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二十難曰。經言脈有伏匿。伏匿於何臟而言伏匿耶。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
白話文:
《二十難經》中說,經脈有伏匿的情況。那麼,所謂伏匿,是指哪個臟腑呢?所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是指陰脈部位出現陽脈,表示陽脈侵犯陰脈。
丁曰。其部非獨言寸為陽尺為陰也。若以前後言之。即寸為陽部。尺為陰部。若以上下言之。曰肌肉上為陽部。肌肉下為陰部。今陰虛不足。陽入乘之。故陰部見陽脈。其脈乘時見沉澀而短。(按此乘字疑衍。)此是陽中伏陰也。楊曰。謂尺中浮滑而長。
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
白話文:
丁氏說:這一段落所討論的不是單純地說明寸脈為陽,尺脈為陰。如果從前後來看,寸脈屬於陽部,尺脈屬於陰部。如果從上下來看,肌肉上部為陽部,肌肉下部為陰部。現在陰虛不足,陽氣乘虛而入,所以陰部會出現陽脈(浮脈)。這種脈象有時會表現為沉澀而短(按:乘字疑為衍字)。這是陽中藏著陰的表現。楊氏說:指的是尺脈中浮滑而長的脈象。
丁曰。寸口之內。肌肉之上。時見沉澀短也。楊曰。尺中已浮滑而長。又時時沉澀而短。故曰陽中伏陰。寸口關中沉短而澀也。
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白話文:
丁說:寸口脈,在肌肉上面,有時會摸到它沉滯、澀滯、短促。楊說:尺脈已經浮起、滑利且長,但有時還會沉滯、澀滯、短促。所以說這是「陽中伏陰」的表現,就是說寸口關部位的脈象沉滯、短促且澀滯。
丁曰。寸口之內。肌肉之下。脈時見浮滑而長者。是陰中伏陽也。楊曰。寸關已沉短而澀。而時時浮滑而長。故曰陰中伏陽也。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白話文:
丁說:在寸口脈的部位,肌肉下方,脈象時而浮、滑、長,這是陰脈中隱藏著陽脈的現象。楊說:寸關脈已經沉、短、澀,有時又浮、滑、長,所以說這是陰脈中隱藏著陽脈的現象。
丁曰。重陽者狂。謂脈浮滑而長。加於實數。所以狂言大事。自高自賢。狂越棄衣。其脫陰者目盲。視物卒失。故言盲也。盲、猶荒也。重陰者癲。癲者、蹶也。其脫陽者、視其暗中見鬼。是故經言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也。虞曰。寸口曰陽。又今重見陽脈三倍以上。
白話文:
因此稱之為「重陽」。此病症狀是狂亂惑亂,自命不凡、高才智,登上高處唱歌,脫掉衣服亂跑,罵人斥責不分親疏,因此稱之為「狂」。尺脈部位為陰脈,而尺脈出現重的陰脈,因此稱之為「重陰」。這種疾病叫做癲疾。是指僵硬倒臥在地,閉上眼睛不醒。陰氣衰竭到極點,陽氣又開始恢復,過了一段時間才會醒來,因此稱之為「癲」。現在懸吊之類的刑罰也是這種情況。人體稟賦陰與陽。陰陽平衡,則身心和諧。現在陰氣已經離開,陽氣獨自旺盛。
故曰重陽。其病狂惑。自高賢智。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故曰狂。尺中曰陰。而尺脈重見陰。故曰重陰。其為病也。名曰癲疾。謂僵仆於地。閉目不醒。陰極陽復。良久卻醒。故曰癲也。今天吊之類是也。人之所稟者陰與陽。陰陽平則權衡等。今陰氣已脫。陽氣獨盛。
五臟屬陰。五臟行氣血溉灌。上榮於目。今陰氣已脫。五臟之氣不榮於目。故目盲無所見。故曰脫陰者目盲也。楊曰。重陽者、陽氣並於上也。謂關以前既浮滑而長。兼實強。復喘數。是謂重陽也。重陰者、謂尺中既沉短而澀。而又盛實。是謂重陰。脫陽者、無陽氣也。謂關以前細微甚也。
白話文:
五臟屬於陰。五臟運送氣血滋養身體。上半身的氣血滋潤眼睛。現在陰氣已經離開了。五臟之氣不能滋養眼睛。所以眼睛失明,什麼都看不到。所以說陰氣離開的人會失明。
楊氏說:重陽是指陽氣集中在上半身。意思是關脈到寸脈既浮又滑而且長。同時脈象實而有力。還有喘息,脈數。這叫做重陽。重陰是指尺關脈既沉又短而且澀。同時脈象充盛而實。這叫做重陰。脫陽是指沒有陽氣。意思是關脈到寸脈非常細微。
故目中妄見而睹鬼物焉。脫陰者、謂尺中微細甚也。陰者。精氣也。精氣脫故盲。盲脫之言失也。謂亡失陰陽之氣也。
二十一難曰。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何謂也。
白話文:
所以眼睛裡會出現幻覺,看見鬼怪。脫陰是指眼睛裡非常細小。陰是指精氣。精氣流失,所以眼睛就會失明。失明的「失」字,是指失去陰陽之氣。
丁曰。此者五臟各有所主也。肺主氣心主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其心肺主息脈。為通天氣。邪不可中。邪中則息脈不相應。形雖不病。當知死矣。腎肝脾皆主其形。皆通地氣。邪中則害其形。其脈不病者皆生。形脈皆病者不可理。此是五臟各主其形脈。故言大法也。
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不應脈數也。此大法。
白話文:
丁先生說:這些(臟腑)各有其主司的事物。肺主宰氣息,心主宰脈絡,脾主宰肌肉,肝主宰筋腱,腎主宰骨骼。心肺掌管呼吸和脈搏,用來溝通天上的氣。邪氣不能侵犯心肺,若邪氣侵犯,那麼呼吸和脈搏就會不協調。即使外表沒有生病,也應知道人已經必死無疑。腎、肝、脾都主司形體,也與地上的氣氣相通。邪氣侵犯,就會傷害形體。脈搏沒有問題的人都會痊癒,形體和脈搏都有問題的人無法治癒。這是因為五臟各有其主司的形體和脈搏,所以說是治病的大法。
呂曰。形病者。謂五臟損形體羸瘦。氣微。脈反遲。與息不相應。其脈不相應。為形病也。脈病者。謂數諸至。脈已病。人雖未頭痛寒熱。方病不久病。病則死。虞曰。人形病脈不病者。謂形苦而志樂。或勞形於事以致肌體瘦羸。脈息俱。呼吸大小雖合常經。息數必違此大法。
白話文:
呂氏曰:形病,是指五臟功能受損,導致身體消瘦、氣息微弱,脈搏遲緩不與呼吸相應。脈息不與呼吸相應,就是形病的表現。脈病,是指脈搏數理異常,脈象已經出現病態,儘管人尚未出現頭痛、發燒等症狀,但不久後就會發病,發病後即會死亡。虞氏曰:人的形體有病但脈象未病,是指形體受苦但精神快樂,或勞動過度導致身體瘦弱,脈息和呼吸雖然符合常規,但呼吸次數必定不符合正常的頻率。
