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

《難經集注》~ 卷之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9)

1. 卷之二

以候口齒。中部之天。以候肺。中部之人。以候心。中部之地。以候胸中之氣。下部之天。以候肝。下部之人。以候脾胃。下部之地。以候腎。故曰三部九候也。

有陰陽。

呂曰。寸口者、陽脈見九分而浮。尺部者、陰脈見一寸而沉。丁曰。陰陽者、是二難。尺寸皆陰陽前後上下之法也。虞曰。三部之中。各有一陰一陽。來者為陽。去者為陰。察陽者知病之所有。察陰者知死生之期也。

有輕重。

呂曰。肺如三菽之重。是謂輕腎脈。按之至骨。如十五菽之重。是謂重也。丁曰。輕重者、是五難。言輕重之法也。虞曰。凡切陽脈。乃輕手取。謂陽脈浮也。切陰脈。乃重手取。謂陰脈沉也。故曰輕重也。

有六十首。

呂曰。首、頭首也。蓋三部從頭者。脈輒有六十首。丁曰。六十首者、是十難。經一脈變為十是也。虞曰。六十首者。乃一脈變為四時是也。謂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季夏及四季脈緩。逐四時之休王。一脈變為五十二經。內成六十首也。

一脈變為四時。

呂曰。是手太陰之動。以決四時逆順吉凶之法也。丁曰。十五難是言四時以胃氣為本。況經脈十二經。謂脈隨四時之變換。非手太陰也。虞曰。凡切脈。始起於六脈。謂浮沉長短滑澀也。乃三陰三陽之脈也。六脈趣四時之變。故有二十四脈形焉。今六十首。乃備言手足三陰三陽。合之為十二脈。隨弦鉤毛石變之為時經。合之為六十脈。故曰一脈變為四時。

離聖久遠。各自是其法。何以別之。

呂曰。言三部是一法。九候是一法。陰陽是一法。輕重是一法。六十首是一法。言法象無多。難可分別。故言之此難也。丁曰。離聖人久遠者。為越人時去聖逾遠也。各自是其法者。為前所演其法也。故曰各自是其法也。

然。是其病有內外證。

呂曰。法象無多。或變為四時。難可分別。故以中外別其病。以名之難也。丁曰。是字當作視物之視。上文言視病之法。不與診法同。故云別也。然字者、是越人自答之語也。言使人視其精明五色。循按察之左右。即知內外之證。故知是字當作視物字用。此是字傳寫之錯誤也。

虞曰。一臟一腑。乃一表一里。腑之病主於外。故有外證。臟之病主於內。故有內證也。

其病為之奈何。然。假令得肝脈。

虞曰。肝脈弦軟而長。

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

足少陽膽者、腑也。故有病則見於外也。又膽為清淨之腑。故善潔也。主於外。見面青也。又膽為中正之官。主決斷。故善怒也。

其內證齊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虞曰。五積之候。肝之積名曰肥氣。在齊之左也。

其病四肢滿閉。

虞曰。肝木脾土。脾主四肢。木病則土無所畏。故四肢閉滿。玉機真臟論曰。脾太過。令人四肢不舉。癃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以觀察口齒的狀況。**上部(寸口)的「天」部位,對應的是肺;上部的「人」部位,對應的是心;上部的「地」部位,對應的是胸中的氣。下部(尺部)的「天」部位,對應的是肝;下部的「人」部位,對應的是脾胃;下部的「地」部位,對應的是腎。所以說有三部九候。

脈象有陰陽之分。

呂氏說,寸口脈屬於陽脈,會顯現在上部九分處,感覺是浮在表面的;尺部脈屬於陰脈,會顯現在下部一寸處,感覺是沉在裡面的。丁氏說,陰陽的區別是很難把握的,寸部和尺部都有陰陽,有前後上下的變化法則。虞氏說,三部之中,各有陰陽,脈搏來的時候是陽,脈搏去的時候是陰。觀察陽脈可以知道疾病的所在,觀察陰脈可以知道生死的大限。

