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

《難經集注》~ 卷之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0)

1. 卷之二

丁曰。肝者、東方木也。其治在左應震。齊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者。謂肢節攣嚲也。淋溲便難者、足厥陰上系舌本。下環於陰器。故淋溲便難也。其轉筋者、謂肝含血以養筋。故病即轉筋也。有此內外證。即肝也。無是者。非也。虞曰。癃溲、謂小府澀也。

便難。大府所注難也。謂肝脈循於陰器。故癃溲也。肝腎主下部。肝病則氣逆不行於下。故便難也。肝屬木也。木曰曲直。筋乃象之。今肝病。故轉筋也。呂曰。外證者。腑之候。膽者清淨之腑。故面青善潔。若衣被飲食不潔者。其人便欲怒。膽色青。故面青怒也。(按此怒字疑衍。

)其內證者、肝之證。肝者、東方為青龍。在左方。故肝之證在齊左。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

丁曰。外證者、手太陽之脈為外經。故有病即見於外。其應火。故病即外熱、口乾、喜笑。是其外證也。虞曰。心脈浮大而散。心屬火。火性炎上。故面亦口乾也。心在聲為笑也。

其內證。齊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丁曰。心者、南方火也。其位在離。故齊上有動氣。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者。心病即煩痛、故啘。臂內掌中熱而啘者。是其內證也。有其證者。心之病。無其證者。即非也。虞曰。心之積名曰伏梁。在齊上。火之生熱。心為五臟之君。四臟有病。心主知之。尚有痛狀。

何況本經自病耶。常痛、乃心包脈也。正心不受病。病則旦占夕死。夕占旦死。重明受病。則心包絡。乃手厥陰之脈。出兩手中指之端。不入掌心。屈名指取之。宂名勞宮宂。心包病。則掌中熱而啘心。呂曰。外證者。小腸手太陽脈為熱。故令口乾。陽主躁。故喜笑也。其內證者心。

心在前為朱雀。故證在齊上也。

假令得脾脈。

虞曰。脾脈中緩而大。

其外證面黃善噫。

丁曰。其外證面黃。陽明為胃之經。故見色黃。外之證也。虞曰。脾、土也。在變動為噫。

善思。

虞曰。脾者在志為思也。

善味。

虞曰。脾主甘受味。故善味。

其內證。當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虞曰。脾之積。名曰痞氣。當齊之中。

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墮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丁曰。內證者、足太陰脾也。當齊有動氣者。脾主中州也。其病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墮嗜臥。四肢不收。皆為土。土靜、故有此證。前注言外證面黃而不解余說者。為善噫。善味者、是脾也。今腹脹滿。食不消。即是胃也。胃為水穀之海。病即食不消。體重節痛。怠墮嗜臥。

四肢不收。皆是見外證也。今卻言內證也。此經所說。文至不明。未敢盡注其說。以俟後賢。虞曰。濕氣勝則令人彭脹。陽氣在下。食乃不消。得主內。病則如是。脾屬土。土性安靜。故知是土主四肢。病乃四肢不收。呂曰。外證、足陽明胃脈之證。胃氣實。穀氣消。即多所思。

白話文:

丁醫師說:肝臟,在五行中屬於東方的木。它的病症反應在左邊,對應八卦中的震位。在肚臍左邊有跳動的氣,按下去如果感覺硬且痛,就代表肝臟可能有問題。肝病會導致四肢感到脹滿閉塞,也就是肢體關節僵硬、活動不靈活。小便困難,是因為足厥陰肝經向上連繫舌根,向下環繞陰部,所以小便會感到困難。抽筋,是因為肝臟負責儲藏血液以滋養筋脈,所以肝臟生病就會抽筋。如果出現這些內外症狀,就表示是肝臟生病了。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肝臟的問題。

虞醫師說:小便不暢,是指膀胱排尿澀滯。大便困難,是指大腸的排泄功能出現問題。這是因為肝脈循行經過陰部,所以會導致小便不暢。肝臟和腎臟主管下半身,肝臟生病會導致氣機逆亂,無法順利向下運行,因此會大便困難。肝臟在五行中屬於木,木的特性是可曲可直,筋脈也如同這樣。現在肝臟生病了,所以會抽筋。呂醫師說:外在表現是臟腑的徵兆,膽是清淨的腑,所以臉色會呈現青色,而且喜歡整潔。如果穿的衣服、吃的食物不乾淨,這個人就會容易發怒。膽的顏色是青色的,所以臉色也會發青,容易發怒。(這裡的「怒」字,可能是多餘的。)內在表現,則是肝臟的病症。肝臟在五行中代表東方的青龍,在左邊,所以肝臟的病症表現在肚臍的左邊。

