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三 (3)
卷之三 (3)
1. 榮衛三焦第四(凡二首)
三十難曰。榮氣之行。常與衛氣相隨。不。然。經言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乃傳與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於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榮周不息。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故知榮衛相隨也。
白話文:
《難經》中說,榮氣的運行,通常會伴隨著衛氣。如果不然,那麼《黃帝內經》中說「人體的氣來自於食物,食物進入胃中,然後傳遞給五臟六腑。五臟六腑都接受這股氣,其中清澈的部分稱為榮,渾濁的部分稱為衛。榮氣運行在經脈之中,衛氣運行在經脈之外。榮氣周而復始地運行,五十年後又重新返回,陰陽之氣互相貫通,就像一個環沒有終點一樣。因此可以知道榮氣和衛氣是互相伴隨的。」
丁曰。夫人之生。稟天真之氣後。飲水穀食入胃。傳於五臟六腑。化為精血。其精血各有清濁。其精中清者。歸肺以助天真。其濁者。堅強骨髓。故血中之清者。歸心。榮養於神血中之濁者。外華於肌肉。而清者行於脈內。濁者行於脈外。而衛者、衛護之義也。楊曰。營行作榮。
白話文:
丁說:人出生時,稟受了先天的真氣。飲水進食後,會經由胃部輸送至五臟六腑,轉化為精血。精血中各有清濁之分。其中精中的清氣,會歸於肺部,幫助先天的真氣。較濁的部分,則堅固骨髓。同樣地,血中的清氣,會歸於心臟,滋養神明;較濁的部分,則充盈肌肉。清氣運行在脈絡內部,濁氣運行在脈絡外部。而衛氣的作用,是保護身體。
榮者、榮華之義也。言人百骸九竅所以得榮華者。由此血氣也。營者、經營也。言十二經脈常行不已。經紀人身。所以得長生也。二義皆通焉。衛者、護也。此是人之慓悍之氣。行於經脈之外。晝行於身。夜行於臟。衛護人身。故曰衛氣。凡人陰陽二氣。皆會於頭手足。流轉無窮。
白話文:
榮:榮耀、繁盛的意思。說的是人體的百處骨骼、九處孔竅之所以能保持榮華,都是因為血液和氣息。
營 :經營、運作的意思。說的是十二條經脈不斷地運行,管理著人體。這樣人才能長壽。這兩層意思都能通。
衛 :保護的意思。這是人體中強悍的氣。它運行在經脈之外。白天在身體表面運行,晚上在臟腑內運行,保護著人體。所以叫衛氣。所有人體中的陰陽二氣,都會匯集在頭、手和腳上。它們不斷地循環、流動。
故曰如環之無端也。心榮血。肺衛氣。血流據氣。氣動依血。相憑而行。故知榮衛相隨也。虞曰。經言人受氣於谷。谷入胃。乃傳與五臟六腑者。謂水穀入口。下至於胃。胃化谷為氣。上傳與肺。肺乃主氣。氣乃為衛。胃化水上傳與心。心乃生血。血乃為榮。氣為表。行於脈外。
白話文:
所以說,氣血就像環繞身體的圓環,沒有起點和終點。心臟幫助血液運行,肺臟保護氣體。血液流動依賴於氣體,氣體運動依賴於血液,它們互相依賴著運行。因此,血液和氣體是相伴而行的。虞氏說:「經書上說人體從食物中獲得氣體。食物進入胃後,再傳遞到五臟六腑。」意思是說,水和穀物進入人體後,會到達胃。胃將穀物變成氣體,並傳送給肺。肺是主導氣體的,因此氣體又叫「衛氣」。胃將水分解後會傳送給心臟,心臟產生血液,因此血液又叫「榮血」。氣體運行於皮膚表面,在脈搏之外。
血為里。行於脈內。二者相依而行。故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復會於手太陰。如環之無端。轉相溉灌也。經言清氣為榮。濁氣為衛。詳此清濁之義。倒言之為正。恐傳寫誤也。陰陽應象論曰。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即其義也。
白話文:
血液在身體內部,運行於脈絡中。血液和脈絡相互依賴而運行。因此,血液和脈絡一天一夜會在身體中循環五十次,最終回到手太陰經。就好像一個沒有終點的環形軌道,血液和脈絡不斷地相互灌溉。
經書中說,清氣形成榮氣,濁氣形成衛氣。仔細研究這個清濁的含義,倒過來理解纔是正確的。可能是傳抄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清陽」充實四肢,「濁陰」歸於六腑。這與清濁的含義是一致的。
三十一難曰。三焦者。何稟何生。何始何終。其治常在何許。可曉以不。然。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白話文:
第 31 難:三焦
三焦是什麼?從哪裡來?哪裡開始,哪裡結束?治療的主要部位在哪裡?能解釋一下嗎?
