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

《難經集注》~ 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

1. 三難畫圖

凡診脈於掌後約文。密排三指。頭指半指之前為寸外。陽中之陽。半指之後為寸內。陽中之陰。第二指半指前。為關上陽。半指後。關下陰。(按原本此下有半指之前尺外陽半指之後尺內陰十四字。乃因下文而誤衍也。今刪之。)第三指半指之前。為尺外陽。半指之後。為尺內陰。

白話文:

凡是診脈,要將三根手指緊貼手掌。大拇指半指寬的前面是「寸外」,屬於陽中的陽;半指寬的後面是「寸內」,屬於陽中的陰。中指半指寬的前面是「關上陽」,半指寬的後面是「關下陰」。小指半指寬的前面是「尺外陽」,半指寬的後面是「尺內陰」。

寸外陽浮散。寸內陰浮大。關上陽弦長。關下陰弦緊。尺外陽沉滑。尺內陰沉澀。此左手脈之陰陽。察其脈狀。明其覆溢。

白話文:

寸關尺脈的外側,陽氣浮散,內側,陰氣浮大。關脈的上部,陽氣弦長,下部,陰氣弦緊。尺脈的外側,陽氣沉滑,內側,陰氣沉澀。這是左手脈的陰陽情況。觀察脈絡的狀態,可以瞭解其虛實盛衰。

夫夏至之後。陰出二分。故曰天關。冬至之後。陽入三分。故曰地軸。所以人之脈陰出陽入。名曰關也。其立夏陰氣乃終。名曰地戶。立冬陽氣乃終。名曰天門。其關格門戶。是陰陽始終之要。其過於本位。應見而不見。名曰不及。不應見處而見。名曰覆溢。其關格覆溢。是陰陽相勝。皆當不病而死也。

白話文:

夏至之後,陰氣漸盛,如同天門打開兩分。冬至之後,陽氣漸衰,如同地軸閉合三分。因此,人的經脈中有陰氣外出的通道,也有陽氣內入的通道,這就是「關」。

到了立夏,陰氣達到極點,稱為「地戶」。到了立冬,陽氣達到極點,稱為「天門」。這些「關」、「門」、「戶」是陰陽出入的關鍵所在。

如果經脈中陰陽失衡,在應該出現的地方卻不出現,稱為「不及」。在不應該出現的地方卻出現,稱為「覆溢」。這些經脈的阻塞和異常,都是陰陽相剋所導致。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即使身體沒有疾病,也會導致死亡。

立秋處暑否卦所主為陰始生

小滿芒種乾卦所主故陰至立夏而終

小雪大雪坤卦所主故陽至立冬而終

立春雨水泰卦所主為陽所生

此寸外主頭寸內主胸中關上主膈中

關下主腹中尺外主臍下尺內主至足

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

白話文:

立秋和處暑時節,屬於否卦,代表陰氣開始滋生。小滿和芒種時節,屬於乾卦,代表陰氣到立夏時節就結束了。小雪和大雪時節,屬於坤卦,代表陽氣到立冬時節就結束了。立春和雨水時節,屬於泰卦,代表陽氣開始滋生。

這段話是說,寸關尺三部脈象,分別對應身體的不同部位:寸口脈外側代表頭部,內側代表胸部,關口脈代表膈膜,關口脈下方代表腹部,尺口脈外側代表臍下,內側代表足部。

關於脈象,有陰陽之說。這是因為呼氣時,心肺運作,吸氣時,腎肝運作,呼吸之間,脾臟吸收食物的味道。而脈象位於身體的中間。

呂曰。心肺在膈上。臟中之陽。故呼其氣出。腎肝在膈下。臟中之陰。故吸其氣入。脾者。中州主養四臟。故曰呼吸以受穀氣。丁曰。經言呼出者。非氣自心肺而出也。為腎肝在膈下。主內。因呼而出至心至肺。故呼出心與肺也。又心肺者在膈上。主外。故吸即隨陰而入至腎至肝。

白話文:

呂氏說:心肺位於橫膈之上,是臟腑中的陽性部分,所以呼氣時它們把氣呼出。腎肝位於橫膈之下,是臟腑中的陰性部分,所以吸氣時它們把氣吸入。脾胃居於中央,負責滋養其他四臟,所以說呼吸就是為了吸收穀物中的營養。丁氏說:經典中說的呼出,並不是指氣本身從心肺呼出,而是因為腎肝在橫膈之下,主管內部,呼氣時氣從內部到心肺,所以呼出時會經過心和肺。另外,心肺位於橫膈之上,主管外部,所以吸氣時氣就會跟著陰氣進入腎和肝。

故經曰。呼者因陽出。吸者隨陰入。其呼吸陰陽相隨上下。經歷五臟之間。乃脾受穀味也。又脾者主中州。故言其脈在中也。

白話文:

丁(氏)說:按脈循行在皮膚和血脈之間,在肌肉之上,就稱為「浮」。

浮者、陽也。

丁曰。謂脈循行皮膚血脈之間。在肌肉之上。則名曰浮也。楊曰。按之不足。舉之有餘。故曰浮。虞曰。陽象火而炎上、故曰浮也。

楊(氏)說:按脈時,力度不夠,抬起來時,脈象充盛,所以稱為「浮」。

虞(氏)說:陽象徵火,火炎上,所以稱為「浮脈」。

沉者、陰也。

丁曰。謂脈循行帖節輔骨。名曰沉。楊曰。按之有餘。舉之不足。故曰沉。虞曰。陰象水而潤下。故曰沉。

故曰陰陽也。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

白話文:

楊氏認為,按脈時力道不足,抬起來時脈象卻很充實,因此稱為「浮」。虞氏則解釋,陽代表火,火往上燃燒,所以稱為「浮脈」。沉則屬於陰,陰氣往下沉。

丁氏認為,脈絡沿着骨骼貼着关节行走,就叫做沉。楊氏補充說明,按下去有餘力,但抬起來時卻力道不足,所以稱為沉。虞氏則認為,陰氣像水一樣向下流淌,因此稱為沉。

所以說,脈象有陰陽之分,心脈和肺脈都屬於浮脈,如何區別呢?如果浮脈又大又散,那就是心脈;如果浮脈短而澀,那就是肺脈。

丁曰。心者、南方火也。故脈來浮而大散。其大者是臟。散者是腑也。肺者、西方金也。金主燥。其脈浮澀而短。短者、臟也。澀者、腑也。楊曰。細而遲。來往難且散。或一止。名曰澀也。虞曰。心象火。明燭於外。故浮大而散。肺屬金。其位居高。故浮短而澀。故曰心肺俱浮也。

腎肝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

白話文:

丁認為:心屬於南方火屬性。所以脈象表現為浮而寬鬆。其中寬鬆的是臟脈,散的是腑脈。肺屬於西方金屬性。金主燥。所以脈象表現為浮而澀且短。其中短的是臟脈,澀的是腑脈。楊認為:脈象細而慢。往來不暢且散亂。有時停頓一下。這種脈象稱為澀脈。虞認為:心對應火,像明燈照耀於外。所以脈象浮大而散。肺屬金,位置較高。所以脈象浮短而澀。因此說心肺之脈都浮。

丁曰。肝者、東方木也。其脈牢而長。牢者、臟也。長者。腑也。楊曰。按之但覺堅極。故曰牢。虞曰。肝屬木。根本生於地。牢義可知。枝葉長於天。長理出此也。

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

白話文:

丁氏說:肝臟屬於東方屬木,它的脈搏穩固而悠長。穩固是因為它是臟腑,悠長是因為它也是腑臟。楊氏說:按壓時只覺得堅硬,所以稱為穩固。虞氏說:肝臟屬木,其根莖深深紮根於地,所以有「牢」之義。它的枝葉伸展於天空,所以脈搏悠長也是這個道理。

丁曰。腎者、北方水也。主寒。其性濡沉。濡者、臟也。沉滑者、腑也。楊曰。按之不足。舉之有餘。謂之濡也。大而長。微強。按之應指愊愊然者。謂之實。虞曰。火性外柔。按之乃濡。水性內剛。舉指來實。則其義也。

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

白話文:

丁先生說:腎屬北方,性質屬水,主寒。它的特點是濡而沉。濡是指臟腑的內在性質,沉滑是指臟腑的外在表現。楊先生說:按壓腎臟時感覺不足,但提起時卻有餘的感覺,這就叫做濡。腎臟大而長,稍有堅強,按壓時手指會感覺到軟軟的彈性,這就是所謂的實。虞先生說:火的性質外在柔軟,按壓時感覺濡;水的性質內在剛強,提起時感覺實。這就是濡和實的意義。

丁曰。脾者、中央土也。能成養四旁。故隨四時而見。所以經不言脈之象也。楊曰。脾王於季夏。主養四臟。其脈來大小浮沉。故依四時。王脈俱至四季一十八日。即變寬緩。是脾之王氣也。上有心肺。下有腎肝。故曰在中也。虞曰。上文言呼吸之間。脾受穀味。此言脾者中州。

白話文:

丁氏 يقول:脾臟就像中央的土,能夠滋養四方的臟腑。因此,脾臟的變化會隨著四季而顯現。所以,經書上沒有描述脾臟脈象的特殊表現。

楊氏說:脾臟在夏季末當令。它負責滋養其他四個臟腑。脾臟的脈象會根據四季而變化,有大小、浮沉的不同表現。所以,在四季中,脾臟脈象都會出現十八天,然後變為寬緩。這是脾臟當令的表現。脾臟的上方有心臟和肺臟,下方有腎臟和肝臟,所以說脾臟位於中央。

虞氏說:上文中提到,呼吸之間,脾臟能夠吸收食物中的營養。這裡說脾臟是中州,與上文是一致的。

其脈在中。穀者、谷也。谷、空也。謂人之呼吸之氣。自谷而有。脾土屬土。位居中央。土者、五方物始終以之。故受穀味。乃處中州。故曰其脈在中也。

白話文:

脈象的中位。穀,指穀物。谷,空中無物之意。指的是人呼吸的氣息,源於空處。脾屬土,位於中脘。土,承載著萬物從生到滅的過程。因此能夠接受穀物所含的營養。脾位於人體中部,所以說它的脈象位於中位。

是陰陽之法也。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耶。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

白話文:

這是陰陽的規律。脈象有陰脈和陽脈之分。陰脈一處,陽脈兩處。陰脈一處,陽脈三處。陰脈一處,陽脈一處。陽脈一處,陰脈兩處。陽脈一處,陰脈三處。這樣說就能涵蓋所有的脈象嗎?然而,說「六脈俱動」並非指六種脈象同時出現,而是指浮沉、長短、滑澀等脈位、脈形、脈性的各種變化。

丁曰。經前引五臟之脈。以應五行。今引此三陰三陽之脈。以應六氣。其浮滑長。三陽也。其沉短澀。三陰也。凡持三部中。察此六脈。即可知陰陽伏匿之法也。若皮膚之下。是脈之下為陽部也。若有此三陰之脈見。是陰上乘於陽也。若肌肉之下。是脈之下為陰部也。若有此三陽脈見。

白話文:

丁氏說,脈診在經前是按照五臟來對應五行。現在這裡引用三陰三陽六條脈,來對應六氣。脈象浮滑而長的是三陽脈;脈象沉澀而短的是三陰脈。凡是把脈,觀察這六條脈,就可以知道陰陽虛實的規律。如果皮膚下面,脈搏跳動在下面,那是陽脈所處的位置;如果發現這裡有這三條陰脈的脈象,那是陰氣上乘於陽氣。如果肌肉下面,脈搏跳動在下面,那是陰脈所處的位置;如果發現這裡有這三條陽脈的脈象,