假設診斷到是心脈的病症。外在表現,是臉色發紅,口乾舌燥,喜歡笑。

丁醫師說:外在表現,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脈象,在外表顯現。因為小腸經對應五行中的火,所以生病時會出現外熱、口乾、喜歡笑等症狀。這些是心臟的外在表現。虞醫師說:心脈浮大而散,心臟在五行中屬於火,火的特性是向上,所以臉色會發紅,口乾舌燥。心臟在聲音上表現為笑。

內在表現,是肚臍上面有跳動的氣,按下去如果感覺硬且痛,就代表心臟可能有問題。心病會導致心煩意亂、心痛、手掌發熱、打嗝。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表示是心臟生病了。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心臟的問題。

丁醫師說:心臟,在五行中屬於南方的火。它的位置對應八卦中的離位。所以肚臍上面有跳動的氣。心病會導致心煩、心痛、手掌發熱、打嗝,這是因為心臟生病會感到煩躁疼痛,所以會打嗝。手臂內側的手掌發熱、打嗝,是心臟的內在表現。如果有這些症狀,就表示是心臟生病了。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心臟的問題。虞醫師說: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在肚臍上方。火的特性是產生熱,心臟是五臟之君,其他四臟有病,心臟會知道,甚至會出現疼痛。更何況是心臟本身生病呢?常常感到疼痛,是心包經脈的問題。真正的心臟不會直接生病,一旦生病,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亡;晚上發病,早上就會死亡。如果是心包絡生病,這是手厥陰心包經脈的問題,從兩手中指末端發出,不進入掌心。彎曲無名指按壓,按壓的部位是勞宮穴。心包絡生病,手掌就會發熱,打嗝、心痛。呂醫師說:外在表現,小腸經屬手太陽經,為熱,所以會導致口乾舌燥。陽氣主動,所以會喜歡笑。內在表現則是心臟的病症。心臟在五行中代表前方的朱雀,所以病症表現在肚臍上方。

假設診斷到是脾脈的病症。

虞醫師說:脾脈的脈象是中緩而大。

外在表現是臉色發黃,容易打嗝。

丁醫師說:外在表現是臉色發黃。陽明經是胃的經脈,所以臉色會呈現黃色。這是外在的表現。虞醫師說:脾臟,在五行中屬於土,變動時會出現打嗝。

喜歡思考。

虞醫師說:脾臟在情志上表現為思慮。

喜歡品嚐食物。

虞醫師說:脾臟負責接受甘美的味道,所以喜歡品嚐食物。

內在表現是肚臍部位有跳動的氣,按下去如果感覺硬且痛。

虞醫師說: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在肚臍的中心。

脾病會導致腹脹滿、消化不良、身體沉重、關節疼痛、疲勞嗜睡、四肢無力。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表示是脾臟生病了。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脾臟的問題。

丁醫師說:內在表現是足太陰脾經的病症。肚臍部位有跳動的氣,是因為脾臟主管中焦。脾病會導致腹脹滿、消化不良、身體沉重、關節疼痛、疲勞嗜睡、四肢無力,這些都屬於土的特性。土的特性是靜止的,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前面說外在表現是臉色發黃,但沒有解釋其他的情況,例如喜歡打嗝、喜歡品嚐食物,這些是脾臟的表現。現在腹脹滿、消化不良,就表示是胃的問題。胃是水穀之海,生病就會消化不良。身體沉重、關節疼痛、疲勞嗜睡、四肢無力,這些都是外在的表現。現在卻說是內在的表現。這段經文說得不夠清楚,我不敢完全解釋它的意思,等待後來的賢者來闡明。虞醫師說:濕氣過盛會導致腹部脹滿。陽氣在下,食物就難以消化。得到內在的病,就會像這樣。脾臟在五行中屬於土,土的特性是安靜,所以知道脾臟主管四肢。脾臟生病,四肢就會無力。呂醫師說:外在表現是足陽明胃經的脈象,胃氣充足,穀氣消化,就會多思多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