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道路,是氣息開始和結束的地方。
楊曰。焦、元也。天有三元之氣。所以生成萬物。人法天地。所以亦有三元之氣。以養人身形。三焦皆有其位。而無正臟也。虞曰。天有三元。以統五運。人有三焦。以統五臟也。今依黃庭經配八卦屬五臟法三焦。以明人之三焦法象三元也。心肺在上部。心法離卦。肺法兌卦乾卦。
白話文:
楊氏說:焦字代表元氣。天上有三種元氣,它們滋養萬物。人體仿效天地,也具有三種元氣,用來滋養身體。三焦(上焦、中焦、下焦)都有它們的位置,但沒有確定的臟器。
虞氏說:天上的三元元氣統攝五運,人體的三焦統攝五臟。現在根據《黃庭經》裡八卦配五臟的方法,來配對三焦,用來闡明人體的三焦與天上的三元元氣相呼應。
心肺位於上部,心屬離卦,肺屬兌卦和乾卦。
主上焦。乾為天。所以肺行天氣。脾胃在中部。脾胃屬土。統坤卦。艮亦屬土。艮為運氣。主治中焦。腎肝在下部。腎法坎卦。肝法震卦。巽卦。主下焦。主通地氣。行水道。夫如是。乃知坎離震兌坤以法五臟。乾艮巽乃法三焦。以合八卦變用。乃如下說。
白話文:
肺屬於上焦。乾卦代表天,肺負責氣的運行。脾胃位於中焦,屬土,統轄坤卦。艮卦也屬土,主運氣,負責中焦。腎和肝屬於下焦。腎屬坎卦,肝屬震卦和巽卦。巽卦主通地氣,行水道。由此可知,坎、離、震、兌、坤卦分別對應五臟。乾、艮、巽卦對應三焦。它們結合八卦,有各種變化。具體如下: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楊曰。自膈以上。名曰上焦。主出陽氣。溫於皮膚分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胃上口穴在鳩尾下二寸五分也。虞曰。膻中者、穴名也。直兩乳中是穴。任脈氣之所發。素問曰。膻中為臣使之官。
白話文:
上焦的部位位於心臟下方,橫膈周圍。它位於胃的開口上方。上焦主要支配身體內部,不會排出體外。膻中穴位於兩乳之間陷窩處,從玉堂穴下一寸六分的位置。
據楊氏說,從橫膈以上的地方稱為上焦。上焦負責產生陽氣,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空隙。就像霧露滋潤大地一樣。胃上口穴位於鳩尾穴下方二寸五分處。
虞氏說,膻中是一個穴位的名稱。這個穴位位於兩乳之間,任脈之氣發源於此。根據《素問》,膻中穴是臣服於君主的官員。
以主氣布陰陽。氣和志遠。喜樂由生。謂布氣也。故治其中矣。上焦主入水穀。內而不出。其為病止言冷熱。虛則補其心。實則瀉其肺。如此治者。萬無一失。靈樞經曰。上焦如霧。謂行氣如露溉灌諸經也。言胃氣自膻中布氣。與肺下溉灌諸臟。經曰。肺行天氣。即此義也。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齊旁。
白話文:
以人體原本的正氣調節陰陽平衡。正氣調和,精神意志便能遠大,因而產生喜樂的情緒,這叫做氣的分佈。所以,治療的重點就在調和人體內部。上焦負責水穀的吸收,水穀進入胃中後不會外洩,疾病的症狀只會表現為寒或熱。若虛弱,則補益心陽;若實熱,則瀉降肺氣。按此種方法治療,萬無一失。《靈樞經》中說「上焦猶如霧氣」,意思是說氣的運行就像露水滋潤灌溉各條經脈。因為胃氣從膻中佈散,與肺氣一起滋養灌溉各臟腑。經典中說「肺運行天氣」,正是這個意思。
楊曰。自齊以上。名曰中焦。變化水穀之味。生血以榮五臟六腑。及於身體。中脘穴在鳩尾下四寸也。虞曰。中焦乃脾胃也。中焦為病。止言冷熱。虛則補其胃。實則瀉其脾。如此治者。萬無一失。靈樞經曰。中焦如漚。謂腐熟水穀也。其治在齊旁。齊旁左右各一寸。乃足陽明胃脈所發。挾齊乃天樞穴也。中焦主脾胃。故治在此經中。故曰齊旁也。
白話文:
楊氏說:食道以上,稱為中焦。中焦負責消化食物,產生血液,供養五臟六腑和身體各處。中脘穴位於鳩尾骨下四寸。虞氏說:中焦就是脾胃。中焦出問題時,症狀只有寒熱。如果中焦虛弱,就補胃;如果中焦亢實,就瀉脾。照這樣治療,幾乎不會出錯。
