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經脈診候第一(凡二十四首)
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
白話文:
第一個難題說,十二條經脈都有動脈。
呂曰。是手足經十二脈也。丁曰。十二經皆有動脈者。是人兩手足各有三陰三陽之經也。以應天地各有三陰三陽之氣也。所謂天地三陰三陽。各有所主。其時自春分節後。到夏至之前九十日。為天之三陽所主也。夏至之後。秋分之前九十日。天之三陰所主也。秋分節後。冬至之前九十日。
白話文:
呂氏說:這就是手足十二經脈。丁氏說:十二經脈都有動脈,也就是人的雙手雙腳各有三個陰經和三個陽經。這是因為天地也各有三陰三陽之氣。所謂天地三陰三陽,各有分管的事物。從春分節氣後到夏至前九十天,是天之三陽所管。夏至後到秋分前九十天,是天之三陰所管。秋分節氣後到冬至前九十天,
是地之三陰所主也。冬至之後。春分節前九十日。地之三陽所主也。凡左右上下。各有此三陰三陽之氣。合為十二。故人亦有十二經也。所主左右上下之分也。又人膈以上者。手三陰三陽所主也。即通於天氣。膈以下。足三陰三陽所主也。即通於地氣。其通天氣者為氣為脈。
白話文:
這裏是地之三陰所掌管的區域。冬至後,春分節前九十天,是地之三陽所掌管的區域。在人的身體上下左右各個部位,都有這三陰三陽之氣。合起來就是十二條經脈。所以人的身體也有十二條經脈,它們掌管著身體上下左右的部位。又人的橫膈膜以上,是由手三陰三陽所掌管的,它們與天氣相通。橫膈膜以下,是由足三陰三陽所掌管的,它們與地氣相通。其中與天氣相通的稱為氣,稱為脈。
其通地氣者主味歸形。故十二經通陰陽行氣血也。又經者、徑也。遞相溉灌。無所不通。所以黃帝云。十二經處百病。次決死生。不可不通也。其言十二經皆有動脈者。即在兩手三部各有會動之脈也。即(按此字衍。)左手寸部。心與小腸動脈所出也。心脈曰手少陰。(按原本此下有心包絡脈曰手心主八字。
白話文:
那些貫通地氣的經絡主要控制味道和形態的回歸。因此,十二經絡能夠貫通陰陽,運行氣血。經絡又稱「徑脈」,相互灌注滋養,無所不通。所以黃帝說:「十二經絡掌管百病,決定生死,不可不通曉」。十二經絡中都含動脈的說法,指的是雙手的三部(寸、關、尺),都有相應的動脈脈絡。左手寸部,主要是心與小腸的動脈脈絡。心的脈絡稱為「手少陰」。
據下文,心包之脈。隸於右尺。不應自相矛盾。故刪之。)小腸脈曰手太陽。其應東南方君火在巽是也。左手關部。肝膽動脈所出也。肝脈曰足厥陰。膽脈曰足少陽。其應東方木在震是也。左手尺部。腎與膀胱動脈所出也。腎脈曰足少陰。膀胱脈曰足太陽。其應北方水在坎是也。
白話文:
根據這段文字,心包經脈屬於右手尺部,不應該與自身矛盾,所以將它刪除了。小腸經脈是手太陽經,對應東南方的君火,位於巽卦;左手關部是肝膽經脈的起始點,肝經脈是足厥陰經,膽經脈是足少陽經,對應東方的木,位於震卦;左手尺部是腎與膀胱經脈的起始點,腎經脈是足少陰經,膀胱經脈是足太陽經,對應北方的水,位於坎卦。
右手寸部。肺與大腸動脈所出也。肺脈曰手太陰。大腸脈曰手陽明。其應西方金在兌是也。右手關部。脾胃動脈所出也。脾脈曰足太陰。胃脈曰足陽明。其應中央土在坤是也。右手尺部。心包絡與三焦動脈所出也。心包絡曰手厥陰。三焦脈曰手少陽。其應南方相火。在離是也。
白話文:
右手寸口脈區
肺和大腸的動脈由此處發出。肺的脈絡稱為手太陰。大腸的脈絡稱為手陽明。這對應於西方的金元素,位於八卦中的兌卦。
