏結。此者形不病而脈病。故知死矣。楊曰。脈與病不相應為逆者。難治。故曰是死病也。

白話文:

丁氏說:心有所思念或牽掛,脈象也會凝聚。心無所思,身心無病,脈象就會潛伏凝聚。這類情況是身體沒有生病,但脈象表現出有病,因此可以判斷會死亡。楊氏說:脈象與病情不對應,這種情況稱為逆證,很難治療。所以說這是會導致死亡的病。

舊經注云。手心主心包絡脈也。手少陽。三焦脈也。故合為左手中部。足太陰。脾脈也。足陽明。胃脈也。故合為右手中部。此經作如此分別。若依脈經配三部。又與此不同也。(此即前手心主少陽節之楊注也。下條中又備引其文。復衍於此。甚屬無謂。姑依原本存之。)

白話文:

舊的經書注解說,手掌心屬於心包絡經脈,手少陽屬於三焦經脈,因此合稱為左手中部。足太陰屬於脾經脈,足陽明屬於胃經脈,因此合稱為右手中部。這部經書是這樣區分的。如果根據脈經的配屬,劃分為三部,又和這個說法不同。

舊經有此。前注牴牾。具列此圖。以正其文。楊氏曰。手心主心包絡脈。手少陽三焦脈也。故合為左手上部。足太陰脾脈也。足陽明胃脈也。故合為右手中部。此經作如此分別。若依脈經配三部。又與此不同。夫此法。楊氏不能明其理。故言不同也。是師將三部反倒配合五行六氣而言之。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了這個說法,但是前面的註解相互矛盾。因此繪製這張圖,以更正它的文字。楊氏認為:手心主導心包絡脈,手少陽主導三焦脈;所以它們結合起來即左手上部。足太陰主導脾脈,足陽明主導胃脈;所以它們結合起來即右手中部。經文如此區分。如果按照脈經配合三部,又與此不同。這個方法,楊氏不能闡明它的道理,所以說法不一。這說明老師將三部錯誤地配合五行六氣來說。

師謂此寸尺反倒。又問三部各何所主。經云。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有疾。中部法人。主膈下至齊上有疾。下部法地。主齊以下至足有疾。故云審而次之者也。又王叔和將自左寸逆行言之曰。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脈第三同斷病。蓋兩尺反倒。

白話文:

老師說,這個寸尺脈是反著看的。又問:「三部的脈位分別主治哪些部位?」經典上說:「上部與天相應,主治胸部以上到頭部的疾病;中部與人相應,主治橫膈膜以下到肚臍上方的疾病;下部與地相應,主治肚臍以下到腳部的疾病。」所以說,謹慎地按這個順序依次檢查。

另外,王叔和從左寸脈逆行推論,說:「左邊(男左女右)是心、小腸、肝、膽、腎;右邊是肺、大腸、脾、胃、生命。」如果是女性,則相反,從後往前回看。尺脈第三部(關脈)的診斷方法與其他兩部相同,因為兩側的尺脈也是反著看的。

同主齊以下至足有疾。故扁鵲云審而次之。王叔和云用心仔細須尋趁。

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而不能下生手心主少陽火足厥陰少陽木木生火

手太陽少陰君火

足太陽少陰水水流下而不能上行生足厥陰少陽木

手心主少陽相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復生金足太陰陽明土土生手太陰陽明金

手太陰陽明金金生

足太陽少陰水

白話文:

如果身體上半部跟下半部同時出現毛病,就要特別留意。扁鵲說要仔細觀察,找到病因,然後再對症下藥。王叔和也強調要用心細心,才能找到病源並及時治療。

十九難曰。經言脈有逆順。男女有常而反者。何謂也。然。男子生於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於申。申為金陰也。

白話文:

古人十九難問道:

經書上說脈有順時和逆時之分,男女之間也有規律和反常的現象。這是指什麼呢?