《靈樞經》中提到,中焦的作用就像漚肥,把食物腐熟消化。中焦的醫治部位在食道旁邊,食道左右各一寸處,那是足陽明胃經的發源處,夾著食道的位置就是天樞穴。中焦主管脾胃,因此治療部位就在這條經絡上,所以說是在食道旁邊。
下焦者。(按史記正義引。此下有在臍下三字。)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導也。其治在齊下一寸。
白話文:
下焦部位(在肚臍下方三寸處)與膀胱相連。其功能是區分水液和糟粕,並排出糟粕而保留水液,以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治療方法是在下焦部位下一寸處施治。
楊曰。自齊以下。名曰下焦。齊下一寸。陰交穴也。主通利溲便以時下而傳。故曰出而不內也。虞曰。下焦為病。止言冷熱。虛則補其腎。實則瀉其肝。如此治者。萬無一失。靈樞經曰。下焦如瀆。謂膀胱主水也。素問曰。三焦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齊下一寸。乃足三陰任脈之會。其治在茲。乃下紀也。
故名曰三焦。其腑在氣街。一本曰沖。
白話文:
楊氏說,從齊(恥骨聯合上緣)以下,稱為下焦。齊下一寸,是陰交穴,主治通利大小便,按時排泄並傳導,所以說「出而不內」。虞氏說,下焦生病,只論冷熱,虛則補其腎,實則瀉其肝,這樣治療,萬無一失。《靈樞經》說,下焦如溝渠,指的是膀胱主管水液。《素問》說,三焦是決瀆之官,水道由此而出。齊下一寸,是足三陰經和任脈交會之處,治療在此,也就是下焦的治病關鍵。
所以稱之為三焦,其腑在氣街(腹部中央),有一說認為是沖脈。
丁曰。靈蘭秘典論曰。三焦者。決瀆之官。引導陰陽水穀。故言三焦者、水穀之道路也。布氣於胸中。故治在膻中穴也。其腑在氣街而或曰沖者。二義俱通。言氣街者、即陰陽道路也。言氣衝者、氣衝脈也。氣衝者、十二經根本諸經行氣之腑也。故言腑在氣衝也。楊曰。氣街者、氣之道路也。
白話文:
丁氏說:根據《靈蘭祕典》的記載,三焦是人體中負責輸送水穀和引導陰陽的官道。因此,三焦就是水穀運行的通路。它會在胸部散佈氣血,所以治療它的穴位在膻中穴。三焦的腑位於氣街,也有人稱之為沖脈。這兩種說法都可以通用。之所以稱為氣街,是因為它是陰陽運行的通路;之所以稱為氣衝,是因為它是氣衝脈。氣衝脈是十二經脈的根本,是諸經行氣的腑。因此,三焦的腑位於氣衝脈。楊氏說:氣街就是氣血運行的通路。
三焦既是行氣之主。故云腑在氣街。街、衢也。衢者、四達之道焉。一本曰沖。此非扁鵲之語。蓋呂氏再錄之言。別本有此言。於義不可用也。虞曰。氣街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是穴。乃足陽明脈氣所發。言其三焦主三元之氣。其腑在氣街。其氣街者、針經本名氣衝。沖者。
白話文:
三焦是行氣的主管器官,所以說腑藏在行氣的要道上。這裡的「街」指十字路口,意謂氣機在此交會暢通。
有的古本記載為「沖」,但這並非扁鵲所言,而是呂氏再次引用其他人的話。其他版本也有這樣的記載,但於義不合。
虞氏認為,氣街在小腹的毛叢兩旁,各距離兩寸。這是穴位,是足陽明經脈的氣血發源地。這裡所說的「三焦主三元之氣」,指三焦主管三元(上焦、中焦、下焦)的氣機,而氣街(也就是針經中所說的「氣衝」)就是氣機交會暢通的地方。
通與四達之義不殊。兩存之亦可也。以氣街為腑者。何也。謂足陽明胃。化谷為氣。三焦又主三元之氣。故以氣街為腑也。
白話文:
貫通四方的概念相同。兩個說法同時存在也可以。為什麼說氣街是腑?因為足陽明胃把食物轉化為氣,三焦又主管三元的氣。所以把氣街當作腑。
2. 臟腑配像第五(凡六首)
三十二難曰。五臟俱等。而心肺獨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榮衛。通行經絡。營周於外。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白話文:
中醫典籍《難經》中記載:臟腑分別有三十兩種。其中,五臟機能相等。然而,只有心肺位於膈膜之上。原因何在?