即是陽氣下乘於陰也。此乃是上下察陰陽之法也。楊曰。過於本位謂之長。不及本位謂之短也。

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

楊曰。按之往來流利展轉替替然。謂之滑。

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

丁曰。其脈若在左尺而見。此是腎與膀胱表裡。順也。若在左寸口。即為病脈。逆也。

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

此脈見於陰部。即是陽下乘於陰也。

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

此者是陽伏於陰也。

所言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

丁曰。浮澀者肺脈。當見右手寸口。即是本部之陰陽。即順也。若在左關。病。即是逆也。

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

丁曰。即乏血氣。皆澀也。

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

丁曰。若有陽部見之。此謂陰伏陽也。

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楊曰。隨春夏秋冬。觀其六脈之變。則知病之逆順也。

白話文:

也就是陽氣下降到陰位。這是觀察陰陽上下法則。楊氏說,超過本位稱為長,不足本位稱為短。

浮的,是陽;滑的,是陽;長的,是陽。

楊氏說,按下去感覺來回流暢,轉動滑順,稱為滑。

沉的,是陰;短的,是陰;澀的,是陰。所謂一陰一陽,是指脈象沉而滑。

丁氏說,脈象如果在左尺而出現,這是腎與膀胱表裡相通,順暢。如果在左寸口,就是病脈,逆了。

一陰二陽,是指脈象沉滑而長。

這種脈象出現在陰部,就是陽氣下降到陰位。

一陰三陽,是指脈象浮滑而長,偶爾沉一下。

這表示陽氣伏在陰位。

所說的一陽一陰,是指脈象浮而澀。

丁氏說,浮澀是肺脈,應該出現在右手寸口,這是本部的陰陽,順暢。如果在左關,就是病,逆了。

一陽二陰,是指脈象長而沉澀。

丁氏說,這是血氣不足,都呈現澀。

一陽三陰,是指脈象沉澀而短,偶爾浮一下。

丁氏說,如果在陽部出現,這是陰氣伏於陽位。

各以其經絡所在的位置,命名為病的逆順。

楊氏說,根據春夏秋冬四季變化,觀察六脈的變化,就能知道病的逆順。

五難曰。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

白話文:

五難說:脈搏有輕重之分。什麼意思呢?當你初次觸診脈搏時,感覺像三顆豆子的重量,與皮毛相協調,代表著肺部。當脈搏感覺像六顆豆子的重量,與血脈相協調,代表著心臟。

呂曰。菽者、豆也。言脈之輕重。如三豆之重。在皮毛之間。皮毛者、肺氣所行也。言肺部也。心主血脈。次於肺。如六豆重。

白話文:

呂氏說:菽是豆子,比喻脈搏的輕重。就像三顆豆子的重量,存在於皮膚和皮毛之間。皮膚和皮毛是肺氣運行的部位,也就是肺部。心臟主管血脈,次於肺,就像六顆豆子的重量。

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呂曰。脾在中央。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也。

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

呂曰。肝主筋。又在脾下。故次之。

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也。

呂曰。腎主骨。其脈沉至骨。故曰腎也。

故曰輕重也。

白話文:

脾臟位於身體中央,掌管肌肉,因此在五行中排列次於心臟,猶如九豆之重。肝臟主司筋腱,位於脾臟下方,因此排列次之,猶如十二豆之重。腎臟掌管骨骼,其經脈深沉至骨,因此按壓時會感到骨頭,且手指回彈的速度很快。

丁曰。經言菽者、豆也。此是診脈舉按之法也。此篇當在四難之前。以等陰陽高下。虞曰。脈之輕重。經中所載甚詳。若依經逐位尋之。義且淺矣。今舉一例為式。假令左手寸口如三菽得之。乃知肺氣之至。如六菽之重得之。知本經之至。如九菽得之。知脾氣之至。如十二菽得之。

白話文:

丁氏說:經書中說,菽就是豆子。這裡指的是診脈時按壓的手法。這段文字應該在「四難」之前,是用來比較陰陽強弱的。虞氏說:經書中對脈搏的輕重已經記載得很詳細了。如果逐條按經書中記載的方法檢查,意義就會很淺顯。現在舉一個例子作為範例:假設左手寸口脈按起來像三粒豆子的重量,那麼說明肺氣充足。如果像六粒豆子的重量,說明肺經氣血充足。如果像九粒豆子的重量,說明脾氣充足。如果像十二粒豆子的重量,

知肝氣之至。按之至骨得之。知腎氣之至。夫如是。乃知五臟之氣。更相溉灌。六脈因茲亦有準繩。可以定吉凶。可以言疾病。余皆仿之。故曰輕重也。

白話文:

瞭解肝氣的流動情況,通過按壓直到骨頭才能感覺到它的存在。瞭解腎氣的流動情況,情況也是如此。這樣,才能瞭解五臟的氣血,它們相互澆灌、滋養。六脈也因此而有規律,可以判斷吉凶,預測疾病。其餘的臟腑也可以類推。所以說,這就是輕重之理。

六難曰。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何謂也。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意也。

白話文:

六難說:脈象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的現象。什麼意思呢?脈浮體積小,脈沉體積大,所以說陰盛陽虛。脈沉體積小,脈浮體積大,所以說陽盛陰虛。這是陰陽虛實的道理。

呂曰。陽脈是寸口。本浮而實。今輕手浮而得之。更損減而小。故曰陽虛。重手按之。沉、反更實大。沉者陰。故言陰實也。丁曰。陽脈本浮。輕手而按其脈。損至而小。此是陽虛不足也。陰脈本沉而濡。今重手而按之。損至而小。是陰不足也。陽脈本浮。更加實大。此是陽盛陰虛也。

白話文:

呂先生說:陽脈位於寸口,本應浮起有力。現在輕輕按脈,脈搏卻浮起虛弱,且力量比以前減弱。因此,可以判斷為陽虛。用力按脈,脈搏反而沉下去,但力量卻更強勁。沉脈屬於陰脈,所以這表示陰脈強盛。

