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

《難經集注》~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經絡大數第二(凡二首)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白話文:

「難經」中記載了十二條經脈,五臟六腑,再加上耳部感覺器官,總共是十一個。其中一條經脈是指什麼呢?

這條經脈就是手少陰經和心主經這兩條奇經八脈。心主經和三焦經是表裡關係,它們雖然有名字,但沒有具體的形式。所以,我們說經脈有十二條。

丁曰。言少陰與心主別脈者。謂心與小腸為表裡。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也。少陰是真心脈。為君火。心主者。共三焦相火。故別也。相行君命。故有心名無位也。楊曰。手少陰。真心脈也。手心主。心包絡脈也。二脈俱是心脈。而少陰與小腸合。心主與三焦脈合。三焦有位而無形。

白話文:

丁氏說:所謂少陰與心主有別脈,是指心與小腸為表裡,心主與三焦為表裡。少陰是真心的脈絡,是君火。心主是三焦相火,所以有所區別。相火行於君火之命,所以心主有其名而沒有具體位置。

楊氏說:手少陰是真心的脈絡,手心主是心包絡的脈絡。這兩條脈絡都是心脈,只是少陰與小腸相合,心主與三焦脈相合。三焦有部位但沒有具體形態。

心主有名而無臟。故二經為表裡也。五臟六腑各一脈為十一脈。心有兩脈。合成十二經焉。據此而言。六腑亦止五腑耳。虞曰。心主者、手厥陰脈也。三焦者、手少陽脈也。二經合為表裡。乃合為十二經也。手厥陰心包絡脈者。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

白話文:

心臟有其功能,但沒有實體臟器。因此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形成表裡關係。五臟六腑各有一條經脈,所以共有十一條經脈。但心臟有兩條經脈,因此總共有十二條經脈。根據這個說法,六腑實際上只有五腑。

虞氏說:所謂「心主」指的是手厥陰心包經。而三焦指的是手少陽三焦經。這兩條經脈合併形成表裡關係,因此合起來就成了十二條經脈。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連接心包,向下經過橫膈,循行於三焦。它的支脈有:

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准此推之。心包外有經脈。出於中指。內相維絡於三焦。歸於少陰之經。配手厥陰之脈。手少陽脈者。出於手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

白話文:

沿著胸部中央。從腋窩下三寸處開始,向上延伸到腋窩。然後向下沿著手臂內側,在太陰和少陰經脈之間運行。進入肘部,沿著手臂兩條肌腱之間行進,進入手掌。最後從中指尖外出。按照這個規律推論,心包外有經脈,從中指發出,在體內與三焦經脈相連,隸屬於少陰經,並與手厥陰經脈相配對。手少陽經脈從無名指和小指之間發出,向上沿著無名指和小指之間行進,沿著手背到手腕,再從手臂外側兩塊骨頭之間外出。

上貫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准此推尋。乃與心包更相維絡。三焦配手少陽。心包配手厥陰。二經俱外有流行經脈。內無臟腑。故配之為表裡。諸家脈惟言命門與三焦為表裡。在右手尺中。惟此經言。則三焦與心主為表裡也。

白話文:

這條經絡向上貫通到肘部,沿着肩甲外緣向上行進,與足少陽經交經之後,進入鎖骨窩,佈滿胸腔,散佈到心包,向下經過膈肌,循行於三焦。根據這個脈絡循行的路線推斷,這條經絡與心包經互相交絡。三焦經配對手少陽經,心包經配對手厥陰經,這兩條經絡都具有表現在外、運行於體表的經脈,而沒有內部臟腑。因此,配對為表裡經絡。其他醫家談論經絡配對時,只說命門經與三焦經為表裡,位於右手的尺脈之中。只有這本醫書明確指出三焦經與心主經為表裡。

又左寸火。右寸金。左關木。右關土。左尺水。右尺火。左尺男。右尺女。可驗之。經有夫婦對位。若三焦配命門為表裡。則水火同位也。

白話文:

左手寸口屬於心火,右手寸口屬於肺金。左手關口屬於肝木,右手關口屬於脾土。左手尺口屬於腎水,右手尺口屬於心火。左手尺口代表男性,右手尺口代表女性。這是可以驗證的。經絡上有夫妻相對的位置。如果三焦和命門相配成為表裡,那麼水火就同屬一個位置。

二十六難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蹺之絡也。陰絡者、陰蹺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

白話文:

問題二十六:

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另外的三條網絡是哪三條?