心主血,肺主氣。血能滋養身體,氣能保護身體。血氣相隨,上下往來,稱為榮衛。榮衛之氣在經絡中運行,布滿全身,所以心肺才位於膈膜之上。
丁曰。心肺主通天氣。故在膈上。楊曰。自齊以上通為陽。自齊以下通為陰。故經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天陽地陰。即其義也。今心肺既居膈上而行榮衛。故云榮周於外。虞曰。心為帝王。高居遠視。肺為華蓋。位亦居膈。心主血。血為榮。肺主氣。氣為衛。血流據氣。氣動依血。血氣相依而行。故心肺居在上焦也。
白話文:
丁氏說:心臟和肺臟掌控通達天地的氣息,因此位於橫膈膜上方。
楊氏說:橫膈膜以上通達陽氣,以下通達陰氣。所以經書說,腰部以上屬於天,腰部以下屬於地。天陽地陰,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心肺既然位於橫膈膜上方,並運行氣血,所以說氣血流遍體外。
虞氏說:心臟就像帝王,居高臨下。肺臟猶如華蓋,位置也位於橫膈膜附近。心臟主掌血液,血液就是氣血中的「榮」。肺臟主掌氣息,氣息就是氣血中的「衛」。血液隨著氣息流動,氣息隨著血液運轉。血液和氣息相互依賴而運行,所以心肺位於上焦。
三十三難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然。肝者。非為純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陽而吸其微陰之氣。其意樂金。又行陰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
白話文:
古文中的「三十三難」所言:
肝屬木,其色青;肺屬金,其色白。
肝屬木,遇水則沉,因為木遇水而浮;肺屬金,遇水則浮,因為金遇水而沉。
然而,肝並非純粹屬木,而是木與火交雜。肝有滋潤作用,類似於火;又有收斂作用,類似於木。因此,肝能吸收少量陰氣(肺屬金,屬陰),同時排放少量陽氣(肝屬木,屬陽),所以肝遇水則沉。
丁曰。五行既定。即有剛柔。配合夫婦。柔納其剛。今經舉肝青象木。木性本浮。今肝得水沉者。謂又懷金性也。又木七月受氣。正月臨官。行其陰道多。是故肝得水而沉也。楊曰。四方皆一陰一陽。東方甲乙木。甲為陽。乙為陰。余皆如此。又甲為木。乙為草。丙為火。丁為灰。
白話文:
丁某說:五行確定後,就有陰陽之分。陰陽互相配合,就如同夫妻關係,陰柔接納陽剛。現教材中提到肝臟屬青色,象徵木。木的本性是浮動的。現在肝臟遇到了水而沉下去,這是因為它同時具備金的性質。木在七月受氣,在一月臨官。肝臟行使的陰道多,所以它遇到了水就沉下去了。
楊某說:四個方位都包含陰陽。東方為甲乙木,甲為陽,乙為陰。其他方位也都是這樣。此外,甲代表木,乙代表草,丙代表火,丁代表灰。
戊為土。己為糞。庚為金。辛為石。壬為水。癸為池。又乙帶金氣。丁帶水氣。己帶木氣。辛帶火氣。癸帶土氣。此皆五行王相配偶。故言肝者、非為純木也。陰陽交錯故也。木生於亥而王於卯。故云行陰道多。東方甲乙木。畏西方庚辛金。故釋其妹乙。嫁庚為婦。故曰庚之柔。
柔陰也。乙帶金氣以歸。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虞曰。乙與庚合。從夫之性。故得水而沉也。
白話文:
戊是土,己是糞便,庚是金,辛是石頭,壬是水,癸是池塘。另外,乙帶有金的氣息,丁帶有水的氣息,己帶有木的氣息,辛帶有火的氣息,癸帶有土的氣息。這些都是五行相生相配的結果。所以說肝,並不是純粹的木,而是陰陽交錯的緣故。木生於亥月而旺於卯月,所以說木行陰道(生長於陰盛之地)。東方甲乙屬木,怕西方庚辛屬金。所以把乙嫁給庚為妻,所以稱庚為乙的丈夫。
肺者。非為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陰。婚而就火。其意樂火又行陽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白話文:
肺部並非純粹的金行屬性。辛味屬金,金性主商,是丙火的柔弱之氣。以大象而論,金為陰,火為陽;以小象而論,金為丈夫,火為妻子。肺部的微弱陰氣,類似女方婚嫁後投靠男方。肺部特性喜火,又因為陽性屬性較強,所以需要水氣才能保持浮動。