右手關脈區
脾和胃的動脈由此處發出。脾的脈絡稱為足太陰。胃的脈絡稱為足陽明。這對應於中央的土元素,位於八卦中的坤卦。
右手尺脈區
心包和三焦的動脈由此處發出。心包的脈絡稱為手厥陰。三焦的脈絡稱為手少陽。這對應於南方的相火元素,位於八卦中的離卦。
此三部動脈所出。故經言皆有動脈也。楊曰。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合十二經脈。肝脈曰足厥陰。脾脈曰足太陰。腎脈曰足少陰。膽脈曰足少陽。胃脈曰足陽明。膀胱脈曰足太陽。肺脈曰手太陰。心脈曰手少陰。(按原本此下誤衍心包絡脈曰手心主八字。與上注同。
白話文:
這三條動脈都是從這裡發出的,所以經脈中都包含動脈。楊氏說:凡人雙手雙腳,各有三條陰脈三條陽脈,合起來就是十二經脈。肝經叫做足厥陰,脾經叫做足太陰,腎經叫做足少陰,膽經叫做足少陽,胃經叫做足陽明,膀胱經叫做足太陽,肺經叫做手太陰,心經叫做手少陰。
今刪之。)大腸脈曰手陽明。小腸脈曰手太陽。包絡脈曰手厥陰。三焦脈曰手少陽。凡脈皆雙行。故有六陰六陽也。呂曰。足太陽動委中。足少陽動耳前。楊曰。下關穴也。又動懸鐘。呂曰。足陽明動趺上。楊曰。衝陽穴也。在足趺上。故以為名。又動頸人迎。又動大迎。呂曰。
白話文:
今節錄於下:大腸的脈象稱作手陽明。小腸的脈象稱作手太陽。包絡的脈象稱作手厥陰。三焦的脈象稱作手少陽。所有的脈象都是成雙出現的。所以有六條陰脈和六條陽脈。呂注說:足太陽經的脈動在委中穴。足少陽經的脈動在耳前。楊注說:也就是下關穴。而且脈動還會在懸鐘穴。呂注說:足陽明經的脈動在足趺上。楊注說:也就是衝陽穴。在足趺的上方,所以以此命名。而且脈動還會在頸動脈和喉部動脈。呂注說:
手太陽動目外眥。楊曰。瞳子髎穴也。呂曰。手少陽動客主人。楊曰。又動聽會。呂曰。手陽明動口邊。楊曰。地倉穴也。呂曰。又動陽谿。足厥陰動人迎。楊曰。按人迎乃足陽明脈。非足厥陰也。呂曰。厥陰動人迎。誤矣。人迎通候五臟之氣。非獨因厥陰而動也。按厥陰脈動於回骨焉。
白話文:
手太陽經(小腸經)的穴道會影響眼睛外側。楊氏說:這是因為瞳子髎穴所致。呂氏說:手少陽經(三焦經)的穴道會影響眼睛發炎或出問題。楊氏說:這是因為聽會穴所致。呂氏說:手陽明經(大腸經)的穴道會影響嘴脣邊緣。楊氏說:這是因為地倉穴所致。呂氏說:手陽明經的穴道也會影響陽谿穴。足厥陰經(肝經)的穴道會影響人迎穴。楊氏說:依我看,人迎穴應該是足陽明經的脈絡通過,而不是足厥陰經。呂氏說:足厥陰經的穴道會影響人迎穴是錯的。人迎穴與五臟之氣的流通有關,不只是因為足厥陰經。另外,足厥陰經的脈絡在回骨附近跳動。
呂曰。足少陰動內踝下。楊曰。太谿穴也。按此動脈非少陰脈也。斯乃衝脈動耳。衝脈與少陰並行。因謂少陰脈動。其實非也。亦呂氏之謬焉。少陰乃動內踝上五寸間也。經曰。彈之以候死生是也。呂曰。足太陰動髀上。楊曰。箕門穴也。呂曰。手少陰動腋下。
白話文:
呂某說:足少陰經的動脈在內踝下方。楊某說:那是太谿穴。
不過,按這個動脈,並不是足少陰經的脈絡。這應該是衝脈的動脈。衝脈和足少陰經並行,所以呂某誤以為是足少陰經的動脈。其實不然。這是呂某的錯誤。
足少陰經的動脈,實際上在內踝上方五寸處。經書說:彈壓這個脈絡,可以預測生死,就是這個意思。
呂某又說:足太陰經的動脈在股骨上方。楊某說:那是箕門穴。
呂某還說:手少陰經的動脈在腋下。