故曰形病脈不病也。脈病人不病者。其人必外多眷慕。內結想思。脈病形安。形樂志苦。以致傷。脈息反常。不及有餘。乍遲乍數。及乎病而不死爰焉。故曰。脈病人不病也。
白話文:
因此說:身體沒有疾病,脈象卻有病。脈象有病而身體沒有疾病的人,一定是因為在外界有許多牽掛,在內心有鬱結的思念。脈象有病而身體安樂,是因為心中的快樂,卻因為志向無法實現而痛苦,導致受傷。脈搏的變化異常,時而不足,時而過剩,時而緩慢,時而快速。等到真正生病的時候,卻不會死亡。所以說,脈象有病而身體沒有疾病。
二十二難曰。經言脈有是動。
虞曰。言反常之動也。
有所生病。
虞曰。脈動反常。故云有所生病。
一脈輒變為二病者。何也。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
虞曰。氣病傳血。此乃一脈變為二病。
邪在氣。氣為是動。
虞曰。脈動反常。邪在氣也。
邪在血。血為所生病。
虞曰。氣受邪傳之與血。故血為所生病。
氣主呴之。
虞曰。呴之、氣流行之貌也。
血主濡之。
白話文:
二十二難說。經文中提到脈象有「是動」的變化。
虞氏說:「指的是脈象反常的跳動。」
這是因為有病症存在。
虞氏說:「脈動反常,所以說有病症。」
為什麼一條脈象會反映出兩種疾病呢?這是因為經文說「是動」指的是氣的變化,而「所生病」指的是血的變化。
虞氏說:「氣的病變會傳給血,所以一條脈象會反映出兩種疾病。」
邪氣在氣中,所以氣會有「是動」的變化。
虞氏說:「脈象反常,說明邪氣在氣中。」
邪氣在血中,所以血會造成病症。
虞氏說:「氣受到邪氣影響,再傳給血,因此血會造成病症。」
氣負責推動血液。
虞氏說:「推動,是指氣的運行。」
血負責滋潤身體。
丁曰。氣主呴之。呴呴謂吹噓往來之象。血主濡之。濡謂濡軟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虞曰。濡者、濡潤之貌。言人身所稟者氣血也。氣血通行。沮潤人身。其為病也。乃如下說也。
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病也。
白話文:
丁某說:氣的作用就像吹氣一樣。吹噓往來就是氣的作用。血的作用就像滋潤一樣。濡軟就是血的作用。氣運行則血運行。氣停止則血停止。虞某說:濡就是滋潤的樣子。人的身體是由氣血組成的。氣血運行,滋潤身體。氣血不通,則會導致疾病,以下是具體說明。
丁曰。人一身經脈。通行氣血。或居一經脈中。氣留不行。故血壅不濡。其氣先病。名曰是動。血壅不濡後病。名曰所生。此是一脈輒變為二病也。虞曰。上文言脈有是動。動為陽。謂氣先受熱。熱亦傳於血。氣血皆受熱。則津液妄行。是知脈有是動。此言留而不行。謂氣血津液妄行。
白話文:
丁氏說:人體內有經脈,負責運行氣血。有的氣血滯留在某條經脈中,使氣無法運行,導致血流不通暢,無法滋養身體。氣血不通暢先發生,稱為「是動」。氣血不通暢後,會導致新的病症,稱為「所生」。因此,同一條經脈可能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病症。
虞氏說:上文提到經脈中的「是動」,「動」是指陽氣,表示氣先受到熱邪侵襲,熱邪也會傳給血,使氣血都受到熱邪的影響。氣血受熱後,津液就會異常運行。因此,「是動」指氣血津液異常運行。而此處所說的「留而不行」,是指氣血津液異常運行後,又滯留在某處而無法運行。
賊風薄之。故不行也。氣傳之與血。故血壅而不濡潤。復受賊風。故血亦住而病也。楊曰。經言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
白話文:
外邪風氣侵襲人體,阻滯經絡氣血運行。氣血不能被傳遞,導致血流瘀滯,不能滋潤身體。再次受到外邪風氣的侵襲,血流便會停滯,從而引發疾病。
楊氏認為,手太陰肺經源於中焦,下行連接大腸,再繞行胃口,上穿隔膜與肺臟相連。從肺臟的系脈橫穿腋下,沿著手臂內側運行。心主少陰經從手臂內側下來,進入肘部與前臂,從骨下緣內側進入寸口穴。向上沿著魚際穴運行,從大拇指末端而出。其支脈從手腕後面直達食指。
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故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心煩。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有餘。則肩背痛也。(按靈樞經脈篇、背作臂。下同。)、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
白話文:
手肘內側疼痛延伸到前臂。如果活動就會引發肺脹滿,脹氣而喘咳。所以盆腔(手肘內彎處)痛得很厲害,就會交疊雙手且頭昏。這就是臂厥,是由肺氣不足引起。因此,臂厥會導致以下症狀:咳嗽、上氣喘、口渴、心煩、胸悶、臂內前側疼痛麻痺、手掌發熱。如果手掌發熱厲害,就會肩背疼痛(靈樞經脈篇提到「背」指肩膀,以下同)。、出汗且中風、小便頻繁且打呵欠。氣虛也會導致肩背疼痛、畏寒。
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略舉此一經為例。余經皆可知也。凡人所以得主命者。氣與血也。氣為陽。陽為衛。血為陰。陰為榮。二氣常流。所以無病也。邪中於陽。陽為氣。故氣先病。陽氣在外故也。若在陽不治。則入於陰中。陰為血。故為血後病。血在內故也。氣實則熱。氣虛則寒。
白話文:
呼吸氣息不足,尿液顏色異常。這裡僅舉這條經絡為例,其他的經絡道理相同。人之所以能保持健康,是靠氣和血。氣屬陽,陽氣主外衛。血屬陰,陰血主內營。氣血運行通暢,人就不會生病。邪氣侵犯陽氣,因為陽氣是氣,所以氣先生病,這是因為陽氣存在體表。如果不在陽氣病變時治療,邪氣就會進入陰分。陰分是血,所以氣病變後血才生病,這是因為血存在體內。氣充實就會發熱,氣虛就會怕冷。
血實則為寒。血虛則為熱。陰陽之道理其然也。凡一臟之病。有虛有實。有寒有熱。有內有外。皆須知臟腑之所在。識經絡之流行。隨其本原以求其疾。則病形可辨。而針藥無失矣。如其不委斯道。(今委字疑當作悉。)則雖命藥投針。病難愈也。故黃帝曰。夫十二經脈者。
白話文:
當血液過多時,就會導致寒症。當血液不足時,就會導致熱症。陰陽之間的道理就是這樣。凡是內臟疾病,都有虛實、寒熱、內外之分。都必須瞭解內臟的位置,熟悉經絡的流向。根據病因來尋找病竈,然後才能辨別病症,用針灸和藥物治療不會出現錯誤。如果你不瞭解這些道理,那麼即使開藥用針,疾病也很難治癒。所以黃帝說:這十二條經脈啊!