丁曰。肺白象金。金性本沉。今肺反浮。謂辛納火性。又正月受氣。七月臨官。行其陽道多。是故肺得水而浮也。楊曰。金生於己。王於酉。故云行陽道多。西方庚辛金。畏南方丙丁火。故釋其妹辛。嫁為丙婦。故曰丙之柔。辛帶火氣以歸。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虞曰。丙與辛合。隨夫之性。炎上而浮。故云也。
肺熟而復沉。肝熟而復浮者。何也。故知辛當歸庚。乙當歸甲也。
白話文:
丁某說:肺的顏色屬白色,象徵金屬。金的特性是沉重的,但肺卻反而浮在上面。這是因為肺吸入了辛辣之氣,辛辣之氣具有火性。此外,肺在正月受氣,在七月達到旺盛,也就是陽氣旺盛的時候。所以肺得到水而浮起來。
楊某說:金在己土中誕生,在酉金中旺盛。所以說肺走陽道比較多。西方的庚辛金屬害怕南方的丙丁火。所以釋出自己的妹妹辛金,嫁給丙火為妻。因此稱為「丙之柔」,辛金帶着火氣嫁給丙火。因此導致肺得到水而浮起來。
虞某說:丙火和辛金結合,辛金隨着丙火的性質,向上燃燒並浮起。所以這樣說。
丁曰。皆歸本性也。楊曰。肝生沉而熟浮。肺生浮而熟沉。此是死則歸本之義。熟喻死矣。如人夫婦有死亡者。未有子息。各歸其本。極陰變陽。寒盛生熱。壅久成通。聚而必散。故其然也。義之反覆。故浮沉改變也。
三十四難曰。五臟各有聲色臭味。可曉知以不。然。十變言肝色青。
白話文:
丁先生說:這些現象都是事物回歸本性的結果。
楊先生說:肝性沉,死後變浮;肺性浮,死後變沉。這是死亡時物質回歸本性的原理。死後就如同成熟了一樣。就像人夫妻中一方死亡,沒有後代,雙方都會回歸本家。
極陰轉化為陽,寒氣過盛產生熱氣。阻塞得久了就會變成通暢,聚積久了也會散開。因此才會出現這種現象。正反交替,所以浮沉就會改變。
虞曰。五色之變在於木也。五臟五色。由肝木之氣更相溉灌。故各從其類見其色。黃庭經云。肝者水之精。震之氣。其色青。位居東方。
白話文:
虞氏說:五顏六色的變化根源於木。五臟對應五種顏色,是由肝木之氣相互滋潤導致的。因此各種顏色都從屬於各自的類別,表現為不同的顏色。黃庭經中說:肝是水之精華,震卦之氣。它的顏色是青色,位置在東方。
其臭臊。
虞曰。得火之變。故其臭則臊也。
其味酸。
虞曰。土受木味則酸。洪範曰。曲直作酸。酸取其收斂也。
其聲呼。
虞曰。金木相配。發聲為呼。呼亦嘯也。
其液泣。
虞曰。泣則言淚也。此乃水行氣。溉灌於子。故生泣也。
心色赤。
虞曰。木之布色。在火乃赤也。
其臭焦。
虞曰。五臭之變在於火。五臟五臭。火盛則焦苦出焉。故曰其臭焦也。
其味苦。
白話文:
它散發著臭臊的味道。虞說,這是因為它受到火氣的影響,所以臭味才會是臊的。
它的味道是酸的。
虞說,土氣受到木氣的影響就會呈現酸味。洪範中說,曲直為酸,酸氣具有收斂的作用。
它的聲音是呼。
虞說,金和木相互配合,發出的聲音就是呼,呼也指的是嘯聲。
它的液體是淚。
虞說,泣指的是眼淚。這是水氣運行,滋潤孩子,所以才產生眼淚。
心臟的顏色是赤色。
虞說,木氣的顏色,在火氣中就會變成赤色。
它的臭味是焦的。
虞說,五種臭味中的變化在於火氣。五臟五臭,火氣旺盛就會散發出焦苦的臭味。所以說它的臭味是焦的。
它的味道是苦的。
虞曰。火性炎上。故生焦苦。故洪範云。炎上作苦。本經云。脾主甘。受味。火由土受之。則味苦。取其燥泄也。
白話文:
虞氏說:火勢往上衝,所以會產生焦味和苦味。因此《洪範》上說:炎熱上升,會產生苦味。本經上說:脾臟掌管甘味,接收味道。火是由土產生的,所以味道是苦的。這是為了取其乾燥泄瀉的作用。
其聲言。
虞曰。金火相當。夫婦相見。發聲為言。素問云笑。
其液汗。
虞曰。水火交泰。蒸而成汗。
脾色黃。
虞曰。脾土在中央。其色黃。此乃木之布色。在土乃黃也。
其臭香。
虞曰。火之化土。其臭則香也。
其味甘。
白話文:
虞說,金和火相合,就像夫妻相見,發出的聲音就是「言」。《素問》說,笑聲也是一種「言」。
汗液,是水和火交融蒸發而成的。
脾的顏色是黃色的。因為脾土居於中央,土的顏色本就黃,這是木氣布散到土中的結果。
脾的味道是甘甜的,這是因為火氣化生了土,所以脾的味道帶有香氣。
虞曰。脾土。味甘。甘能受味以取寬緩。行五味以養五臟。各從其數以配其味。在本性則甘。故洪範云。稼穡作甘也。
白話文:
虞氏醫家說:脾胃為土行,味道偏甜。甜味能讓食物被胃腸吸收,帶來舒緩的感覺。脾胃運化五味來滋養五臟,各按其數量來配伍味道。就脾胃本身的性質而言是甘味的。所以《洪範》中說:「農作物生長,產生甘味。」
其聲歌。
虞曰。金土相生。母子相見。發聲為歌。