回答:

有陽絡、陰絡和脾的大絡。陽絡是陽蹺絡,陰絡是陰蹺絡。因此,絡脈共有十五條。

丁曰。十二經十五絡者。謂每一經各有一絡。其肝、心、腎。經在左即絡右。其脾、肺、心包。經在右即絡左。其陽蹺。經在左足外踝。絡在右足外踝。其陰蹺。經在右足內踝。絡在左足內踝。此者是陰蹺陽蹺之絡也。脾之大絡者。脾象土。主中宮。王四季。分養四臟。故曰脾之大絡。

白話文:

丁氏說:十二經有十五絡,是指每條經脈都有一條絡脈。其中,肝經、心經、腎經在左邊,絡脈在右邊;脾經、肺經、心包經在右邊,絡脈在左邊;陽蹺脈在左足外踝,絡脈在右足外踝;陰蹺脈在右足內踝,絡脈在左足內踝。這是陰蹺陽蹺絡脈。脾經的大絡脈,是因為脾屬土,主中央,統轄四季,分養四臟,所以稱為脾之大絡脈。

是名大包穴。在淵液下三寸。布胸中。出九肋間是也。楊曰。十二經各有一絡。為十二絡耳。今云十五絡者。有陰陽之二絡。脾之大絡。合為十五絡也。人有陰陽兩蹺。在兩足內外。男子以足外者為經。足內者為絡。女子以足內者為經。足外者為絡。故有陰陽蹺二絡也。經云。

白話文:

這叫做大包穴。位於淵液穴下方三寸。分佈於胸腔內部,從九條肋骨之間穿出。楊氏說:十二經脈各有一條絡脈,稱為十二絡。現在說有十五條絡脈,是因為有陰陽兩絡,加上脾經的大絡,一共是十五條絡脈。人體有陰蹺和陽蹺兩條絡脈,分佈在兩足的內側和外側。男子以足外側的為經脈,足內側的為絡脈。女子以足內側的為經脈,足外側的為絡脈。所以有陰蹺和陽蹺兩條絡脈。

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此之謂也。脾之大絡。名曰大包。此則脾有二絡也。凡經脈為里。(按為下原衍表字。依靈樞脈度篇刪。)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也。

白話文:

男人以陽氣為主,女人以陰氣為主。能夠計算的經脈稱為經脈,不能計算的經脈稱為絡脈。這就是經脈和絡脈的區別。脾臟的主要絡脈叫做大包,所以脾臟有兩條絡脈。所有經脈都屬於內里,分支橫行的脈絡稱為絡脈,絡脈的分支稱為孫脈。

2. 奇經八脈第三(凡三首)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謂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

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霶霈妄行。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白話文:

《難經‧第二十七難》說:脈絡中有八條奇經八脈。它們不拘泥於十二經脈。什麼意思呢?它們有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沖脈、督脈、任脈、帶脈。這八條脈絡都不侷限於經脈。所以才稱之為奇經八脈。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總共有二十七條氣脈,相互貫通上下。為什麼唯獨奇經八脈不拘泥於經脈呢?這是因為聖賢設計了一套排水系統,疏通水路,以防不測。

丁曰。前言十二經十五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流通氣血。相貫無有休息。今此八脈謂別道而行。故曰奇經八脈也。其所起言在後章。楊曰。奇、異也。此之八脈。與十二經不相拘制。別道而行。與正經有異。故曰奇經也。其數有八。故曰八脈也。虞曰。奇音基也。奇、斜也。

