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一 (5)
卷之一 (5)
1. 漏水下百刻圖
用明大要。宜依黃帝正經。以掌後三寸為三部。則寸與關尺。各得一寸。備三才之義也。此法永定。不可移改。其王叔和、可謂得之矣。凡診脈者、先明三部九候之本位。五臟六腑之所出。然後可以察其善惡。以別浮沉。如其本位尚迷。則病源莫辨。欲其愈疾。亦難矣哉。三部者。
寸關尺也。九候者、天地人也。一部之中。則有天地人。三部之中。合為九候。以候五臟之氣也。其五臟六腑所出者。左手寸口者。心與小腸脈之所出也。關上者。肝與膽脈之所出也。尺中者。腎與膀胱脈之所出也。關前一分者。人迎之位也。關後一分。神門之位也。右手寸口者。
肺與大腸脈之所出也。關上者。脾與胃脈之所出也。尺中者。命門三焦脈之所出也。關前一分者。氣口之位也。關後一分者。神門之位也。凡五臟之脈併為陰。陰脈皆沉。六腑之脈併為陽。陽脈皆浮。假令左手寸口脈浮者。小腸脈也。沉者。心之脈也。余皆仿此。斯乃脈位之綱維。
診候之法式也。虞曰。楊氏諸論數家寸尺長短部分。互有不同。令後人難為依據。庶今明之。以示後學。華佗之說。乃如脈經言。果不謬矣。王叔和以三寸為式。義有隱微。此乃黃帝正經之說。豈有誤也。況上古以一膚指為四寸。王叔和必取其膚指之三寸。與今之一寸九分。
短長相近也。何休注公羊傳云。側手為膚。按指為寸。即其義也。況越人生於周。採靈樞素問作此難經。今之寸尺度量。乃周之制也。故越人取一寸九分為定式。乃天九地十之義也。
白話文:
使用這個漏水下百刻圖的重點在於了解診脈的基本原則。應該依照《黃帝內經》的規範,以手腕後三寸為一個整體,將其分為寸、關、尺三部分,每部分各佔一寸,這樣就符合了天、地、人的概念。這個方法是固定不變的,不應該隨意更改。王叔和的做法可以說是掌握了這個道理。
凡是診脈的人,首先要明白寸、關、尺三部和手太陰、手陽明等九候的定位,了解五臟六腑的脈氣從何處發出,這樣才能夠觀察脈象的好壞,分辨脈象的浮沉。如果連基本的定位都搞不清楚,就無法判斷病源,想要治好疾病也就很困難了。
所謂「三部」,指的就是寸、關、尺。所謂「九候」,指的是天、地、人。每一部中又各有天、地、人三候,三部加起來就是九候,用來診察五臟的氣血情況。五臟六腑的脈氣分佈是這樣的:左手寸口處是心和小腸脈氣發出的地方;關部是肝和膽脈氣發出的地方;尺部是腎和膀胱脈氣發出的地方。關部前一分是人迎穴的位置,關部後一分是神門穴的位置。右手寸口處是肺和大腸脈氣發出的地方;關部是脾和胃脈氣發出的地方;尺部是命門和三焦脈氣發出的地方。關部前一分是氣口穴的位置,關部後一分是神門穴的位置。
五臟的脈氣都屬於陰,陰脈通常是沉在裡面的;六腑的脈氣都屬於陽,陽脈通常是浮在表面的。舉例來說,如果左手寸口的脈象浮在表面,代表是小腸的脈氣;如果沉在裡面,代表是心的脈氣。其他部位的脈象以此類推。這是診脈定位的基本原則,也是診斷脈象的方法。
虞先生說,過去楊氏等各家的論述對於寸尺長短、部位的劃分都有差異,使得後人難以遵循。現在把它說明清楚,以便後人學習。華佗的說法和《脈經》所說的沒有錯誤。王叔和以三寸為標準是有其道理的,這個道理是隱藏在《黃帝內經》之中的,絕對不會有錯。況且,上古時代是以一個人的皮膚橫指四寸為度量,王叔和必定是取用皮膚橫指的三寸為準,和現在的一寸九分長度相近。何休註解《公羊傳》說:「側手為膚,按指為寸」,就是這個道理。而且,越人出生在周朝,他採集《靈樞》、《素問》撰寫了《難經》,現在的寸尺長度是周朝制定的,因此越人採用一寸九分作為標準,是符合天數為九,地數為十的道理。
2. 二難畫圖
(此二難以下畫圖,皆下注圖也。)
凡此以下畫圖內。黑白道以分陰陽終始。其天門、地戶、人門、鬼門。是陰陽升降關格門戶。其氣口人迎左右神門。是呼吸上下尺寸關格門戶。(原脫尺字。據李駒纂圖句解補。)
陰氣始於立秋。陽氣始於立冬。
陰氣終於立夏。陽氣終於立春。
諸陽會於首,諸陰至胸中
陰為里隨呼至寸內,陽為表隨吸至尺外
此圖明其人迎氣口左右神門寸尺關前關後一分案素問云人迎氣口在頸法象天地要會始終之門戶
三難曰。脈有大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之前者。陽之動。(別本有也字。以下條考之。當是。)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大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