丁先生說:陽脈本來浮在表層。輕輕按脈,脈搏會隨著力道減弱。這是陽虛不足的表現。陰脈本來沉在深層,脈象濡潤。現在用力按脈,脈搏會隨著力道減弱。這是陰虛不足的表現。陽脈本來浮在表層,現在卻更加浮大。這是陽盛陰虛的表現。

素問曰。諸浮者。腎不足也。虞曰。人之所稟者。陰陽也。陰陽平。權衡等。則無更虛更實之證。今言盛與虛。則為病之脈。脈要精微論曰。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夫如是。可驗陰陽虛實之意也。

白話文:

《素問》說:所有浮脈都是腎虛造成的。虞氏說:人所秉持的是陰陽兩氣。陰陽平衡,衡量相等,就不會有虛實之證。現在說到旺盛與虛弱,是疾病的脈象。《脈要精微論》說:陰氣旺盛的人會夢到在水裡飄浮感到恐懼。陽氣旺盛的人會夢到大火焚燒。陰陽都旺盛的人會夢到互相殺戮、毀傷。從這些夢境可以驗證陰陽虛實的意思。

七難曰。經言少陽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脈邪。將病脈邪。然。皆王脈也。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

白話文:

七種脈象的難處:

經書上說:少陽脈在旺盛的時候,時而細小,時而粗大,時而短,時而長。陽明脈在旺盛的時候,浮大而短。太陽脈在旺盛的時候,洪大而長。太陰脈在旺盛的時候,緊大而長。少陰脈在旺盛的時候,緊細而微弱。厥陰脈在旺盛的時候,沉短而厚重。

這六種脈象,是健康的脈象嗎?還是疾病的脈象?然而,它們都是正常的脈象。

那麼,每種脈象在什麼月份表現得最旺盛,持續幾天?

冬至後得到干支為甲子的日子,少陽脈最旺盛。再次得到甲子的日子,陽明脈最旺盛。

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

白話文:

陽明(大腸經)之王,恢復甲子之氣。

太陽(小腸經)之王,恢復甲子之氣。

太陰(肺經)之王,恢復甲子之氣。

少陰(心經)之王,恢復甲子之氣。

厥陰(肝經)之王,恢復甲子之氣。

以上五臟之王各司六十天。

六十乘以六,共三百六十天。

形成一年的長度。

這是三陽(大腸、小腸、肺)三陰(心、肝、腎)之王主時間的概要。

呂曰。少陽王正月二月。其氣尚微少。故其脈來進退無常。陽明王三月四月。其氣始萌未盛。故其脈來浮大而短也。太陽王五月六月。其氣太盛。故其脈來洪大而長。太陰王七月八月。乘夏余陽。陰氣未盛。故其脈來緊大而長。少陰王九月十月。陽氣衰而陰氣盛。故其脈來緊細而微也。

白話文:

呂醫師提到:

  • 少陽經:一月和二月。氣息仍然微小,所以脈象忽來忽退,不穩定。
  • 陽明經:三月和四月。氣息開始萌發,但尚未旺盛,所以脈象浮大而短促。
  • 太陽經:五月和六月。氣息極其旺盛,所以脈象洪大而綿長。
  • 太陰經:七月和八月。承接夏天的陽氣,陰氣尚未旺盛,所以脈象緊實、寬大且綿長。
  • 少陰經:九月和十月。陽氣衰退,陰氣旺盛,所以脈象緊實、細小且微弱。

厥陰王十一月十二月。陰氣盛極。故言厥陰。其脈來沉短以敦。敦者、沉重也。四時經一陰一陽八王。此難經三陽在前。三陰在後。其王所以不同者。其移各異也。難經謂從正月至六月。春夏半歲。浮陽用事。故言三陽王在前。從七月至十二月。秋冬半歲。沉陰用事。故言三陰在後。

白話文:

厥陰(水)季節在十一、十二月。陰氣盛極,所以稱為厥陰。它的脈象沉、短而敦實。敦實,是指沉重的意思。四季的經脈運作一陰一陽,八個季節輪流稱王。難經中提到三陽在前,三陰在後。他們稱王的順序不同,是因為經脈運行的轉換不同。難經中說,從正月到六月,是春夏半年。浮陽主事,所以稱為三陽王在前。從七月到十二月,是秋冬半年。沉陰主事,所以稱為三陰在後。

謂四時陰陽夫婦之王也。丁曰。夫三陰三陽之氣王。隨六甲以言之。此法是按黃帝六節臟象論云。天以六六之節成一歲。其自冬至之後。得甲子。即是盛年初之氣分也。(按盛字疑衍。)其甲子或在小寒之初。或在大寒之後,所以少陽之氣。未出陰分。故其脈乍大乍小。乍短乍長也。

白話文:

這些(三陰三陽之氣)可以說是四季陰陽夫婦的王者。丁氏說:三陰三陽之氣是王者,按《黃帝六節臟象論》記載:天上用六個節氣組成一年。從冬至開始,得到甲子日,這是新一年的第一個氣分。這個甲子日可能在小寒的開始,或在大寒之後,所以少陽之氣尚未從陰分中出來,因此脈象時大時小,時短時長。

復得甲子。陽明王。其陽明之至。浮大而短。為二之氣。其後始暄。其氣未盛。是故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復得甲子。為三之氣。盛陽之分。故太陽之至。洪大而長也。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復得甲子。為四之氣。暑濕之分。秋氣始生。乘夏余陽。故太陰之至。

白話文:

復得甲子(重複出現甲子日),陽明王(陽明經氣旺盛)的表現是:

  • 陽明旺盛到極點時,表現為浮大而脈搏短促。這是因為它代表著二之氣(陽氣和陰氣)。
  • 開始溫和起來時,陽明之氣尚未旺盛,所以表現為浮大而短促。

太陽旺盛到極點時:

  • 表現為洪大而脈搏綿長。這是因為它代表著三之氣(陽氣充足)。

太陰旺盛到極點時:

  • 表現為緊大而脈搏綿長。這是因為它代表著四之氣(暑濕相兼,秋氣開始產生)。
  • 同時,太陰受夏季陽氣的影響,所以表現為緊大而脈搏綿長。

緊大而長也。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復得甲子。為五之氣。清切之分。故少陰之至。緊細而微也。(按此而字。原本誤在下文水凝二字下。今移正。)厥陰之至。沉短而敦。復得甲子。為終之氣。盛陰之分。水凝如石。故厥陰之至。沉短而敦也。此三陰三陽之脈王。隨六甲之日數。

故有此六脈之狀。是謂平脈也。

白話文:

少陰脈 緊實而長。這是少陰氣旺盛之極。脈象細緻而微小。同一天干地支組合週而復始,為金脈之氣。清與渾的區別,所以少陰脈旺盛之時,脈象就細緻而微小。

厥陰脈 沉伏而短促,且敦厚。同一天干地支組合週而復始,為水脈之氣。陰氣盛極之象。水凝固如石。所以厥陰脈旺盛之時,脈象就沉伏而短促,且敦厚。

這三陰三陽的脈搏之王,跟隨六甲(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的日數變化。

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

白話文:

八難中說:寸口脈平緩而死,是什麼原因?

十二經脈都是從生氣的源頭發出的。所謂生氣的源頭,就是十二經脈的根本,也就是腎間的動氣。這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十二經脈的根基,呼吸的門戶,三焦的源泉。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守邪之神。所以氣是人體的根本,根本斷絕了,莖葉就會枯萎。寸口脈平緩而死,是生氣在體內斷絕的緣故。

呂曰。寸口脈平而死者。非應四時脈。其脈狀若平和也。又曰。十二經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為十二經本原也。夫氣衝之脈者。起於兩腎之間。主氣。故言腎間動氣。挾任脈上至喉咽。通喘息。故云呼吸之門。上系手三陰三陽為支。下系足三陰三陽為根。故聖人引樹以設喻也。

白話文:

呂先生說:寸口脈平穩而死的人,他們的脈象並不是隨著四季而變化。看上去他們的脈象很正常。他又說:十二經脈都連接著生命的源頭,這個源頭就是十二經脈的根本。氣脈衝動的脈絡,從兩腎之間開始,主宰氣。所以說「腎間動氣」。它隨著任脈向上到達喉嚨,以通暢呼吸。所以說「呼吸之門」。上端連接著手上的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就像樹枝;下端連接著足上的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就像樹根。因此,聖人用樹來比喻脈絡。

其三焦之原者。是三焦之府。宣行榮沖。(按沖字疑當作衛。)邪不妄入。故曰守邪之神也。人以尺脈為根本。寸脈為莖葉。寸脈雖平。尺脈絕。上部有脈。下部無脈者。死也。楊曰。寸口脈平者。應四時也。所云死者。尺中無脈也。尺脈者、人之根本。根本既絕。則莖葉枯焉。

白話文:

三焦的根本,是三焦的府邸,負責疏通和運送氣血。邪氣無法隨意入侵,所以叫做守邪之神。人以尺脈為根本,寸脈為枝葉,寸脈即使平穩,尺脈消失,上半身有脈搏,下半身卻沒有脈搏,就會死亡。楊氏說,寸口脈平穩,應合四季,所說死亡是指尺脈沒有脈搏。尺脈是人的根本,根本消失,枝葉自然枯萎。

然則以尺脈為根本。寸脈為莖葉。故引樹以為譬也。丁曰。腎間動氣者。謂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元氣之所繫也。一名守邪之神者。以命門之神固守。邪氣不得妄入。入則死矣。此腎氣先絕於內。其人不病。病即死矣。虞曰。經言十二經。皆繫於生氣之原。

白話文:

然而,以尺脈為脈診的根本。寸脈就像樹木的莖葉。所以用樹木來比喻。丁氏說:腎間動氣,指左邊為腎,右邊為命門。命門是精神寄居的地方,元氣聚集的地方。又稱為守邪之神,因為命門之神堅守,邪氣不能隨意進入。如果邪氣侵入,人就會死亡。這是因為腎氣先在內部斷絕,人還沒有生病,但一旦生病就會死亡。虞氏說:經書上說,十二經脈都與生氣的來源相連。

謂腎間動氣也。何以言之。謂兩腎之間動氣者。乃人之所受父母之原氣也。腎者。北方子之正位。故聖人云。元氣起於子。子者、坎之方位。坎者、即父母之元氣也。謂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今坎之初六六三。乃坤之初六六三也。坎之九二。乾之九二也。謂乾坤交於六三。

白話文:

這句話說的是腎臟之間的動能。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兩腎之間的動能是人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元氣。腎臟位於北方,是北方子位正中。因此聖賢說:元氣從子位而起。子位代表坎位,坎位就是父母的元氣。乾代表天,為父;坤代表地,為母。坎的初六和六三爻,是坤的初六和六三爻;坎的九二爻,是乾的九二爻。意指乾坤交合在六三爻上。

九二而成坎卦。坎主子位。所以元氣起於子也。腎者、水也。黃庭經云。是水之精。坎之氣。今言兩腎之間。即人之原氣也。術士云。腎間曰丹田。亦曰隱海。中有神龜。呼吸原氣。故曰呼吸之門也。人之三焦。法天地三元之氣。故曰三焦之原。十二經脈憑此而生。乃曰十二經之根也。

白話文:

坎卦的陽爻數量為九、二,因此形成坎卦。坎卦代表北方,也是十二生肖中子鼠的位置。因此,元氣是從子位開始發生的。腎臟是水,黃庭經中提到「腎為水之精,坎之氣」。現在所說的兩腎之間,就是人體的原氣所在。術士稱腎間為丹田,也稱隱海。其中有一隻神龜,負責呼吸原氣,因此這裡也被稱為呼吸之門。人體的三焦,遵循天地三元的氣運,因此稱為三焦之原。十二經脈依賴此處而生長,所以這裡也是十二經的根本所在。