白話文:

丁說:之前提到十二條經脈和十五條絡脈,總共有二十七條氣機相隨上下運轉,流暢運行氣血,互相貫通,沒有片刻休息。而現在所講的八條脈絡,它們各行其道,所以稱作奇經八脈。它們的來源,在後面的章節會提到。楊說:奇,就是特別的意思。這八條脈絡與十二條經脈沒有關係,各行其道,與正經不同,所以稱為奇經。它們的數量有八條,所以稱為八脈。虞說:奇讀音是「基」,奇也有傾斜的意思。

奇、零也。不偶之義。謂此八脈。不繫正經陰陽。無表裡配合。別道奇行。故曰奇經也。所以經言八脈不拘於經。以此可驗矣。楊氏言奇異之義。非也。

白話文:

「奇」是指單數、零散的意思。「零」是指不成對的意思。這八條經脈,不屬於正經的陰陽經脈,沒有表裡的配合,獨自奇特地運行,所以稱作奇經。所以經書中說八條經脈不受經脈的限制,可以由此驗證。楊氏說奇異的意思,是不對的。

二十八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繼也。然。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於腦。(別本入下有屬字。)

白話文:

「二十八難」中提到,奇經八脈和十二經脈不同,它們的起點和終點並不遵循十二經脈。督脈從下身正中開始,沿著脊椎往上,到達風府,然後進入腦部。

丁曰。督脈起於下極之俞者。長強穴在脊骶。腎脈絡任脈絡會之所。並於脊裡上至風府。穴在發上一寸。腎脈陽維所會。奇經之一脈也。呂曰。督脈者、陽脈之海也。楊曰。督之為言都也。是人陽脈之都綱。人脈比於水。故呂氏曰陽脈之海。此為奇經之一脈也。下極者、長強也。

白話文:

丁氏說:督脈起始於長強穴,位於尾骨的頂端。長強穴是腎經、任脈的交會點。督脈沿脊骨內側向上行,抵達風府穴。風府穴位於後頸髮際向上約一寸。督脈與陽維脈在風府穴交會,是奇經八脈之一。

呂氏說:督脈是陽經的海洋。

楊氏說:督脈有統率的意思,是人體陽經的總綱領。人體的經絡系統被比喻成水系,所以呂氏將督脈稱為陽脈之海。督脈是奇經八脈之一。下極穴指的就是長強穴。

虞曰。經言督脈起於下極。上入屬於腦。呂氏曰。諸陽之海也。楊氏曰。陽脈之都綱。據其督脈流行。起自會陰穴。循脊中上行至大椎穴。與手足三陽之脈交會。上至喑門穴。與陽維會其所。上至百會穴。與太陽交會。下至於鼻柱下水溝穴。與手陽明交會。准此推之。實謂為諸陽之海。

陽脈之都綱也。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

白話文:

虞氏說:經典上記載,督脈起於會陰穴,向上通到頭腦。呂氏說,這是諸陽經脈匯聚的所在。楊氏說,這是陽脈中主管所有陽經的總綱。根據督脈的運行規律來看,它起始於會陰穴,沿著脊柱中間向上行至大椎穴,與手足三條陽經相交會。再向上至啞門穴,與陽維脈在此會合。再向上至百會穴,與太陽經相交會。向下至鼻柱下的水溝穴,與手陽明經相交會。根據這些,確實可以說督脈是諸陽經脈匯聚的所在。

丁曰。中極者、穴名也。在齊下四寸。其中極之下者。曲骨穴也。是任脈所起。其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者。天突穴也。是任脈之所會。奇經之二脈也。楊曰。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養之本。故曰位中極之下。長強之上。此奇經之二脈也。虞曰。據針經推尋。任脈起於會陰穴。

白話文:

丁氏說:「中極」是一個穴位,位於肚臍下方四寸。其中極穴下方,有一穴位叫「曲骨穴」,是任脈的起點。任脈沿着腹中向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部位的穴位叫「天突穴」,是任脈的總會匯穴。任脈是人體十二經脈中奇脈的兩條。