其液涎。
虞曰。水之行液。在脾成涎。
肺色白。
虞曰。木之布色。在肺乃白也。
其臭腥。
虞曰。火之變。在金則腥也。
其味辛。
虞曰。土之受味。在肺為辛。辛取其散潤也。
其聲哭。
白話文:
金生土,如同母親與孩子相見,所以肺部的聲音是歌聲;肺液是涎液,因為水在脾臟中運行後就變成涎液;肺的顏色是白色,因為木行布色,在肺臟就顯現為白色;肺的氣味是腥味,因為火之變化在金中就變成腥味;肺的味道是辛味,因為土受味,在肺就變成辛味,辛味有散潤的作用;肺的聲音是哭聲。
虞曰。凡五音之發在於金。金髮五音以出五臟。各從其類以發其聲。金在本性為哭者。謂肺屬金。金、商也。商、傷也。主於秋。秋、愁也。故在志則悲哭。此之謂也。
白話文:
虞氏說:人發出的五種聲音,根源都來自金屬之氣。金屬之氣產生五種聲音,這五種聲音又使五臟發出不同的聲音。每種聲音都按照它所屬的類別而發出。金屬本性為悲傷,因此肺屬金。金對應音階中的「商」,「商」代表著「傷」,主宰著秋天。秋天會引發憂愁,所以情緒受到影響時,就會悲傷哭泣。這就是金屬之氣與情緒之間的關係。
其液涕。
虞曰。水之行液。在肺成涕。
腎色黑。
虞曰。水之布色。在腎。乃黑。淮南子云。水者、積陰之氣而成水也。取其積陰。故其色乃黑。
其臭腐。
虞曰。火主臭。在水為腐臭也。啟玄子云。因水變為腐也。
其味鹹。
虞曰。土之受味。在水作咸。咸、取其柔耎也。
其聲呻。
虞曰。子之見母。乃發嬌呻之聲也。
其液唾。
虞曰。凡五液皆出於水。水行五液。分灌五臟。故諸臟各有液也。在本宮則為唾也。
是五臟聲色臭味也。
白話文:
水在肺部形成鼻涕,腎臟的颜色是黑色,因为水是阴气聚集而成,所以呈现黑色。水的味道是咸的,因为土吸收了水中的味道。水的臭味是腐臭的,因为火主臭,水变腐臭。水的声音是呻吟声,就像孩子见到母亲时发出的娇柔呻吟。水在五脏中流转,形成各种体液,在口腔中则成为唾液。这就是五脏的声音、颜色、气味和味道。
丁曰。其言五聲五色五味五音五液。此者是五臟遞相榮養。過此則病也。楊曰。五臟相通各有五。五五合為二十五。以相生養也。
白話文:
丁(師)說:「(《靈樞經》中說的)五音、五色、五味、五液,這些都是五臟互相滋養的。過度了就會生病。」
楊(師)說:「五臟相互通應,每臟都有五種屬性。五乘五共二十五種屬性,它們互相生養。」
五臟有七神。各何所藏耶。然。臟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
虞曰。心有所億謂之意。水從其夫。故有智也。
腎藏精與志也。
白話文:
五臟藏有七種精神活動。分別藏在哪裡呢?臟器是人體精神活動所寄居的地方。所以肝臟藏魂,肺臟藏魄,心臟藏神,脾臟藏意與智。
虞說,心中有所思考就是意,就像水跟隨著地勢一樣,因此就有了智慧。
腎臟則藏精與志。
丁曰五臟七神者。宣明五氣篇注云。心藏神。精氣之化成也。肺藏魄。精氣之匡輔也。靈樞經云。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肝藏魂。神氣之輔弼也。靈樞經曰。隨神而往來者謂之魂。脾藏意與智。意主所思。智主其記。腎藏精與志。專意而不移者也。靈樞經曰。意之所在謂之志。
白話文:
丁恆說:「五臟七神」
《宣明五氣篇注》記載:心藏神,是精氣轉化的結果。肺藏魄,是精氣的輔佐。 《靈樞經》說:與精氣同時進出體外的叫做魄。肝藏魂,是精神的輔弼。《靈樞經》說:隨著精神往來出入的叫做魂。脾藏意與智,意主導思考,智主管記憶。腎藏精與志,志專注於某事而不改變。 《靈樞經》說:意念所在的地方叫做志。
又云守其精者謂之志也。虞曰。氣之所化謂之精。意之所存謂之志。楊曰。肝心肺各一神。脾腎各二神。五臟合有七神。
白話文:
另一種說法認為,保持精氣者稱為意志。虞氏說:由氣所化生的事物稱為精,心所存留的事物稱為意志。楊氏說:肝臟、心臟、肺臟各有神明,脾臟、腎臟各有兩位神明,五臟加起來共有七位神明。
三十五難曰。五臟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謂也。經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又諸腑者。皆陽也。清淨之處。今大腸小腸胃與膀胱。皆受不淨。其意何也。然。諸腑者。謂是非也。
白話文:
《三十五難》中說:五臟各有其位置,而腑都相鄰近。只有心臟和肺臟與大腸、小腸相距較遠,這是為什麼呢?