今寸口傳受穀氣。其脈但平和。奈人之生氣之原。已絕於兩腎之間。則十二經無所相依據。雖寸脈平和。人當死矣。所以喻木之無根本也。腎者、足少陰之經也。左為腎。右曰命門。命門有穴。在背十四椎節下。又有志室二穴。在十四椎節下兩旁各三寸。有神守於命門。不令邪入志室。

白話文:

呂姓醫師說:生病的人陽氣旺盛,所以脈搏快速。臟器屬於陰性,所以脈搏來得較慢。楊姓醫師說:陽脈流動快,所以生病時脈搏數。陰脈流動慢,所以生病時脈搏緩。這些說法只是籠統地指出疾病在臟腑,但並未明確指出病因。因此,單憑脈搏的快慢無法準確判斷疾病。如果脈搏數且緊,那疾病在膽;如果脈搏緩且緊,那疾病在肝。其他臟腑的疾病判斷也依此類推。虞姓醫師說:陽氣紊亂則脈搏數,陰氣虛弱則脈搏緩。由此可知,臟腑的疾病可區分為寒證和熱證。

邪入志室。人則死矣。

九難曰。何以別知臟腑之病耶。然。數者、腑也。遲者、臟也。

楊曰。去來急促。一息過五至。名數也。呼吸三至。去來極遲。故曰遲也。

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呂曰。病者陽,故其脈數。臟者陰。故其脈來遲。楊曰。陽脈行疾。故病乃數。陰脈行遲。故病乃遲。此直云病在臟腑。不顯其名。則病莫知準的。若數而弦者。病在膽。遲而弦者。病在肝。除臟腑悉依本狀。而遲數皆仿此也。虞曰。陽氣亂則數。陰氣虛則遲。則知臟腑有寒熱之證也。

丁曰。脈者、計於漏刻。其春秋二分。晝夜五十刻。則陰陽俱等。故得平和。冬夏二至。晝夜不等。夏至之前。晝六十刻。故六十為數(按六十疑當作六至。)故數則為熱。冬至之前。夜加六十刻。故陰多陽少。是為寒。夫陰陽漏刻可定。人自有損益。故遲數有加。所以經云。

白話文:

丁先生說:脈搏的計時可以用漏刻來計算。春分和秋分這兩季,晝夜各50刻,陰陽平衡,所以身體狀態平和。冬至和夏至這兩季,晝夜不均。夏至前,白天有60刻,所以數值為6至,所以脈數增快,表示身體偏熱。冬至前,夜間增加60刻,所以陰氣多,陽氣少,表示身體偏寒。陰陽之氣可以用漏刻來確定,但人體自身也有損傷和修復。所以脈搏的緩急會有所變化,這就是經書中所說的。

諸陽為熱。諸陰為寒。

十難曰。一脈為十變者。何謂也。然。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

呂曰。夏心主。脈見浮大而散。今反弦。弦者、肝脈來干心也。楊曰。干。猶乘也。虞曰。母乘子曰虛邪。

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

呂曰。小腸、心之府。脈當浮大而洪。長而微弦者。膽脈也。虞曰。陽干於陽。陰乾於陰。同氣相求也。

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

白話文:

所有陽氣屬熱,所有陰氣屬寒。

十種難以診斷的脈象中,一種是脈象變化多端。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五種邪氣與人體的剛柔之氣交會所致。比如說,如果心脈跳動非常急促,就是肝臟的邪氣侵犯了心臟。

呂氏說,夏季心臟主令,脈象應該浮大散漫,現在卻出現弦脈。弦脈代表肝脈來侵犯心臟。楊氏說,「干」就如同「乘」的意思。虞氏說,母氣乘子氣,就代表虛邪入侵。

如果心脈跳動微弱而急促,就是膽臟的邪氣侵犯了小腸。

呂氏說,小腸是心臟的府,脈象應該浮大洪盛。長而微弦的脈象,就是膽脈。虞氏說,陽氣侵犯陽氣,陰氣侵犯陰氣,是同氣相求的道理。

如果心脈跳動非常劇烈,就是心臟的邪氣自己侵犯了心臟。

呂曰。心脈雖洪大。當以胃氣為本。今無胃甚。(按甚字疑當作氣。)故其脈大甚也。此為心自病。故言自干心也。虞曰。此失時脈也。

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

白話文:

呂醫生說:心脈雖然強盛,但還是要以胃氣為根本。現在胃氣很差,所以脈搏才如此強勁。這是因為心臟本身有病,所以說是心臟自己傷害自己。虞醫生說:這是錯脈,不是正常的脈象。

呂曰。小腸、心之府。微大者、其脈小。為小腸自病。故言自干也。虞曰。小腸、太陽脈也。王於五六月。其脈洪大而長。今得之微大。是知小腸之邪。自干小腸也。此曰正經自病。法曰正邪。故云自干也。

白話文:

呂氏說:小腸是心的住所。脈象細微而大的,是屬於小腸自己病變。所以說是自身招惹的。虞氏說:小腸是太陽經脈經過的部位,在夏至前後(五、六月)最旺盛。其脈象應該是洪大而長的。現在診得脈象細微而大,說明小腸的邪氣,是由小腸自身引起的。這種情況叫做正經自病。醫法則稱之為「正邪」,所以說「自幹」。

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

呂曰。緩者、脾脈乘心。故令心脈緩也。虞曰。心脈見緩甚。此曰子之乘母。法曰實邪。

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

呂曰。胃脈小緩見於心部。小腸。心府。故言干之。虞曰。於心部中。輕手得之小緩是也。

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

呂曰。澀、肺脈故言干心也。虞曰。金反凌火。此曰微邪脈也。

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

呂曰。微澀、大腸脈。小腸。心府。故曰干也。

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

呂曰。沉者、腎脈。故言干也。虞曰。心火炎上。其脈本浮。今見沉形。水來剋火。法曰賊邪也。

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

呂曰。微沉者、膀胱脈也。小腸。心府。故言干也。

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

白話文:

如果心脈跳動緩慢,說明脾臟的邪氣侵犯了心臟。

呂氏解釋說,緩慢是因為脾臟的脈氣乘犯了心臟,所以導致心脈跳動緩慢。虞氏說,心脈跳動緩慢,說明子臟(心臟)被母臟(脾臟)所乘,屬於實邪。

如果心脈跳動微弱緩慢,說明胃臟的邪氣侵犯了小腸。

呂氏解釋說,胃臟脈氣微弱緩慢,表現在心臟和小腸部位,因為心臟是小腸的府,所以說胃邪干犯小腸。虞氏說,在心臟部位,用輕微的手指按壓,就能感受到微弱的緩慢脈象。

如果心脈跳動澀滯,說明肺臟的邪氣侵犯了心臟。

呂氏解釋說,澀滯是因為肺臟的脈氣,所以說干犯了心臟。虞氏說,金氣反過來克制火氣,屬於微邪脈。

如果心脈跳動微弱澀滯,說明大腸的邪氣侵犯了小腸。

呂氏解釋說,微弱澀滯是因為大腸的脈氣,而小腸是心臟的府,所以說干犯了心臟。

如果心脈跳動沉降,說明腎臟的邪氣侵犯了心臟。

呂氏解釋說,沉降是因為腎臟的脈氣,所以說干犯了心臟。虞氏說,心臟的火氣原本應該上浮,如今沉降,說明水氣克制了火氣,屬於賊邪。

如果心脈跳動微弱沉降,說明膀胱的邪氣侵犯了小腸。

呂氏解釋說,微弱沉降是因為膀胱的脈氣,而小腸是心臟的府,所以說干犯了心臟。

五臟各有剛柔之邪,所以一根脈象可以變化出十種不同的情況。

呂曰。此皆夏王之時。心脈見如此者。為失時脈。楊曰。剛柔陰陽也。邪者、不正之名。非有身王氣。而水來干身為病者。通謂之邪也。虞曰。推此十變之候。乃五行勝復相加。故聖人謂之五邪也。五臟各有表裡。更相乘之。一脈成十。故十變也。有陽有陰。故曰剛柔也。於本位見他脈。

白話文:

呂大夫說:這些都是夏朝時期的身體狀況,出現這樣的脈象時,稱之為失去了正常脈象的規律。楊大夫說:剛柔指的是陰陽,邪指的是不正當的稱呼,並不是人體中有君王之氣,而是水氣侵犯身體引起了疾病,所有這種情況都可以稱為邪氣。虞大夫說:推測這十種脈象的變化,是由五行互相制約和補充造成的。因此聖人將它們稱為五邪,五臟互相影響,共形成十種脈象,所以叫十變。既有陽脈,又有陰脈,所以稱之為剛柔。在某個臟腑的脈象中,出現了其他臟腑的脈象。

故曰相逢干也。聖人乃以心一臟為例。其餘皆可知也。丁曰。其言肝邪干心。膽邪干小腸者。此皆虛邪干心也。心邪自干心。小腸邪自干小腸者。此皆為正邪也。脾邪干心。胃邪干小腸者。此皆為實邪也。肺邪干心。大腸邪干小腸者。此皆微邪也,腎邪干心。膀胱邪干小腸者。

白話文:

因此說,相逢叫做幹擾。聖人就以心臟一個臟器為例,其他的道理就可以知道了。丁某說,說肝臟的邪氣幹擾心臟,膽囊的邪氣幹擾小腸,這些都是虛邪幹擾了心臟。心臟自身的邪氣幹擾心臟,小腸自身的邪氣幹擾小腸,這些都是正邪之間的幹擾。脾臟的邪氣幹擾心臟,胃的邪氣幹擾小腸,這些都是實邪的幹擾。肺的邪氣幹擾心臟,大腸的邪氣幹擾小腸,這些都是微邪的幹擾。腎臟的邪氣幹擾心臟,膀胱的邪氣幹擾小腸,這些都是沉寒邪氣的幹擾。

此皆賊邪也。所謂剛柔相逢者。則十雜也。其十雜者。甲與己合。甲為剛。己為柔。戊與癸合。戊為剛。癸為柔。丁與壬合。丁為剛。壬為柔。丙與辛合。丙為剛。辛為柔。乙與庚合。乙為剛。庚為柔。凡剛柔相逢為病者。剛甚則為病重。柔甚則為病微。柔逢剛。謂從所不勝於剛。

白話文:

這些症狀都是外邪入侵所致。所謂剛柔相逢,指的是五行的相互作用。其中有十種組み合わせ:

  • 甲(木)與己(土)相合:甲為陽,己為陰
  • 戊(土)與癸(水)相合:戊為陽,癸為陰
  • 丁(火)與壬(水)相合:丁為陽,壬為陰
  • 丙(火)與辛(金)相合:丙為陽,辛為陰
  • 乙(木)與庚(金)相合:乙為陰,庚為陽

當剛柔相逢時,會導致疾病。剛勝則病重,柔勝則病輕。所謂「柔逢剛」,是指陰性被陽性所剋制。

故為病甚也。剛逢柔。謂從所勝於柔。故為病微也。其一脈十變之法。是師引此一部之中。二經說此。五邪相干。為之十變。凡兩手三部。各有二經六部之內。各有五邪十變也。故從其首。計其數。六部十變也。數有六十。是謂六十首也。黃帝曰。先持陰陽。然後診六十首之謂也。

白話文:

所以病症嚴重是因為強剛遇到柔弱。所謂「從所勝於柔」,就是說強剛被柔弱所剋制,所以病症較輕。其中「一脈十變」的方法,就是老師在這一部書中引用了兩條經絡,來說明五邪互相影響,由此產生十種變化。總共有兩隻手,三個部位,每個部位都有兩條經絡,六個部位內各有五邪十變。所以從第一個部位開始計算,六個部位十次變化,總共六次十次為六十次。這就是所謂的「六十首」。黃帝說:「要先辨別陰陽,然後才能診斷這六十首。」

十一難曰。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

呂曰。經言一臟五十動。五臟二百五十動。謂之平脈。不滿五十動者。無有五十動也。是以一臟無氣也。

白話文:

第十一難說,經典上提到,脈搏不滿五十跳就停一次。

呂氏說,經典上提到一個臟器在五十跳時是正常的,五個臟器合計應為二百五十跳,稱之為平脈。如果不滿五十跳,那就是說沒有達到五十跳,這表示這個臟器缺乏氣。

一臟無氣者、何臟也。然。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白話文:

肺臟運化飲食中的精氣。腎臟是父母之氣的源頭,也需要飲食精氣滋養。如果飲食精氣不足,腎臟的原氣就會逐漸消耗。因此,如果知道(某人)四歲時就會死亡,說明腎氣最先耗盡了。

楊曰。按經言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是為平和無病之人矣。四十動而一代者。一臟無氣。四歲死。三十動而一代者。二臟無氣。三歲死。二十動而一代者。三臟無氣。二歲死。十動而一代者。四臟無氣。一歲死。不滿十動而一代者。五臟無氣也。

七日死。難經言止。本經言代。按止者、按之覺於指下而中止。名止。代者、還尺中停久方來。名曰代也。止代雖兩經不同。據其脈狀亦不殊別。故兩存之。虞曰。此與第八難生氣獨絕之義略相似。八難言父母生氣源。已絕於兩腎之間。故云死也。此言一臟無氣。言呼吸之間。

肺行穀氣。腎間父母之原氣。亦無穀氣所養。原氣漸耗。乃知四歲必死。故云腎氣先盡也。丁曰。五十動者。是天地陰陽。以漏刻為制度。人之脈息。為自有損益。故無常數。其益過於六十。心肺有餘也。心肺有餘。則腎肝不足也。其損者不及四十之數。則心肺不足。乃腎肝有餘也。

《丁氏脈經》記載,五十次的脈動,是天地陰陽的規律。人的脈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所以人脈息的次數沒有固定的規律。如果脈息超過六十次,說明心肺功能旺盛。心肺功能旺盛,則腎臟和肝臟功能較弱。如果脈息少於四十次,說明心肺功能較弱,則腎臟和肝臟功能較強。

白話文:

《丁氏脈經》中記載,脈搏跳動五十次,是天地陰陽運行的規律。人的脈搏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減緩,因此脈搏跳動的次數並沒有固定的規律。

如果脈搏跳動超過六十次,表示心肺功能強盛。心肺功能強盛,則腎臟和肝臟的功能相對較弱。

反之,如果脈搏跳動少於四十次,表示心肺功能較弱,則腎臟和肝臟的功能相對較強。

今陽氣虛少。故不滿五十也。其言動而止者。謂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此是陽不榮於下。故腎氣先絕也。絕則止也。此法又與生氣獨絕於內同法也。

白話文:

現在身體的陽氣虛弱稀少。所以不到五十歲就死了。他說話動作就停止了,是因為吸氣不能到達腎臟和肝臟,然後再返回。這是因為陽氣沒有充盛到身體下部,所以腎氣首先耗盡了。耗盡了就停止呼吸了。這種情況與身體內部生氣獨自耗盡的法則相同。

十二難曰。經言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於外。用針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然。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氣已絕於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別本無其字。與上文一例。)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白話文:

十二難說:古書說五臟的經脈在內已斷絕,用針灸的人卻反過來補實其外;五臟的經脈在外已斷絕,用針灸的人卻反過來補實其內。內外斷絕,怎麼區分呢?五臟經脈在內已斷絕,指的是腎和肝的氣在內已斷絕,而醫生卻反過來補益心肺;五臟經脈在外已斷絕,指的是心肺的脈在外已斷絕,而醫生卻反過來補益腎肝。陽氣斷絕就補陰氣,陰氣斷絕就補陽氣,這就是所謂的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這樣治病,病人就會死,醫生等於殺了他。

呂曰。心肺所以在外者。其臟在膈上。上氣外為榮衛。浮行皮膚血脈之中。故言絕於外也。腎肝所以在內者。其臟在膈下。下氣內養筋骨。故言絕於內也。丁曰。夫五臟內外者。為心肺在膈上。通於天氣也。心主於脈。肺主於氣。外華榮於皮膚。故言外也。腎肝在下。通於地氣。

白話文:

呂先生說:心肺之所以在外,是因為這兩個臟器在橫膈膜上方。上焦的氣血在外皮層流動,滋養皮膚、血脈,所以說是「絕於外」。腎肝之所以在內,是因為這兩個臟器在橫膈膜下方。下焦的氣血在裡面滋養筋骨,所以說是「絕於內」。

丁先生說:五臟之內外,是因為心肺在橫膈膜上方,與天上的天氣相通。心主導脈絡,肺主導呼吸。它們的外在表現是皮膚的榮澤,所以說是「外」。腎肝在下方,與地上的地氣相通。

以藏精血。最於骨髓。心肺外絕。絕則皮聚毛落。腎肝內絕。絕則骨痿筋緩,診其脈。學者不能明於內外虛實。致使針藥誤投。所以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是醫殺之耳。

白話文:

  • 收藏精血。以骨髓為最重要。心肺與外界隔絕。隔絕了皮膚就會皺縮,毛髮脫落。腎肝與體內隔絕。隔絕了骨頭就會萎縮,筋骨就會舒緩無力。診斷脈象時。學習者不能分辨內外虛實。導致針灸用藥錯誤。因此,虛證實治,實證虛治。損害不足的地方,滋補有餘的地方。這樣導致死亡的。是被醫者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