男子生於寅月,寅月屬木陽。女子生於申月,申月屬金陰。

楊曰。元氣起於子。人之所生也。男從子左行三十。之巳。(按此二字疑衍。)女從子右行二十。俱至於巳。為夫婦懷妊也。古者男子三十。女年二十。然後行嫁娶。法於此也。十月而生男。從巳至寅左行為十月。故男行年起於丙寅。女從巳右行至申。為十月。故女行年起於壬申。

白話文:

楊氏說:元氣起始於子時,是人誕生的時辰。男性從子時向左運行三十度,到巳時。(注:這兩個字疑似衍文。)女性從子時向右運行二十度,也到巳時。這時,男女結合,懷上身孕。古代男子三十歲,女子二十歲,然後結婚。這個說法就是根據這個規律來的。懷胎十月而生男孩。從巳時到寅時,向左運行了十月。所以男生的年紀起於丙寅。女生從巳時向右運行到申時,也是十月。所以女生的年紀起於壬申。

所以男子生於寅。女子生於申。虞曰。經言男子生於寅。女子生於申。謂其父母之年會合於巳上。男左行十月。至寅而生。女右行十月。至申而生也。小運人言男一歲起於丙寅。女一歲起於壬申。難經不言起而言生。謂生下已為一歲矣。丙壬二干。水火也。水火為萬物之父母。

白話文:

因此,男人生於寅年。女生生於申年。虞氏說:經書中說,男人生於寅年,女生生於申年,這是因為他們父母的年齡結合在巳年及以後。男性向左移動十個月,到寅年出生。女性向右移動十個月,到申年出生。小運推算法中,人們說男性一歲開始於丙寅年。女性一歲開始於壬申年。難經沒有說「開始」,而說「出生」,這是因為出生時已經一歲了。丙和壬這兩個干支代表水和火。水和火是萬物的父母。

寅申二支。金木也。為生物成實之終始。木胞在申。金胞在寅。二氣自胞相配。故用寅申也。金生於巳。巳與申合。故女子取申木。生於亥。亥與寅合。故男子取寅。所以男年十歲。順行在亥。女年十歲。逆行亦在亥。男年十六天癸至。左行至巳。巳者申之生氣。女年十四天癸至。

白話文:

寅和申這兩個時辰。屬性是金和木。代表著生物從誕生到成熟的過程。木的胚胎在申時。金的胚胎在寅時。這兩種氣息自然相配。所以要用寅和申。金生於巳時。巳時和申時相合。所以女子取申木。金生於亥時。亥時和寅時相合。所以男子取寅。因此男子十歲時。按順時針行進到亥時。女子十歲時。逆時針行進也到亥時。男子十六歲天癸(月經)來潮。順時針行進到巳時。巳時是申時的生氣。女子十四歲天癸來潮。

右行亦在巳。(按依其說推之。女年十四。在未不在巳也。此句誤。)與男年同在本宮生氣之位。陰陽相配。乃成夫婦之道。故有男女也。上古天真論曰。男二八而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楊氏言男三十。行年在巳。方娶於此。非也。女二七天癸至。任脈通。

白話文:

如果按照這個說法推論,女性在十四歲時應該在未時,而不是巳時。這句話是有誤的。

女性和男性的成長階段在同一個宮位處於生氣的階段。陰陽相配,才能形成夫妻之道。因此,世間才會有男女之別。

上古《天真論》中說,男性十八歲時,天癸(精液)生成,精氣旺盛,陰陽調和,因此能夠生育。楊氏所說的男性三十歲,而行年在巳時才娶妻,這是不正確的。

女性十七歲時,天癸生成,任脈通暢。

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楊氏言女二十右行之巳方嫁。於此義非矣。楊氏之言。但合古禮行夫婦嫁娶之法,又與本經天癸之數相違也。況聖人於此十九難中。論男女配合之道。陰陽交會之所。言天癸之至數。知脈盛於上下。推之強弱。診其有餘不及。若止言三十而娶。

白話文:

衝脈旺盛的話,月經就會按時來潮,因此就能生育。楊氏說女子二十歲之後就結婚,這是不對的。楊氏的說法只符合古禮上結婚的規矩,而且與本經中天癸的年齡推算不符。再加上聖人在這十九難中,討論男女結合之道,陰陽交會的地方,說明天癸到來的年齡,從脈象得知上下衝任脈的盛衰強弱,診斷出有餘不足。如果只說三十歲就結婚,

二十而嫁。於本經診治之道。憑何依據。

故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恆弱。女子尺脈恆盛。是其常也。

白話文:

二十歲的時候出嫁。在本經中對於診治的方法,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的。

因此,男子的脈象主要表現在關部以上,女子的脈象主要表現在關部以下。所以男子的尺部脈象通常較弱,女子的尺部脈象通常較強,這是正常的情況。

丁曰。其言男子女人尺脈者。是陰陽之根本也。逆順者為陽抱陰生。陰抱陽生也。三陽始生於立春。建寅。故曰男生於寅、木陽也。三陰生於立秋。七月建申。故言女生於申、金陰也。男子之氣。始於少陽。極於太陽。所以男子尺脈恆弱而寸脈陽也。(按此陽字疑當作強。)女子之氣。

白話文:

丁先生說:所說的男子與女子尺脈,是陰陽的根本。陽脈盛,陰脈弱,謂之陽抱陰生;陰脈盛,陽脈弱,謂之陰抱陽生。三陽之氣發源於立春,建寅月,所以說男生於寅,寅屬木,為陽。三陰之氣發源於立秋,七月建申月,所以說女生於申,申屬金,為陰。男子之氣,開始於少陽之脈,盛於太陽之脈,所以男子尺脈通常較弱,而寸脈較強。女子之氣,

始於太陰。極於厥陰。女子尺脈浮而寸脈沉。故云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此是男女逆順有常而反也。楊曰。男子陽氣盛。故尺脈弱。女子陰氣盛。故尺脈強。此是其常性。

白話文:

脈象始於太陰肺經,極盛於厥陰肝經。女子的尺脈浮出,寸脈沉下。所以說男性的脈象在關脈以上,女性的脈象在關脈以下。這是男女陰陽順逆有常,相反相成的現象。楊氏說,男子陽氣旺盛,所以尺脈較弱。女子陰氣旺盛,所以尺脈較強。這是他們的常態。

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其為病何如。然。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左得之病則在左。右得之病則在右。隨脈言之也。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則在左。右得之病則在右。隨脈言之。此之謂也。

白話文:

反常現象:男性把脈得到女性的脈象,女性把脈得到男性的脈象。

這種情況下說明:男性得到女性的脈象,表示身體虛弱,病在內部。左脈得到這種脈象,病就在左邊;右脈得到這種脈象,病就在右邊,具體根據脈象來判斷。

女性得到男性的脈象,表示身體亢盛,病在四肢。左脈得到這種脈象,病就在左邊;右脈得到這種脈象,病就在右邊,具體根據脈象來判斷。這就是所說的反常現象。

丁曰。男得女脈言不足者。是陰不足。即陽入乘之。故陽不見於寸口。而反見尺內。陰氣主內。不足。故知病即在內。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者。女子尺脈本浮。更加見於寸。是謂太過。陽主外。故病在四肢。隨其脈左右言之。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也。楊曰。男得女脈為陰氣盛。

白話文:

丁氏說:如果男性診斷出女性脈象,而脈象虛弱,表示陰氣不足。這時陽氣就會乘虛而入,導致陽氣在寸口脈的位置無法顯現,反而出現在尺脈中。陰氣主內,所以陰氣不足,表示疾病在身體內部。

如果女性診斷出男性脈象,則為脈象過盛。如果疾病在四肢,可能是因為女性的尺脈本來就浮,現在又出現在寸脈,表示脈象過盛。陽氣主外,所以疾病在四肢。根據脈象出現在左右哪邊,可以判斷疾病在左邊還是右邊。

楊氏說:如果男性診斷出女性脈象,表示陰氣過盛。

陰主內。故病在內。女得男脈為陽氣盛。(按此下似脫陽字。)主四肢。故病在四肢也。虞曰。寸口曰陽。男以陽用事。今見陰脈反於天常。故病發於內。女以陰用事。今寸口卻見陽脈。亦是反於天常。故病在四肢。素問曰。四肢為諸陽之本也。

白話文:

女性以陰性為主,所以疾病往往發生在內部。如果女性出現男性的脈象,代表陽氣過盛,主四肢有病。

虞氏說:寸口脈是陽氣所在,男性以陽氣為主,如果出現陰脈,就是反常,所以疾病會發生在身體內部。女性以陰氣為主,如果寸口脈出現陽脈,也是反常,所以疾病會發生在四肢。

《素問》說: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