經文中說,心臟負責促進氣血運行,肺臟負責防禦,兩者共同運行陽氣。所以,心臟和肺臟位於上方。而大腸、小腸傳輸陰氣,所以位於下方。這就是它們相距較遠的原因。
另外,所有腑都是陽性的,是比較清淨的地方。現在大腸、小腸、胃和膀胱都接收不潔之物,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所謂「腑」是指非正腑,也即是指異常的腑。
丁曰。經言諸府皆陽、清淨之處者。為手足三陽為行氣之府。故言清淨之處也。今大腸小腸胃膀胱為傳化之府。故言非也。楊曰。謂是非者、言諸府各別其所傳化。此為是也。小腸為府。此為非也。何為如此。然。小腸者。雖配心為表。其治則別。其氣則通。其氣雖通。其所主又異。所以雖曰心病。而無心別位。故曰非也。
白話文:
丁氏認為,經書中說「諸府皆陽,清淨之處」,是因為手足三陽是運行氣血的通道,所以說是清淨的地方。如今,大腸、小腸、胃、膀胱被稱為傳化之府,所以上述說法有誤。
楊氏認為,「是非」的說法是指,諸府各有其傳化的功能,這一點沒錯;但將小腸作為腑的說法是有誤的。為什麼呢?因為小腸雖然與心臟相配,但其功能和心臟不同,其氣息雖然相通,但其主管的範圍又有所區別。因此,儘管小腸有病會影響心臟,但它沒有單獨的心臟部位,所以說小腸是腑是有誤的。
經言小腸者、受盛之府也。大腸者、傳瀉行道之府也。膽者、清淨之府也。胃者。水穀之府也。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楊曰。此各有此傳也。
白話文:
經絡學說中說:小腸是飲食貯藏的器官。大腸是傳送和排出糞便的器官。膽囊是清淨、儲存膽汁的器官。胃是食物和穀物的儲藏器官。膀胱是儲存水液的器官。
一腑猶無兩名。故知非也。小腸者、心之腑。大腸者、肺之腑。胃者、脾之腑。膽者、肝之腑。膀胱者、腎之腑。
白話文:
每個臟器只有一個名稱,所以「一腑兩名」的說法是不對的。小腸是心的腑,大腸是肺的腑,胃是脾的腑,膽是肝的腑,膀胱是腎的腑。
楊曰。此是小腸與心通氣也。余並同矣。
小腸謂赤腸。大腸謂白腸。膽者謂青腸。胃者謂黃腸。膀胱者謂黑腸。下焦所治也。
丁曰。皆謂隨五臟之色相配而言也。楊曰。腸者、取其積貯熱治之義也。故以名之。然六腑五臟之正色也。
白話文:
楊氏說:「這是小腸與心臟相通氣息的道理。」我完全同意。
小腸叫做赤腸,大腸叫做白腸,膽囊叫做青腸,胃叫做黃腸,膀胱叫做黑腸,這些都是下焦所負責的器官。
丁氏說:「這些名稱都是根據五臟的顏色相應而來的。」楊氏說:「腸這個字,取的是積貯熱量、調理消化功能的意思,所以用這個字來命名。不過六腑五臟的真正顏色還是各自不同的。」
三十六難曰。臟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一也。
白話文:
「三十六難」這本書說,人體的五臟各有一個「耳」,而只有腎臟有兩個。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腎臟的兩個「耳」並不都是腎臟。左邊的「耳」是腎臟,而右邊的「耳」是「命門」。
「命門」是諸神和精氣的住所,也是原氣聚集的地方。所以,男人用它來儲藏精氣,女人用它來連結子宮。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腎臟其實只有一個。
丁曰。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故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也。是知腎有一也。其言命門者。非右尺也為人之生命之門也。腎屬水。故知以其右尺。為相火行君火之命。今亦名命門。即非腎之命門也。蓋同名而異義也。楊曰。腎雖有兩而非一腎。故脈經曰。左手尺中為腎脈。
白話文:
丁先生說:命門是諸種神明精氣寄居的地方,是元氣依附的所在。因此,男子的精藏在這裡,女子的胞(子宮)系在這裡。由此可知,腎只有一個。所說「命門」,並不是指右手尺脈,而是指人體生命之門。腎屬水,所以知道以右手尺脈作為相火(心火)君火的命門。現在也稱命門,但它不是腎的命門。看上去名稱相同,但意思不同。楊先生說:腎雖然有兩個,但不能算作兩個腎。所以《脈經》說:左手尺中寸關部位的脈搏是腎脈。
右手尺中為神門脈。此其義也。腎者、人生之根本。神門者、元氣之宗始。故云精神之所舍也。神門亦命門也。虞曰。經云。右為命門。元氣之所繫也。脈經言與三焦為表裡。三焦又主三元之氣。准此推之。三焦自命門之所起也。屬手少陽火。配心包手厥陰火為表裡。其理明矣。
白話文:
右手尺側的中間,是神門脈的位置。這就是它的意義。腎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神門是元氣的源頭。所以說,它是精神居住的地方。神門也稱作命門。虞氏說:經書上說,右手是命門,元氣寄託的地方。脈經的記載與三焦是表裡的關係。三焦又主導三元之氣。以此推論,三焦應該是從命門開始的。它屬於手少陽火,與心包手厥陰火配對成表裡關係。這個道理很明顯。
三十七難曰。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可曉以不。然。五臟者、當上關於九竅也。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白黑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
楊曰。七竅者、五臟之門戶。臟氣平調。則門戶和利矣。
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
白話文:
第三十七個疑問:五臟之氣從哪裡開始,通往哪裡?可以簡單地講解一下嗎?