楊曰。極泉穴也。又動靈道少海。呂曰。手心主動勞宮。手太陰脈動大淵。楊曰。又動尺澤俠白天府也。虞曰。呂楊二注。惟各取其經脈流行之穴。言其動脈。與本經下文獨取寸口之義。不相乘也。庶今舉之。經曰。脈會大淵。大淵在兩手掌後魚際間。乃手太陰脈之動也。太陰主氣。
白話文:
楊氏曰:極泉穴也能夠讓脈動。又發動靈道少海穴。呂氏曰:手心的勞宮穴發動脈動。手太陰肺經的脈動發動在大淵穴。楊氏曰:又發動尺澤穴、俠白天府穴。虞氏曰:呂氏和楊氏的註解,只取了經脈流經的穴位,說明它的脈動情況。與本經下文只取寸口脈的論述,並不矛盾。現在我將這些論述一同列出。經文說:脈會合在大淵穴。大淵穴位於雙手手掌後方的魚際間,是手太陰肺經脈動的地方。手太陰經主司氣。
是知十二經脈會於大淵。故聖人准此脈要會之所。於人兩手掌後魚際間。分別三部。名寸、尺、關。於三部中診其動脈。乃知人五臟六腑虛實冷熱之證。謂一經之中。有一表一里。來者為陽。去者為陰。兩手合六部。六部合之為十二經。其理明矣。察陽者。知病之所在。察陰者。
知死生之期。故曰十二經皆有動脈也。乃合診法。
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
白話文:
要知道,十二條經脈都匯集於太淵穴。因此,聖人依據這個關鍵的經脈會合點,在人體兩手掌後的魚際部位,分別標定三段:寸口、尺澤、關門。通過這三段的動脈診斷,就能知道人體五臟六腑的虛實和寒熱狀況。這裡所謂的「一經」是指一條經絡,每條經絡都有表裡兩面。迎面而來的叫陽氣,離去的叫陰氣。兩隻手合起來有六段,六段合起來就是十二條經絡。這個道理是很清楚的。觀察陽氣可以知道病症所在;觀察陰氣可以知道病情的性質和變化。
丁曰。夫獨取寸口診法者。其一指指下。各有上下左右長短浮沉滑澀遲數。見病吉凶也。此法是黃帝脈要精微論中之旨也。越人引此一篇。以為眾篇之首也。昔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之脈。
白話文:
丁氏說:只取寸口來診脈的方法,是因為寸口這一個指頭底下,各個方位(上、下、左、右)有長、短、浮、沉、滑、澀、遲、數等不同的脈象,可以看出疾病的吉凶,這是黃帝《脈經》中提到精微而重要的論述。越人把這一段話作為眾多篇章之首。
從前,黃帝詢問:「診脈的方法如何?」岐伯回答:「通常要在清晨,陰氣尚未活動,陽氣尚未散發,飲食尚未進食,經脈尚未旺盛,絡脈尚未協調,氣血尚未混亂的時候,才能診斷出過盛的脈象。」
切脈動靜。視精明。察五色。視五臟有餘不足。形之盛衰。參伍決死生之分也。此者是獨取寸口之法也。楊曰。自難曰至此。是越人引經設問。從然字以下。是解釋其義。余悉如此。例可知也。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
白話文:
診脈察動靜,觀察眼神明淨。檢視五色,判斷五臟虛實。觀察體形健衰,綜合判斷病情和預後。這是單獨取寸口脈的診法。楊氏說:從「自難」到這裡,是越人引用醫經提出的問題。從「從然」字以下,是解釋其意義。我其他的註解都是這樣,例證可知。
呂曰。太陰者。肺之脈也。肺為諸臟上蓋。主通陰陽。故十二經皆會手太陰寸口。所以決吉凶者。十二經有病。皆見寸口。知其何經之動。浮沉滑澀。春秋逆順。知其死生也。丁曰。其手太陰者、是右手寸部也。為肺主其氣。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凡五臟六腑有病。皆見於氣口。
白話文:
呂先生說:太陰經是肺的經脈。肺是所有臟腑的上方覆蓋,負責調節陰陽平衡。因此,十二條經絡都匯聚在手太陰肺經的寸口。所以,用寸口脈診斷吉凶,因為十二條經絡出現問題,都會顯示在寸口。通過脈象的浮、沉、滑、澀,以及春秋的順逆變化,可以判斷病人的生死。丁先生說:手太陰經,指的是右手的寸關部。這是肺經所在,主宰肺氣,是五臟六腑的保護傘。五臟六腑一旦出現問題,都會表現在寸口脈診上。
故曰大會也。虞曰。五味入胃。化生五氣。五味者。甘、辛、咸、苦、酸,五氣者,膻、腥、香、焦、腐。乃五行之氣味也。其味化氣。上傳手太陰。太陰主氣。得五氣以溉灌五臟,若胃失中和。則不化氣。手太陰無所受。故寸口以浮沉長短滑澀。乃知病發於何臟。故經云。
白話文:
所以把脾胃稱為大會。虞氏說:各種味道進入胃裡,化生五種氣息。五種味道是甜、辣、鹹、苦、酸,五種氣息是腥羶、香、焦、臭腐。它們是五行對應的味和氣。味道化為氣息,上傳到手太陰肺經。手太陰肺經主氣,收到五種氣息灌溉五臟。如果胃部功能失調,不能化生氣息,手太陰肺經就沒有氣息可受。所以通過寸口脈的浮沉長短滑澀,可以知道病發於哪個臟腑。所以經書上說:
寸口者。脈之大要會也。五臟別論曰。五味入口。以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本經曰。人受氣於谷。玉機真藏論曰。因胃氣乃能至手太陰。陰陽應象論曰。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夫如是。則知人之氣。自味而化。上傳手太陰。故寸口為要會也。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
白話文:
寸口脈,是人體脈搏的大要會聚之處。
《五臟別論》中說,五味入口後,會儲藏在胃中,用來滋養五臟之氣。
《本經》上記載,人透過穀物攝取氣。
《玉機真藏論》上說,因為胃氣才能傳導到手太陰經。
《陰陽應象論》上說,味道歸屬形體,形體歸屬氣,氣歸屬精,精歸屬化育。
綜合這些說法,我們可以得知,人的氣血,從味道開始變化,然後傳導到手太陰經,因此寸口脈是體內氣血會聚的重要部位。
呂曰。十二經。十五絡。二十七氣。皆候於寸口。隨呼吸上下。呼脈上行三寸。吸脈下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二十七氣。皆隨上下行。以寤行於身。寐行於臟。晝夜流行。無有休息時。丁曰。言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者。即是天地陰陽升降定息也。
即是周於六甲。而又日月曉昏。人呼吸上下以六氣周身。故乃法定息六寸也。
白話文:
呂先生說:十二經脈、十五絡脈、二十七氣,這些脈絡都可以通過寸口脈來觀察。它們隨著呼吸而上下運行。呼氣時,脈象上升三寸;吸氣時,脈象下降三寸。當呼吸平穩時,脈象運行六寸。二十七氣都隨著呼吸上下運行,醒著時運行於體表,睡覺時運行於臟腑,晝夜不停地運行。丁先生說:呂先生的意思是,人一呼,脈象運行三寸;一吸,脈象運行三寸。呼吸平穩,脈象運行六寸,這就如同天地間的陰陽二氣升降定息一樣。
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白話文:
人一天一夜的呼吸次數約為 13500 次。脈搏的跳動大約為 50 次,運行於全身。漏水器中的水滴下 100 次。榮衛之氣在陽經運行 25 圈,在陰經運行 25 圈,完成一個循環。因此,50 次脈搏跳動後再次會合於手太陰肺經的寸口脈位。肺經是五臟六腑開始和結束的地方,所以把脈取穴時以寸口脈位為準則。