所以調虛實。處百病。決生死。不可不通哉。此之謂也。虞曰。凡人血流據氣。氣動依血。凝留而不行。壅而不濡。是知為病也。
二十三難曰。手足三陰三陽脈之度數。可曉以不。然。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
白話文:
因此,必須調整虛實,才能治療各種疾病,決定生死,不可不通曉。這就是所說的。
虞氏說:一般人血液依附於氣,氣運作時會帶動血液。如果血液凝滯不動,不通暢,就會導致疾病。
楊曰。一手有三陽。兩手合為六陽。故曰。五六合三丈也。虞曰。手太陽之脈。自兩手小指之端。循臂上行。之耳珠子前。長五尺。兩手合一丈。手陽明之脈。起於兩手大指次指之側。上循臂絡於鼻左之右。右之左。長五尺。兩手合一丈。手少陽之脈。起於兩手小指次指之端。上臂終於耳前。長五尺。兩手合一丈。故曰。五六合三丈也。
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白話文:
楊氏說:一隻手上有三條陽經。兩隻手加起來就是六條陽經。所以說:「五六合三丈。」虞氏說:手太陽經的經脈,從兩隻手的小指尖開始,沿著手臂往上行,到耳珠前面。長度為五尺。兩隻手加起來是一丈。手陽明經的經脈,起始於兩隻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旁邊。向上沿著手臂,經過鼻子的左邊右邊,右邊左邊。長度為五尺。兩隻手加起來是一丈。手少陽經的經脈,起始於兩隻手的無名指和中指尖。向上沿著手臂,終於耳前。長度為五尺。兩隻手加起來是一丈。所以說:「五六合三丈。」
楊曰。兩手各有三陰。合為六陰。故曰三六一丈八尺。虞曰。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屬肺。出腋下。下肘入寸口。上魚際。出乎大指之端。長三尺五寸。兩手合七尺。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絡小腸。上肺出腋下。循臂出手小指之端。長三尺五寸。
白話文:
楊氏說:兩手各有六條陰經。加起來就是十二條陰經,所以叫做「三六一丈八尺」。虞氏說:手太陰肺經的脈絡,起源於中焦,向下與大腸相連,再沿著胃口,屬肺,從腋下出來,經過肘部進入寸口,向上達到魚際穴,從大拇指端出來。單手長度為三尺五寸,兩手長度合為七尺。手少陰心經的脈絡,起源於心中,從心繫出去,向下與小腸相連,向上經肺,從腋下出來,沿著手臂到小指端。單手長度為三尺五寸。
兩手合七尺。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屬心包絡三焦。出脅腋下。循臑入肘下。出小指次指之端。長三尺五寸。兩手合長七尺。故曰二丈一尺。
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白話文:
兩手的長度合起來有七尺。手厥陰心包經的經絡,起始於胸部,連繫著心包與三焦。從腋下循著手臂外緣,進入肘關節下方,然後從小指和小指旁邊的手指尖端結束。長度為三尺五寸,兩手合起來長七尺。因此,心包經的總長度是二丈一尺(十四尺)。
楊曰。兩足各有三陽。故曰六八四丈八尺也。按此脈度數。七尺五寸。中人之形。而云長八尺。理則難解。然足之六陽。從足指而向上行。由其紆曲。故曰八尺也。虞曰。足太陽之脈。起於兩足小指之側。上循膝交膕。中背上頭。下入目內眥。長八尺。兩足上行。合一丈六尺。
白話文:
楊氏說:兩隻腳上有三條陽經,所以說(一共)六條陽經,加起來有四丈八尺長。按這個脈絡的計數方法,七尺五寸是正常人的身高,而這裡卻說長八尺,這個道理很難理解。不過,腳上的六條陽經,從腳趾向上延伸,由於它們迂迴曲折,所以說有八尺長。虞氏說:足太陽經的脈絡,起於兩隻腳的小指外側,向上經過膝蓋,交接在膕窩,進入背部上升到頭部,再下行到眼睛內的眼角。長度是八尺。兩隻腳上的太陽經合起來,共有十六尺。
足陽明之脈。起於足大指次指之端。循足脛。上挾臍左右各二寸。終於額角髮際。長八尺。兩足合一丈六尺。足少陽之脈。起於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兩膝外廉。入季脅。上循目外眥。長八尺。兩足合一丈六尺。故曰四丈八尺也。
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白話文:
足陽明經脈
- 起點:腳的大拇指和旁邊的第二個腳趾的末端
- 沿著小腿前側往上走
- 在肚臍左右兩寸外的位置分成左右兩支
- 末端達到額頭髮際
- 總長八尺(約2.4米),兩腳加起來是十六尺(約4.8米)
足少陽經脈
- 起點:腳的小拇指和旁邊的第二個腳趾的末端
- 沿著兩側膝蓋的外側往上走
- 進入側肋部
- 沿著眼睛的外側角往上走
- 總長八尺(約2.4米),兩腳加起來是十六尺(約4.8米)
因此,足陽明經和足少陽經的總長度是四丈八尺(約14.4米)。
楊曰。兩足各有三陰。故曰六六三丈六尺也。按足太陰少陰。皆至舌下。足厥陰至於頂上。今言至胸中者。蓋據其相接之次也。虞曰。足太陰之脈。起於足大指內側。循足脛內廉上。交出厥陰脈之前。上循入腹。屬肝絡胃。連舌本。長七尺五寸。兩行合長一丈五尺。足厥陰之脈。
白話文:
楊氏說:兩條腿各有三條陰經,因此合起來就是六六三十六尺。依據記載,脾經和腎經都通到舌頭下面。肝經通到頭頂。現在所說的通到胸口,是指這些經絡連接的順序。虞氏說:脾經的脈絡起於腳大拇指內側,沿著腳內側往上走,交叉在肝經脈絡的前面,向上進入腹部,連通肝臟,分佈到胃,連接舌頭的根部,長七尺五寸。兩條脾經脈絡加起來長一丈五尺。肝經的脈絡:
起於足大指聚毛之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足太陰之後。循股入陰毛。中環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循喉嚨。入頏顙。連目系。出額。長六尺五寸。兩行合長一丈三尺。足少陰之脈。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趣足心。上腨股內。貫脊。屬腎。絡膀胱。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起於大腳趾聚毛的地方,沿著腳背內側向上,在內踝骨後方一寸處向上走,經過內踝骨上八寸,與足太陰脾經交匯,然後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毛,經過陰部,到達小腹,與胃相鄰,屬於肝臟,連繫膽囊,沿著喉嚨向上,進入額頭,連接眼睛,從額頭出來,長六尺五寸,左右兩條經脈合起來長一丈三尺。足少陰腎經起於小腳趾下方,斜向腳心,向上沿著大腿內側走,穿過脊椎,屬於腎臟,連繫膀胱。
貫肝入肺。循喉嚨挾舌本。長六尺五寸。合長一丈三尺。故云三丈九尺。
人兩足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白話文:
貫穿肝臟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兩側夾著舌根。總長六尺五寸。加起來共長一丈三尺。所以說是三丈九尺。
人體兩側的足蹺脈。從腳到眼睛。每側長七尺五寸。兩側共一丈四尺。再加上一尺。合起來共一丈五尺。
楊曰。人長七尺五寸。而蹺脈從踝至目。不得有七尺五寸也。今經言七尺五寸者。是腳脈上於頭而行焉。言至目者舉其綱維也。虞曰。人有陰蹺陽蹺二脈。兩足合四脈。陽蹺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蹺者、亦起於跟中。乃是足少陰之別絡也。自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
白話文:
楊氏說:人體長七尺五寸。但足厥陰肝經從腳踝到眼睛,不可能長達七尺五寸。現在經文所說的七尺五寸,是指腳上經絡向上到達頭部。提到眼睛,是舉出其主要部分。虞氏說:人體有陰蹺脈和陽蹺脈兩條經絡,兩足共有四條經絡。陽蹺脈從腳跟中部開始,沿著外腳踝向上走,進入風池穴。陰蹺脈也從腳跟中部開始,它是足少陰腎經的分支。它自然位於跟骨之後,向上經過內腳踝的上方。
直上循陰股入陰。循腹(按原本誤作股。依二十八難注改正。)上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內廉。(按靈樞脈度篇。無內廉二字。)屬目內眥。合太陽脈。長七尺五寸。兩行合一丈五尺。准此推之。至目者、推尺是兩足陰蹺脈也。故經言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以合一丈五尺是也。
白話文:
陰蹺脈沿著腿內側的陰經向上,循著腹部(原本誤寫為股,根據《難經》第二十八難改正)向上至胸腔內,進入「缺盆」(即鎖骨上窩),向上至「人迎」(即鎖骨中點)之前,進入喉嚨內側的「廉泉穴」(《靈樞脈度篇》中沒有「內廉」二字)。屬於眼睛內側的眼角,與太陽經脈相交。長度為七尺五寸。左右兩側加起來是一丈五尺。按照這個推算,到眼睛的(脈絡),換算成尺就是兩足的陰蹺脈。所以經文說從足到目,長度為七尺五寸,加上一丈五尺就是這個意思。
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十二經脈長短之數也。
白話文:
督脈和任脈各長四尺五寸,合起來為四尺五寸乘以二等於九尺。所有脈絡加起來的總長為十六丈二尺。以上是十二經脈長度的計算方法。
丁曰。此篇云十二經脈長短。又言陰蹺從足至目。又言督任二脈。何獨不言陽蹺。陽蹺亦起於跟中。循外踝上入風池。亦長一丈五尺。言之則據經。丈尺有剩。不言有此闕漏。更俟後賢。其脈上云八尺者。其中庸之人。以省尺言之。皆得四尺。今尺者、非黍尺也。皆以同身寸之為尺大小言之。
白話文:
丁說:這篇文章說了十二經脈的長度,又說陰蹺脈從足部上行至眼睛,還提到了督脈和任脈,為何獨獨不提陽蹺脈呢?陽蹺脈同樣起源於腳跟,沿著外踝向上,進入風池穴,其長度也是一丈五尺。如果要根據經書說法,實際上長度還會超過一丈五尺。文章沒有提到陽蹺脈,顯然是遺漏了,希望後世的賢者能補充完善。至於經文中說經脈長八尺,指的是普通人,用尋常的尺子量,都只有四尺。現在說的尺,不是古代的黍尺,而是以自身寸法為標準,根據人體比例來確定尺的大小。
皆八尺。楊曰。督脈起於脊𦟘。上於頭。下於面。至口齒縫。計此不止長四尺五寸。今言四尺五寸者。當取其上極於風府而言之也。手足各十二脈(按原本各誤合。依史記正義改。)為二十四脈。並督任兩蹺四部。合為二十八脈。以應二十八宿。凡長一十六丈二尺。榮衛行周此數。
白話文:
大家都八尺高。楊說:「督脈從脊椎發出,向上到頭頂,向下到面部,到達口齒的縫隙。這樣算起來應該不只四尺五寸長了。現在說四尺五寸長,是因為只取督脈從風府開始往上算的長度。」手足各有十二條經脈,共二十四條。再加上督脈、任脈、兩條蹺脈,共四部分,合起來是二十八條經脈,用來對應二十八星宿。經脈總長一十六丈二尺。榮衛之氣巡行周遍這些經脈。
則為一度也。故曰長短之數也。虞曰。經言督脈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長四尺五寸。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復上關元。至咽喉。長四尺五寸。督任計之。長合九尺也。以上十二經。合二十四脈。合長一十三丈八尺。兼之督任陰蹺三脈。