是的,五臟的氣從上通往九竅。肺氣通過鼻子,鼻子通暢,就能知道香臭了。肝氣通過眼睛,眼睛通暢,就能辨別黑白了。脾氣通過嘴巴,嘴巴通暢,就能嚐出穀物的味道了。心氣通過舌頭,舌頭通暢,就能辨別五味了。腎氣通過耳朵,耳朵通暢,就能聽到五音了。
楊曰。五臟失和於內,九竅壅塞於外也。今上有七竅而云九者。二竅幽隱。所以不言。腎氣上通於耳。下通於二陰。故云九竅也。
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白話文:
楊上善說:五臟在內部失調,九竅在外部就會阻塞。現在上面有七竅,為什麼說九竅呢?因為還有兩個竅穴隱藏得很深,所以不提它們。腎氣向上通向耳朵,向下通向生殖系統,因此說九竅。
丁曰。不和者、為腑與臟不和者。邪氣不得外泄。則害其九竅。六腑不得內通。則留結為癰。凡人臟腑陰陽和。即如水之流不得息也。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周而復始也。楊曰。六腑、陽氣也。陽氣不和。則結癰腫之屬。故云為癰也。邪乘氣來。先遊於腑也。
白話文:
丁某說:不和睦,指的是內臟之間不和睦。邪氣不能散發出去,就會傷害九竅。六腑不能內部相通,就會積結成癰。一般來說,人的臟腑陰陽調和,就像水流動一樣不會停止。就像環形一樣,沒有起點和終點,不知不覺地周而復始。
楊某說:六腑屬於陽氣。陽氣不調和,就會導致癰腫等疾病。所以說為癰。邪氣隨著氣而來,首先在六腑中遊走。
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營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白話文:
當邪氣在六腑,陽脈就會失調。陽脈失調,氣就會被阻塞。氣被阻塞,陽脈就會變得強盛。
當邪氣在五臟,陰脈就會失調。陰脈失調,血就會被阻塞。血被阻塞,陰脈就會變得強盛。
陰氣過於強盛,陽氣就會無法運作。這就是「格」的表現。陽氣過於強盛,陰氣就會無法運作。這就是「關」的表現。
陰陽兩氣都過於強盛,無法相互運作。這就是「關格」的表現。「關格」會導致人無法完成其壽命而死亡。
丁曰。內外不相濟。是為關格。故知死矣。楊曰。人之所有者。氣與血也。氣為陽。血為陰。陰陽俱盛。或俱虛。或更盛。或更虛。皆為病也。
白話文:
丁說:身體內外不能相互聯繫,稱為「關格」。因此可以知道患者會死亡。楊說:人體所擁有的,就是氣和血。氣屬陽,血屬陰。陰陽同時旺盛或同時虛弱,或者更有旺盛或虛弱,這些都是疾病。
經言氣獨行於五臟。不營於六腑者。何也。然氣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不覆溢。人氣內溫於臟腑。外濡於腠理。
白話文:
經文說:氣單獨在五臟中運行,不參與六腑的工作。為什麼呢?因為氣的運行就像水流一樣,不能停止。所以,陰脈運行於五臟,陽脈運行於六腑。它們像一個沒有開始和結束的圓環,不知其規律,終結了又重新開始。這樣,人體內氣溫暖五臟六腑,外散滋潤皮膚和肌肉組織,不會過多或溢出。
丁曰。諸陰不足。陽入乘之。為覆。諸陽不足。陰出乘之。為溢也。此者是氣之獨行也。楊曰。覆溢者。謂上魚入尺也。若不如此。當行不止。故云終而復始焉。
白話文:
丁氏說:各種陰氣不足,陽氣就會乘虛而入,導致「覆」。而各種陽氣不足,陰氣就會乘虛而出,導致「溢」。這是氣單獨運行的緣故。楊氏說:「覆」和「溢」是說上火入水。如果不這樣,運行就會停止。所以說,陽氣運行的終點就是陰氣運行的起點,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