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一 (9)
卷之一 (9)
1. 三難畫圖
謂四時陰陽夫婦之王也。丁曰。夫三陰三陽之氣王。隨六甲以言之。此法是按黃帝六節臟象論云。天以六六之節成一歲。其自冬至之後。得甲子。即是盛年初之氣分也。(按盛字疑衍。)其甲子或在小寒之初。或在大寒之後,所以少陽之氣。未出陰分。故其脈乍大乍小。乍短乍長也。
復得甲子。陽明王。其陽明之至。浮大而短。為二之氣。其後始暄。其氣未盛。是故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復得甲子。為三之氣。盛陽之分。故太陽之至。洪大而長也。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復得甲子。為四之氣。暑濕之分。秋氣始生。乘夏余陽。故太陰之至。
緊大而長也。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復得甲子。為五之氣。清切之分。故少陰之至。緊細而微也。(按此而字。原本誤在下文水凝二字下。今移正。)厥陰之至。沉短而敦。復得甲子。為終之氣。盛陰之分。水凝如石。故厥陰之至。沉短而敦也。此三陰三陽之脈王。隨六甲之日數。
故有此六脈之狀。是謂平脈也。
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
呂曰。寸口脈平而死者。非應四時脈。其脈狀若平和也。又曰。十二經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為十二經本原也。夫氣衝之脈者。起於兩腎之間。主氣。故言腎間動氣。挾任脈上至喉咽。通喘息。故云呼吸之門。上系手三陰三陽為支。下系足三陰三陽為根。故聖人引樹以設喻也。
其三焦之原者。是三焦之府。宣行榮沖。(按沖字疑當作衛。)邪不妄入。故曰守邪之神也。人以尺脈為根本。寸脈為莖葉。寸脈雖平。尺脈絕。上部有脈。下部無脈者。死也。楊曰。寸口脈平者。應四時也。所云死者。尺中無脈也。尺脈者、人之根本。根本既絕。則莖葉枯焉。
然則以尺脈為根本。寸脈為莖葉。故引樹以為譬也。丁曰。腎間動氣者。謂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元氣之所繫也。一名守邪之神者。以命門之神固守。邪氣不得妄入。入則死矣。此腎氣先絕於內。其人不病。病即死矣。虞曰。經言十二經。皆繫於生氣之原。
謂腎間動氣也。何以言之。謂兩腎之間動氣者。乃人之所受父母之原氣也。腎者。北方子之正位。故聖人云。元氣起於子。子者、坎之方位。坎者、即父母之元氣也。謂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今坎之初六六三。乃坤之初六六三也。坎之九二。乾之九二也。謂乾坤交於六三。
白話文:
這段文字講的是一年四季陰陽之氣的變化,以及脈象和生命根本之間的關係。
首先提到,一年中的陰陽之氣就像夫妻一樣,互相影響,相互制約。接著以六甲為例,說明一年之初,陽氣還未完全從陰氣中升起,所以脈象會時大時小、時短時長。隨著時間推移,陽氣逐漸旺盛,脈象也隨之發生變化:陽明經脈出現時,脈象會浮大而短;太陽經脈出現時,脈象則會洪大而長。接著,太陰、少陰、厥陰經脈出現時,脈象也會各有不同,分別是緊大而長、緊細而微、沉短而敦。這些脈象的變化,都是隨著一年中陰陽之氣的變化而出現的,是正常的脈象表現。
接下來提到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寸口脈(手腕部的脈搏)看起來是平和的,但卻會突然死亡。這裡說明,人體的生命根本在於「生氣之原」,也就是腎之間的動氣,這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十二經脈的根源、呼吸的關鍵,也是三焦的原動力,同時也負責抵禦外邪。如果這個「生氣之原」斷絕了,就像樹的根斷了,枝葉自然會枯萎。因此,寸口脈雖然看起來平和,但如果體內的「生氣之原」已經衰竭,仍然會導致死亡。
接著,文章進一步解釋了「生氣之原」的意義。它認為腎之間的動氣是人體最重要的氣,它上行到喉嚨,主導呼吸,也往下聯繫著足部的經脈,因此它像樹的根一樣重要。三焦的原動力負責運行身體的能量,抵禦外邪,所以也被稱為「守邪之神」。文章還用樹的根莖葉來比喻人體,認為尺脈(手腕內側的脈搏)是根本,寸脈是枝葉,如果尺脈斷絕,即使寸脈正常,人也會死亡。
最後,文章再次強調腎間動氣的重要性,認為它包含了腎和命門的精氣,命門是精神的居所,元氣的所在。同時它也是一個「守邪之神」,保護身體不受邪氣侵犯。腎氣如果先衰竭,即使沒有明顯的疾病,也會導致死亡。文章還將腎的動氣比作父母給予的元氣,是人體的根本,就像是陰陽交合而產生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