脈象有輕重之別。

呂氏說,肺脈的輕重像三顆豆子的重量,這就叫作輕脈;腎脈的輕重按到骨頭時,像十五顆豆子的重量,這就叫作重脈。丁氏說,輕重之分是很難把握的,這是關於輕重脈的法則。虞氏說,通常切陽脈時要用輕手,因為陽脈浮在表面;切陰脈時要用重手,因為陰脈沉在裡面。所以說脈有輕重的分別。

脈象有六十種變化。

呂氏說,「首」是開始的意思,三部脈從起始就會有六十種變化。丁氏說,六十種變化是很難把握的,因為一條脈會變化成十種。虞氏說,六十種變化是因為一條脈會變化成四時的脈象,例如春脈像琴弦,夏脈像彎鉤,秋脈像毛,冬脈像石頭,長夏和四季的脈象會比較緩慢,這是隨著四時的休止和興盛變化。一條脈會變化成五十二條經脈,內在形成了六十種脈象。

一條脈象會變化成四時的脈象。

呂氏說,這是手太陰脈的變化,用來判斷四時的順逆和吉凶。丁氏說,這是很難把握的,四時是以胃氣為根本,而且經脈有十二條,脈象會隨著四時而變化,不單單是手太陰脈。虞氏說,通常切脈,是從六種脈象開始,也就是浮、沉、長、短、滑、澀。這是三陰三陽的脈象。六種脈象會隨著四時變化,所以有二十四種脈象。現在說的六十種變化,是將手足三陰三陽合起來,總共十二條脈,隨著弦、鉤、毛、石等變化而有不同,加起來總共是六十條脈。所以說一條脈象會變化成四時的脈象。

因為遠離聖人的年代太久,大家各自用自己的方法,要如何區別呢?

呂氏說,三部是一種方法,九候是一種方法,陰陽是一種方法,輕重是一種方法,六十種脈象又是一種方法,方法太多,很難分辨,所以說這是一項難題。丁氏說,遠離聖人年代太久,是說越人所處的時代距離聖人越來越遠。各自用自己的方法,是指前面的人所演繹出來的方法。所以說大家各自有自己的方法。

是的,疾病有內在和外在的證候。

呂氏說,方法太多,或者會變化成四時的脈象,很難分辨,所以要用內外來區分疾病,這也是一種難題。丁氏說,「是」字應該是「視」字的用法,上面說的是觀察疾病的方法,和診脈的方法不同,所以說是區別。「然」字是越人自己回答的話,意思是讓人仔細觀察精氣和五色,並仔細觸摸檢查左右,就可以知道內在和外在的證候。所以說「是」字應該當作觀察事物的「視」字使用,這是抄寫時的錯誤。

虞氏說,一個臟器和一個腑臟,是一表一裡的關係。腑的疾病主要表現在外,所以有外在的證候;臟的疾病主要表現在內,所以有內在的證候。

如果生病了,要怎麼辦呢?是的,假設得到了肝脈。

虞氏說,肝脈的脈象像琴弦一樣,柔和而綿長。

其外在的證候是喜歡潔淨,臉色發青,容易發怒。

足少陽膽是腑,所以有病會表現在外。而且膽是清淨的腑,所以喜歡潔淨。主外,所以臉色發青。膽是中正的官,主決斷,所以容易發怒。

其內在的證候是肚臍左邊有跳動的氣,按壓時感覺堅硬,像有疼痛。

虞氏說,這是五積的徵候,肝的積聚叫做肥氣,在肚臍的左邊。

其疾病的表現是四肢脹滿閉塞。

虞氏說,肝屬木,脾屬土,脾主四肢,木有病,則土就沒有約束,所以四肢會閉塞脹滿。《玉機真臟論》說,脾氣太過,會導致四肢無力,小便困難,肌肉抽筋。有這些情況,就是肝的問題,沒有這些情況,就不是肝的問題。