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

《難經集注》~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經脈診候第一(凡二十四首)

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

呂曰。是手足經十二脈也。丁曰。十二經皆有動脈者。是人兩手足各有三陰三陽之經也。以應天地各有三陰三陽之氣也。所謂天地三陰三陽。各有所主。其時自春分節後。到夏至之前九十日。為天之三陽所主也。夏至之後。秋分之前九十日。天之三陰所主也。秋分節後。冬至之前九十日。

是地之三陰所主也。冬至之後。春分節前九十日。地之三陽所主也。凡左右上下。各有此三陰三陽之氣。合為十二。故人亦有十二經也。所主左右上下之分也。又人膈以上者。手三陰三陽所主也。即通於天氣。膈以下。足三陰三陽所主也。即通於地氣。其通天氣者為氣為脈。

其通地氣者主味歸形。故十二經通陰陽行氣血也。又經者、徑也。遞相溉灌。無所不通。所以黃帝云。十二經處百病。次決死生。不可不通也。其言十二經皆有動脈者。即在兩手三部各有會動之脈也。即(按此字衍。)左手寸部。心與小腸動脈所出也。心脈曰手少陰。(按原本此下有心包絡脈曰手心主八字。

據下文,心包之脈。隸於右尺。不應自相矛盾。故刪之。)小腸脈曰手太陽。其應東南方君火在巽是也。左手關部。肝膽動脈所出也。肝脈曰足厥陰。膽脈曰足少陽。其應東方木在震是也。左手尺部。腎與膀胱動脈所出也。腎脈曰足少陰。膀胱脈曰足太陽。其應北方水在坎是也。

右手寸部。肺與大腸動脈所出也。肺脈曰手太陰。大腸脈曰手陽明。其應西方金在兌是也。右手關部。脾胃動脈所出也。脾脈曰足太陰。胃脈曰足陽明。其應中央土在坤是也。右手尺部。心包絡與三焦動脈所出也。心包絡曰手厥陰。三焦脈曰手少陽。其應南方相火。在離是也。

此三部動脈所出。故經言皆有動脈也。楊曰。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合十二經脈。肝脈曰足厥陰。脾脈曰足太陰。腎脈曰足少陰。膽脈曰足少陽。胃脈曰足陽明。膀胱脈曰足太陽。肺脈曰手太陰。心脈曰手少陰。(按原本此下誤衍心包絡脈曰手心主八字。與上注同。

今刪之。)大腸脈曰手陽明。小腸脈曰手太陽。包絡脈曰手厥陰。三焦脈曰手少陽。凡脈皆雙行。故有六陰六陽也。呂曰。足太陽動委中。足少陽動耳前。楊曰。下關穴也。又動懸鐘。呂曰。足陽明動趺上。楊曰。衝陽穴也。在足趺上。故以為名。又動頸人迎。又動大迎。呂曰。

手太陽動目外眥。楊曰。瞳子髎穴也。呂曰。手少陽動客主人。楊曰。又動聽會。呂曰。手陽明動口邊。楊曰。地倉穴也。呂曰。又動陽谿。足厥陰動人迎。楊曰。按人迎乃足陽明脈。非足厥陰也。呂曰。厥陰動人迎。誤矣。人迎通候五臟之氣。非獨因厥陰而動也。按厥陰脈動於回骨焉。

白話文:

經脈診候第一(共二十四段)

有人問道:十二經脈都有動脈嗎?

呂醫師回答:是的,是指手足的十二條經脈。

丁醫師接著解釋:說十二經脈都有動脈,是因為人體的兩手兩腳各有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對應天地的三陰三陽之氣。所謂天地的三陰三陽,各有其主管的時間。從春分節氣之後到夏至之前這九十天,是天的三陽之氣主導;夏至之後到秋分之前這九十天,是天的三陰之氣主導;秋分節氣之後到冬至之前這九十天,是地的三陰之氣主導;冬至之後到春分之前這九十天,是地的三陽之氣主導。凡是左右上下,都有這三陰三陽之氣,加起來共有十二種,所以人體也有十二經脈,各自主管左右上下的不同部位。另外,人體橫膈膜以上的部位,由手的三陰經和三陽經主導,連通於天氣;橫膈膜以下的部位,由足的三陰經和三陽經主導,連通於地氣。連通天氣的經脈,主要產生氣和推動脈搏;連通地氣的經脈,主要負責吸收食物的精華轉化為身體的形體。因此,十二經脈是貫通陰陽、運行氣血的通道。經脈,有如道路,互相灌溉,無所不通。所以黃帝說,十二經脈是決定各種疾病和生死的重要關鍵,必須保持暢通。所說的十二經脈都有動脈,是指在兩手腕部的三個部位,都有脈搏跳動的地方。

具體來說,左手寸部的脈搏,是心經和小腸經動脈的所在。心經稱為手少陰經,小腸經稱為手太陽經,對應東南方的君火,在巽位。左手關部的脈搏,是肝經和膽經動脈的所在。肝經稱為足厥陰經,膽經稱為足少陽經,對應東方的木,在震位。左手尺部的脈搏,是腎經和膀胱經動脈的所在。腎經稱為足少陰經,膀胱經稱為足太陽經,對應北方的水,在坎位。

右手寸部的脈搏,是肺經和大腸經動脈的所在。肺經稱為手太陰經,大腸經稱為手陽明經,對應西方的金,在兌位。右手關部的脈搏,是脾經和胃經動脈的所在。脾經稱為足太陰經,胃經稱為足陽明經,對應中央的土,在坤位。右手尺部的脈搏,是心包絡經和三焦經動脈的所在。心包絡經稱為手厥陰經,三焦經稱為手少陽經,對應南方的相火,在離位。

這就是三部動脈的所在,所以說經脈都有動脈。

楊醫師解釋說:人的兩手兩腳,各有三條陰脈和三條陽脈,合起來就是十二條經脈。肝經稱為足厥陰經,脾經稱為足太陰經,腎經稱為足少陰經,膽經稱為足少陽經,胃經稱為足陽明經,膀胱經稱為足太陽經,肺經稱為手太陰經,心經稱為手少陰經,大腸經稱為手陽明經,小腸經稱為手太陽經,心包絡經稱為手厥陰經,三焦經稱為手少陽經。這些經脈都是成雙成對的,所以才有六陰和六陽。

呂醫師說:足太陽經的脈搏在委中穴跳動,足少陽經的脈搏在耳前跳動。楊醫師補充說:也就是下關穴。足少陽經的脈搏也在懸鐘穴跳動。呂醫師說:足陽明經的脈搏在腳背上跳動。楊醫師說:也就是衝陽穴。因為在腳背上,所以以此為名。足陽明經的脈搏也跳動在頸部的人迎穴和大迎穴。呂醫師說:手太陽經的脈搏在眼睛外角跳動。楊醫師說:也就是瞳子髎穴。呂醫師說:手少陽經的脈搏在客主人穴跳動。楊醫師說:也跳動在聽會穴。呂醫師說:手陽明經的脈搏在嘴角旁邊跳動。楊醫師說:也就是地倉穴。呂醫師說:也跳動在陽谿穴。足厥陰經的脈搏在人迎穴跳動。楊醫師說:人迎穴是足陽明經的脈搏跳動處,不是足厥陰經。呂醫師說:足厥陰經脈搏在人迎穴跳動是錯誤的,人迎穴是觀察全身五臟之氣的地方,不是只有足厥陰經在這裡跳動。足厥陰經的脈搏應該在回骨的地方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