楊氏說:「任」有懷孕的意思,任脈是人類生育的根本。所以說任脈位於中極穴下方,長強穴上方。這是奇脈的兩條。

虞氏說:根據《針經》的記載,任脈起於會陰穴。

上毛際者。乃是曲骨穴。在少腹下毛際。與足厥陰會於此。上至關元。乃齊下二寸也。至咽喉。與陰維脈會也。素問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也,故楊氏曰。生養之本。良由此也。

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挾齊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白話文:

上端的毛髮邊緣處,就是曲骨穴。位於小腹下方的毛髮邊緣,與足厥陰經在此會合。上達關元穴,位於齊下兩寸。到達咽喉,與陰維脈會合。《素問》中說:女子十四歲時,月經來潮,任脈通暢,衝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所以能夠生育。因此楊氏說:生育的根本,正是源於此。

呂曰。衝脈者陰脈之海。丁曰。衝脈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內。挾任脈之外。上行至胸中而散。皆起於兩間。此者是三焦行氣之府也。故呂氏云。一本曰沖者。此之謂也。楊曰。經云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如此則不獨為陰脈之海。恐呂氏誤焉。沖者、通也。言此脈下至於足。

白話文:

呂氏說,衝脈是陰脈的匯聚之地。丁氏說,衝脈起源於氣衝,沿著足陽明脈的內側,緊貼任脈的外側,向上運行到胸腔,然後散開。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兩脅之間,這裡是三焦運行氣血的樞紐。因此呂氏提到,另一部書中說衝脈是「一本」,就是指這個意思。楊氏說,經典中說衝脈是十二經脈的匯聚之地,這樣就不僅僅是陰脈的匯聚之地了,恐怕呂氏的說法有誤。衝脈的「衝」字,有通暢的意思,說明這條脈絡從頭到腳貫通全身。

上至於頭。通受十二經之氣血。故曰沖焉。此奇經之三脈也。虞曰。素問曰。衝脈起於氣街。難經曰。起於氣衝。又針經。穴中兩存其名。沖街之義俱且通也。素問曰。並足少陰之經。難經卻言並足陽明之經。況少陰之經。挾齊左右各五分。陽明之經。挾齊左右各二寸。氣衝又是陽明脈氣所發。

白話文:

衝脈通達於頭部,彙集十二條經脈的氣血。所以稱為「衝」。它是奇經八脈中的三條脈之一。

虞氏說:素問經說衝脈起源於氣街。難經說衝脈起源於氣衝。針灸經中兩個名稱都存在,衝街之義都可以通用。

素問經說衝脈與足少陰經並行。難經卻說衝脈與足陽明經並行。況且足少陰經左右兩側各挾五分長,而足陽明經左右兩側各挾二寸長。而且氣衝又是足陽明經脈氣發出的。

如此推之。則衝脈自氣衝起。在陽明少陰二經之內。挾齊上行。其理明矣。大體督脈任脈衝脈此三脈。皆自會陰穴會合而起。一脈分為三岐。行於陰陽。部分不同。故名各異也。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

白話文:

以此為基礎推論,衝脈是由氣向上衝而形成的。它位於陽明經和少陰經之間,夾著這兩條經絡向上行。其道理很明顯。總的來說,督脈、任脈、衝脈這三條經脈,都是從會陰穴會合而發生的。一條經脈分為三個分支,運行於陰陽兩面,部位不同,所以名稱也不同。

丁曰。季脅下一寸八分。是其帶脈之穴也。回身一周。是奇經之四脈也。楊曰。帶之為言束也。言總束諸脈。使得調柔也。季脅在肋下。下接於髐骨之間是也。回、繞也。繞身一周。猶如束帶焉。此奇經之四脈也。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白話文:

丁氏說:季脅穴位於肋骨正下方一寸八分處,是帶脈的穴位。帶脈繞身一週,是奇經中的四脈之一。

楊氏說:「帶」有束縛的意思,指帶脈可以束縛身體各條經脈,讓它們保持調和順暢。季脅位於肋骨下方,下方與髐骨之間相連接。回、繞都有繞圈圈的意思,帶脈繞身一週,就像一條腰帶一樣。這是奇經系統中的四條經脈之一。

丁曰。陽蹺脈起於跟中。循外踝者、中衝穴也。上入風池穴者。項後髮際陷中。是奇經之五脈也。楊曰。蹺、捷疾也。言此脈是人行走之機要。動足之所由。故曰蹺脈焉。此奇經之五脈也。

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

白話文:

丁氏說:陽蹺脈起始於腳後跟中央,沿著外腳踝向上行至中衝穴。再往上到風池穴,位於後頸髮際凹陷處。這是奇經八脈中第五條脈絡。

楊氏說:「蹺」指靈活、快捷之意。此脈主司人體行走之要點,是雙腳運動的關鍵所在,故稱之為「蹺脈」。這也是奇經八脈中第五條脈絡。

丁曰。陰蹺脈亦起跟中。循內踝者、照海穴也。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其又至目下承泣穴。是陰蹺脈始終也。是奇經之六脈也。楊曰。其義與陽蹺同也。此奇經之六脈也。虞曰。陰蹺者、起於足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循陰股入陰。而循腹上胸裡。入缺盆。出人迎之前。入頄內廉。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

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起於諸陰交也。

白話文:

丁氏說:陰蹺脈也從腳後跟開始,沿著內腳踝上行,經過照海穴。再往上到喉嚨,與衝脈相交。然後又延伸到眼睛下方,經過承泣穴。這是陰蹺脈的起始和終點,是奇經八脈中的第六條。

楊氏說:它的意義與陽蹺脈相同,也是奇經八脈中的一條。

虞氏說:陰蹺脈起於腳踝骨的後方,往上經過內腳踝的上方。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然後沿著腹部和胸部內側上行。進入缺盆穴,從人迎穴前出來,進入耳後,到達眼睛內側,與太陽經和陽蹺脈相合,再向上行。

丁曰。陽維者。維絡諸陽。故曰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者、維絡諸陰。故曰陰維。起於諸陰交也。楊曰。維者、維持之義也。此脈為諸脈之綱維。故曰維脈也。此有陰陽二脈。為奇經八脈也。

白話文:

丁氏說:陽維脈聯繫著所有的陽經,所以叫做陽維。它起於所有陽經交會的地方。陰維脈聯繫著所有的陰經,所以叫做陰維。它起於所有陰經交接的地方。楊氏說:維的意思是維持。這條脈是所有脈絡的綱維,所以叫做維脈。這裏有陰維和陽維兩條脈,屬於奇經八脈。

比干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也。

白話文:

比干是聖人,他製作了溝渠,溝渠滿溢,水流入深湖,所以聖人無法被拘束。人體經絡繁盛,進入八脈,但不環繞一週,所以十二正經也無法拘束它。如果受到邪氣,就會蓄積腫熱,可以用針灸來治療。

丁曰。凡八脈為病。皆砭射取之。楊曰。九州之內。有十二經水以流泄地氣。人有十二經脈以應之。亦所以流灌身形之血氣。奉以生身。故比之於溝渠也。虞曰。十二經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邪在八脈腫熱。蓄積。故以砭石射刺之。故曰砭射之也。

白話文:

丁先生說:所有八脈出現問題,都可以用針灸治療。楊先生說:在九州大地上,有十二條經絡水脈,用來宣洩地上的氣。人體也有十二條經絡,與之呼應。這些經絡就像溝渠一樣,用來灌溉全身的血氣,維持身體健康。虞先生說:十二經絡如果旺盛,就會進入八脈,並且循環流動。如果邪氣在八脈中聚集,就會腫脹和發熱。因此,可以用砭石針灸八脈,疏通經絡,這就是「砭射」之法。

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白話文:

《難經第二十九章》:奇經生病是什麼樣的症狀呢?陽維管陽氣,陰維管陰氣。如果陰陽不能互相協調,就會導致人精神恍惚,意志薄弱,無法集中注意力。

呂曰。悵然者。其人驚。驚即維脈緩。故令人身不能收持。驚則失志善忘恍惚也。丁曰。陽維者。(○按陽維下脫陰維二字)是陰陽之綱維也。而主持陰陽之脈。今不能相維者。是陽不能主持諸陽。陰不能主持諸陰。故言悵然失志也。溶溶者緩慢。所以不能收持也。

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

白話文:

呂先生說:悵然若失的樣子,是因為那個人受驚嚇了。受驚嚇時,陽維脈就會變得遲緩,因此會讓人身體無法控制。受到驚嚇後,就會意志消沉、健忘、恍惚。丁先生說:陽維脈(應該是陰陽維脈)是維繫陰陽的綱紀,負責掌控陰陽脈絡的運行。現在脈絡無法相維,是因為陽脈無法掌控所有陽脈,陰脈也無法掌控所有陰脈,所以才會表現出悵然若失的樣子。緩慢的原因是因為脈絡遲緩,所以無法控制。

呂曰。陰蹺在內踝上。病則其脈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也。陽蹺在外踝上。病則其脈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也。丁曰。奇經八脈者。而聖人圖設溝渠之理。(按而字疑當作乃。)以備通水道焉。非自生其病。盡諸經隆盛而散入也。乃砭射取之。諸陽脈盛。散入陽蹺。

白話文:

呂先生說:陰蹺經在內踝的上方。如果生病,它的脈搏從內踝以上急促,外踝以上緩和。陽蹺經在外踝的上方。如果生病,它的脈搏從外踝以上急促,內踝以上緩和。丁先生說:奇經八脈,是聖人建立的溝通水道的原理,是用來暢通經絡的。它們並不是自己生出來的病,而是由於其他經絡過於強盛而散逸過來的。因此,用針灸或砭石取穴時,如果諸陽經脈過於旺盛,它們就會散逸到陽蹺經。

則陽蹺病。諸陰脈盛。散入陰蹺。則陰蹺病。故陰蹺陽蹺乃為病耳。其陰陽緩急者。即是虛實之義。陰蹺為病。則陽緩而陰急。即病陰厥。足勁直而五絡不通。陽蹺為病。則陰緩而陽急。即狂走不臥死。蹺者、健也。

沖之為病。逆氣而裡急。

白話文:

陽蹺脈有病,諸陰脈強盛,散入陰蹺脈。那麼陰蹺脈就會有病。所以陰蹺和陽蹺脈出問題了才會生病。而陰陽的快慢,就是指虛實的意思。陰蹺脈出問題,陽氣就會緩慢而陰氣就會急促,這就是陰厥病。腳僵直,五絡不通。陽蹺脈出問題,陰氣就會緩慢而陽氣就會急促,就會發狂亂跑,不睡覺而死亡。蹺,就是健壯的意思。

丁曰。逆氣、腹逆也。裡急、腹痛也。呂曰。衝脈從關元。上至咽喉。故其脈為病。逆氣而裡急。虞曰。衝脈並足少陰之經。挾齊上行。病故逆氣裡急矣。巢氏病源曰。腎氣不足。傷於衝脈。故逆氣而裡急。

白話文:

丁氏說,逆氣指腹中氣逆,裡急指腹痛。

呂氏說,衝脈從會陰穴上行至咽喉。如果衝脈生病,就會導致逆氣和裡急。

虞氏說,衝脈與足少陰經相鄰,同時向上運行。如果衝脈生病,就會導致逆氣和裡急。

巢元方《病源》說,腎氣不足,傷及衝脈,就會造成逆氣和裡急。

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呂曰。督脈在脊。病則其脈急。故令其脊強也。丁曰。督脈起於下極之俞。行脊裡。上入風池。病則脊強。

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

白話文:

督脈造成的病症會使脊背僵硬並且昏厥。 督脈位於脊椎,當督脈發生問題時,會導致脊背僵硬。督脈起於下極的腧穴,沿著脊椎內部向上延伸至風池穴,當督脈生病時,會造成脊背僵硬。 任脈造成的病症會使內臟感到憋悶不舒,男性可能會得七種疝氣,女性則可能會有瘕聚之類的病狀。

呂曰。任脈起於胞門子戶。故其脈結。為七疝瘕聚之病。丁曰。任脈起胞門子戶。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病則男子內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虞曰。任脈當少腹上行。故其內苦結。男子病七疝者。謂厥疝、槃疝、寒疝、癥疝、咐疝、狼疝、氣疝。此七病。由氣血虛弱寒溫不調致之也。

白話文:

呂氏說:任脈起始於胞門和子戶,所以它的經脈容易瘀結。這種瘀結就會導致七種疝氣和瘕積的疾病。

丁氏說:任脈起始於胞門和子戶,沿著腹腔內側上行,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當任脈有疾病時,男性就會出現七種疝氣,女性就會出現瘕積。

虞氏說:任脈應沿著小腹上行,所以當任脈內部瘀結時,就會出現症狀。男性七種疝氣的疾病,包括:厥疝、槃疝、寒疝、癥疝、咐疝、狼疝、氣疝。這七種疾病是由於氣血虛弱、寒熱不調所造成的。

女子病為瘕聚。瘕有八瘕。謂青瘕、黃瘕、燥瘕、血瘕、狐瘕、蛇瘕、鱉瘕、脂瘕。瘕者、謂假於物形是也。

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

呂曰。帶脈者、迴帶人之身體。病則其腹緩。故令腰溶溶也。丁曰。帶脈者、迴帶人之身。病則腰溶溶也。

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

白話文:

女子患病,可能是因為瘕聚,瘕聚有八種:青瘕、黃瘕、燥瘕、血瘕、狐瘕、蛇瘕、鱉瘕、脂瘕。瘕聚是指身體因為外物而形成的病狀。

帶脈病變會造成腹脹,腰部無力,感覺像坐在水中一樣。

呂氏說:帶脈環繞人的身體,如果病變就會導致腹部鬆軟,所以腰部會無力。丁氏說:帶脈環繞人的身體,如果病變就會導致腰部無力。

陽維病變會感到寒熱交替,陰維病變則會心痛。

呂曰。陽為衛。故寒熱。陰為榮。榮為血。血者心。故心痛也。丁曰。陽維主於諸陽之經。病則苦寒熱。陰維主於諸陰之經。病則苦心痛也。

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白話文:

呂氏說:陽氣具有防禦功能,所以會出現寒熱症狀。陰氣則具有營養功能,榮氣就是血液。血液是由心所控制的,所以會引起心痛。

丁氏說:陽維脈負責運行全身陽經,如果陽維脈生病了就會出現寒熱症狀。陰維脈負責運行全身陰經,如果陰維脈生病了就會引起心痛。

楊曰。一本云衝脈者。起於關元。循腹裡。直上於咽喉中。任脈者,起於胞門子戶。挾齊上行。至胸中。二本雖不同。亦俱有所據。並可依用。故並載之。呂氏注與經不同者。由此故也。虞曰。據素問言。衝脈起氣街。挾齊上行至胸中。任脈起於中極謂當齊心上行也。以上呂楊氏所舉。皆非也。

白話文:

楊氏說:根據一部醫書,衝脈起源於關元穴,沿著腹部內側向上,直通喉嚨。任脈則起源於子宮,沿著腹股溝向上,到達胸部。雖然這兩條經脈的起源不同,但都有依據,都可以使用。因此,我將兩者都記載下來。呂氏的註解與經文不同,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虞氏說:根據《素問》記載,衝脈起源於氣街穴,沿著腹股溝向上,到達胸部。任脈起源於中極穴,也就是心上。呂氏和楊氏所引用的說法都是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