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一 (3)
卷之一 (3)
1. 經脈診候第一(凡二十四首)
呂曰:十二經、十五絡、二十七氣,皆候於寸口,隨呼吸上下。呼脈上行三寸,吸脈下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二十七氣,皆隨上下行,以寤行於身,寐行於臟,晝夜流行,無有休息時。
丁曰:言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者,即是天地陰陽升降定息也。
即是周於六甲,而又日月曉昏,人呼吸上下以六氣周身,故乃法定息六寸也。
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呂曰:人一息脈行六寸,十息脈行六尺,百息脈行六丈,千息六十丈,萬息六百丈,一萬三千五百息,合為八百一十丈為一周。陽脈出行二十五度,陰脈入行二十五度,合為五十度,陰陽呼吸,覆溢行周畢度數也。(按史記正義引此文無溢字。)脈行周身畢,即漏水百刻亦畢也。
謂一日一夜漏刻盡,天明日出東方,脈還寸口,當復更始也。故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也。
丁曰:按舊經注,其脈息以為八百一十丈,即當水下二刻,得周身一度。如百刻,計周身五十度,如此,則行陽五十度,行陰亦五十度,此乃甚與經意不同也。經言行陽二十五度,
行陰亦二十五度,共得五十度而復會也。所謂行陽行陰各二十五度者,謂一歲陰陽,始於立春,交相復會於立春,故共行五十度也。日之曉昏,人之寤寐,皆在於平旦,日行二十四時,復會於是。人氣始自中焦,注手太陰,行其經絡,計二十四,亦復交會於手太陰。其右寸內有穴太淵,
是脈之大會始終,故各計二十五,所以言寸口者,脈之終始也。
虞曰: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十六丈二尺,及一周身,應漏水下二刻;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應漏水下百刻。是知一日一夜,行五十周於身,凡行陰陽,分晝夜,是故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也。
白話文:
呂先生說,十二條主要經脈、十五條絡脈、二十七種氣的運行,都可以在手腕的寸口處診察到。這些氣脈會隨著呼吸上下移動。當呼氣時,脈搏向上行進三寸;當吸氣時,脈搏向下行進三寸;當呼吸平穩時,脈搏則行進六寸。這二十七種氣的運行都隨著呼吸上下流動,在清醒時在身體內運行,在睡眠時則進入內臟。這些氣脈晝夜不停地運行,沒有休息的時候。
丁先生說,提到人一次呼氣脈搏走三寸,一次吸氣脈搏走三寸,呼吸平穩時脈搏走六寸,這其實就是天地陰陽之氣升降的規律。
這也像天地間六十甲子的循環,以及太陽月亮的升起落下。人的呼吸上下,像六種氣在身體中運行,所以才說呼吸平穩時脈搏走六寸是固定的規律。
人一天一夜大約有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脈搏在身體內運行五十周。而計時的漏水器在一晝夜會滴完一百刻。在這期間,氣脈運行陽的路線二十五周,運行陰的路線也是二十五周,這樣合起來就是一個循環。所以,五十周會再次回到手太陰肺經的寸口處,這裡也是五臟六腑氣的起始和終點,這也是為什麼診脈要在寸口的原因。
呂先生說,人呼吸一次,脈搏運行六寸;呼吸十次,脈搏運行六尺;呼吸一百次,脈搏運行六丈;呼吸一千次,脈搏運行六十丈;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脈搏運行八百一十丈,這就構成一個循環。陽脈運行二十五周,陰脈運行二十五周,加起來共五十周。陰陽呼吸的循環,就是這樣運行,最後又回到原本的度數。(註:根據《史記正義》引用的版本,這段文字沒有「溢」字。)脈搏在身體內運行一圈結束,漏水器滴完一百刻的時間也結束了。
這意味著一天一夜漏水器上的刻度都滴完了,太陽從東方升起,脈搏又回到寸口,開始新的一輪循環。所以說,寸口是五臟六腑氣的起始和終點。丁先生說,根據舊的醫經註解,脈搏的運行長度是八百一十丈,這相當於漏水器滴完兩刻的時間,脈搏在身體內運行一周。這樣計算,一百刻就相當於脈搏在身體內運行五十周。如果這樣,那麼陽的運行也是五十周,陰的運行也是五十周,這就和經書的含義完全不同了。經書上說運行陽的路線是二十五周,
運行陰的路線也是二十五周,加起來一共五十周,又回到起點。所謂的陽和陰各運行二十五周,指的是一年的陰陽運行,從立春開始,又在立春交會。所以,一共運行五十周。就像每天的日出日落,人們清醒和睡眠一樣,都在早晨這個時間點交會。太陽運行二十四個小時,又回到起始點。人體的氣,從中焦開始,流注到手太陰肺經,在經絡中運行,一共二十四個時辰,也回到手太陰肺經。在右手寸口內側有個穴位叫太淵穴,
這是脈搏大會的起點和終點,所以脈搏的陰陽各運行二十五周。這就是為什麼說寸口是脈搏的起始和終點的原因。虞先生說,呼吸二百七十次,脈搏運行十六丈二尺,相當於在身體內運行一周,對應漏水器滴完兩刻。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脈搏運行八百一十丈,對應漏水器滴完一百刻。由此可知,一天一夜,脈搏在身體內運行五十周。陰陽脈的運行,分白天和晚上。所以陽脈運行二十五周,陰脈運行二十五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