呂曰。過者。謂脈過九分出一寸。名曰大過。減者。脈不及九分至八分七分六分也。此為不及之脈也。遂上魚者。出一寸至魚際也。一名溢脈。一名外關之脈。一名內格之脈。一名陰乘之脈。一脈有四名也。丁曰。大過者。寸脈本浮。又加實大。是為陽大過也。上魚者。陰陽溢。
(按陰字誤。當作為。)浮而損小者。是陽不及也。陽不及。則陰出乘之。又名陰溢。此者是外關內格。虞曰。氣有餘。脈乃大過。氣不足。脈乃不及。外關則內脈不得出。故曰不及。亦曰陰乘脈。內格則外脈不得入。故曰大過。亦曰溢脈。下文關後之義。反此言之也。
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大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
呂曰。過者。謂脈出過一寸至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五分。此大過之脈也。減者。謂不滿一寸。脈見八分七分或六分五分。此為不及之脈。遂入尺以言覆。覆脈者。脈從關至尺澤皆見也。此覆行之脈所以言覆者。脈從關至尺澤。脈見一寸。其餘伏行不見也。今從關見至尺澤。故言覆行也。
一名覆脈。一名內關。一名外格。一名陽乘之脈也。丁曰。大過者。為尺脈本沉。又加實大。名曰陰太過。沉之損小者。是謂不及。陰不及則陽入乘之。此為陽覆。又名內關外格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呂曰。脈來見如此者。此皆諸病相乘克之脈。非謂外邪中風傷寒之類。脈已見。人雖未病。病即死。不可治也。丁曰。此者是自有增損。使陰陽不守本位。有此覆溢。故形不病而死也。虞曰。陰陽不相榮。脈乃上魚入尺。故曰覆溢之脈。脈既覆溢。此由關格所致。本經曰。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也。不病亦死。
白話文:
(以下內容皆是對圖的註釋說明。)
從下面的圖中可看出,黑色和白色代表陰陽的區分和轉換。天門、地戶、人門、鬼門表示陰陽氣息的升降通道。氣口和人迎以及左右的神門,代表了呼吸時氣息在不同位置的變化,同時也是判定尺寸關格的重要參考點。
陰氣開始於立秋,陽氣開始於立冬。 陰氣結束於立夏,陽氣結束於立春。
所有的陽氣聚集在頭部,所有的陰氣集中在胸部。
陰氣,跟隨著呼吸,到達寸脈內; 陽氣,跟隨吸氣,到達尺脈外。
此圖清晰呈現了人迎、氣口及左右神門在尺寸關前關後的位置。《素問》指出,人迎和氣口位於頸部,象徵天地運行的起點和終點。
第三難中提到,脈象有大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的情況。這些是什麼意思呢?答案是:關節前面,是陽氣的動態。脈象應在九分處呈現浮象,超過此處則被稱為大過,少於此處則被稱為不及。脈象如果超出魚際,被稱為溢,也被視為外關內格,這是陰氣過剩的脈象。
呂氏解釋,超過九分,即一寸,的脈象被稱為大過。不及九分,即八分、七分或六分,的脈象被稱為不及。超出魚際的脈象,也被稱為溢脈、外關脈、內格脈,同時也是陰氣過剩的脈象,一脈有四種名字。
關節後面,是陰氣的動態。脈象應在一寸處呈現沉象,超過此處則被稱為大過,少於此處則被稱為不及。脈象如果進入尺脈,被稱為覆,也被視為內關外格,這是陽氣過剩的脈象。
呂氏進一步解釋,脈象如果超過一寸,即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五分,被稱為大過脈。如果不到一寸,即八分、七分、六分或五分,被認為是不及的脈象。進入尺脈的脈象,也被稱為覆脈,因為這種脈象從關至尺澤都能看到。
這些都是疾病相乘相剋的脈象,並非由外邪、風寒等引起的脈象。一旦出現,即使人尚未病發,也會導致死亡,無法救治。
丁氏認為,這些脈象是由陰陽失調造成的,導致陰陽不能保持原有的平衡,產生了覆溢的現象,因此即使外表看起來健康,也可能突然死亡。
虞氏指出,陰陽氣息不能互相滋養,導致脈象向上至魚際,向下至尺脈,所以稱為覆溢脈。一旦脈象覆溢,就是關格的結果。根據《本經》,關格者,無法活到自然壽命就死亡,即使外表看來健康,也可能突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