白話文:
那麼一次(呼吸)的長短就是如此。所以說,(出氣和入氣)的長度和次數都能數得出來。虞氏說:經書上說,督脈從會陰穴開始,沿著脊柱內側向上,到風府穴,進入腦部。長四尺五寸。任脈從中極穴開始,沿著陰毛邊緣向上,繞過關元穴,到咽喉。長四尺五寸。督脈和任脈加起來長九尺。以上十二條經脈,共二十四條脈絡,總長一十三丈八尺。再加上督脈、任脈、陰蹺脈這三條脈,
合長二丈四尺。共二十七脈。合長一十六丈二尺。以法三九之數。應漏水下二刻。楊氏言二十八脈。乃陽蹺亦系其數推之。二蹺四行。則尺寸有餘也。楊氏言二十八脈。誤矣。
白話文:
全身動脈和靜脈的總長度為二丈四尺。總共有二十七條動脈,總長度為一十六丈二尺。根據三九定律,對應漏水時間為二刻。楊氏說有二十八條動脈。這將陽蹺脈也計算在內了。二蹺脈是四條,這樣尺寸就會超出。楊氏說有二十八條脈絡,是錯誤的。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溉灌。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白話文:
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和十五條絡脈。它們的起點和終點是什麼?經脈的作用是運行氣血,溝通陰陽,以此滋養全身。它們的起始點從中焦(胸腔和腹腔之間)注於手太陰肺經和陽明胃經。陽明胃經注足陽明胃經和太陰脾經。太陰脾經注手少陰心經和太陽膀胱經。太陽膀胱經注足太陽膀胱經和少陰腎經。少陰腎經注手心主少陽三焦經。少陽三焦經注足少陽膽經和厥陰肝經。厥陰肝經又返回注於手太陰肺經。十五條絡脈都基於它們的起源,就像一個沒有起點的環,互相灌溉。在寸口(腕橫紋橈側動脈處)和人迎(喉結兩側)可以看到經脈的脈象,可以以此診斷百病和預測生死。
丁曰。此者天地陰陽一歲終始於二十四氣。日月曉昏。終始於二十四時。人之榮衛行經絡二十四條。故復會於寸口人迎。其言寸口者。手太陰脈口也。其穴名曰太淵。故脈會於太淵。其十二經十五絡。皆輔三焦而生。故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所以處百病決死生也。楊曰。行手太陽訖。
白話文:
丁說:天地間的陰陽變化,在一年中通過二十四節氣循環不息。日月交替,在一天中通過二十四時辰運轉不止。人體的榮氣和衛氣運行在經絡中,共有二十四條。它們最終匯聚於寸口和人迎穴。說到寸口,它是手太陰肺經的脈口,它的穴位名稱是太淵。所以,脈會於太淵穴。人體的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都依附於三焦而產生。因此,脈氣首先從中焦流注入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用於診斷百病、預測生死。楊說:手太陽小腸經的脈行結束。
即注手陽明。行手陽明訖。即注足陽明。輸轉而行。余皆仿此也。虞曰。其始從中焦者。謂直兩乳間。名曰膻中穴。亦名氣海。言氣從此而起注太陰肺也。肺行訖。傳之與手陽明也。素問曰。膻中為臣使之官。謂胃化味為氣。自此上傳於肺也。楊曰。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
白話文:
然後針灸手陽明經絡。完成手陽明經絡的針灸後,再針灸足陽明經絡。循環而針灸。其他經絡都類似這樣的步驟。虞氏說:經絡一開始從中焦開始,也就是直連兩乳之間,穴位稱為「膻中穴」,也稱為「氣海」。意思是氣從這裡開始,貫注足太陰肺經。肺經運行完畢後,再傳給手陽明經。根據《素問》記載,「膻中」是「臣使之官」,意指胃將食物消化成氣,從這裡往上傳遞到肺。楊氏說:十二正經與十五絡脈,總共有二十七條氣脈。
以法三九之數。天有九星。地有九州。人有九竅是也。其經絡流行。皆朝會於寸口人迎。所以診寸口人迎。則知其經絡之病。死生之候矣。虞曰。厥陰還注手太陰。如此推尋丈尺。則前後經義相違。離聖久遠。難為粗述。
白話文:
根據三九之數法則。天有九星,地有九州,人有九竅。經脈氣血運行,都匯聚於寸口和人迎穴。因此,診斷寸口和人迎穴,就能瞭解經脈氣血的病變,以及病人的生死預後。虞氏說:「厥陰經氣反流注入手太陰經。」依此推論尺、寸、關三部,就會發現前後所述的經絡理論相互矛盾。由於年代久遠,很難粗略地敘述。
經曰。明知終始。陰陽定矣。何謂也。然。終始者、脈之紀也。寸口人迎陰陽之氣通於朝。使如環無端,故曰始也。
白話文:
中醫典籍上說:明白起始和終點,陰陽氣血的運行就確定了。什麼意思呢?終始是指脈搏的規律。寸口脈和人迎脈,陰陽之氣通過朝脈相通,宛如環形沒有起點,所以叫做始。
楊曰。經脈流行。應於天之度數。周而復始。故曰如環無端也。
終者。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也。
白話文:
楊氏說,經脈的運行,與天體運轉的度數相應,週而復始,因此說像環一樣沒有終點。
所謂終,是指三陰三陽的脈象消失,脈象消失就會死亡,而死亡各有其表現形式,因此稱為終。
楊曰。陰陽氣絕。其候亦見於寸口人迎。見則死矣。其死各有形診。故曰終也。丁曰。所言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死各有形。其義本經自解在二十四難中。
白話文:
楊氏說:陰陽之氣耗盡,這種情況在寸口脈和人迎脈上都可以看出來。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患者必死無疑。而不同的死法有不同的形體徵兆。所以說,這是生命終結的徵兆。丁氏說:你所說的三陰三陽經脈脈氣耗盡,脈氣耗盡就會死亡,死亡時會有不同的形體徵兆。這個道理在《難經》的二十四難中已經自己解釋清楚。
二十四難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為候。可知其吉凶不。然。足少陰氣絕即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故骨髓不溫。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白話文:
二十四難經上說:手足三陰三陽之氣已經斷絕。如何判斷?可以知道患者是吉是兇嗎?是的。足少陰之氣斷絕,骨頭就會乾枯。足少陰是冬天的脈絡,潛伏運行,溫暖骨髓。因此骨髓不溫暖,肉就不會貼在骨頭上,骨肉之間不相親近,肉就會萎縮變軟。肉萎縮變軟,因此牙齒會變長變乾枯,頭髮沒有光澤。這是骨頭先死了。戊日會加重,己日會死亡。
丁曰。足少陰之經。腎脈也。屬水。王冬。內榮於骨髓。外華於發。其氣絕則齒本長。骨枯。發無潤澤。故戊日篤而己日死也。此足少陰絕之形也。楊曰。足少陰。腎脈也。腎主冬。故云冬脈也。腎主內榮骨髓。故云伏行而溫於骨髓也。腎氣既絕。則不能榮骨髓。故肉濡而卻。
白話文:
丁說:足少陰經是腎臟的脈絡,屬於水行。王冬主氣,內在充盈於骨髓,外在榮華於毛髮。如果足少陰經之氣斷絕,就會導致牙齒鬆動,骨骼枯槁,毛髮失去光澤。所以,戊日病情加重,己日就會死亡。這是足少陰經脈絕症的表現。楊說:足少陰經是腎臟的脈絡,腎主冬季,所以稱之為冬脈。腎臟主導內在充盈骨髓,所以說它潛行溫養骨髓。腎氣一旦斷絕,就無法充盈骨髓,因此肉體會萎縮發白。
卻、結縮也。謂齒齦之肉結縮。而(按此而字疑衍。)故齒漸長而枯燥也。謂齒乾燥色不澤也。腎為津液之主。今無津液。故使發不潤焉。戊己、土也。腎、水也。土能剋水。故云戊日篤。己日死也。虞曰。陰陽有少壯。故有三陰三陽。以通氣血。以養人身。是故三陰乃有離合。
白話文:
縮,指牙齦萎縮。因此,牙齒逐漸變長且乾枯。指牙齒乾燥、顏色不鮮明。腎是體內津液的主要貯藏器官。現在沒有津液,所以頭髮也不會滋潤。戊己屬土。腎屬水。土能克水。所以說戊日病情加重,己日死亡。虞氏說:陰陽有盛衰變化。所以有少陰、太陰、厥陰,少陽、太陽、陽明三陰三陽。它們暢通氣血,滋養身體。因此,三陰三陽之間有相合與相離的關係。
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開者、司動靜之基。闔者執禁固之權。樞者、主動轉之微。三經不得相失。今足少陰腎脈已絕。是故一經相失。少陰不得為樞。動轉之微不主矣。故曰死也。診要經終論曰。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此之謂也。
白話文:
太陰經脈主管開合。厥陰經脈主管闔閉。少陰經脈主管樞紐轉動。開合支配動靜的基礎,闔閉掌握禁閉的權力,樞紐負責轉動的精微變化。三條經脈不能相互脫離。現在足少陰腎脈已經斷絕,一條經脈脫離,少陰經脈就無法擔當樞紐的職責,樞轉的精微變化也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就死了。診要經終論中說,少陰經脈終結時,面部發黑,牙齒變長發黑,腹脹閉結,上下不通而死亡,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白話文:
脾胃之氣衰竭,脈絡就無法滋養嘴脣了。嘴脣是肌肉的根本,脈絡不滋養它們,肌肉就沒有光澤,肌肉沒有光澤,就會變得肥厚。肌肉肥厚,嘴脣就會外翻。嘴脣外翻,肌肉就會優先死亡。嘴脣發青在一天之內,死亡在第二天。
丁曰。足太陰經者。脾之脈也。屬土。王季夏。其氣內養肌肉。外華衛於口唇。其氣絕則唇反肉滿。故甲日篤而乙日死也。此是足太陰絕之形也。楊曰。足太陰。脾脈也。脾主肌肉。其氣既絕。故肌肉粗澀而唇反。甲乙、木也。脾、土也。木能剋土。故云甲日篤乙日死也。虞曰。
白話文:
丁先生說:足太陰經是脾臟的經脈,屬性為土。夏季為脾氣當令之時。脾氣內養肌肉,外華衛於口脣。如果脾氣耗絕,嘴脣會外翻,肌肉會肥滿。所以,在甲日(木日)病情加重,在乙日(木日)死亡。這是足太陰經絕症的表現。
楊先生說:足太陰經是脾脈,脾臟主肌肉。脾氣耗絕,所以肌肉粗糙,嘴脣外翻。甲和乙都是木日,脾屬土。木能剋制土,所以說「甲日篤乙日死」。
虞先生說:
口唇、肉之所終。亦曰脾之華。今唇反色青。木賊土也。故曰死矣。陰陽之離合。以太陰為開。謂司動靜之基。今脈已絕。則動靜之基乃失司存。故曰死也。素問曰。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也。
白話文:
嘴脣是血肉的最後,也被稱為脾臟的外在表徵。現在嘴脣呈現青色,如同木頭枯槁的顏色。因此說,太陰經氣絕了。
太陰經屬陰,主司開合。它就像身體運轉的開關,管理著動與靜的基礎。現在脈搏已經停止,動與靜的基礎就失去了調控。因此說,人已經去世了。
《素問》中說,太陰經氣絕的人,會出現腹部脹閉、呼吸困難、嘔吐等症狀。嘔吐就會導致氣逆,氣逆就會導致面部發紅。
足厥陰氣絕。即筋縮引卵與舌卷。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榮。則筋縮急。筋縮急。即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白話文:
足厥陰經氣血流動斷絕。就會出現筋縮導致睪丸上提還有舌頭捲曲的現象。厥陰經指的是肝經。肝經是筋的會合之處。筋會聚於陰器,並且連絡到舌根。所以經脈血氣不旺盛,就會導致筋縮急。筋縮急了,就會扯動睪丸和舌頭。所以舌頭捲曲、睪丸上提。這是筋先壞死的徵兆。庚日病情加重,辛日死亡。
丁曰。足厥陰經者。肝之脈也。屬木。王春。氣內養於筋。外則上系舌本。下環於陰器。其氣絕。則舌卷卵縮。故庚日篤而辛日死也。此足厥陰絕之形也。楊曰。足厥陰。肝脈也。肝主筋。其氣既絕。故筋縮急而舌卷卵縮。庚辛、金也。肝、木也。金能剋木。故云庚日篤而辛日死也。
白話文:
丁說:足厥陰經是肝的經脈,屬於木行,主掌春季。它的氣血在內滋養筋脈,在外則貫通到舌根,圍繞陰器。如果它的氣血斷絕,就會導致舌頭卷縮,陰器縮小。所以,在庚日病情加重,到辛日就會死亡。這是足厥陰經氣血斷絕的病徵。
楊說:足厥陰經是肝的經脈,肝主導筋脈。如果它的氣血斷絕,就會導致筋脈攣縮,舌頭卷縮,陰器縮小。庚辛屬於金行,肝屬於木行。金能克木,所以說庚日病情加重,辛日就會死亡。
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氣弗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即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氣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白話文:
肺氣衰竭,就會導致皮膚和毛髮乾枯。肺主氣,能溫養皮膚和毛髮。如果肺氣不夠旺盛,皮膚和毛髮就會乾枯。皮膚和毛髮乾枯,津液就會流失。津液流失,皮膚和關節就會受損。皮膚和關節受損,皮膚就會枯萎,毛髮就會脫落。毛髮脫落,說明氣血已經先一步衰竭了。在丙日(火旺之日)會加重病情,在丁日(火衰之日)會死亡。
丁曰。手太陰經者、肺之脈也。屬金。王秋。其氣內主於氣。外榮於皮毛。其氣絕。則津液去。皮毛焦。故丙日篤而丁日死也。楊曰。手太陰。肺脈也。肺主行氣。故曰溫皮毛。丙丁、火也。肺、金也。火能剋金。故云丙日篤丁日死也。虞曰。肺行衛氣以養皮毛。今皮毛焦。則知火來爍金。皮枯毛折脈絕。其為離合。與足太陰同法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黑如梨。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白話文:
丁日:手太陰經是肺的經脈,屬金元素,位於秋季。它的氣息在體內主宰於氣,在體外榮盛於皮毛。如果它的氣息斷絕,津液就會散失,皮毛就會乾枯。所以丙日病情加重,丁日就會死亡。
楊:手太陰經是肺的脈絡,肺主行氣,所以能夠溫養皮毛。丙丁,是火,肺,是金。火能克金,所以說丙日病情加重,丁日就會死亡。
虞:肺運行衛氣以滋養皮毛,現在皮毛乾枯,可知是火來克金。皮枯毛折,脈絡斷絕,它的離合法則與足太陰經相同。
丁曰。手少陰經者。真心脈也。屬君火。王夏。主於榮。通於脈也。其經非不言手厥陰心包絡為主相火。相行君命。主通榮氣。今真心氣絕。則榮氣不行。榮氣不行。則血不流行。是以色澤去。故面黑如黧。壬日篤而癸日死。此者是病。非老憊也。梨字當作此黧字。楊曰。經雲手三陰。
白話文:
丁氏說:「手少陰經是心臟的脈絡,屬於君火,掌管著夏天的運行,是主宰我們身體榮氣的,並且與脈絡相通。經典中雖說手厥陰心包絡是相火,但是它隨從君火的命令,負責運行榮氣。現在心臟的元氣已經枯竭,榮氣無法運行,榮氣無法運行,血液就無法流動,所以人的氣色就會消失,導致面色發黑。等到壬日病情加重,癸日就會死亡。這是一種疾病,而不是衰老體弱。字書上『梨』字應改為『黧』字。楊氏說:「經典提到『手三陰』。」
今此惟釋太陰少陰。而心主一經不言之。何也。然。心主者、心包絡之脈也。少陰者、心脈也。二經同候於心。故言少陰絕則心主亦絕,其診既同。故不別解也。本經云。面黑如漆柴。此云如梨。漆柴者、恆山苗也。其草色黃黑。無潤澤。故以為喻。梨者、即人之所食之果也。
白話文:
現在只討論太陰和少陰經絡。而心主一經卻沒有提到。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心主指的是心包絡這條經絡,而少陰指的是心臟這條經絡。兩條經絡同屬心繫,所以說少陰經絡不通則心主經絡也不通,它們的診斷方法相同,因此不用另外解釋。本經說(少陰經絡不通時)面部黑得像漆柴。這裡說的「梨」,指的是漆柴。漆柴是一種恆山的野草,它的顏色是黃黑色,沒有光澤,所以用來形容(少陰經絡不通時)面部的顏色。而「梨」指的是我們平常吃的水果。
亦取其黃黑焉。言人即無血。則色黃黑。似此二物無光華也。壬癸、水也。心火也。水剋火。故云壬日篤癸日死也。虞曰。心主血。血乃為榮。榮華人身。故有光華之色。今脈已絕。血乃不行。故人色夭。面黑如梨。是知水來賊火。離合與足少陰同。
三陰氣俱絕者。則目眩轉目瞑。目瞑者為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白話文:
同樣也取其黃黑色。意思是如果一個人沒有血,那麼他的面色就會黃黑。就像這兩種東西沒有光華一樣。壬癸,是水的象徵。心屬火。水克火。所以說壬日篤、癸日死(也就是壬癸日容易生病或死亡)。虞氏說:心主血。血能滋養身體。有血纔能有光華的面色。現在脈搏已經停止,血也就不流動了。所以人的面色才會晦暗,臉黑如梨。由此可知,壬癸日水旺來剋火,離合與足少陰(腎經)的脈搏表現相同。
丁曰。所言三陰者。獨是言足三陰也。足少陰者。腎也。腎藏精與志。足厥陰。肝也。肝藏魂。通於目。故絕則失志而亂。魂去目眩也。楊曰。三陰者、是手足三陰脈也。此五臟之脈也。五臟者、人之根本也。故三陰俱絕。則目瞑。瞑、閉也。言根絕於內。而華□於外。目者、人之光華也。