呂曰。人一息脈行六寸。十息脈行六尺。百息脈行六丈。千息六十丈。萬息六百丈。一萬三千五百息。合為八百一十丈為一周。陽脈出行二十五度。陰脈入行二十五度。合為五十度。陰陽呼吸。覆溢行周畢度數也。(按史記正義引此文無溢字。)脈行周身畢。即漏水百刻亦畢也。
白話文:
呂姓醫師說:人的脈搏一息跳動六寸,十息跳動六尺,百息跳動六丈,千息六十丈,萬息六百丈,一萬三千五百息,合計八百一十丈,完成一週。陽脈跳動行向二十五度,陰脈跳動行向二十五度,合計五十度。陰陽呼吸,覆溢行遍周身,完成這個度數。(根據《史記正義》引用的這段文字,沒有「溢」字。)脈搏行遍全身結束,等同於漏水一百刻(兩個小時)的時間也結束。
謂一日一夜漏刻盡。天明日出東方。脈還寸口。當復更始也。故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也。丁曰。按舊經注。其脈息以為八百一十丈。即當水下二刻。得周身一度。如百刻。計周身五十度。如此。則行陽五十度。行陰亦五十度。此乃甚與經意不同也。經言行陽二十五度。
白話文:
所謂一天一夜漏刻滴盡(約合24小時)。天亮時,太陽從東方升起。脈象又回到寸口(橈動脈)。這時應該重新開始計算。因此說,寸口脈是五臟六腑脈象的終點和起點。丁氏按:根據舊經注,脈息長度為八百一十丈(約合1353公里),正好是兩刻時水流的距離。流遍全身需要一個時辰(12刻)。如百個時辰,則流遍全身五十次。按此計算,流經陽脈五十次,也流經陰脈五十次。這與經文的意思大相徑庭。經文中說流經陽脈二十五次,流經陰脈二十五次。
行陰亦二十五度。共得五十度而復會也。所謂行陽行陰各二十五度者。謂一歲陰陽。始於立春。交相復會於立春。故共行五十度也。日之曉昏。人之寤寐。皆在於平旦。日行二十四時。復會於是。人氣始自中焦。注手太陰。行其經絡。計二十四。亦復交會於手太陰。其右寸內有穴太淵。
白話文:
陰氣運行也有二十五度。共運行五十度後,在立春點又會合。所謂陽氣運行二十五度,陰氣運行二十五度,是指一年中陰陽氣的運行。從立春開始,陰陽相交,再於立春點會合。因此,總共運行五十度。太陽從黎明到黃昏,人從醒來睡著,都發生在清晨。一天有二十四小時,在清晨交會。人體氣血從中焦開始,注入手太陰經脈,運行於經絡之中。計二十四條經絡,也在手太陰經脈交會。右手寸口內有一個穴位,叫做太淵穴。
是脈之大會始終。故各計二十五。所以言寸口者。脈之終始也。虞曰。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十六丈二尺。及一周身。應漏水下二刻。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應漏水下百刻。是知一日一夜。行五十周於身。凡行陰陽。分晝夜。是故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也。
白話文:
這是脈搏的總體運行規律。所以我們把脈搏分為50個單位,其中每一個單位長25息。為什麼只講寸口脈?因為它代表著脈搏運行的開始和結束。虞氏說:270息的時間,脈搏運行16丈2尺,遍佈全身。應當2刻鐘漏水後,脈搏運行810丈,應當100刻鐘(4小時)漏水完成。可見,脈搏每天晝夜共運行50周於全身。脈搏運行分為陰陽兩部分,白天運行陽脈25單位,晚上運行陰脈25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