白話文:
丁氏說:你所說的「三陰」,是指足三陰。足少陰,就是腎臟。腎臟儲藏精氣和意志。足厥陰,就是肝臟。肝臟儲藏魂魄,連通眼睛。所以,三陰脈絕了,會失去意志而混亂,魂魄離去,眼睛就會眩暈。
楊氏說:三陰是指手足三陰脈,這是五臟的脈絡。五臟是人體的根本。所以,三陰脈同時絕了,眼睛就會閉上。閉上,就是閉合的意思。這是說五臟的根本在內部衰竭,而外表的精華就凋零了。眼睛是人的光華所在。
眩、亂也。言目亂不識人也。腎藏精與志。精氣已竭。故曰失志也。三陰絕。皆止得一日半死也。虞曰。五臟之脈皆屬三陰。五臟之脈。皆會於目。今三陰俱絕。故目眩目瞑也。人之五志皆屬於陰。謂肝志怒。心志喜。脾志思。肺志憂。腎志恐。今三陰已絕。五臟皆失其志。
白話文:
眩暈是視覺混亂,不能辨識人。腎臟儲藏精氣和意志。精氣耗盡,所以稱之為失志。三條陰經中絕,都只能再活一天半的時間。
虞氏說:五臟的經脈都歸屬於三條陰經。五臟的經脈都匯聚於眼睛。現在三條陰經都中絕,所以眼睛眩暈失明。人的五種意志都屬於陰:肝臟的意志是憤怒,心臟的意志是喜悅,脾臟的意志是思考,肺臟的意志是憂慮,腎臟的意志是恐懼。現在三條陰經已經中絕,五臟都失去了意志。
故無喜怒憂思恐。五志俱亡。故曰失志也。楊氏言失志。乃止言腎一臟也。本經曰。陰陽相離則悵然失志。此之謂也。
白話文:
所以沒有喜、怒、憂、思、恐。五種情緒全都消失,因此說失去情緒。楊氏說失去情緒,只談及腎臟一臟。本經說,陰陽不相合就會悵然若失,失去情緒。
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即氣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白話文:
當六陽之氣全部消亡,陰陽就會分離。陰陽分離,肢體毛孔就會鬆弛,汗液停止流動,汗珠如串珠般大而密。汗珠不斷滲出而不流動,表示陽氣已先死亡。早上看相的話當天晚上就會死亡,晚上看相的話當天早上就會死亡。
丁曰。所言六陽。是手足三陽也。後言陰與陽相離者。謂手三陽通天氣。故曰陽也。足三陽通地氣。故云陰也。天地陰陽痞隔。所以言陰陽相離也。是故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故其死不移旦夕也。楊曰。此六陽氣絕。不出日死。六陽氣絕之狀。今略條之。經云。太陽脈絕者。
白話文:
丁氏說:所提到的「六陽」,是指手三陽和足三陽。後面說陰與陽相隔離,是指手三陽通於天氣,所以稱為陽;足三陽通於地氣,所以稱為陰。天地間的陰陽氣機隔絕阻礙,因此說陰陽相隔離。因此皮膚腠理疏洩,體溫大量流失,汗液如貫串的珠子般大顆落下。所以很快就會死亡。楊氏說:這六陽之氣衰竭,不超過一天就會死亡。六陽氣衰竭的徵狀,簡略條列如下:
經書上說:太陽脈氣絕的表現是:
其絕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終矣。少陽脈絕者。其絕也。耳聾、百節盡縱、目環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色青者乃死。陽明脈絕者。其絕也。口耳張、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而不仁則終矣。此是三陽絕之狀也。前云六陽。今經曰三陽絕狀者。
白話文:
三陽絕脈的症狀。
太陽脈絕脈 。症狀有:兩眼無神,目光反折,四肢肌肉拘攣僵直,面色蒼白。汗液停止後必定死亡。
少陽脈絕脈 。症狀有:耳朵失聰,全身關節鬆弛無力,眼球轉動受限,一整天後就會死去。面色發青表示死亡。
陽明脈絕脈 。症狀有:口眼張大,容易受驚,胡言亂語,面色發黃。上下焦陽氣旺盛,但脈象虛弱不仁,最後會死亡。
以上是三陽絕脈的症狀。前面提到六陽,現在經文只說三陽絕狀,是因為太陰、少陰、厥陰脈屬於陰脈,不會絕脈。
手足諸陽脈絕。其絕狀並同。所以不別出。陰與陽相離者。陰陽隔絕不相朝使也。腠理泄者。陽氣已下。毛孔皆開。所以然也。絕汗。乃汗出如珠。言身體汗出著肉。如綴珠而不流散。故曰貫珠也。旦占夕死。夕占旦死者。正得半日也。惟少陽絕得一日半矣。虞曰。陰陽相離。
白話文:
手足上所有的陽經阻絕。它們阻絕的狀況是一樣的,所以沒有特別區分出來。陰脈和陽脈分離,是指陰陽隔絕不相溝通。腠理鬆弛,是因為陽氣已經下降,導致毛孔全部打開。這就是原因。沒有汗出,是指汗水像珠子一樣冒出來。這是說身體表面布滿汗珠,像串珠子一樣附著在身上,不流散。因此稱為「貫珠」。
如果早上看診,預測晚上會死;如果晚上看診,預測第二天早上會死。都是正好一半時間。只有少陽經阻絕,可以活一天半。虞氏(注釋家)說:陰陽分離。
氣位隔絕。腠理開疏。汗乃大出。夫如是。則六陽皆絕。其死明矣。況三陽之脈。亦有離合。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開者、司動靜之基。闔者、執禁固之權。樞者、明轉動之微。三經不得相失。今六陽已絕。失其動靜之司。弛其禁固之樞。止其動轉之微。三經相失。
故曰死也。六陽者。素問曰。上下經乃成六也。
白話文:
氣脈閉塞不通。皮膚毛孔張開疏鬆。大汗因此湧出。如果這樣,六陽脈全都斷絕了。人必定會死去。況且三陽脈還有分離和合。太陽脈主開,陽明脈主合,少陽脈主樞。主開的,掌管動靜的根基。主合的,掌握禁固的權柄。主樞的,辨明轉動的奧妙。三條經脈不能失去聯繫。如今六陽脈已經斷絕。失去了動靜的主宰,鬆懈了禁固的樞紐,停止了轉動的奧妙。三條經脈互相失去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